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歷史?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那么,孫中山的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孫中,山東五蓮籍烈士。孫中(1902年9月-1945年12月),男,山東省五蓮人。生前為濱海吵閉支隊升旅裂戰士,1945年12月在諸城瓦店鎮肢犧牲。
孫脊頃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雹悔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櫻肆陸幟,“起共和而終帝制”。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29年6月1日,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894年5月,上書李鴻章,主張變法自強,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創建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次年,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策劃廣州起義,事敗,流亡海外,宣傳革命。
1896年在倫敦被清朝駐英公使館誘捕,脫險后曾留居英倫,研究西方政治經濟理論,尋求救國真理。 次年經加拿大抵日本,結識日本朝野各界人士宮崎寅藏、犬養毅等,并在旅日華僑中宣傳革命,發展興中會組織。
1900年發動惠州起義,失敗后奔走海外。同保皇派作斗爭,并在旅歐學界中發展革命組織。
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領導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制訂“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創辦《民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同改良派圍繞革命拆纖與旅李仿保皇問題展開激烈論戰。同時積極在國內外發展同盟會組織,聯絡華僑、會黨和新軍,在兩廣、云南等地發動一系列武裝反清起義。
1911年10月,欣悉武昌起義爆發,即離美赴歐進行外交活動。12月25日回到上海,被十七省代表會議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職,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成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由于立憲派與其他勢力對袁世凱的支持及革命黨人的妥協,被迫于4月1日辭去臨時大總統職。
孫中山使用過不少名字,多數是為了宣揚革命或擺脫通緝而取的,部分則在于表達人生期望。
孫中山曾自稱為洪秀全第二,并認為洪氏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認為這是由于孫接受西式教育,不受傳統忠君觀念束縛,才敢于如此自稱;民國時期歷史教科書亦采用此說。
至于“孫大炮”這個當時政治對手揶揄孫文的外號,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粵語“不切實際之人”的意思,暗諷孫文言辭夸大不實。
擴展資料:
個人貢獻
在政治現代化建設方面,主張漸進主義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說:“軍政時期優先消滅軍閥土匪,應實行軍管。訓政時期優先基礎建設與民權初步訓練,應實行一黨執政。憲政實行之條件是全國半數以上縣市具有選舉罷免地方首長之條件,公隱肢民具有發動創制復決之條件,則選舉召開國民大會制訂憲法,還政于民,實行多黨競爭的現代政治寬攜改制度。”
后世紀念
2016年10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即日起陸續發行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3枚慎判,其中金質紀念幣1枚,銀質紀念幣1枚,銅合金紀念幣1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參考資料來源:——孫中山
一個中國的“國帶虛父”蠢耐燃!
一個為了中華畝叢民族復興的偉人
一個偉大的領袖
孫中山 (1866-1925)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廣東香山(中山)人,1892年畢業于香港西醫書院。赴檀香山成立興中會,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聯合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國民國臨時大總統。
以上就是孫中山的歷史的全部內容,孫中山的歷史貢獻是1905年8月20日成立中國同盟會 ,建立共和體制、建立中國國民黨,開創中華民國、創建黃埔軍校、中山大學 ,領導二次革命和護法運動。孫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