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莊喬 思美人莊喬怎么樣了 楚國莊喬 莊足喬 古滇國莊喬
原文
人猿相揖別。
只幾個石頭磨過,
小兒時節。
銅鐵爐中翻火焰,
為問何時猜得?
不過幾千寒熱。
人世難逢開口笑,
上疆場彼此彎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
但記得斑斑點點,
幾行陳跡。
五帝三皇神圣事察弊,
騙了無涯過客。
有多少風流人物?
盜跖莊蹻流譽后,
更陳王奮起揮黃鉞。
歌未竟,
東方白。
注釋
人世裂沒差難逢開口笑:唐杜牧《九日齊山登高》有“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語出《莊子·盜跖》,“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傷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
盜跖(zhi2)莊蹻(jue2):盜跖是春秋戰國間的大盜;莊蹻是戰國楚人,《荀子·議兵》,“莊蹻起,楚分而為三四”。
陳王: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
黃鉞(yue4):象征帝王權力的用黃金裝飾的斧子?!稌つ潦摹?,“王左仗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譯文
與猿拱手作別進化到了原始社會人類猶如呱呱墜地,再經過磨石為的石器時代人類進入了少兒時期。爐中火焰翻滾,那是青銅時代,也經過了幾千個春夏秋冬。縱觀歷史,也如人這一生多半憂愁少開懷。盡是征戰殺伐弓箭疆場。這大好河山哪一處沒有戰爭沒有流血。
一部歷史讀罷,我已滿頭白發,我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暮年?;仡櫰饋聿贿^是那些同樣的事情一再發生,什么王侯將相功名利祿,有多少人為其白首執迷。那些所謂的英雄人物難道是真風流?我看不盡然。盜跖、莊蹻、陳勝、吳廣這些敢于揭竿而起挑戰統治者的權威的人,那才是真豪杰。
賞析【一】
據毛澤東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毛澤東寫這首詞時,正在讀司馬遷的《史記》和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篇》。毛澤東是以史入詩,又以詩論史的。通篇體現歷史的唯物主義史觀,形象地表現關于人類由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進程。在如何看待中國先秦古史上,毛澤東作出詩的回答。
“人猿相揖別”,詩從勞動創造了人寫起,然后伸展到石器時代,論其生產力是“小兒時節”。雖然經歷了二三百萬年,但在歷史長河中,“不過(是)幾千寒熱”。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后,階級矛盾上升,人們再也難以笑臉相迎,有的是刀光劍影,“流遍了,郊原血”!詞的上片,以歷史發展為主線,邊敘邊議?!耙黄x罷頭飛雪”,下片起句不凡,既有寓意又有氣勢,承上啟下很自然。作者在下片寫了一連串上古人物:“五帝三王”、“盜跖”、“莊屩”、“陳王”等,并一一評說,作者用意是宣揚勞動人民創造歷史的觀點。“歌未竟,東方白”,仿佛奇峰凸起,是全詩點睛之筆:天亮了,歷史揭開新的一頁。
讀史、論史這類詩,是很容易寫得干巴巴或高深莫測的,然而,毛澤東寫來深入淺出。作者選取的是人們較為熟悉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這就拉近了讀者與歷史的距離。作者還注重把敘史、論史與抒情融為一體?;驌Q言之,是以濃情的筆觸寫史?!霸娧灾尽保姷谋举|是抒情的,詩最終是以情動人的,《讀史》的成功秘訣在此。
首句“人猿相揖別”是“平平平平平”句式,有別于《欽定詞譜》、《詞律》等“[仄]仄平平仄”的定格句式。
詩中“不過幾千寒熱”,按詞譜應是七字句(作上四下三或上三下四);對詞譜的個別句子可以添“襯字”,卻不可減字。據此,趙樸初先生認為此句脫落一字,建議改為“不過(是)幾千寒熱”。我們不必認為此句脫字是“創新”,進而求證脫字的微言大義!此詞未經毛澤東審定,由后人發表,筆誤應改,這才符合毛澤東以嚴肅態度發表詩詞的初衷。
賞析【二】
《賀新郎·讀史》這首詞,正如題目所標明的,是以歷史為題材的。當然,毛主席不是為讀史而讀史,而是為了“古為今用”,為了教育今人。這首詞的中心思想,它的一以貫之的主線就是階級斗爭觀點。毛主席說:“階級斗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拿這個觀點解釋歷肆皮史的就叫做歷史的唯物主義,站在這個觀點反面的是歷史的唯心主義?!?《丟掉幻想,準備斗爭》)這首詞就是這番話生動、形象的寫照。
階級斗爭是復雜的,有流血的武裝斗爭,也有不流血的思想斗爭?;仡?964年國際國內斗爭的尖銳形勢,《讀史》一詞的寫作時代背景是很清楚的,不是無所為而發。這些斗爭雖已成為陳跡,但在作者看來,階級斗爭并未停息。重新溫習階級斗爭的歷史,便是這首詞的創作初衷。
毛主席詩詞一個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概括性強。這一特點,在《讀史》上表現尤為突出。僅用一百一十五個字,便囊括了、詠嘆了以中國歷史為主體的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從人類誕生到歸宿,從原始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跨度長達幾百萬年。真是“大筆如椽”、“筆能扛鼎”。
先從詞的上闋說起。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边@三句是寫人類起源和人類歷史最初出現的原始社會。世界上原沒有什么人類,是勞動創造了人的雙手,從而也就創造了人類本身,由類人猿進化為類猿人、猿人、原始人?!叭嗽诚嘁緞e”,便是從猿到人的一種形象化說法。揖別就是拜別,表示珍重。雖不必實有其事,但寫得合情合理,恰到好處,不能用其他什么“別”來替代。這首句五個字,飄然而來,用以寫人類的從無到有,風調尤覺十分相稱,應是詩人的得意之筆?!皫讉€石頭磨過”,喻指石器時代?!笆鳌痹强脊艑W名詞,毛主席把它還原為自然形態的“石頭”,這就沖破了這一專門名詞對創作所帶來的局限,大大地開拓了詞句的容量。因為無論是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還是新石器時代,也不管是打制石器還是磨光石器,總而言之,都是“石頭”。這樣,就把長約二三百萬年的整個石器時代納入六字之中了。“小兒時節”,也是個比喻的說法,指人類的童年時期。
毛主席在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中說:“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所以比、興兩法是不能不用的。”(《致陳毅》)我以為這三句便是最好的范例。它全是用的形象化的“比興”,而不用直說的“賦”。因而能以小攝大,舉重若輕;以俗為雅,亦莊亦諧;如話家常,別饒風趣,給讀者以巨大的美的享受。
“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边@是寫人類歷史開始由原始社會進入到階級社會。這是一個更高級的社會形態,但殘酷的階級斗爭也就從此開始?!般~鐵”兩個字,標志著兩個不同的時代和社會:銅指銅器時代的奴隸社會,鐵指鐵器時代的封建社會。冶煉術是個了不起的發明,“銅鐵爐中翻火焰”正是寫的這一壯麗場景,使我們不禁聯想起李白“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的詩句。“為問”猶請問,詩詞中常用?!安碌谩豹q猜中,謂作出結論。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究竟始于何時,史學界迄無定論。關于后者,尤諸說紛紜,竟有西周、春秋、戰國、秦統一、東漢和魏晉等六種之多,所以說“為問何時猜得”。這是朋友間相互討論時的一種風趣說法。它表示的,不是輕易而是親切。據寫于1939年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毛主席原是一個西周封建論者,如果有同志一定要問為什么說“猜”?他老人家滿可以回答說,我自己不就是這“猜”的行列里的一員嘛!“不過幾千寒熱”,是說到底什么時候開始,一時作不出結論也不是什么大問題,橫豎不過幾千年罷了。按《詞律》,這里應為上三下四的七字句,所以趙樸初同志說可能是在“不過”二字下脫落了一個“是”字,“是無心的筆誤”(見1978年10月號《詩刊》)。我不以為然。首先,毛主席的真跡俱在,這句寫得清清楚楚,無任何涂改跡象。下句的“開口笑”的“口”字脫漏了,但當即作了鄭重的添補,未必上一句有脫文就不會覺察。這和毛主席一貫提倡魯迅先生說的文章“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的精神也是不符合的。第二,《賀新郎》一調原有一百一十四字、一百一十五字和一百一十六字三體。寫于1923年的《賀新郎》便是一百一十六字體。這一首雖少一個字,仍自成一體,在詞譜上是允許的,不必添字。第三,從藝術角度看,“不過幾千寒熱”,語健而氣足,作“不過是”便顯得不那么緊湊。因此,我以為這不是“無心的筆誤”,而是有意的精簡。
“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睔v史是無情的。伴隨著階級的出現而來的,是不可避免的殘酷的階級斗爭。這第一句是用杜牧的詩句:“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九日齊山登高》)但改“塵世”為“人世”,便包括了整個社會。杜牧所抒發的不過是個人的失意寡歡,而毛主席感嘆的則是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悲劇。由于不斷的階級斗爭以及各個民族之間的斗爭,諸如“血流漂杵”、“積尸成山”、“盈城”、“盈野”這類記載,歷史上多得很,真令人不忍卒讀,更何來“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是對當時戰爭的一種典型性的寫法。弓箭之外,當然還有其他武器?!皬潯本褪抢蛲?。弓未拉開時像弦月或者說新月,拉足時又像滿月,所以前人多將弓和月合寫。李白詩“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塞下曲六首》之五),又辛棄疾詞“小橋橫截,缺月初弓”(《沁園春》(迭嶂西馳),便是寫的未拉開的弓;至于蘇軾詞“會挽雕弓如滿月”,則已明言是指拉滿了的弓?!皬澒隆保簿褪钦f把弓拉得像滿月,因為這樣射出去的箭才更有殺傷力。押韻,是古典詩歌在形式上的首要環節。尤其是律詩和詞,還有硬性規定,絲毫不能通融,所以唐宋以來有所謂“險韻”或“劇韻”之說。這種險韻往往是逼出來的,碰到必須押韻的地方,苦思冥想地冒險(其中往往即有創新)。押得好時,便能化險為奇,收到如韓愈所說的“險語破鬼膽”的藝術效果,而作者自己也將有一種如李清照說的“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壺中天慢·春情》)的快感(當然,押得不穩,那便成了所謂“湊韻”)。毛主席這里的“彎弓月”便是險韻。非大本領、大手筆,不能也不敢在“彎弓”之后押上一個“月”字?!皬澒隆比趾艹跃o,表現了階級斗爭的主題,是下文“流遍了,郊原血”的張本?!傲鞅榱?,郊原血”這六個字,是一部階級斗爭史的高度概括?!敖荚倍植皇请S便用的,因為那正是生產糧食以養活人類的肥沃田野。所以,杜甫也曾痛心地寫過“有田不種今流血”這樣的詩句。
詞的下闋,緊接上文。作者進一步指明讀史的方法,要運用階級斗爭觀點來對待歷史人物和事件,不要讓古人牽著鼻子走。上闋基本上是敷陳其事,不置可否,而下闋則是大發議論,愛憎分明;上闋基本上是不動聲色,而下闋則是情緒激昂,大聲鏜鎝,上下之間的表情是很不相同的。
“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边@一句,在結構上占有重要位置。在詞的創作上有所謂“過片”。“片”即“闋”,“過片”就是由上片過渡到下片,也就是下闋打頭的第一句。詞論家認為這一句要寫得如“藕斷絲連”,又如“奇峰突起”,使讀者至此精神為之一振。我們現在很少填詞,但這種不失為經驗之談的言論對欣賞仍不無幫助。這里的“一篇讀罷頭飛雪”,就是一個兼二者而有之的絕妙“過片”。讀到這一句,不禁使我們猛吃一驚:什么原因,一篇讀罷竟然使得詩人如此悲憤,不僅頭白如雪,而且這如雪的白發還仿佛要飛了起來上沖霄漢?大家全熟悉,毛主席是曾以“江山如此多嬌”這樣壯麗的詞句歌頌了我們祖國大地的。然而恰恰就是在這樣美好的祖國大地上“流遍了,郊原血”。從“銅鐵爐中翻火焰”以后幾千年來,不管是奴隸、農奴還是農民又都處于一種被奴役、被剝削的境地。試想,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一位熱愛祖國的偉大詩人,讀著這樣一部人民血淚史,能不“忠憤氣填膺”嗎?把“頭飛雪”僅僅歸之于我國史籍的浩繁,讀上一遍,白了人頭,是不夠的,不夠闡明“飛”字所蘊涵的作者的精神面貌?!鞍甙唿c點”是指的個體文字,但似具有雙重性,是文字,也是血淚。讀到這兩句,使我們不由地想起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里借狂人之口所說的那幾句話:“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五帝三皇神圣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這幾句是揭露、批判反動統治階級唯心史觀的欺騙性和危害性。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歷代帝王卻把一切創造發明都歸功于還處在石器時代的傳說人物“三皇五帝”,并說得神乎其神;而歷代御用文人又加以吹捧,讀史者復無史識,不知是詐,結果是“騙了無涯過客”?!斑^客”就是指人,人們來到世上,各自走上一趟便回老家,正有似過客。“無涯”一詞,出自《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智)也無涯?!笨杉嬷笗r、空兩方面說?!盁o涯過客”即無窮的過客,極嘆受騙者之多。按照自然法則,每一個人都是一個過客,但我們不能機械地把“無涯過客”理解為所有的人們,因為也有少數不受騙的。如下面就要提到的盜跖,就曾指著“言必稱堯舜”的孔子的鼻子反問:“盜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謂子為盜丘,而乃謂我為盜跖?”(《莊子·盜跖篇》)陳勝也根本不相信帝王“應天受命”那一套,公然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如果聯系陳勝以后出現的歷史上無數次大小農民起義和眾多的起義英雄,問題就更清楚了。我們所能肯定的是,這里的“無涯過客”是個貶義詞,所指范圍似甚廣,包括自以為能讀史而其實并未讀懂的所謂“知識里手”在內。關于“五帝三皇”本身,我們不去多糾纏,但想借以說明一個問題。據歷史傳說,三皇在五帝前,毛主席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中也是說的“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為什么這里卻倒過來說“五帝三皇”?這是一個前面已提及的“律詩要講平仄”的問題。這句七個字,前四個字必須是“仄仄平平”,用“五帝三皇”正合適,用“三皇五帝”就犯了律,絕對不允許。如七律《送瘟神》“六億神州盡舜堯”,也是為適應平仄和押韻的需要而將堯舜倒轉為“舜堯”的。這類情況可以說是律詩所享有的一種特權,是千百年來大家認可的?!坝卸嗌亠L流人物?”這個問話句,在全詞中是一轉折點。由批判轉入歌頌,詩人的心情也由激憤轉入愉悅,由“頭飛雪”轉為“開口笑”。這一句束上起下,一般都將它屬下,和上下兩句結合在一起,但我覺得還是屬上較好。
“盜跖莊蹻流譽后,更陳王奮起揮黃鉞?!?/p>
這兩句就是對奴隸起義、農民起義領袖的大力歌頌,讀者至此亦不覺為之眉飛色舞。盜跖是春秋時魯人,《莊子·盜跖》篇說他“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荀子·不茍》篇還說盜跖“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但這些都不能天真地看作是當時學者們在為盜跖說好話,荀子就是把盜跖作為“名不貴茍傳”的反面人證的。莊蹻是戰國時楚人,楚威王時率眾起義。楚分而為四后,他率眾至滇池(在今云南),并王其地(據《史記·西南夷列傳》)。后人遂將他們連在一起作為“窮兇極惡”的標本。如晉葛洪《抱樸子·塞難》:“盜跖窮兇而白首,莊蹻極惡而黃發?!边@簡直是惡毒的詛咒。但也從反面證明他們的大得人心,所以能“橫行天下”、“名聲若日月”,并得壽考善終?!傲髯u”猶流芳。繼盜跖、莊蹻之后起義的是秦末的陳勝(即陳涉),規模更大,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大起義,被推翻的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帝國——秦王朝,所以毛主席豪情滿懷地寫下了“更陳王奮起揮黃鉞”的詞句。陳王即陳勝,起義后得到豪杰們的擁護,都說他“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見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有同志說陳勝“自立為王”,不確;還說毛主席之稱為“陳王”,意在暗示農民革命為什么總是陷于失敗,亦似欠確,未免求之過深。司馬遷在《世家》里稱陳勝為“陳王”而不名者不下一二十處,毛主席在這里利用了這一古已有之的稱號,并未如有人所說的暗含什么譏意。“黃鉞”,是以黃金為飾的斧鉞。作為封建權力的象征,原為帝王所專用,如《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以黃鉞斬紂頭”。這里說“陳王揮黃鉞”,是一種有意識的“反其道而行之”的說法,也就是歌頌?!瓣愅酢狈撬?,即一“輟耕而嘆”之貧雇農陳勝是也。
“歌未竟,東方白?!边@是一個語帶雙關、意在言外的結尾,真是“看似尋常最奇崛”。它具有寫實與象征的雙重性,從寫實角度看,是說我這首《讀史》的詞還未寫完,但東方已發白。毛主席日理萬機,為國操勞,經常通宵達旦,這個結尾便是無意中給我們留下一個活生生的紀錄鏡頭。寫這首詞時,毛主席已是年過古稀的老人。從象征的角度看,則是說,對“陳王”以后那許多同樣可歌可泣的起義英雄我還沒來得及一一歌頌,而中國革命已告勝利了。這樣一來,就把兩千多年前的農民起義和今天的中國革命很自然地焊接在一起。不僅結束了人類歷史上黑暗的過去,而且把我們引向遙遠的光明未來。有同志把“東方白”還原為象征“陳王”的起義,并說正是由于這一起義,東方的中國出現了亞洲的黎明,推翻了秦帝國,出現了兩漢創造的燦爛的封建文化,這說法很值得商榷。它不像個結尾,也根本結不住這樣一篇《讀史》,有似懸疣。非常明顯,這里“東方白”的“白”,和《浣溪沙》“一唱雄雞天下白”的“白”,都是象征中國革命的勝利的,不能作別的理解。其區別只在,后者屬于“索物以喻情”的“比”,因寫作的當時是在豐澤園的燈下;而前者則兼屬于“觸物以起情”的“興”,因為寫成時正當東方發白,是所謂“興而比也”。清人沈德潛評李白的七言絕句說:“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令人神遠?!边@對我們領會這首詞的結尾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有啟發。
賞析【三】
我們都知道詩人一生酷愛讀書,尤其是中國歷史書,古典文學、哲學等,無不一一廣博涉及?!抖氖贰贰ⅰ顿Y治通鑒》又是他百讀不厭的著作。他不僅自己愛讀書,也愛與別人談書,叫其他高級干部也要多讀書。
從青年時代起,他就與書結下不解之緣,他曾對斯諾回憶說:“我訂了一個自修計劃,每天到湖南省立圖書館去看書。我非常認真地執行,持之以恒。我這樣度過半年時間,我認為對我極有價值。每天早晨圖書館一開門我就進去。中午,只停下來買兩塊米糕吃。這就是我每天的午飯。我天天在圖書館讀到關門才出來。
“在這段自修期間,我讀了許多的書,學習了世界地理和世界歷史。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圖,懷著很大的興趣研究了它。我讀了亞當·斯密的《原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和約翰·穆勒的一部關于倫理學的書。我讀了盧梭的著作,斯賓塞的《邏輯》和孟德斯鳩寫的一本關于法律的書。我在認真研讀俄、美、英、法等國歷史地理的同時,也閱讀詩歌、和古希臘的故事。”(引自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第120頁)
毛主席有關讀書的佳話及故事很多,有關他到底在讀什么書已成為當時各級干部,尤其是高級干部極欲了解并仿效的頭等大事情。我就曾在70年代末期,在廣州一名高級干部家里目睹過這樣的情形。他書房里的藏書幾乎全是歷史書,所讀之書都是毛主席喜歡的書。而他的兒子,也是我的朋友,卻偏愛讀西洋文學。
上闋起筆就是“人猿相揖別”,說出人類剛誕生時那驚心動魄的一刻。但表面寫來卻是那么輕松,好像只是人與猿作了一個揖就從此分道揚鑣了一般。這個“揖別”用得極為形象,而富有諧趣,但“人猿”卻顯得很巨大,富有深沉遙遠的歷史感,兩個詞匯一搭配,詩意立刻就產生了,讀者的心也一下被震蕩起來了。
接著是漫長的人類的“蒙昧時代”,幾百萬年就這么過去了,這就是人類發展最早的階段——石器時代。這個時代在詩人眼中不過是磨過的幾個石頭,仿佛只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的兒童時代。一個“磨”字讓人頓生漫長而遙遠之感,而“小兒時節”讓人感到詩人對人類的把握是那么大氣又那么親切,這一句有居高臨下之概,也有往事如煙之嘆。
第四、五、六句,詩人僅用了三句就交待了人類從石器時代進入了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般~鐵爐中翻火焰”一句寫得既形象又濃縮,僅此一句就把火焰中青銅之光的象征意義寫出來了,人類隨著銅與鐵步入了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但若要問這一具體時間,卻不易猜得確切,不過也就是幾千年的春夏秋冬而已嘛。時光在飛逝,時光在詩人的眼中不過是“彈指一揮間”的事情。并不足道,仿佛眨一下眼就過去了。
“人世難逢開口笑”一句化用杜牧《九日齊山登高》詩中一句:“塵世難逢開口笑”。但詩人在這里化出了新意(此句本意是指人生歡喜少悲傷多,也就是哭多笑少,恨多愛少),在此句中注入了革命與階級斗爭的含意,正如詩人在《丟掉幻想,準備斗爭》一文中所指出的:“階級斗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泵鎸θ绱藝谰亩窢?,人生當然難逢開口笑了。而且還不僅僅是“難逢開口笑”;還要在人生的戰場上一決生死,劍拔弩張,這是指具體的生死存亡的階級斗爭,是指革命是暴動,革命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而結局呢?那自然會有犧牲,會有鮮血。人類的歷史充滿了血腥與殘殺,詩人在此喟嘆出二句:“流遍了,郊原血?!滨r血只能不斷喚起革命者的斗爭,革命者面對鮮血豈能笑得出聲來。
下闋第一句非常富有詩意,用一句“一篇讀罷頭飛雪”就藝術性地濃縮了詩人自己一生讀歷史書的情形。詩人從少年到老年一直潛心讀史,不知不覺一下就滿頭青絲變白雪了。這句詩也透露了詩人對人生、對歷史的感慨,真是人生易老,一剎那青春即逝,轉眼就是暮年。
那么對于中國浩瀚的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能讓人記得些什么呢?詩人仍從一貫的大象著眼,舉重若輕,一筆帶過。詩人道:只記得些斑斑點點,那也不過是幾行陳年舊事而已,什么“五帝三皇”的神圣偉業,那不過是些的東西,卻還騙過了多少人世間匆匆的過客。其中到底有幾個真風流人物呢?詩人雖用的問句,但意思卻是所謂正統史書上所贊譽的風流人物都是偽風流人物。
在詩人的眼中,真正的風流人物是那些被所謂歷史斥罵的人物,如盜跖、莊蹻、陳勝,這些農民起義的領袖,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他們揭竿而起,反抗剝削階級,是赫赫有名的造反英雄。
最后二句,詩人沉浸在吟詠歷史的情景中,歌聲意猶未竟。當詩人終于撥開歷史的迷霧,剔除了偽英雄,找到了真英雄時,不覺已是東方曙色初露了。這“東方白”一句,有二層意思,一是指詩人吟詠此詩直到天亮,猶如李賀《酒罷張大徹索贈詩時張初效潞幕》詩中一句:“吟詩一夜東方白”。二是喻指中國革命的勝利,為歷史譜寫了新篇章,猶如旭日東升,勢必光華萬丈。
其他優秀文章:
有的,但正史鄭袖沒有“鄭國公主,子蘭之母”的身份。
鄭袖,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姿色艷美、性格聰慧,但善妒狡黠、陰險惡毒、極有心計。鄭袖干涉朝政,收受賄賂,勾結靳尚,陷害屈原,致使屈原被放逐;放走張儀,讓楚國終至“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p>
莊蹻是楚莊王的后代,戰國時期楚國將領。楚物中國國君楚頃襄王(《史記·西南夷列傳》、《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皆誤作楚威王)在位時期,派遣將軍莊蹻率領軍隊順著長江而上,奪取巴郡和黔中郡以西的地區。
莊蹻一直打到滇池(今云南省昆明市一帶),滇池方圓三百里,旁邊的平地肥沃富饒,方圓有幾千里,莊蹻憑借軍隊的威勢平定那里,并且使歸屬楚國。
擴展資料:
莊蹻[qiāo]是戰國時期楚國將軍,楚莊王之苗裔。楚頃襄王在位時率領楚軍奪取巴郡和黔中郡以西的地區,占領滇地。后來秦國攻打楚國,莊蹻無法返回,遂在滇地稱王,建立滇國,定都在今昆明市晉寧區晉城鎮。是有史料記載的中國內地第一個開發云南邊疆的歷史人物。
據《戰國策·楚策三·張儀之楚貧》言張儀之楚時:“南后、鄭袖貴于楚”。可知,南后與鄭袖是兩個人,南后是楚懷王熊槐的王后,鄭袖則是楚懷王的寵妃,她們都戚螞畢很受楚懷王的寵愛。
但許多影視作品都將二人合二為一,以致造成諸多混淆。另外,在一些影視作品中,楚懷王次子子蘭被設定高芹為鄭袖之子,史書上沒有記載鄭袖是否有兒女,子蘭的生母也沒有明確記載。
參考資料來源:-莊蹻
參考資料來源:-鄭袖 (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寵妃)
1、嘉峪關、敦煌、新疆
大月氏、匈奴
前139年、匈奴的右部諸王、前121年、絲綢
前60年、西域都護、新疆
2、玉門關、甘肅、敦煌、西域
漢武帝
也不知道都對沒,現在初三了,剛開始復習,估計是對的吧。
現有些資料,自己看看
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奉命率領一百多人,從隴西(今甘肅臨洮)出發。一個歸順的“胡人”、堂邑氏的家奴堂邑父,自愿充當張騫的向導和翻譯。他們西行進入河西走廊。這一地區自月氏人西遷后,已完全為匈奴人所控制。正當張騫一行匆匆穿過河西走廊時,不幸碰上匈奴的騎兵隊,全部被抓獲。匈奴的右部諸王將立即把張騫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見當時的軍臣單于(老上單于之子)。
軍臣單于得知張騫欲出使月氏后,對張騫說:“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這就是說,站在匈奴人的立場,無論如何培陸也不容許漢使通過匈奴人地區,去出使月氏。就像漢朝不會讓匈奴使者穿過漢區,到南方的越國去一樣。張騫一行被扣留和軟禁起來。
匈奴單于為軟化、拉攏張騫,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頭,進行了種種威逼利誘,還給張騫娶了匈奴的女子為妻,生了孩子。但均未達到目的。他“不辱君命”、“持漢節不失”。即始終沒有忘記漢武帝所交給自己的神圣使命,沒有動搖為漢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決心。張騫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至元光六年(前129年),敵人的監視漸漸有所松弛。一天,張騫趁匈奴人的不備,果斷地離開妻兒,帶領其隨從,逃出了匈奴王庭。
這種逃亡是十分危險和艱難的。幸運的是,在匈奴的十年留居,使張騫等人詳細了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并學會了匈奴人的語言,他們穿上胡服,很難被匈奴人查獲。因而他們較順利地饑滾穿過了匈奴人的控制區。
但在留居匈奴期間,西域的形勢已發生了變化。月氏的敵國烏孫,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又從伊犁河流域,繼續西遷,進入咸海附近的媯水地區,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園。張騫大概了解到這一情況。他們經車師后沒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進發,而是折向西南,進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過庫車、疏勒等地,翻越蔥嶺,直達大宛(今蘇聯費爾干納盆地)。路上經過了數十日的跋涉。
這是一次極為艱苦的行軍。大戈壁灘上,飛沙走石,熱浪滾滾;蔥嶺高如屋脊,冰雪皚皚,寒風刺骨。沿途人煙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資準備又不足。張騫一行,風餐露宿,備嘗艱辛。干糧吃盡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殺禽獸聊以充饑。不少隨從或因饑渴倒斃途中,或葬身黃沙、冰窟,獻出了生命。
張騫到大宛后,向大宛國王說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種種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漢朝,一定奏明漢皇,送他很多財物,重重酬謝。大宛王本來早就風聞東方漢朝的富庶,很想與漢朝通使往來,但苦于匈奴的中梗阻礙,未能實現。漢使的意外到來,使他非常高興。張騫的一席話,更使他動心。于是滿口答應了張騫的要求,熱情款待后,派了向導和譯員,將張騫等人送到康居(今蘇聯烏茲別克和塔吉克境內)??稻油跤智踩藢⑺麄兯椭链笤率?。
不料,這時大月氏人,由于新的國土十分肥沃,物產串富,并且距匈奴和烏孫很遠,外敵寇擾的危險已大大減少,改變了態度。當張騫向他們提出建議時,他們已無意向匈奴復仇了。加之,他們又以為漢朝離月氏太遠,如果聯合攻擊匈奴,遇到危險恐難以相助。張騫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終未能說服月氏人與漢朝聯盟,夾擊匈奴。在此期間,張騫曾越過媯水南下,抵達大夏的藍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齊拉巴德)。元朔元年(前128年),動身返國。
歸途中,張騫為避開匈奴控制區,改變了行軍路線爛中余。計劃通過青海羌人地區,以免匈奴人的阻留。于是重越蔥嶺后,他們不走來時沿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北道”,而改行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昆侖山北麓的“南道”。從莎車,經于闐(今和田)、鄯善(今若羌),進入羌人地區。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淪為匈奴的附庸,張騫等人再次被匈奴騎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年)初,軍臣單于死了,其弟左谷蠡王自立為單于,進攻軍臣單于的太子于單。于單失敗逃漢。張騫便趁匈奴內亂之機,帶著自己的匈奴族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長安。這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從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發,至元朔三年(前126年)歸漢,共歷十三年。出發時是一百多人,回來時僅剩下張騫和堂邑父二人。所付出的代價是何等高昂!
張騫這次遠征,僅就預定出使西域的任務而論,是沒有完成。因為他未能達到同大月氏建立聯盟,以夾攻匈奴的目的。如從其產生的實際影響和所起的歷史作用而言,無疑是很大的成功。自春秋以來,戎狄雜居涇渭之北。至秦始皇北卻戎狄,筑長城,以護中原,但其西界不過臨洮,玉門之外的廣闊的西域,尚為我國政治文化勢力所未及。張騫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國的影響直達蔥嶺東西。自此,不僅現今我國新疆一帶同內地的聯系日益加強,而且中國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來。后人正是沿著張騫的足跡,走出了譽滿全球的“絲綢之路”。張騫的“鑿空”之功,是應充分肯定的。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極為艱險的外交旅行,同時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學考察。張騫第一次對廣闊的西域進行了實地的調查研究工作。他不僅親自訪問了位處新疆的各小國和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諸國,而且從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烏孫(巴爾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條支(又稱大食,今伊拉克一帶)、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國的許多情況。回長安后,張騫將其見聞,向漢武帝作了詳細報告,對蔥嶺東西、中亞、西亞,以至安息、印度諸國的位置、特產、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說明。這個報告的基本內容為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傳》中保存下來。這是我國和世界上對于這些地區第一次最翔實可靠的記載。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區和國家的古地理和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
漢武帝對張騫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滿意,特封張騫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為“奉使君”,以表彰他們的功績。
探索新路 開發西南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所獲得的關于中原外部世界的豐富知識,在以后西漢王朝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和對匈奴戰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此以前,漢代的君臣還根本不知道,在中國的西南方有一個身毒國的存在。張騫在大夏時,忽然看到了四川的土產,邛竹杖和蜀布。他感到十分詫異,追問它們的來源。大夏人告訴他,是大夏的商人從身毒買來的。而身毒國位于大夏的東南方?;貒?,張騫向漢武帝報告了這一情況。并推斷,大夏位居中國的西南,距長安一萬二千里,身毒在大夏東南數千里,從身毒到長安的距離不會比大夏到長安的距離遠。而四川在長安西南,身毒有蜀的產物,這證明身毒離蜀不會太遠。據此,張騫向漢武帝建議,遣使南下,從蜀往西南行,另辟一條直通身毒和中亞諸國的路線,以避開通過羌人和匈奴地區的危險。張騫的推斷,從大的方位來看是正確的,但距離遠近的估計則與實際情況不合。當然,在近二千年前張騫達到這樣的認識水平,是難能可貴的。漢武帝基于溝通同大宛、康居、月氏、印度和安息的直接交往,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徹底孤立匈奴的目的,欣然采納了張騫的建議,并命張騫去犍為郡(今四川宜賓)親自主持其事。
自遠古以來,我國西南部,包括現在四川西南,青海南部、西藏東部,云南和貴州等地,為眾多的少數民族所聚居,統稱為“西南夷”。戰國末年楚將軍莊喬入滇立國,但不久即重新阻隔。漢武帝初年,曾先后遣唐蒙、司馬相如“開發”“西南夷”,置犍為郡,并使邛都。(今西昌一帶)、榨(今漢源一帶)、冉琥(今茂縣)諸部內附。后因全力對付匈奴,停止了對西南的經營。中國西南各少數民族同中原王朝基本上仍處于隔絕狀態。通道西南當時是十分艱難的。
元狩元年(前122年),張騫派出四支探索隊伍,分別從四川的成都和宜賓出發,向青海南部、西藏東部和云南境內前進。最后的目的地都是身毒。四路使者各行約一、二千里,分別受阻于氐、榨(四川西南)和禹、昆明(云南大理一帶)少數民族地區,未能繼續前進,先后返回。
張騫所領導的由西南探辟新路線的活動,雖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但對西南的開發是有很大貢獻的。張騫派出的使者,已深入到當年莊喬所建的滇國。滇國又名滇越,因遇有戰事將士們坐在大象上作戰,故又叫“乘象國”。使臣們了解到,在此以前,蜀的商人已經常帶著貨物去滇越貿易。同時還知道住在昆明一帶的少數民族“無君長”,“善寇盜”。正是由于昆明人的.堅決阻撓,使得漢朝的使臣不得不停止前進。在此以前,西南各地的少數民族,對漢朝的情況幾乎都不了解。難怪漢使者會見滇王時,滇王竟然好奇地問:“漢朝同我們滇國比較,是哪一國大呢?”使者到夜郎時,夜郎侯同樣也提出了這個問題。這就成為后世“夜郎自大”典故的由來。通過漢使者的解釋和介紹,他們才了解到漢朝的強大。漢王朝從此也更注意加強同滇國、夜郎及其它部落的聯系。至元鼎元年(前111年),漢王朝正式設置胖柯、越僥、沈黎、汶山、武都等五郡,以后又置益州、交趾等郡,基本上完成了對西南地區的開拓。
抗擊匈奴 從軍封侯
在張騫通使西域返回長安后,漢朝抗擊匈奴侵擾的戰爭,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探險西南的前一年,張騫曾直接參加了對匈奴的戰爭。元朔六年(前123年)二月和四月,大將軍衛青,兩次出兵進攻匈奴。漢武帝命張騫以校尉,從大將軍出擊漠北。當時,漢朝軍隊行進于千里塞外,在茫茫黃沙和無際草原中,給養相當困難。張騫發揮他熟悉匈奴軍隊特點,具有沙漠行軍經驗和豐富地理知識的優勢,為漢朝軍隊作向導,指點行軍路線和扎營布陣的方案。由于他“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保證了戰爭的勝利。事后論功行賞,漢武帝封張騫為“博望侯”。顏師古在《漢書》注中認為,“博望”是“取其能廣博瞻望。”這是漢武帝對張騫博聞多見,才廣識遠的恰當肯定。
元狩二年(前121年),張騫又奉命與“飛將軍”李廣,率軍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地區),進擊匈奴。李廣率四千騎作先頭部隊,張騫將萬騎殿后。結果李廣孤軍冒進,陷入匈奴左賢王四萬騎兵的重圍。李廣率領部下苦戰一晝夜,張騫兼程趕到,匈奴始解圍而去。此戰雖殺傷眾多敵人,但李廣所率士兵大部分犧牲,張騫的部隊亦因過分疲勞,未能追擊。朝廷論罪,李廣功過兩抵,張騫卻以“后期”罪貶為庶人。從此,張騫離開了軍隊生活。但張騫所開始的事業并未結束。不久,他又第二次踏上了通使西域的征途。
歷史上是有鄭袖這個人的,但莊喬是否真的存在尚未可知。
鄭袖(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寵妃攜鍵。鄭袖姿色艷美、性格聰慧,但善妒狡黠、陰險惡毒、極有心計。鄭袖干涉朝政,收受賄賂,勾結靳尚,陷害屈原,致使屈原被放逐;放走張儀,讓楚國終至“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p>
注:正史并無明確記載鄭袖的具體身份,也無其親緣記載,“鄭國公主”、“楚公辯世巧子蘭之母”等人物身份系杜撰。
莊喬是出自電視劇《思美人》中的人物,由彭博扮演。人物經歷:街頭一逃犯引起騷亂,鄭妃的車駕被驚擾,即將處于危險境地的鄭妃卻被身手不凡的逃犯救下。該逃犯即為莊喬。
擴展資料
在一些關于楚懷王的逸聞趣事中,有一條就是楚懷王的異味。說的是楚懷王身上有一些常人都不能接受的味道,不僅是大臣,就算是自己后宮里面的女人都有點忍受不了楚懷王的這個特點,所以楚懷王也比較敏感,一旦遇到有這樣的情況,就會發生一些不好的事情,輕則刑罰,重則。
所以楚宮里面的人都有點人人自危,不太敢觸動楚懷王的這個點。但是有一個人,就比較懂得利用這一點,這個人就是鄭袖,鄭袖沒有嫌棄楚懷王的異味,反而因為這一點,楚懷王對鄭袖是越來越喜歡,以至于很多時候都會在鄭袖的寢宮里面度過,自然而然的,鄭袖也就摸透了楚懷王的秉性,對返敬楚懷王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當然,對于楚國朝局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參考資料來源:——鄭袖
莊蹻(生卒時間不詳)約生活在公元前243年至公元前262年間,史載系“楚莊王之苗裔源亂”,楚國將軍。戰國時期,中原七國爭雄,后來,秦國逐漸強大,在與秦腔裂槐國的爭奪中,楚國日漸處于下風。為鞏固西南后方,楚頃襄王時,欲向西南地區拓展,遂使將軍莊蹻率領一支數千人的隊伍,從楚國國都郢出發,選擇“濟湘沅以南征”的路線,伍友由今湘西進入貴州地區且蘭、夜郎,再沿今滇黔路進入滇池地區。其時,當地的“靡莫之屬”已在滇池周圍開墾了大片肥沃的田地,并建立了“滇國”。莊蹻及其部屬用武力降服了滇國,使其歸附楚國。滇國臣服后,莊蹻欲率兵回楚國,適逢秦國占領了巫、黔中之地,歸路被阻。莊蹻遂回到滇池地區,成為滇王,即史書記載的“變服,從其俗,以長之”。莊蹻作為有史料記載的內地第一個開發云南邊疆的歷史人物,把楚國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帶到滇池地區,加速了當地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為秦、漢時期在云南設置郡縣創造了條件。
關于“莊蹻王滇”,史學界尚有爭論,關于莊蹻生活年代(一說在楚威王時,一說在頃襄王時)、入滇的路線、身分(一說為將軍,~說為盜賊,一說為農民起義領袖)等,尚有不同說法。但“莊蹻王滇”之說在云南歷史上影響較大。許多史籍將云南人定為“莊蹻苗裔”,歷史上云南人亦常自稱“莊蹻之裔”,故將其作特例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