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九九乘法表背誦 乘法口訣表 大圖 珠算乘法口訣全部 九九乘法口訣表全圖 二年級背乘法口訣技巧
乘法口訣表如下:
1×1=1,1×2=2,1×3=3,1×4=4,1×5=5,1×6=6,1×7=7,1×8=8,1×9=9。
2×2=4,2×3=6,2×4=8,2×5=10,2×6=12,2×7=14,2×8=16,2×9=18。
3×3=9,3×4=12,3×5=15,3×6=18,梁李3×7=21,3×8=24,3×9=27。
4×4=16,襪肆4×5=20,4×6=24,4×7=28,4×8=32,4×9=36。
5×5=25,5×6=30,5×7=35,5×8=40,5×9=45。
6×6=36,6×7=42,6×8=48,6×9=54。
7×7=49,7×8=56,橡好遲7×9=63。
8×8=64,8×9=72。
9×9=81。
乘法口訣,即《九九乘法歌訣》,又常稱為“小九九”。
【九九乘法表】乘法口訣,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之。《管子·輕重》云:“濾戲作造六峜以迎陰陽,作九九之數以合天道。”《韓詩外傳》云;“齊桓公設庭宴燎,待人士不至,有以九九見者。”古時的乘法口訣,是自上而下,從“九九八十一”還是,至“一一如一”止,它的順序與后事相反。古人用乘法口訣開始的兩個字“九九”作為此口訣的名稱,所以稱九九乘法表。《九九乘法歌訣》,又常稱為“小九九”。現在學生學的“小九九”口訣,是從“一一得一”開始,到“九九八十一”止,而在古代,卻是倒過來,從“九九八十一”起,到“一一如一”止。因為口訣開頭兩個字是“九九”,所以,人們就把它簡稱為“九九”。大約到13、14世紀的時候才倒過來像現在這樣“一一得一……九九八十一”。
中國使用“九九口訣”的時間較早。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戰國策》等書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由此可見,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九九乘法歌訣》就已經開始流行了。
現在人們一般把那些有心計、會算計、善謀劃的人形容為心里有“小九九”。九九表,又稱九九歌、九因歌,是中國古代籌算中進行乘法、除法、開方等運算中的基本計算規則,沿用到今日,已有兩千多年。現在小學初年級學生、一些學齡兒童都會背誦。不過歐洲直到十三察肢世紀初不知道這種簡單的乘法表。
西方文明古國的希臘和巴比倫,也有發明的乘法表,不過比起九九表繁復些。巴比倫發明的希臘乘法表有一千七百多項,而且不夠完全。由于在十三世紀之橡沒亂前他們計算乘法、除法十分辛苦,所以能夠除一個大數的人,會被人視若數學專家。十三世紀之初,東方的計算方法,通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歐洲人發現了他的方便之處,所以學習這個新方法。當時,用新法乘兩個數這類梁檔題目,是當時大學的教材。
二年級上冊乘法口訣表是:
乘法口訣表是小學生學的“小禪含洞九九賀枯”口訣,是從“一一得一”開始,到“九九八十一”為止,而在古代,卻是倒過來,從“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得四”止。因為口訣開頭兩個字是“九九”,所以,人們就把它簡稱為“小九九”。大約到13、14世紀的老唯時候才倒過來像現在這樣“一一得一……九九八十一”。
古巴比倫很早就有乘法進位制,但運算過程沒有九九口訣簡單快捷,不便于記憶。中國使用“九九口訣”的時間較早。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戰國策》等書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由此可見,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九九乘法歌訣》就已經開始流行了。
乘法的由來
古希臘、古埃及、古印度、古羅馬的乘法計算方式比較復雜,不便于記憶,因為沒有進位制,原則上需要無限大的乘法表,因此沒有九九表。例如古希臘乘法表必須列出7x8,70x8,700x8,700x8,7000x8……。
相形之下,由于九九表基于十進位制,7x8=56,70x8=560,700x8=5600,7000x8=56000,只需7x8=56一項代表。古埃及沒有乘法表。考古家發現,古埃及人是通過累次迭加法來計算乘積的。例如計算 5x13,先將13+13得26,再迭加26+26=52,然后再加上13得65。
對小學二年級小朋友來說,記熟乘法口訣表有一定難度,也需要一個過程,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時間和反復是必要的.然而,只要采取多種巧妙和有效的輔助辦法,會增加記憶的效果.
這里,我們主要談舉知一談小九九的一些記憶方法.從整個小九九表來看,可以按三個順序去背.
首先,可以豎著背.比如,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直背到一九得九,接著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一直到二九十八,然后是三三得灶弊九,三四十二,一直到三九二十七,如此類推,接下來,依次是四四十六的豎列、五五二十五的豎列、六六三十六的、七七四十九的、八八六十四的、最后九九八十一的.這種方法有個規律,幾的豎列,就逐漸增加幾,可以按此規律幫助記憶.
其次,可以橫著背.比如第一橫行,就一句一一得一,第二橫行兩句,一正辯消二得二,二二得四,往下類推,第幾行就幾句,最后九句,從一九得九到九九八十一.這種方法也有個規律,第幾行,后一句就比前一句增加幾.
第三種方法,就是拐彎背.比如,首先背一一得一,往下一二得二,此時接著背二二得四,這時拐彎向下背二三得六、二四得八、一直到二九十八,然后回到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再拐彎往下三四一十二,一直到三九二十七,如此類推,回到一四得四接著拐彎.這樣背的一個特點是,從一到九的口訣都有九句,幾的口訣就逐漸增加幾.
為了增加熟練程度,在計算過程中有意識去記憶.還可以采取游戲的方法去記.比如,對口令的游戲,一人說二九,另一人馬上說十八.這需要合作學習.還可以用卡片練習
小九九乘法口訣表如脊槐下所示:
用乘法表進行乘法運算,并非進位制的必然結果。巴比倫有進位制,但它們并沒有發明或使用九九表式的乘法表,而是發明用平方表法計算乘積。瑪雅人的數學是西半球古文明中最先進的,用20進位制,但也沒有發明乘法表。可見從進位制到乘法表是一個不少的進步。
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不但發明了十進位制,還發明九九表。后來東傳入高麗、日本,經過絲綢之路西傳印度、波斯,繼而流行全世界。十進位制和九九表是古代中國對世界文化的一項重要的貢獻。今日世界各國較少使用希臘等國的乘法。
擴展資料
九九表的特點——
1、九九表一般只用一到九這9個數字。
2、古代世界最短的乘法表。瑪雅乘法表須190項,巴比倫乘法表須1770項,埃及、希櫻并友臘、羅馬、印度等國的乘法表須無窮多項;九九表只需45/81項。
3、朗讀時有節奏,便于記憶全表。
4、九九表存在了蔽大至少三千多年。從春秋戰國時代就用在籌算中運算,到明代則改良并用在算盤上。九九表也是小學算術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