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小學實踐性作業的好處 三上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 數學實踐性作業100例 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美篇 一年級數學實踐性作業100例
數學實踐型作業設計在課堂教學、課外作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實踐型作業的設計讓學生通過數學實踐去獲得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美好體驗。
教師設計數學實踐型作業時應注重時效性,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在課內和課外自主實踐、自主探究,從中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促進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液跡核際問題的能力。
因此,課內必須與課外相結合,讓每一個學生鬧掘都成為實踐者,讓學生在課內、課外通過豐富多彩的作業,鞏固、深化所學的知識,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必須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在課內外進行自主實踐、探究,從中開發創新潛能,形成數學應用意識,培養靈活運用數學州團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數學課程標準的重要目標之一,設計數學實踐性作業,組織指導學生開展數學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實踐性作業設計的目的、原則、類型、組織指導與評價建議等五個方面談幾點粗淺看法。
一、實踐性作業設計的目的
1、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中獲得對數學良好的情感體驗
現代教學理念強調學生學習數學,要能積極地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搭做與生活的聯系,對與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興趣。教師要選取與生活密切聯系的素材作為數學實踐性作業,讓學生經歷操作實踐過程,通過合作交流,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逐步形成用數學眼光觀察事物的意識和興趣。
如,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測量”這一單元,教材安排了估一估,量一量,說一說的實踐活動:測量鉛筆、書、凳子以及自己的肘的長度再與同伴交流。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量出自已的一拃、一步和一庹大約是多長。一拃大約長()厘米,一步大約( )厘米,一庹大約長()米()厘米。讓學生在以上實踐性作業中體會到量物體需要選擇相應的來測量,同時還很有興趣地感受一種奇妙的現象:“身上有尺”。知道這樣的尺在日常生活里可以用來估測。再如,三年級學習了“對稱、平移和旋轉”這一知識后安排的實踐活動:①收集一些圖案,在小組內說一說。②用紙剪出一個你喜歡的圖形,通過平移或旋轉繪制一幅圖案。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對稱、平移和旋轉的形成,感知羨衡受圖形的內在美,在欣賞漂亮的圖案時,與同伴分享“創造”美的愉悅。
2、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中獲得對數學知識的體會和理解
數學學習是一個數學活動的過程,數學教學必須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通過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獲得數學活動經驗。
如一年級上冊在學生學習了“認識物體”以后,可安排“動手搭出你喜歡的東西”這一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摸一摸”、“滾一滾”、“堆一堆”“說一說”等活動,在合作交流中體會平面與曲面的區別。這樣的活動有助于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一些特征。再如“可能性”的教學,準備一些黃球、紅球、白球等。通過摸球,來進行統計和驗證自己的估計與猜測,進一步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中發展應用意識
數學在現實世界里有廣泛的應用。數學教學就是要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活動,主動地從數學的角度去解決一些現實的問題,感受數學的價值與作用,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結合現實生活場景安排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推理,在實際情境中主動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如學習了“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計算”這一知識后,可設計這樣的作業:①收集生活中常見的設計精美的圓柱形的包裝盒,開一次展覽會,從中鑒賞幾何形體及圖形美;②找些圓柱體的食品盒,測量計算出它們貼一圈商標紙的面積;③找一些圓柱體實物,分別測量它們的表面積和體積或容積;④社會調查,收集生活中人們常用圓柱體容器的數據信息,并記錄下來;⑤用一塊長31.4厘米、寬15.7厘米的長方形紙板,制作一個高5厘米的圓柱體,請你寫出自己的設計方案,并用圖表示出來。通過以上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應用知識的能力。
4、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中感受研究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其中包括用數學的方式和方法去研究問題的策略,提高學生的數學策略水平。教師在教學中不派困僅要讓學生學習和體會數學策略和數學方法,還要重視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應用所學數學方法,探索和掌握一些研究問題的策略方法。如:在家或學校栽一盤蒜苗,每3天測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數據的記錄。讓學生感受“實驗——統計——結論”的研究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二、實踐性作業設計的原則。
1、趣味性原則:數學活動的趣味性是指數學活動生動有趣,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練習能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實踐性作業應該認真選擇適量的、有代表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氣息、充滿時代感的作業。通過實踐性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增強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如四年級學習了估算后安排實踐作業:你所在地區的最高建筑物有多高?它的高度大約相當于幾個教室的高度?大約相當于多少個學生手拉手的長度?還有什么辦法可以形象地描述這一高度?
2、探索性原則:兒童與生俱來就具有一種探索的欲望,富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問題,能激發他們探索數學知識的欲望,實踐性作業應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思考價值,要能夠激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如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后,設計實踐性作業:小明家的廚房要鋪地磚,有兩種設計方案。方案一:每塊5元,邊長為2分米;方案二:每塊7元,長為3分米,寬為2分米。①用第一種地磚鋪需180塊,你知道這個廚房的面積是多少嗎?②用第二種地磚鋪需要多少塊?③用哪種地磚比較便宜?
3、應用性原則: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要考慮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如:學習“空間與圖形”的計算后,可實地測量操場的面積或對生活用品進行估測;熟練了數的運算后可開展有關價格與購物的活動;學習了“小數乘除的知識”后,可以組織學生調查、咨詢、收集有關電話、手機話費等方面的信息,運用小數乘除法的有關知識及折扣知識解決有關話費的系列問題等。
三、實踐性作業設計的類型
1、調查類:調查可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訓練學生應用數學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具有應用數學的意識,真正體驗到數學是有用的。
如:①一個滴水的龍頭一天會浪費水。調查一下水價及你自己家每個月的用水量,計算一下按照這個滴水速度,一個滴水的龍頭一年浪費的水夠你家用多久?
②調查你們組的同學每天睡多長時間
時間
不到10時
達到10時
人數
引導學生運用以前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進行調查,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如這個年齡段的大多數孩子每天的睡眠時間為多少,睡眠時間與成績、身體的好壞有沒有關系等等。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讓學生調查的素材很多,如:儲蓄的利息、商品的價格、乘車的時間等都可組織或按排學生去調查,在調查中獲取有關信息。
2、操作類:操作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把學生推向思維活動的前沿,使學生得到自主探索、主動發展的機會。教師應盡可能創造操作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活動的過程中去思維、去探索、去學習。
如: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后,可設計“包裝磁帶盒”的實踐題:給每個學習小組提供4個磁帶盒,讓學生解決包裝問題:4盒磁帶可以怎樣包裝?怎樣包裝更省包裝紙?讓學生通過現場操作,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認識和理解。
3、實驗類:實驗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自己動手的探究活動。通過實驗可以鞏固知識點,拓寬知識面。教師在課內外巧妙設置有一定難度而通過努力又能解決的實驗課題,可以激發學生不斷探索、求知的強烈欲望,促進他們知識向縱伸發展。
如:①把幾十粒黃豆泡在水中,一天后將水倒掉,蓋上一塊濕布。②待黃豆發芽后,選擇一顆豆芽測量長度并記錄。③填入下表,并制成統計圖。
豆芽生長情況統計表:
時間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豆芽長度/毫米
統計圖(略)
4、應用類: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應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知識、開啟心智、訓練思維、發展能力。如學習了“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計算”這一知識后,可設計這樣的作業:一位農民伯伯有一張長方形的席子,準備把它卷成一個圓柱體放稻谷(接頭處不算)。要使它放的稻谷最多,請你以這張長方形席子為例,為他設計一個方案。①底面周長為( ),高()(取整厘米數);②求一求它的容積;③從中你發現了一個什么規律?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學時,教師要盡可能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設計應用性的實踐題;可以從報紙、電視、廣播、廣告牌中發現數學信息,盡可能設計形式多樣的實踐題,可以是文字的、圖表的、聲音的;鼓勵學生接觸各種實際問題,參加課內外數學實踐活動。
四、實踐性作業的組織與指導
1、組織指導學生在具體的行動中經歷實踐活動的過程。
數學實踐性作業應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綜合應用數學思想、思維方法和知識技能去解決問題。教師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做,應該怎么做,怎樣做得更好,讓學生在具體的行動中經歷實踐活動的過程。
例如:教學“數據的收集和整理”,課前可布置學生到公路旁,要求他們記錄5分鐘內通過的機動車輛的次數、車輛的型號、牌照類型。第二天上課時讓學生先談談前一天收集到的數據,再談談是如何記錄這些數據的?接著,研究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這樣,讓學生在調查中獲取真實的原始數據,由此分析現有公路能否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當地開放的力度等方面的情況。通過以上的組織指導,學生在具體的行動中經歷實踐活動的過程,感受到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是十分必要的,從而在腦子里形成這樣的意識:數據可以幫助我們制定策略,同時培養學生關注信息的意識。
2、組織指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中提高應用能力
數學實踐性作業和其他學習活動一樣,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為主,以學校、家庭、社區、社會、自然界為活動場地,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的活動過程中主動地去觀察生活、獨立思考問題、自主地應用數學知識、方法、思維去研究和解決問題。特別是一些需要學生合作探究的問題,要求學生圍繞共同研究、解決的問題,明確具體要做的工作,學會分工負責;共同提供需要的資料和,學會資源共享,以促進合作成功,榮譽共享。
例如,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后,可設計一道策略開放性的實驗題:“設法測量一個土豆的體積”。實驗前先要求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如將土豆放進盛有水的長方體容器中,間接測量;也可將土豆切成規則形體估計體積;也可將土豆煮熟再壓成長方體來計算等。然后,再根據提出的方案進行實驗,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這樣進行實驗對比,每位學生不僅可以鞏固長、正方體體積的計算,而且提高其思維水平,促進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能力的發展。
3、組織指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高創新能力
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挑戰性、探索性、開放性的數學實踐性作業,組織指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例如,教學“元、角、分”之后,給學生設計一份作業:①請你調查下列物品的單價,并記錄: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②班級用100元買以上體育用品,你準備怎么買?這種問題答案開放的實踐題,學生可根據需要,錢數的可能性,作出各種不同的合理選擇,老師只要根據具體情況作出具體評價,就能激發學生參與興趣,促使學生從多方面思考問題,培養創新應用能力。
4、組織指導學生在操作中探索知識、體會數學的價值
操作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把學生推向思維活動的前沿,使學生得到自主探索、主動發展的機會。教師要組織指導學生在完成數學實踐性作業中加強實際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索知識、體會數學的價值。
例如,教學“克的初步認識”一節課,可安排學生動手操作活動:(1)用彈簧稱或電子稱稱一稱2分的硬幣(約1克),然后親手掂一掂,感受1克實物的重量;(2)要求學生稱出1克黃豆,數數約有幾粒(4—5粒);再要求數出4—5粒黃豆用手掂一掂。充分感知“克”,反復體驗1克的重量后,讓學生擴展到幾克、幾十克重量的認識操作中去。課后要求學生找一些物體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這樣,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索,反復體驗,正確理解度量單位。再如,教學面積單位時,可要求學生動手去量一量,比一比單位面積的大小,或用紙剪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紙片,在地上畫出1平方米的地面,反復對課桌面、黑板、教室的墻或地面面積進行測量或估算,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索知識、體會數學的價值。
五、實踐性作業的評價建議:
評價是數學實踐性作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對實踐性作業起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是達成作業目標的重要環節和手段。實踐性作業的評價要明確目的,落實內容,要考慮方法手段。
1、要明確實踐性作業的評價目的。
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是全面了解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的學習狀態,激勵學生的學習,促進學生的發展。具體包括:(1)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綜合應用數學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和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和現象,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進對數學的理解,體驗實踐的價值。(2)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與人合作、交往,學會理解,學會與人共同生活。(3)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策劃能力,學會做事,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4)促進學生對學習與生活關系的理解,體驗生活世界處處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拓展學習數學的視野和獲取知識的空間,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2、要落實實踐性作業的評價內容。
數學實踐作業的評價內容,既要關注學生完成作業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實踐性作業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具體進步與發展。具體包括:(1)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感態度。(2)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與方式。(3)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觀察、分析、實驗、研究中綜合應用數學知識的程度。(4)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創新精神。(5)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的自身體驗。(6)學生在作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計劃性。
3、要把握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手段和方式。
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手段和方式主要有:①觀察;②收集;③展示;④訪談;⑤問卷等。
4、實踐性作業評價要注意的問題。
(1)評價要注意導向性。導向性是指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興趣性,參與活動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參與活動的計劃性、操作性、監控性和參與活動的創造性。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性作業,使自已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
(2)評價要注意差異性。學生學習數學的水平客觀地存在差異,學生參與數學活動、完成實踐性作業也同樣具有差異性。因此,要用不同的要求去評價不同的學生,才能發現學生的進步與變化,才能更好地激勵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實踐性作業。
(3)評價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教師采用定性或定量描述的形式對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情感態度,實踐活動的過程,參與實踐活動的方式,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程度,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自我體驗和計劃進行評價。定性描述的語言,應以肯定鼓勵為主,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總之,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要結合本班學生實際,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以活動、探索為主線,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讓學生通過實踐性作業,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通過數學實踐性作業,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系,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通過實踐性作業,全面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僅能復習鞏固知識,更能探究實踐、體驗過程、培養情感、發展能力。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班數學教案:森林里的小鳥,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活動目標:
1.加深幼兒對加減法含義的理解,能看圖列出6的'第二、三組加減算式。
2.引導幼兒根據圖意,完整地講述算式的含意,嘗試編6的加減法應用題。
3.鼓勵幼兒在解決問題時積極思考,發展幼兒觀察和思考能力。
活動準備:
1.6的三組加減算式題卡。背景圖:森林里。圖片:小鳥(3只大、3只小,2只在樹外、4只在樹上,5只紅鳥、1只黃鳥)2。幼兒數學活動P7—11,筆。
活動過程:
一、復習6的組成。
教師:"森林里有6只小鳥,現在它們要分兩組進行游戲活動,請大家幫它們分一分,怎么分?"(按鳥的特征分)小結:6可以分成1和5;可以分成2和4;可以分成3和3;可以分成4和2;可以分成5和1。
二、學習6的第二組加減法。
1.學習6的第二組加頃廳法。
(1)出示圖片(4只在樹上,2只在樹外),提問:誰會用簡單的話把這兩張圖片的意思說清楚。
(2)請你們用一道算式記錄這件事?并請個別幼兒演示4+2=6。這道算式所表示的含義,并為什么要用加法來表示?將小鳥數量交換,再來這件事?列算式。
2.學習6的第二組減法。
出示圖片(樹上6只鳥,飛走2只小鳥,提問:"誰來這幅畫的意思?"(樹上有6只小鳥,飛走了2只小鳥,還剩幾小鳥)"可以用什么樣的算式來表示?"(6—2=4)"歲慧你知道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嗎?"。將小鳥交換一下,又會怎樣呢?教師幫助幼兒理解數字互換的規律。
3.學習6的第三組加減法,出示圖片(3只大鳥、3只小鳥),提問:"誰來這幅畫的意思?""可以用什么樣的算式來表示?"將圖片的位置交換一下,讓幼兒列出第三組減法算式。
4.教師出示6的一、二組加減算式題。說乎乎答說關于6的加減一共有幾組?和我們學的6的五種分法有什么聯系。
幼兒認讀6的加減算式。
5+1=6、1+5=6;2+4=6、4+2=6;3+3=66—1=5、6—5=1;6—2=4、6—4=2;6—3=3教師列出算式:4+2=62+4=6,讓幼兒比較:4+2=6和2+4=6有什么異同。
教師小結:在加法算式里,加號前面和后面兩數可以交換位置,得數不變。
教師列出算式:6—2=46—4=2,讓幼兒比較6—2=46—4=2有什么異同。
教師小結:我們知道6可以分成4和2,6減4等于2,6減2就等于4。
5.幼兒練習幼兒數學活動P7—11頁
游戲類作業: 游戲是激發興趣的最好載體,游戲類作業帶有“玩”的色彩,設計游戲類的作業要考慮與所學的數學內容與關,這類作業適合低中年級學生。
2.
創作類作業: 數學創作可以拓展學生想象空間,增強和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可以設置學生寫數學日記、編數學故事等形式,把平時觀察到的數學知識、解題中的新方法,對某個知識點的疑問等及時記錄分析,定期交流,相互評價。
3.
設計類的作業: 數學設計可以讓學生衫答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提高整體素質,培養綜合思考的能力。
4.
實踐性作業: 數學教材中,許多內容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讓學生通過觀察、嘗試等活動,加強或緩慧哪稿社會認知,提升社會參與意識,促進個體社會化進程。這類作業可結合某一教學單元某個研究專題進行,根據具體內容,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多人合作。
等衫桐底等高的圓柱是圓錐的1/或者坦3用公式表示為 V圓柱x1/3=V圓錐 把一杯水用圓柱盛滿,可以往等底等高的圓錐容嫌余器中倒上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