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邵陽中考語文?【解析】 第④句為總說句,應放在最前,接著先說“傳統”,再說“文化”,因此為②⑤,第③是對②⑤的總結,第①是全文的總結,應放在最后。 8. 【 2017年湖北省鄂州市 】 將下列句子組成語段,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2 分) ①但是這句話也并不是永遠是真的,因為奧古斯都大帝與泰特思都是精神崇高、那么,2017邵陽中考語文?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絕句 石懋①
來時萬縷弄輕黃②,去日飛毬③滿路旁。
我比楊花更飄蕩,楊花只是一春忙。
【注釋】①石懋(mào):宋朝人,他一生遠離故土,輾轉仕途,曾任密州教授。②輕黃:淡黃。 ③飛毬(qiú):楊樹籽。
1. 聯系詩意,談談本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詩人借殘春飄蕩的楊花,抒發了自己離別家園、輾轉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無奈和鄉思。
評分意見:本題共3分。“離別家園、輾轉仕途”,1分;“生活不得安定的無奈”(或漂泊無依),1分;“鄉思”,1分。意思對即可。
2.請選擇你感受最深的一點,賞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
在借物(景)抒情、對比、動靜結合、通感上任選一點賞析即可。
示例一:詩人借物(景)抒情。(1分)借楊花的隨風飄揚,不能自主,比喻自己離別家園,往來仕途不得安寧。(1分)將旅愁離情融合在具體形象之中,貼切感人。(1分)
示例二:對比。(1分)“來時”與“去日”的對比,(1分)更突出了駐留時間的短暫,奔波的辛勞。(1分)
示例三:對比。(1分)楊花“一春忙”與我“更飄蕩”的對比,(1分)更突出了自己離別家園、輾轉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無奈和鄉思。(1分)
示例四:動靜結合。(1分)上句“弄”字刻畫出楊柳的動態,在飄蕩的春風里裊娜搖曳的形狀宛然眼前;(1分)下句“滿”字看似描寫靜態,而在這靜態中包含著過去飛落、現在仍在飛落、數日內還要繼續飛落這整個過程的動態感。
1.(2017河南第4題4分)
名著閱讀。(任選一題作答)
(1)殿宇藏魔君,仙觀有靈根。請從下面兩個選項中任選一個,簡述在該地發生的故事。
①龍虎山伏魔之殿(《水滸》) ②萬壽山五莊觀(《西游記》)
(2)歷險時有伙伴,困境中存溫情。請從下面兩個選項中任選一個,簡述體現人物間的深情厚誼的故事。
①格列佛與葛蘭達克利赤(《格力佛游記》) ②阿廖沙與小茨岡(《童年》)
答案:
2.(2017菏澤22題4分)“讀什么書”和“成什么人”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從下面經典中任選一部,談談它給你的成長曾帶來怎樣的人生啟迪。
《論語》《水滸傳》《魯濱遜漂流記》《孟子》《西游記》《格列佛游記》
答案:
《魯濱遜漂流記》示例:我們最需要的是具備魯濱遜那樣的刻苦奮斗的精神,不論何時何地,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挫折等,都不能被嚇倒,要勇敢地面對困難,克服困難,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從容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厄運,挑戰自我,就可以做出超出自己想象的事情來。只有這樣,才能像偉大的魯濱遜那樣,成為一個勝利者。
3.(2017十堰7題3分)下列各項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故鄉》和《孔乙己》分別選自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小說集《吶喊》。
反復就是為了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情感,特意重復使用某些詞語、句子或者段落等。 更多關于修辭手法反復考點的內容請看下文。
難點殲滅
反復:根據表達的需要重復使用某些詞語或句子。
例:多么美的花紋,多么美的色彩。(間隔反復)
“岸英!岸英!……(連續反復)
反復與排比的區別:排比是把意義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短語或句子接連說出來,而反復是根據需要,使用的詞語和或句子重復出現。
反復修辭手法的幾種類型——感悟其內容
1.詞語反復。為凸顯某種感情或某種行為,連續兩次以上使用同一詞語,達到強調的目的。
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魯迅先生在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詞,表達自己對段祺瑞政府的憤怒和對民眾覺醒的期盼之情。
2.詞組或句子反復。有時為了表達內容或者結構安排的需要,要連續兩次以上使用同一個詞組或句子。
例如:“大山原來是這樣的!月亮原來是這樣的!核桃樹原來是這樣的!香雪走著,就像第一次認出養育她成人的山谷。”(鐵凝《哦,香雪》)
這里連續三次反復使用“原來是這樣的”,表明了香雪此時的快樂心情。
又如:契訶夫在《裝在套子里的人》中,先后讓別里科夫四次說出“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這種口頭禪式的反復重復,突出了別里科夫頑固與保守的性格,塑造出一個栩栩如生的沙俄爪牙與幫兇形象。
初中語文考四大名著和七小名著,就這十一本書你自己假期沒事多看看吧,初一考卷會考選擇題,初二以上的就是名著的主觀題了。
你好,每個城市的中考分數滿分不一樣的,但是基本都是120、100不等分值,具體的還得看你們那是咋規定的,謝謝采納
以上就是2017邵陽中考語文的全部內容,27.(2017金華3(2)題2分)北大教授林庚在《<西游記>的童話性》一文中寫到:兒童對同一人物的想象,可以隨著具體情境的變化而出現前后不一致甚至完全矛盾的現象,這在《西游記》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三藏一行來到火焰山,孫行者買了一塊熱糕,托在手上,好像拿著火盆中的灼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