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友誼的歷史典故?1. 管鮑之交:在古時候,齊國有兩位情深義重的朋友,管仲和鮑叔牙。2. 年輕時,管仲家境貧寒,需要贍養母親。鮑叔牙得知后,與管仲合伙做生意。盡管鮑叔牙出的本錢更多,但管仲分得的利潤卻不少。仆人對此有異議,鮑叔牙卻解釋說,管仲家貧且需養母,多分一些是應該的。3. 一次,兩人一同參戰,管仲總是躲在后面,那么,有關友誼的歷史典故?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 管鮑之交:在古時候,齊國有兩位情深義重的朋友,管仲和鮑叔牙。
2. 年輕時,管仲家境貧寒,需要贍養母親。鮑叔牙得知后,與管仲合伙做生意。盡管鮑叔牙出的本錢更多,但管仲分得的利潤卻不少。仆人對此有異議,鮑叔牙卻解釋說,管仲家貧且需養母,多分一些是應該的。
3. 一次,兩人一同參戰,管仲總是躲在后面,有人指責他貪生怕死。鮑叔牙則為他說話,指出管仲有負擔,需活著回去照顧老母親。
4. 齊國國王死后,公子諸繼位,但他不理朝政,鮑叔牙預感到內亂將至,便帶著公子小白逃至莒國,而管仲則帶著公子糾逃至魯國。
5. 不久,齊國真的發生內亂,管仲試圖暗殺小白,讓糾成為國王。但小白未被射殺,反而在鮑叔牙的幫助下先回到齊國,成為國王。
6. 小白即位后,本想封鮑叔牙為宰相,但鮑叔牙推薦管仲,認為他更適合這個職位。小白最終接受建議,管仲回國擔任宰相,兩人合作使得齊國大治。
7. 管仲曾感慨,自己曾與鮑叔牙共事,鮑叔牙始終理解并支持自己,無論是在貧窮時的幫助,還是失敗時的理解。他認為鮑叔牙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8. 鮑叔牙推薦管仲后,甘愿居于其下,他的后代因此在齊國世襲封爵,成為著名的大夫家族。世人贊譽他們的友情,用“管鮑之交”來形容朋友間的深厚友誼。
古代的八拜之交,有四種說法。一、據宋朝《邵氏聞見錄》載:李稷是北宋酷吏,為人傲慢,其父李絢曾是宰相文彥博門人。一次,李稷前來拜謁,文彥博故意讓他等了很久,見面又對他說:“你父親是我故交,不必多禮,就拜八拜吧。”他只好規矩地拜了八拜,后便收斂了傲氣。二、指拜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表示無論何地都生死與共。三、指幫派入會,必須一拜天為父,二拜地為母,三拜日為兄,四拜月為嫂,五拜五圣賢,六拜萬云龍,七拜眾兄弟,八拜萬年香。
還有第四種說法,是源于八個友情故事——
伯牙子期知音之交。典出《列子·湯問》,伯牙精通音律,琴藝高超,無人聽懂。一次,鐘子期聽到伯牙的琴聲,如高山、如流水,故被伯牙引為知音。子期去世,伯牙在其墳前奏完《高山》就把琴摔了,悲傷說:我唯一的知音不在人世了,還彈給誰聽呢
伯牙與子期
廉頗相如刎頸之交。典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藺相如奉命帶和氏璧入秦而完璧歸趙;澠池相會,以三寸不爛之舌讓趙王免受侮辱,封為上卿,在名將廉頗之上。廉頗不滿,處處刁難,相如則處處忍讓。廉頗知情后很慚愧,便負荊請罪。從此將相和,共守趙國。
廉頗與藺相如
陳重雷義膠漆之交。
10個古代友誼典故如下:
1、千里送鵝毛:唐朝時,云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到長安后,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鵝毛并附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2、忘年之交: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喜歡為學,博覽群書。平原禰衡,字正平,也很有文采,自以為有文才善言辯,桀驁不馴,喜歡諷刺時事,詆毀權貴,只和孔融惺惺相惜,孔融也很喜愛他的才華。禰衡剛剛二十歲,而孔融已經四十歲,于是結為好友。
3、身無長物:王恭當官后回家,同族的一個長輩去看到他坐在一張竹席上便說,你從東邊回來,應該有不少這種東西,可不可以給我一張。王恭將席子送給他,自己之后卻只能坐草席了。那人聽說后非常驚訝說,我本來以為你還有多余的竹席。王恭回答,我為人從來沒有多余的東西。
4、管鮑之交:春秋時,鮑叔牙是齊桓公的謀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經在齊桓公敵人的門下做事,失敗后被俘虜。齊桓公讓鮑叔牙做相國,他反倒大力推薦管仲。最終管仲做了相國,鮑叔牙則成為其手下,這段友誼在歷史上傳為美談。
5、交友誠信:東漢時,張劭和范式一同住在太學里讀書,是很好的朋友。
穿越歷史長河,探尋深邃友誼的瑰寶
自古以來,友誼的故事如同璀璨星河,璀璨奪目。讓我們一起探尋那幾位古人之間的傳奇友誼,感受那份超越時空的深情厚誼。首先,讓我們聚焦于管鮑之交,這是一段出自《列子·力命》的歷史佳話。管仲與鮑叔牙,他們的名字就像一座豐碑,象征著無比深厚的友情,那是一種無比信任、相互扶持的關系,即使在動蕩的時局中也能建立起堅不可摧的紐帶。
接著,我們來到了春秋時期的掛劍之交,這則典故源自《史記》。吳國季札的行蹤中,對徐國國君的劍心生敬意,承諾歸來后贈送。然而,徐君已去,季札踐行了諾言,將劍掛在墓前,這份對亡友的忠誠與守信,成為了千百年來友誼的典范。
刎頸之交,生死與共的至誠摯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刎頸之交的字眼讓人想起那些共患難、同生死的英雄摯友。然而,這個詞的詞源竟源自《東周列國志》中杜伯與左儒的故事。盡管左儒的結局凄慘,但他的勇氣和對杜伯的忠誠,為這份友誼賦予了更深沉的含義。
最后,我們來到《后漢書-獨行列傳》中的雞黍之交,范式與張劭的故事,彰顯了守信如金的友誼品質。他們的約定,無論距離多遠,時間如何變遷,始終如一,成為后人傳頌的守信佳話。
1、孔融讓梨: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后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范。
2、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孔子要向他傳授高深的理論,曾子本來坐著,聽了便從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充分尊敬。
3、千里送鵝毛:唐朝時,云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到長安后,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鵝毛并附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4、三顧茅廬:東漢末年,劉備為求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三次到其住處請他,最后才等到諸葛亮。”三顧茅廬”后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著名典故。
5、車胤囊螢:車胤是晉朝人,自幼聰穎好學卻家境貧寒,常無油點燈。于是他夏夜就捕捉螢火蟲,用以照明夜讀,學識與日俱增,成為知名學者。“車胤囊螢”也成為勤奮學習的典故。
6、身無長物:王恭當官后回家,同族的一個長輩去看到他坐在一張竹席上便說,你從東邊回來,應該有不少這種東西,可不可以給我一張。王恭將席子送給他,自己之后卻只能坐草席了。
以上就是有關友誼的歷史典故的全部內容,1. 管鮑之交:管仲貧窮時,鮑叔牙始終對他友善,并在他成功后為他工作。最終,管仲成為齊國的丞相,他始終不忘鮑叔牙的恩情,兩人的友誼被后人傳頌。2. 伯牙鐘子期之交:俞伯牙是古代著名的音樂家,鐘子期是他的知音。兩人因一次音樂交流而結識,成為了永遠的朋友。伯牙的每一首曲子,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