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新課程標準?2022年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如下:1、依據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的基本性質和特點,充分發(fā)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課程設計。2、歷史課程分為中國古代史、那么,歷史新課程標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你好,教育部于2022年4月公布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呈現(xiàn)出一些新變化,包括歷史課程要培養(yǎng)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結構化的課程內容、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學業(yè)質量標準、大概念教學等,其間也體現(xiàn)出一些新理念、新要求。
新課標根據歷史學科特點,凝練出課程所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由這五個方面構成的歷史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與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保持一致,同時依據初中學生的特點明確具體要求,使二者形成基礎教育階段歷史課程育人價值的連續(xù)體,并在此基礎上確定課程目標,將課程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要求一一對應。
新課標著眼于歷史內容的完整性,強化滲透歷史的時序觀念。盡管新課標仍按照舊課標的六大板塊組織教學內容,但每個板塊下的教學內容的編排已經不再根據主題進行。新課標的教學內容嚴格以時序為線索,較為詳盡地列舉出各階段的歷史知識,力圖選擇出反映不同側面的歷史內容。中國古代史按照時間順序劃簡單劃分為不同時期:史前時期、夏商周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等七個階段;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xiàn)代史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編排,不作時段的劃分。對課標內容以平實敘述為主,不作性質上的劃分和歸類,這可能為教材編寫者編寫教材,各地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和教師自身的特點整合教學資源進行個性化教學,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探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針對原課標存在由于歷史線索的不連續(xù)導致學生知識結構的殘缺,新課標對重要的時間點、重要的歷史知識點進行了必要的補充,如增加了對文景之治、三國兩晉南北朝、安史之亂、五代十國、宣政院、李自成起義、洪秀全和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袁世凱獨裁統(tǒng)治和復辟帝制、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政府統(tǒng)治、榮氏家族與中國民族資產主義的興衰、解放區(qū)的土地改革運動、建國后的鎮(zhèn)壓反革命運動、中共十六大、北京奧運會、科學發(fā)展觀等知識點。
淺議新課程標準下的歷史教學論文
歷史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推廣,對廣大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首先是對新的教材體系不太適應,其次是對新增加的教學內容比較陌生,第三是教材容量過大,讓大家有點措手不及。大家普遍的感受是有點不會教、教不會了。
從新舊教材的對比上來看,舊的歷史教材總體上來說信息量較小,分析深刻,在體系編排上無論是世界史還是中國史,無論是古代史還是近現(xiàn)代史,都是以時代為線索,而在某一時間段內分析其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各個領域的發(fā)展變化。新教材則容量大、信息廣,分析比較淺顯,其體系則是分別以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為線索,再以時間為紐帶去闡述古代中國、近代中國和世界在這些領域的發(fā)展變化,有專題史的思想。和舊教材相比,是大相徑庭,所以老師們會有很大的不適應。
從學生方面的因素來說,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的普及,現(xiàn)在的學生與上世紀的學生已有很大的差別。現(xiàn)在一個學生每天獲取的信息量遠遠超過教師,同時,現(xiàn)在的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敏捷,遇到問題總是窮追不舍。因此,我們的教師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要正視學生的這一變化。
從時代的變遷上來說,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的飛速發(fā)展,時局的變化,對人才的要求 越來越高,不但要求你對本專業(yè)的知識有精準的掌握,還要求對其他學科的知識有充分的了解,不但要求你掌握好漢語,而且要求你掌握好最基本的英語,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許多邊緣性的學科,單靠某一學科的知識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在課程標準方面
一是各課程標準基于義務教育培養(yǎng)目標,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化細化為本課程應著力培養(yǎng)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體現(xiàn)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例如,道德與法治課程明確了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等培養(yǎng)要求。
二是優(yōu)化了課程內容結構。基于核心素養(yǎng)要求,遴選重要觀念、主題內容和基礎知識技能,精選、設計課程內容,優(yōu)化組織形式。涉及同一內容主題的不同學科間,根據各自的性質和育人價值,做好整體規(guī)劃與分工協(xié)調。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lián),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要求磨運。
三是研制了學業(yè)質量標準。依據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水平,結合課程內容,整體刻畫不同學段學生學業(yè)成就的具體表現(xiàn),形成學業(yè)質量標準,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為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考試評價等提供依據。
四是增強了指導性。各課程標準針對“內容要求”提出“學業(yè)要求”“教學提示”,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注重實現(xiàn)教、學、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學、評價案例,不僅明確了“為什瞎隱梁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強化了“怎么教”的具體指導,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強了學段銜接。注重“幼小銜接”,基于對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發(fā)展水平的評估,合理設計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
很高興告訴你!
在新課程體系下,歷史教師如何應對挑戰(zhàn)
九年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已于 2001 年 7 月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并終究要取代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大綱》。
那么在新時期里,中學歷史教學如何開展,才能更好地貫徹新《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歷史課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無疑是我們教學第一線的歷史教師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也是我們的歷史教師不能回避的問題。
我們力圖結合此次歷史課程改革,分析《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提出的諸多先進教學理念,并從歷史教師的角度和立場出發(fā),以“中國古代史”內容為例,探討新時期的歷史教師應如何面對挑戰(zhàn)。
第一 ,歷史教師要認真學習現(xiàn)代教育理論,尤其是課程理論,提高自身理論素質,增強課程改革意識,要在行動上支持課程改革,在教學中研究課程改革。
眾所周知,目前正方興未艾進行的歷史課程改革,是建國以來歷史教育改革力度最大最深的一次改革。
嚴格說來,歷次的歷史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歷史教育在“教學”層面上的一種改革,而很少涉及“課程”層面上的改革。
探討歷史教育的本質問題,就不能僅僅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待歷史教育,離開和放棄從課程的層面來解決歷史教育中的問題,是長期以來歷史教育研究的不足。
以上就是歷史新課程標準的全部內容,新課標根據歷史學科特點,凝練出課程所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由這五個方面構成的歷史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與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