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有機物的命名?醇的命名,以含有醇羥基的最長碳鏈為主鏈;由這條鏈上的碳數決定叫某醇,編號時讓醇羥基的位置號盡量小;其他基團按取代基處理.主鏈上有多個醇羥基時,可以按羥基的數目分別稱為二醇、那么,高中化學有機物的命名?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系統命名法是在1892年日內瓦的一次國際化學會議上首次確立的。這次會議成立了一個國際性的化學組織——國際理論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以后該系統命名法經過IUPAC作了多次修改(最近一次在1979年),所以也稱為IUPAC命名法。中國化學會根據這個命名法,又結合中國文字的特點,于1960年制定了《有機化學物質的系統命名原則》,1980年經增補修訂為《有機化學命名原則》。
系統命名法對直鏈烷烴的命名與習慣命名法基本一致,只是不帶“正”字。含支鏈的烷烴在命名時把它看做直鏈烷烴的取代衍生物,把支鏈看做取代基。整個名稱由母體和取代名稱兩部分組成。命名的主要方法如下:
(1)選擇分子中最長碳鏈作為主鏈,根據主鏈所含碳原子數目定為某烷,作為母體名稱。
(2)將支鏈作為取代基。烷烴分子中去掉一個H后剩下的部分稱為烷基,通常用R表示。
(3)從距支鏈最近的一端開始,將主鏈碳原子依次用阿拉伯數字編號,將取代基的位置和名稱寫在母體名稱前面,阿拉伯數字與漢字之間用短線“-”隔開。
(4)如有相同取代基,應合并在一起,相同取代基數目用漢字二、三、四等表示,位號數字間用逗號“,”隔開
(5)主鏈如有多種編號可能時,按“最低系列原則”編號。
醇和酚的分子中都含有羥基(-OH),羥基是其官能團。一般來說,羥基與飽和碳原子直接相連者稱為醇,而與芳環的碳原子直接相連者稱為酚;
醛和酮都是具有羰基(C=O)官能團的化合物,統稱為羰基化合物。羰基與一個烴基和一個氫原子相連的化合物叫做醛(甲醛的羰基與兩個氫原子相連);
含有羧基(-COOH)官能團的化合物稱為羧酸。
有機物類別有:飽和烴、不飽和烴、二烯烴、芳烴、鹵代烴、醇、酚、醚和環氧化合物、醛、酮、醌、羧酸等。
甲醛、對苯二酚、乙基苯、苯甲酸
甲酸乙酯、丙烯酸
按有沒有苯環,可以分為脂肪族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
按官能團種類,可以分為烴、醛、酚、酸、酯;
有機官能團命名順序如下:
有機物命名官能團順序:-COOH>-SO3H>-COOR>-COX>-CONH2>-CN>-CHO>-CO->-OH>-SH>-NH2>-C三C->-C=C->-OR>-SR>-F>-Cl>-Br>-I>-NO2。
即:羧酸>磺酸>羧酸酯>酰鹵>酰胺>腈>醛>酮>醇>硫醇>酚>硫酚>胺>炔烴>烯烴>醚>硫醚>鹵代烴>硝基化合物。當有機化合物含有多個官能團時,要以最優先的官能團為主官能團,其他官能團作為取代基。
習慣命名法又稱為普通命名法,適用于結構簡單的烷烴。命名方法如下:
用“正”表示直鏈的烷烴,根據碳原子數目命名為正某烷。碳原子數目為1~10個的用天干名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碳原子數目在10個以上的,則用小寫中文數字表示。
用“異”表示末端具有(CH)CH-結構的烷烴。“異”字也可用“i-”或“iso”表示。
這樣說半天都說不完
給你他們的通式吧
烷烴:C(n)H(2n+2)
單烯烴、環烷烴:C(n)H(2n)
炔烴、雙烯烴:C(n)H(2n-2)
烷基苯:C(n)H(2n-6)(n>=6)
飽和一元脂肪酸及其飽和一元醇酯:C(n)H(2n-2)O2
飽和一元脂肪醇、醚:C(n)H(2n+2)O
糖(中學中的):C(m)H(2n)O(n)
以上就是高中化學有機物的命名的全部內容,(1)順反命名法 環狀化合物用順、反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原子或基因處于同側稱為順式,處于異側稱為反式。例如,(2)Z,E命名法 化合物中含有雙鍵時用Z、E表示。按“次序規則”比較雙鍵原子所連基團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