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目錄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課本 江蘇六年級語文下冊電子書 六年級下冊蘇教版知識點 6年級下冊語文4個辯論答案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16課《最大的麥穗》課文 古希臘有一位大學者,名叫蘇格拉底。一天,他帶領幾個弟子來到一塊麥地邊。那正是大熟的季節。地里滿是沉甸甸的麥穗。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你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p>
弟子們聽懂了老師的要求后,就走進了麥地。
地里到處都是大麥穗,哪一個才是最大的呢?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纯催@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他們總認為最大的那一穗還在前面呢。雖然,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并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他們總以為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
弟子們一邊低著頭往前走,一邊用心地挑挑揀揀,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突然,大家聽到了蘇格拉底蒼老的如同洪鐘一般的聲音:“你們已經到頭了。”這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才如夢初醒,他們回頭望了望麥壟,無數株小麥搖晃著腦袋,似乎在嘲笑他們。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p>
蘇格拉底的弟子們聽了老師的拆譽舉話,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麥地中行走,也在尋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見到了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它;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地錯失良機。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16課《最大的麥穗》課文簡析
《最大的麥穗》是小學語文第12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散文,敘述了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讓弟子們摘一個最大的麥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機遇,而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全文共7節,可分為3段:第一段(第1節)寫蘇格拉底要求弟子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第二段(第2—6節)寫弟子們摘麥穗的經過和蘇格拉底對他們的教訓 ;第三段(第7節)寫弟子們從蘇格拉底的話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語文課程標準,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一節。
2、能前后聯系,領悟最后一節語言文字,明白必須善于抓住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3、能聯系實際,談談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這句話的理解。
教學重點:著重讀好蘇格拉底說的話,體會弟子們所悟出的道理。
本課教學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是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第二課時虛純主要理解課文內容。這里主要講第二課時。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16課《最大的麥穗》課文習題
一、聽寫詞語:
二、給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1、張:①展開,打開; ②鋪排,陳設; ③看,望; ④量詞。
張牙舞爪( )東張西望( )張燈結彩( )
2、失:①丟;②沒有掌握住;③沒有達到目的;④錯誤,疏忽;⑤改變常態。
錯失良機( )失火( )失聲痛哭( )
3、飽:①滿足了食量; ②飽滿; ③足足地,充分; ④滿足。
一飽眼福( )飽經風霜( )吃飽肚子( )
三、把下列成語補充完整,并按要求歸類:
( )風細雨 ( )( )如生 改惡旅碧從( )盛氣( )人
( )峰突起 ( )( )私語 ( )疲力盡 一望無( )
1、寫景的:
2、寫人物動作的:
3、寫人物神態的:
四、在下列句子里填上合適的關聯詞語:
1、孔繁森( )離開了我們,( )他的精神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2、( )明天下大雨,我們( )要去參觀新四軍紀念館。
3、這道題他( )不會做,( )他沒有認真思考。
五、選擇正確的答案,寫在后面的括號里:
1、下列各句中沒有使用修辭手法的句子是 ( )
a、大家聽到了蘇格拉底蒼老的如同洪鐘一般的聲音。
b、無數株小麥搖晃著腦袋,似乎在嘲笑他們。
c、三、四個紅領巾從前面走了過來。
d、他包著頭巾,衣服上打著補丁,眼睛漠然地望著前方。
2、和“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眱热荼磉_不相一致的是 ( )
a、機會是每個人都有的,但許多人不知道他們已碰到它。
b、時間給勤勉的人留下智慧和力量,給懶惰的人留下空虛和懊悔。
c、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
d、沿著“等一等”這條路,就會走進“事無成”這間屋。
六、修改病句(用正確的修改符號在原句上修改):
1、老師表揚張明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
2、李谷一的歌唱得天花亂墜。
3、有些豺狼的本性是很難改變的。
4、我們從小要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
5、“你看,”她平靜地說,“多么美麗的一幅畫卷啊!”
七、閱讀下面選文,完成練習:
①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 )你們未必能碰見它;( )碰見了,( )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②蘇格拉底的弟子們聽了老師的話,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麥地中行走,也在尋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見到了顆粒飽滿的“麥穗”,就 地摘下它;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地 。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1、在( )里填上恰當的關聯詞語。
2、在文中橫線上填上一組反義詞。
3、選文中蘇格拉底說的話僅僅是教導弟子們摘麥穗嗎?如果不是,請找出最能體現他用心的一個句子寫下來。
4、選文第②節中“眼前的一穗”是指 ,“最大的追求”則指 。
5、“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這句話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把你的理解寫在下面。
猜你喜歡:
1.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16課最大的麥穗
2.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17課山谷中的謎底
3.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24課明天我們畢業
4.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18課廣玉蘭
5.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8課三打白骨精
《夾竹桃》是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19課,是一篇不錯的課文,我為六年級同學們整理了《夾竹桃》課文和學習資料,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19課《夾竹桃》課文原文
夾竹桃不是名貴的花,也不是最美麗的花,但是對我說來,它卻是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
我們家的大門內也有兩盆夾竹桃,一盆紅色的,一盆白色的。紅色的花朵讓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讓我想到雪。火與雪是不相容的;但是這兩盆花卻融洽地開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的心里覺得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我們家里一向是喜歡花的:雖然沒有什么非常名貴的花,但是常見的花卻是應有盡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開出黃色的小花,報告春的消息。以后接著來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葉梅、丁香等舉敬等,院子里開得花團錦簇。到了夏天,更是滿院生輝。鳳仙花、石竹花、雞冠花、四色梅、江西臘等等,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夜來香的香氣熏透了整個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時候也不會忘記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帶來凄清的寒意,菊花則在秋風中怒放。一年三季,花開花落,萬紫千紅。
然而,在一墻之隔的大門內,夾竹桃卻在那里悄悄地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S了,又長出一嘟嚕。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別茂盛的時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別衰敗的時候,無日不迎風吐艷。從春天一直到秋天,從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這一點韌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來,不是顯得非常可貴嗎?
但是夾竹桃的妙處還不止于此。我特別喜歡月光下的夾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團模糊;但是香氣卻毫不含糊,濃濃烈烈地從花枝上襲了下來。它把影子投到墻上,葉影參差,花影迷離,可以引起我許多幻想。我想它是地圖,它居然就是地圖了。這一堆影子是亞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間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幾只小蟲子爬過,這就是遠渡重洋的海輪。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現出一個小池塘。夜蛾飛過,映在墻上的影子就是游魚。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畫。微風乍起,葉影吹動,這一幅畫竟變成活畫了。
這樣的韌性,又能這樣引起我許多的幻想,我愛上了夾竹桃。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19課《夾竹桃》生字
1【榆】
讀音:yú
巧記:偷偷走了人(俞),留下一根“木”。
字義:榆樹,落葉喬木,果實外面有膜質的翅,叫榆莢或榆錢
組詞:榆樹 榆錢
造字:形聲法
造句:暮春時節,家鄉的榆樹上掛滿了榆錢。
筆順: 左邊窄些;“俞”撇捺伸展,覆蓋下部。
字歌:堅貞志不渝 張口來理喻 榆樹陰涼爽 心靜人歡愉
2【熏】
讀音:xūn
巧記:“黑”上加“千”斤。
字義:①氣味刺激人 ②氣味或煙氣接觸物品
組詞:①臭氣熏天 ②熏臘肉
造字:會意法
造句:年關將近,家家戶戶都在熏臘肉。
筆順: 平撇稍短,第二筆橫最長,中間“口”扁寬。
3【凄】
讀音:qī
巧記:西涼歸去(冫)來尋“妻”。
字義:①冷落寂靜 ②寒涼 ③悲傷
組詞:①凄涼 凄清 ②風雨凄凄 ③凄慘 凄切 凄然 凄婉 凄苦
造字:形聲法
造句:一到深秋,草木凋謝,給人一種凄涼的感覺。
筆順: 右部橫畫間布局勻稱,“女”橫長托上。
字歌:妻兒不停留 凄風刮不休 搖船欲何往 萋萋芳草洲
4【藻】
讀音:zǎo
陵肆巧記:三水(氵)三“口”尺答轎,一草(艸)一“木”。
字義:①藻類植物,沒有真正的根、莖、葉的分化,有葉綠素,大多生活在水里 ②華麗的文辭
組詞:①水藻 海藻 ②辭藻
造字:指事法
造句:池塘里的水藻密密麻麻的。
筆順: 上部窄,橫長;下部“木”稍扁,捺舒展。
字歌:有口噪音吵 煩躁直跺腳 干燥似火燒 水草有海藻
5【蛾】
讀音:é
巧記:“我”家養了一條“蟲”,夜間到處飛。
字義:昆蟲,略像蝴蝶。靜止時,翅左右平放
組詞:蛾子 飛蛾 菜蛾 枯葉蛾
造字:形聲法
造句:蛾子是害蟲,我們要消滅它們。
筆順: 左窄右寬。“我”豎鉤挺拔流暢,斜鉤伸展。
字歌:有蟲成飛蛾 鳥來是天鵝 山高真巍峨 月宮住嫦娥
6【乍】
讀音:zhà
巧記:怎把心兒放。
字義:①剛剛 ②忽然 ③張開
組詞:①乍一看 乍暖還寒 ②乍冷乍熱 ③乍翅
造字:會意法
造句:乍暖還寒的時候,天氣變化不定,極易感冒。
筆順: 豎在豎中線上,要用力到底。
字歌:乍字朋友多 日在稱為昨 有火會爆炸 人來會工作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19課《夾竹桃》指導
(1)課文特點。
本文描繪了在萬紫千紅、五彩繽紛的花季里,夾竹桃可貴的韌性和花影迷離的動人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第5、6自然段寫夾竹桃的韌性及月光下的夾竹桃引起作者許多幻想,這是課文的重點。要注意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想象夾竹桃花開的經過,想象夾竹桃月影下的迷離多姿,體會作者的喜愛之情。
(2)教學思路。
課文的第1自然段開宗明義:“卻是我最喜愛的花”。夾竹桃的哪些妙處讓作者尤其喜歡?這是教學的“眼”。教學要從整體入手,可以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閱讀全文,探尋夾竹桃的“妙處”,體會作者喜歡夾竹桃的原因。在學生探尋夾竹桃妙處的過程中,要注意朗讀。通過不同層次的讀,讓學生感悟語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感受美好的意境,在文章的精美語言中走個來回。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課文《天游峰的掃路人》中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質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的形象。我在此整理了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15課《天游峰的掃路人》,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15課《天游峰的掃路人》課文原文
天游峰,號稱“武夷第一勝地”,海拔410米,峭壁千尋、高拔群峰之上,常有云霧繚繞。每當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時,白茫茫的煙云,彌山漫谷,風吹云蕩,起伏不定,猶如大海的波濤,洶涌澎湃。登峰巔,望云海,變幻莫測,宛如置身于蓬萊仙境,遨游于天宮瓊閣,故名天游。云開霧散之后,憑欄四望,武夷山水盡收眼底。
天游峰有上、下之分,一覽亭左,是上天游;下了崎嶇丘,沿胡麻澗一帶,是下天游。上天游的一覽亭,建于明嘉靖年間,原名仙掌亭,瀕臨懸崖,高踞萬仞之巔。臨亭四顧,周圍景物盡入眼簾,是一座絕好的觀賞臺。從這里憑欄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懸浮,九曲蜿蜒, 竹筏輕蕩,武夷山山水盡收眼底,令人心胸開闊,陶然忘歸。
下天游的南端有明嘉靖五年重建的天游觀。有殿宇式的樓閣,名“遨游霄漢”,成為游客飲茶、賞景的場所。觀后的妙高臺上,有一株罕見的紅豆樹。每當成熟季節,山風輕拂,豆莢就紛紛撒落在地,滾出殷紅的豆粒,晶瑩閃亮陸鬧碰,鮮艷可愛。
由山南蜿蜒來的胡麻澗,在妙高臺西面奔瀉而下,形成了著名的雪花泉景觀,落差170多米,飄逸瀟灑。澗旁的石壁上,有歷代摩崖石刻三十余處,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古人云:“飛泉響落睛疑雨,古木濃蔭夏亦寒”。在妙高臺背后,有一條往東延伸的山脊,名振衣岡。這是仙游巖的絕頂。岡上有仙游館、三友堂、森天閣故址。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15課《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札記
過去,我們認為“文本”是上帝,學生讀文本就是復制文本,就是向文本靠攏。這可以稱之為“文本中心主義”?,F在似乎方向變了,變成了“學生”是文本的上帝了。有的老師淡化了文本,只把文本作一個“引子”,然后去“創造”一個與文本并沒有本質聯系的“別一文本”。要么做文本的奴仆,要么遠離文本,勢必導致學生和文本之間的不平等對話關系,學生很難真正走進文本。這樣的文本閱讀,很少見到學生能與文本真正融合。陳建先老師在執教《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時,充分發揮了文本和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真彎橋實地走進了文本,在雙方平等的對話中,學生成為了文本的知音,這是本課教學的最大亮點,從學生與文本的交往過程可窺一斑。
一、 讓學生真實的經歷文本的言語境界
學生的閱讀過程首先是借助文本語言提供的信息,建立一個感觀的言語交際場景的過程,只有置身于真實的場景中,學生才能順利與文本接通、耦合,設身處地的觸摸文本中的字字、詞詞、句句,領悟其中的內涵,敞開自己的心扉做文本的知音。從《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的學生活動中可以看早談出,學生自始至終經歷一個真實的言語境界。本文中“我”的感受學生不難理解,而我為什么對一個掃路人如此敬重,這樣的一位掃路人能否觸動學生的心靈世界,是對學生閱讀行為的最大考驗,如果沒有真實的閱讀過程,沒有學生于文本之間的真實對話過程,這是很難實現的一個閱讀目標。正是因為陳老師能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學生才能毫無拘束的與文本語言進行溝通,讓對話在語文課堂中自然展開,讓思維在語文課堂中到處閃現:
師:讀了這一段,你又覺得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
生:這是一位身體健康的老人,因為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有神身體肯定很好。
師:你從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出了老人的健康,會讀書,會思考。
生: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因為書上說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生:這是一位勤勞的老人。因為面色黝黑,說明他長期在外風吹日曬,“瘦削”和前面的“精瘦”一樣,也說明他不停地勞動著。
師:誰來概括一下?
生:這是一位健康的、善良的、勤勞的老人。
師:能用上四個字的詞語嗎?
生:這是一位身體健康、勤勞善良的老人。
生:這是一位勤勞善良、神采奕奕的老人。
生:這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勞、精神矍鑠的老人。(熱烈的掌聲。)
真實的閱讀過程,讓文本在學生心靈中映射出了真實的言語交際場景,呈現出了一個形象豐滿的掃路人,學生才會在平凡中發現不平凡,從中獲得心靈的震撼和感動。在與文的平等交往中,師生創設出了一個神思飛揚的言語境界。
二、 讓學生留心揣摩言語活動的過程與方法
文本本身就是作者言語活動的產品或成果,是一個具體的書面言語交際的“范型”;語文教學活動本身就是學生圍繞課文進行的學習文本的言語交往過程。指導學生讀懂一篇課文的活動,經歷一次現實的讀寫實踐。所以對文本的感悟,同樣包括對文本言語現象和作者言語行為的審美體驗。在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中,陳老師能有意識地啟發學生留心作者運用語言的精妙、思路的精巧,擴大學生的審美視野,通過揣摩言語活動的過程與方法,多角度與文本展開對話,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使人物的內涵更加豐富。
片斷一:
師:你又提出了一個更有價值的新問題!我請大家都來思考一下,如果換成“我不禁驚訝極了”或“我不禁驚呆了呢?”行不行?
生:我覺得可以。因為意思都一樣嗎?而且又讀得通順。
生:我認為不能換。雖然意思是一樣,都是說作者很驚訝,但直接說出來了,反而沒有“倒抽了一口氣”給人印象深。
師:為什么“倒抽了一口氣”印象就深?
生:因為“倒抽了一口氣”讓你感覺到自己的呼吸了,就跟感覺到自己的心跳一樣!(掌聲響起!)
師:這就是我們的中國語言的無窮魅力!一個意思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表達形式,說“驚訝”也可以,但看不見摸不著,不太好體會;說“倒抽了一口氣”就形象化了,你就能親身感受到它。
片斷二:
生:我很奇怪,對老人的兩次外貌描寫,作者為什么要分開寫呢?放在一塊寫不是更省事嗎?
生:第一次描寫是概括地寫,第二次寫得很仔細。
師:你說得沒錯!但為什么不放在一塊呢?
生:一口氣寫在一起太羅嗦了。
師:是嗎?
生:在一塊寫也不是羅嗦。因為兩段話加在一起字數也并不多。因為第一次寫的是穿著,后面是寫老人的臉和眼睛的。
師:穿著和五官不能放在一起寫?
生:也不是。(學生面露難色,一時說不清楚。)
生:自由讀第3和第8節。
生:因為第一次作者是無意中聽見“嘩嘩”的掃路聲被吸引過去的,他對老人只是初識,并不了解。所以這時候只能從穿著等方面對老人有一個大體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掌聲響起。)
師:很有道理!接著說。
生:第二次,是因為老人和作者交談了很多,作者對老人每天掃一千八百多級石階很佩服,這時他是懷著很深的敬意來看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細。
學生在認識言語交際的過程與方法的同時,也經歷了和作者對話的過程,了解了作者的言語運用意圖,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和文本溝通,進一步感受作者筆下的掃路人,使語文的性和人文性在言語實踐中實現統一,在讀和寫的意義層面上,學生成為文本的知音。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15課《天游峰的掃路人》閱讀練習
(一)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險峰。九百多級石梯,像一根銀絲從空中拋下來,在云霧中飄飄悠悠,仿佛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那天,我終于順著這根銀絲上了峰頂,心里好不得意。
1、文中破折號所起的作用是()。
A表示語意的轉折B表示強調,說明前文
C表示語意遞進D表示語氣的延長
2、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險峰?找一找,抄下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望著險峻的天游峰,游客會有三種表現,請用三個成語寫出他們的不同表現。
第一種_______第二種_______第三種________
4、登上了頂峰,一定會使人想到___代詩人____寫的《______》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老人引我進了他的小屋,為我沏了一杯濃茶。茶,很熱,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溝通了我們倆的心靈。
“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
我抬頭望了望在暮色中頂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級,下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
半途而廢??墒沁@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級一級掃上去,再一級一級掃下來……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
1、“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中的“禁”應該讀___,“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那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段話中,______、______這兩個詞寫出了游人爬山很吃力的樣子;______、______這兩個詞寫出了游人畏難的情緒。
3、“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溝通了我們倆的心靈?!睆睦先说脑捴校拔摇泵靼琢耸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寫句子
第1組
1、長江之歌
2、三亞落日 3、煙臺的海 4、記金華的雙龍洞
第2組
5、盧溝橋烽火
6、半截蠟燭
7、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
第3組
8、三打白骨精
9、詞兩首
10、螳螂捕蟬
11、讀書要有選擇孫咐
第4組
12、夜晚的實驗
13、海洋――21世紀則大純的希望
14、學會合作
第5組
15、天游峰的掃路人
16、最大的麥穗
17、山谷中的謎底
第6組
18、廣玉蘭
19、夾竹桃
20、古詩兩首 第7組 21、莫泊桑拜師
22、理想的風箏
23、孔子游春
24、仿鍵明天,我們畢業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課文《半截蠟燭》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斗,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地相當細膩。情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我在此整理了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6課《半截蠟燭》,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6課《半截蠟燭》課文原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有一位家庭婦女,人稱伯察渣諾德夫人。她身邊只有兩個幼小的兒女,為了把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祖國,母子三人都參加了秘密情報的傳遞工作。
伯諾德夫人的任務是把收到的絕密情報藏好,等自己的軍隊派人前來取走。為了情報安全,她想了許多辦法,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后,她終于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把裝著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然后把它插在一個燭臺上。由于蠟燭擺在顯眼的桌子上,倒反而騙過了前來搜查的德軍。
一天晚上,屋里闖進了三個德國軍官。他們坐下后,一個中尉順手拿過藏有情報的蠟燭點燃,放到少校軍官面前。伯諾德夫人知道,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秘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她看著兩個臉色蒼白的孩子,急忙從廚房里取出一盞油燈放在桌上。“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闭f著,輕輕把蠟燭吹熄。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
輕松的心情沒有持續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著青煙的燭芯重新點燃?!巴砩线@么黑,多點支小蠟燭也好嘛?!彼f。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這時候,大兒子杰克慢慢地站起來,“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生個火吧?!闭f著,伸手端起燭臺朝門口走去,屋子頓時暗了許多。中尉快步趕上前,一把奪回燭臺,厲聲喝道:“你不用蠟燭就不行嗎?”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運即將到來了。在斗爭的最后時刻,他從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著。燭焰搖曳,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東西。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國軍官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
突然,小女兒杰奎琳站起來,“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少校瞧了瞧這位可愛的小姑娘,說:“當然可以。我家也有一個像你這么大的小女兒?!苯芸真偠ǖ匕褷T臺端起來,向幾位軍官道過晚安,上樓去了。
正當她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6課《半截蠟燭》課后習題
一、看拼音寫詞語。
bàn jié zhú xīn chú fáng
xī dēng è yùn yáo yè lóu tī
二、課內外知識鏈接。
1.《半截蠟燭》 本文以“_______”為敘事主線。通過記敘在 _______ 期間,參與秘密情報傳遞工作的 _______ 與突然闖入德國軍官 _______ 的事,贊揚了母子三人的 _______和 _______ 精神。
2.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_______,在斗爭的最后時刻,他_______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_______。燭光_______著,發出_______的光。此時此刻,它敗孫悄仿佛成了_______。伯諾德夫人的心_______,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_______眼睛_______
3.描寫情況危急的成語:_______
描寫人物心理的成語:_______
4.“厄運”在文中_______。 “最可怕的東西” 指_______。為什么是最可怕的?_______
5.學習本課,我們可以從人物的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_______ 的描寫去了解人物。
6.故事產生在第二次世凱攜界大戰期間,(_______)跟中國的_______發生于同一時代。
7.課后習題2(想一想帶點詞語能不能去掉,為什么?)
_______
8.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_______
三、課文片段分析。
(一)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這時候,大兒子杰克慢慢地站起來,“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來生個火吧?!闭f著,伸手端起燭臺朝門口走去,屋子頓時暗了許多。中尉快步趕上前,(厲 歷)聲喝(hē hè )道:“你不用蠟燭就不行嗎?”一把奪回燭臺。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è é)運即將到來了。在斗爭的最后時刻,他從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著。燭焰搖(曳 葉),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仿佛(fó fú)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東西。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sì shì)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
1.在括號里選擇正確的讀音和詞語 ,用“——”畫出來。
2.將下列句子改為陳述句。你不用蠟燭就不行嗎?
_______
3.理解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含義。
_______
4.厄運是什么意思?本文指的是什么?
厄運的意思是:_______本文指的是_______
5.面對著越來越短的蠟燭,杰克會想些什么呢?寫出杰克的心理活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猛然、突然),小女孩杰奎琳嬌聲地對德國人說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 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少校瞧了瞧這位可愛的小姑娘,說:“當然可以。我家也有一個你這么大的小女兒。”杰奎琳(鎮定、鎮靜)地把燭臺端起來,向幾位軍官道過晚安,上樓去了。
正當她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
1.劃去括號里使用不當的詞。
2.照樣子寫詞。
瞧了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嬌聲”的意思是_______,杰奎琳“嬌聲”對司令官說話是 _______
4.從杰奎琳的舉動中,你體會到什么?_______
5、當杰奎琳把蠟燭拿到樓去,伯諾德夫人心里可能在想:_______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作文有趣的課間活動
“叮鈴鈴,叮鈴鈴”下課了,響亮的鈴聲震得同學們精神煥發。如饑似渴學習的我們終于可以“解放”了,聽慣了孜孜不倦的教誨,也應該聆聽大自然的呼喚了??矗@里的銀杏樹也抖抖身子,搖晃著手臂,迎著風,翩翩起舞。
我們一窩蜂沖出教室,爭先恐后地跑了下來,來到操場,課間活動才剛剛奏響開場白。我的雙眼炯炯有神,滿心歡喜地期待著我最喜歡的趣味接力賽,它不單單只限于跑步,還有青蛙跳等各種五花八門的接力賽。
環形跑終于是結束了,氣喘吁吁的我們還沒回過神來,緊接著,接力賽又開始了。我拿著兩塊軟綿綿的像枕頭似的東西,走向隊伍里,我是第一個跑的人,心里難免有些疑問,雖然不知道怎么搞的,但是望了望其他班的同學,我就一下子明白了。我把這個東西夾兩腿之間,手背在后面,閉緊了嘴,準備起跳。一跳起來,這個東西就像一個頑皮的小孩,又像一個球,光溜溜的,一不小心就掉了下來。我看著旁邊的李帝號,生怕他超過了我,死死地抓著這個東西,兩腿繃得緊緊的,我閉上眼,用了吃奶的勁,使勁往前跳,剛好與對手持平。努力真是沒有白費,終于到了終點,我把兩腿一放真想要癱在地上了。再望望后面的同學,我都忍俊不禁起來,有的像兔子,有的像袋鼠,還有的更加搞怪,成了“四不像”。
你看那高莞來,笑嘻嘻地張開嘴,身子往前彎,腿往后翹,一跳,差點滑倒。他接著直起身來,撲了撲衣服上的灰,撿起已飛在外邊的東西,繼續往前跳,還沒跳起來,又摔了個“狗吃屎”,那東西從兩腿間飛向天空,落在地上??吹竭@一幕,我們全班都哈哈大笑起來。
全校似乎也沸騰起來,亂成一鍋粥。同學們有說有笑,洋溢著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