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歷史問題?中印關系中主要的問題是:領土。中印兩國關于邊界劃分的歷史遺留問題。中印邊界線全長約2000公里,歷史上從未正式劃定過,但兩國按照雙方的行政管轄范圍,早已形成一條傳統習慣線。中印邊界線分3部分:東段沿著喜馬拉雅山脈的南麓,中段沿著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沿著喀喇昆侖山脈走向。那么,中印邊境歷史問題?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共是三次
(648-649)王玄策討伐印度 公元641年,中國唐王朝與印度卡瑙季王朝建立睦鄰友好關系。公元647年,唐皇太宗派遣使團覲見印度國王。使團到達時,發現原國王已經駕崩,阿周那(公元7世紀中期在位)篡奪了王位。新國王收下贈品,卻陰謀殺死全部中國官員。唐朝使臣王玄策(活動時期公元7世紀中期)和1名使團成員設法逃往尼伯爾,在那里招募了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部隊。在中國騎兵的支援下,王玄策率部進入卡瑙季,圍困并攻陷其王都,俘獲阿周那,將其披枷帶鎖押回長安(今西安)。
(1221-1329)成吉思汗征伐印度 由于偶然原因,中國蒙古汗國入侵印度,與其蒙古進行的其他戰爭不同,入侵印度由始自終都沒有周密的計劃。第一次是因為追趕花剌子模王子札蘭?。ㄗ溆?231)1221年蒙古人在印度河戰役取得輝煌成果。1241年、1292年及1299-1308年間,蒙古人又多次入侵印度,戰爭主要在帝遮普的拉合爾附近進行。1329年,蒙古人兵臨德里城下。至此中國蒙古汗國及中國元朝對印度的戰爭完全結束。然而蒙古民族對印度的征戰卻只是剛剛開始。70年后貼木兒大舉入侵印度德里城被毀,1526年4月25日年貼木兒的第五代(父系)和成吉思汗的第14代(母系)后裔“雄獅”巴伯爾入通過一系列征戰進入印度德里以自己的名義在清真寺讀誠圖白(阿訇講道用語)成為印度莫臥爾王朝(莫臥爾即蒙古人的意思)的開國皇帝,他的子孫則逐步征服了整個印度,莫臥兒王朝為印度最后一個封建王朝。
1、唐朝天竺戰爭
唐初,印度半島最強大的中天竺統一了北印度,建立了摩揭陀帝國,并很快與唐朝建立了友好關系。
公元647年,唐命王玄策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但此時中天竺發生了政變,纂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將伏擊。王玄策從騎多死難,玄策被擒扣押。后來,王玄策尋機逃脫。他策馬自印度大陸北上,渡過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了尼泊爾王國。在這里,王玄策與尼泊爾王談判,以迎娶文成公主而與唐具友好關系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義,向尼泊爾借得七千騎兵。玄策大怒之余,繼續檄召臨近唐各部軍府節度使及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又集兵馬萬余,自為總管,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天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聞悉后也發兵一千二百人助玄策。
在北天竺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一仗擊潰天竺數萬象軍。天竺王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伎倆,云梯,拋石車,火攻敬蘆饑,狠攻月余。648年,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天竺兵將三千,天竺兵將落水溺斃者萬余,被俘萬余,阿羅順那逃回中天竺。
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天竺,發誓要盡滅天竺。而天竺兵將與唐軍(算是外籍軍團)一接仗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天竺,求助東天竺王尸鳩摩援兵,接著再收集散兵殘將準備反攻唐軍。
1962年的中印戰爭。
當時印度把周邊除中國以外的領土爭端都解決了,很多小國家給干掉了。于是準備把西藏納入自己的范圍。因為克什米爾本判鍵來是屬于中國的,被英國占領了,后來中國收復了一部分,但是印度覺得既然這些地方時英國的殖民地,當之無愧就是印度的領土,于是開始準備占領西藏。但是一開始的時候,中國主動退兵:原因是避免戰爭和當時中國后勤保障不足。但是印度根本不理會中國的單方面后撤,于是中國反擊,占領了印度首都新德里以北的幾個邦。但是為了不把戰火擴大,中國退兵了。印度差點連首都都丟了,戰源型爭基本結束。雹沖猜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
中印邊界分東、中、西三段,全長2000公里,雖未正式劃定,但存在著一條雙方歷史形成的傳統習慣線。
1951年,印度軍隊越過傳統習慣線向北推進,侵占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此后,印軍侵占了東段“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兼則馬尼,中段和西段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地區。
1959年人民解放軍取得西藏平叛的勝利后,印度政府公開向中國提出將東段9萬平方公里和西段3.2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劃歸印度,在其無理要求遭中國政府拒絕后,便推行“前進政策”,繼續蠶食中國領土。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軍隊在中印邊界東段和西段制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官兵多人。
中國政府為和平解決邊界問題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印度政府視中國軍隊的忍讓為軟弱可欺,從1961年特別是1962年4月起,印度軍隊大肆蠶食中國領土,至9月份,僅在西段中國境內就設立了43個侵略據點。1962年9月20日,命令印度軍隊在東段越過“麥克馬洪線”,向克節朗地區中國邊防部隊發起攻擊,10月10日,向東段的中國尺冬哨所攻擊。印度向中印邊境集結重兵,在東段,部署了1.6萬余人孝差兵力;在西段,印軍部署1個旅部6個步兵營、1個機槍營及若干配屬分隊共5600余人。
中國和印度發生過中印邊境戰,這是在1959-1963年發生的,期間一直都有沖突,是因為印度不斷的在中國的邊境挑起事端,在中國的領土上設立軍營和界喚棚明碑,派出部隊駐扎,印度說要按照印度被英國殖民時期單方面劃定的邊界為主!但是此英立邊界嚴重危害了中國領土主權!印度軍方也不斷的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西藏與印度邊界的駐軍發動侵擾!在和拿1962年,毛澤東下達自衛反擊戰決定,調集數百輛解放牌卡車和數萬官兵對印度進行反擊,印軍屢戰屢敗,最后部分軍隊投降,邊境戰暫時告一段落!但是在從此以后的20年間,中印還是有部分沖突!這都是因為英國單方面決定的中印邊境條約有關!但是相關條約中國并沒有簽署和承認,所以此邊境條約應為無效!此條約是英國與印度簽和告署的,豈能奏效?
以上就是中印邊境歷史問題的全部內容,一次,即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即聲稱其與中國之間的邊界線為英國人劃定的邊界線。而中國人的立場是,由一個帝國主義國家劃定的邊界線是非法的,應重新予以協商。雙方有爭議的地區是克什米爾東部的阿克賽欽高原——印度堅持認為該地區性拉達克山的一部分,以及“麥克馬洪線”沿線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