美術鑒賞梵高的星空?“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等激勵性的思想情感讓觀者懂得如何重新面對生活。如梵高的作品《星空》,觀者仿佛與藝術家站在同一個窗臺,沒有生活中的功利性追求,雖然內心充滿了不安、憂郁,甚至狂躁等負面情緒,但是在星空下,這種糾結便在更宏大的空間中顯得微不足道,內心反而雨過天晴,孕育著希望。那么,美術鑒賞梵高的星空?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這幅星月之夜是凡高深埋在靈魂深處的世界(宇宙進化)感受...星云與棱線宛如一條巨龍不停的蠕動著.暗綠褐色的柏樹像一股巨形的火焰,由大地的深處向上旋冒...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轉動,煩悶,動搖,在夜空中放射絢麗的色彩...... --"世界名畫與巨匠-凡高"
?t=1324981377488
建議去看看《梵高傳》這本書。星月夜屬于梵高晚期的作品,作品有很強的主觀意識,是對作者本人心境及思想的真實再現。同時,觀者在欣賞作品的時候也會有很強的主觀性。如果你并非該專業的人士而又很喜歡這幅畫,應該是因為你擁有與梵高對該作品的相同感受,至少是接近的,能從你的角度去理解并感受它就是最好的。
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250025002500250025025002500230202020020
寫作思路:可以從該畫作的主題以及構圖、色彩這幾個角度進行鑒賞,中心要明確,語言要通順等等。
正文:
《星空》是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高于1889年在法國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創作的一幅油畫,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現藏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蘭鄉村津德爾特的一個新教牧師家庭,早年的他做過職員和商行經紀人,還當過礦區的傳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繪畫。
他早期畫風寫實,受到荷蘭傳統繪畫及法國寫實主義畫派的影響。1886年,他來到巴黎,結識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并接觸到日本浮世繪的作品,視野的擴展使其畫風巨變。
1888年,來到法國南部小鎮阿爾,創作《阿爾的吊橋》;同年與畫家保羅·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沖突和觀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敗。
此后,梵高的瘋病(有人記載是“癲癇病”)時常發作,但神志清醒時他仍然堅持作畫。1889年創作《星空》。1890年7月,梵高在精神錯亂中開槍自殺,年僅37歲。
在這幅畫中,梵高用夸張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充滿運動和變化的星空。整個畫面被一股洶涌、動蕩的藍綠色激流所吞噬,旋轉、躁動、卷曲的星云使夜空變得異常活躍,脫離現實的景象反映出梵·高躁動不安的情感和瘋狂的幻覺世界。
一、基礎本質層面
《星空》是梵高創作的一幅油畫作品,其使用的畫布、油畫顏料等物質載體以及色彩和線條等形式符號都具有其獨特性。初觀畫作,明亮的月光、明黃與煞白的星星形成強烈對比,墨綠的柏樹則呈現出不安定的氛圍,遠處的藍色山峰、村莊與天空形成寧靜的對比。梵高在畫作中巧妙運用線條,使用彎曲的長線和破碎的短線構建了整個畫面。天空和柏樹主要運用了彎曲的長線,形成漩渦狀的天際和動態的植物;而山坡、教堂、村莊則主要運用短線條排列,形成對比,增強畫面的動感。這些物質載體和形式符號是客觀存在的,是觀者在欣賞作品時首先接觸到的,是產生美的必要條件。
二、中介本質層面
《星空》展現出的奇幻景象顯然脫離了現實,與現實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梵高在創作時并未簡單地復制現實中的星空或柏樹形象,而是在現實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和改造,創作出了如銀河般的星空和如燃燒的黑色火焰般的柏樹,體現了藝術家創作時的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性。觀者在欣賞作品時,也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對于觀者而言,作品以特定的形態呈現,具有客觀的穩定性。觀者以自己在生活中見過的星空為基礎,通過回憶和主觀選擇,對星空世界進行重建和改造。因此,觀者眼中的星空與藝術家藝術作品中的星空有所偏離,即藝術形象與記憶中的形象有所區別,帶有主觀性。
以上就是美術鑒賞梵高的星空的全部內容,梵·高通過這幅畫作不是想用浩瀚的宇宙來反襯出人類的渺小,令人類生出畏懼之心,而是傳達出一種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天空中飛卷的星云,好像在旋轉著跳舞,好像鮮花一樣怒放,那柔韌的枝條雖然力量微薄,卻無畏地抽向天空。而直上云端的巨大柏樹,形如一團黑色的火舌,不屈地奮力伸展著枝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