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2018高考歷史全國卷3 2017年高考全國一卷歷史答案 2017高考歷史試卷 2017年高考全國一卷 2017高考歷史全國二卷
2017年高考使用全國Ⅰ卷的省份:
福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安徽。
山東省部分科目使用全國Ⅰ卷:
全國Ⅰ卷;外語、文綜、理綜, 自主命題:語文、文數、理數。
擴展資料:
(友姿巖新課標Ⅱ卷)
2015年及其之前:貴州 甘肅 廣西 青海 西藏 黑龍江 吉林 寧夏 內蒙古 新疆 云南 遼寧(綜合)海南(語文 數學 英語)。
2015年增加省份:遼寧 (語文 數學 英語)。
2016年增加省份:陜西、重慶、;取消省份:廣西 云南 貴州。
2018年使用省區:甘肅、青海、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新疆、內蒙古、陜西、重慶、海南(語文、數學、英語)西藏2018使用的是全國三卷。
參考資料:高考冊螞試好御題全國卷_
2017年高考考歷史的試卷共有:全國一、全國二、全國三、帶帆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海南共9套。有個山東比大弊較別扭,語和數是自主命題的,其他科目用的蠢仿雹是全國卷。
2017高考全國Ⅰ卷理綜卷化學試題整體特點為:選李談材新穎,穩中有升。
從埋擾桐表格中可以看出,近三年選擇題考點沒有太大變化,去年的壓軸選擇題比較新穎,是一道結合周期律考察的元素推斷題,今年的壓軸選擇題回歸選修四的酸堿滴定曲線,綜合考察反應原理的相關考點。三道必做大題一般是實驗題、流程題和原理題的出題順序,今年仍然秉承了這一出題順序。2017年全國Ⅰ卷跟往年相比,考查的知識點分布穩定,整體難度比去年略有上升,個別題目情景新穎,考查靈活,具有較高的效度和區分度。
三、試卷整體分析
源于教材 回歸課本
試題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僅注重對基礎知識和主干知識的考查,還注重對知識的整合,考查方式靈活多樣。選擇題側重對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知識覆蓋面大,難易搭配合理。考題的內容與課本的聯系增大,如10題中實驗室制備氫氣的原理,35題基態鉀原子的能層特點與電子云輪廓圖形狀等,為課本上內容的延伸,充分體現了回歸教材的命題趨勢。
能力立意 難度適中
工業生產流程題取材于真實的、廣闊的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問題設計更加靈活,更有化學味,化學高考試題的發展趨勢必然是重視與生產、生活的緊密聯系,但不管如何靈活多變,工業生產離不開反應原理中的方向、速率和限度問題。Ⅰ卷以鋰離子電池的電極材料制備為載體,考查了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轉化率升高等問題,綜合性較強。第(4)問的過氧鍵數目比較新穎,但問題并不難,抓住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即可解決。
很多同學遇到反應原理問題就頭疼,這種純理論性的知識拼出一道綜合題,學生經常不知道從何處入手去解決。Ⅰ卷的原理題延續化學原理綜合應用的拼題,考查學生應用蓋斯定律、熱化學方程式、轉化率、平衡常數、化學反應速率等理論聯系實際。此題(1)(2)問難度不大,區分度在第(3)問。實際上,我們只要抓住主要矛盾,便可簡化解題思路。第(3)的問題是改變條件后轉化率的變化情況,那我們只需要從列三段式計算考慮問題即可。
突出實驗 重視基礎
2017年高考全國Ⅰ卷的實驗題以蛋白質中氮含量測定出發為背景,考查方式較前幾年稍顯反常,重視基礎操作和流程,在描述實驗現象和解釋原因上對學生的表達能力也有較高的要求。
新課標倡導的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在試題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實驗試題特別突出了化學學科的特點,考查了基本操作、常用儀器、物質的檢驗、分離提純等。這樣的設計有利于做過實驗的學生,有利于中學的探究性實驗教學,對脫離實驗的化學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引導中學教學重視實驗教學,回歸化學本質。
結語
總體上看,本套試卷為一套好題,在考查問題的靈活程度方面、考查基礎知識運用能力方面、考查學生的細心程度方面都很到位。2018年的考生朋友,復習時要注重雙基,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重視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對題干的整體把握能力。同時,建議同學們從高一、高二彎坦的學習中,就開始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基本實驗、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落實,在高三復習中挖掘教材中的試題素材,進一步提升學科能力。
Ⅰ.高考文綜全國卷政治科目分值為100分。
Ⅱ.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1.考試形式:筆試、閉卷返升。
2.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試卷滿分為 300分。
3.試卷結構與題型:
試卷包括Ⅰ、Ⅱ兩卷。
第Ⅰ卷為政治、歷史、地理三個科目的必考題。題型為單項選擇題,共計140分。漏敗老
第Ⅱ卷由政治、歷史、地理三個科目的必考題和歷史、地理學科的枯檔選考題組成,共計160分。試題只涉及單學科的內容,不涉及跨學科綜合。
1.突出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歷史試題通過選取典型素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如全國III卷第40題,通過鄭成功收復和建設臺灣這一歷史事件,使考生加深了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固有領土的認識:臺灣的回歸維護了國家領土完整,增強了兩岸人民的民族文化認同,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愛國主義。又如全國I卷第30題,講述了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擴大民主基礎的努力,體現了民主、平等的核心價值觀。再如全國I卷第47題,通過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札“掛劍于墓”的行為,強調了儒者重“信”的理念,重申了誠信的積極意義。
2.重點考查國史、黨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
對于廣大考生而言,黨史、國史的學習不僅有助于樹立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更有助于堅定理想信念、弘揚中國精神。本年度高考歷史試題根植于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如全國II卷第41題,以清朝盛世雍正年間、中國近代洋務運動時期、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三個不同時段的礦業政策為線索,反映出長時段中國家歷史巨變和求富求強的神臘軌跡,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又如全國II卷第30題,提供了抗日戰爭勝利后山東根據地取得重大發展的史料,證明了黨在抗戰爭中依靠漏寬群眾和堅持全面抗戰的正確性。再如全國III卷第46題,創設的情境是關于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陳云的經濟思想和貢獻,反映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及改革開放探索道路的發展歷程。
3.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在幾千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積累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歷史試題注重對優秀和先進文化的弘揚,如全國II卷第47題敘述了孔子弟子顏回的生平及其安貧樂道、尊師重教的高尚品格,飽含了儒家文化中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又如全國III卷第30題敘述了1949年渡江戰役期間的“紫石英事件”,否定了近代以來列強的在華特權,彰顯了獨特的革命文化。再如全國II卷第31題涉及恢復高考后的教育發展情況,突出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些典型試題,都有助于學生科學總結歷史經驗,進而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 完善考查途徑,提升考核效果
2017年高考歷史試題依據高校人才選拔需求和國家課程標準,考查要求側重“基礎性、綜合性、創新性”,通過科學設計試題內容與形式,著重考查學生對通用性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基礎性而言,歷史試題設計切實把學科主干知識作為能力考查的主要載體,考生作答都必須結合所學,如全國I卷第24題以分封制為依托,第30題考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II卷第34題考查美國政體等,均以主干知識為考查內容。綜合性體現在試題設計更加注重知識之間的聯系和體系,如全國I卷第41題提供了法國大革命和近代中國對于民族主義的闡述,要求考生在獲取信息的基礎上運用知識深入思考,綜合考查了概括、說明、比較、評價等學科方法。創新性體現在增強試題情境的挖掘度和設問的開放性,如全國II卷第42題以鐘表的演變為主題,要求考生自擬論題并進行闡述,較好地考查了信息整合、提煉概括和闡述論證的能力。
5. 推進考試內容改革,凸顯高考選拔功能
本年度高考歷史命題在保證試卷結構、考試內容、相對難度穩定的基礎上,力求有所創新突破,不斷推進高考考試內容改革。試題整體設計進一步明確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的考查內容,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素養和寬闊的視野,能夠在知識積累、素質養成和能力提升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如全國I卷第42題列舉了14~17世紀中西方若干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系等領域的重要史實,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論題,進行論述。該題要求的關鍵能力,包括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四個層級;考查的學科素養,囊括返瞎亮了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方面,多角度、多層次考查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6. 落實《考試大綱》修訂后的考查內容,引導中學歷史教學
通過對《考試大綱》的修訂,歷史學科更加注重考查歷史思維過程與方法,如考生對歷史事實和歷史敘述這兩種不同史學概念的理解和辨別程度。全國I卷第26題,題干以表格形式提供了官修史書中關于唐代初期唐軍與薛舉涇州之戰的四種不同敘述,要求學生確認能夠被認定為歷史事實的部分。又如全國III卷第27題轉引了關于宋太祖駕崩前夜宋太宗活動的兩種歷史敘述,強調只有對歷史敘述進行精慎的辨析,才能更接近歷史真實的重要性。對于引導中學教學注重史學方法傳授、概念辨別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資料:http://www.cdyuanhang.com/index.php/article/index/id/245/cid/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