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紀年?中國古代記載年份的方法:一、干支紀年,這是中國歷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甲、乙、丙、丁、戊、己、庚、那么,中國歷史紀年?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國歷史年表:
中國歷史年代表∶
1、原始社會
五帝∶炎帝、黃帝、堯、舜、禹
約前2528年-前2029年(約500年)
2、先秦時期dao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470年)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554年)
周朝∶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275年),東周∶前770年
-前221年(549年)
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295年)
戰國∶前475年
-前221年(254年)
3、秦漢時期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16年)
西楚王朝∶前206年-前202年(5年)
漢朝∶
西漢∶前202—公元8年11月(210年),東漢∶25年-220年(195年)
新朝∶公元8年12月-23年10月(16年)
玄漢王朝∶23年10月-25年(2年)
4、三國兩晉南鍵敬北朝
三國∶220年-280年(60年)包含魏,蜀,吳;
魏∶220年-265年(45年)
蜀∶221年-263年(42年)
吳∶222年-280年(58年)
晉朝(266年-420年)包含西晉,東晉;
西晉∶265年-316年(51年)
東晉∶317年-420年(103年)
南北朝(420年—589年中昌)
五胡十六國∶304年-439年(135年)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
南朝·宋∶420年-479年(59年)
南朝·齊∶
479年-502年(23年)
南朝·梁∶502年-557年(55年)
南朝·陳∶
557年-589年(32年)
北朝(386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我國有確切紀年開始于公元前841年。
這是并態喚后人根據西方公歷紀年法推算出來的。
中國古代紀年采用的是干支紀年法,沒有這種公元紀年形式。這一年司馬遷記載是共和元年。十二諸侯紀年表也是開始于這一年,舉例絕凱來說,周厲王三十七年就是公元前841年。
史學家司馬遷經過大量的梳理和查閱資料,追根溯源,發現公元前841年之前的歷史紀年很混亂,或者沒有記載具體時間,無法準確定位,這可能是因為史料的遺失缺乏所致。閉乎同時他發現,公元前841年之后的歷史紀年脈絡清晰,沒有中斷,可以確定準確的時間,所以他把公元前841年定為共和元年,也就是共和1年。
這一年以后,中國就有了準確的年代記載。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襲冊野位年數來紀年。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拍喊.此后每個皇帝姿悉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3.干支紀年法。4.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
中國古代紀年法穗褲主要有:
1、干支紀老拍年法。例如:甲子年、甲午年、戊戌年、辛亥年等等。
2、君主紀年法。例如:莊公十年、始皇猜含簡三年等等。
3、年號紀年法。例如:貞觀五年、洪武八年、康熙二十五年、乾隆四十八年等等。
中國古代記載年份的方法:
一、干支紀年,這是中國歷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循環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符號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符號叫地支。
二、年號是我國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號。用年號紀年,是從漢武帝開始的。漢武帝在位54年,共用了11個年號,但前面的五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都是后來才追加的,他本人親自定的第一個年號是“元封”。
公元前111年,即他即位30年的夏天封禪泰山后,下詔將第二年定為“元封元年”。從此以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確定自己的年號。元代以前,一個皇帝一般有多盯激個年號。明清時期,一個皇帝基本就用一個年號,即一世一元。年號紀年不僅是我國的一種紀年法,而且還影響到朝鮮、日本等國。
擴展資料
干支歷是一種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進行兩兩搭配組成60組不同的天干地支團則爛組合,用以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
干支歷主要由干支紀年、干支紀月、干支紀日、干支紀時四部分組成塌漏。
以上就是中國歷史紀年的全部內容,我國最早的紀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以“元,二,三……”為序數,至去世為止。如:魯僖公元年,魯莊公十年。從西漢武帝建元起,以年號紀年,用“元,二,三……”為序,更換年號則重新開始。如:元嘉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