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年代簡表?夏、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zhàn)國、秦朝、西漢、東漢、三國(分魏、蜀、吳)、西晉、東晉、南北朝[分南朝(宋、齊、梁、陳)和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國)]、隋朝、唐代、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元、明、那么,中國歷史年代簡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
中國朝代順序表: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 戰(zhàn)國)、秦朝、西漢、新朝、東漢、 國(曹魏、蜀漢、東吳)、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
隋朝、唐朝、猜困五代十國(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南吳、前蜀、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后蜀、南唐、北漢) 、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朝、明朝、清朝;用氣候變化視角來讀歷史。
中國古代政權(quán)的最高統(tǒng)治權(quán)力者皆是王或皇帝,由家族世襲相承構(gòu)成的“家天下”的政權(quán)稱之為“朝”或“朝廷”。
此等由世襲王族所建構(gòu)的政權(quán)更替構(gòu)成了中國朝代。東漢末年之前,只有被視為正統(tǒng)之天下共主才敢稱朝。而不是隨便一個國號、政權(quán)都可以稱“朝”。更換非本家族繼承人的中原王朝大多都會更改國號及正朔(如年號等紀(jì)年方法)。
一般奉在中原的王朝為正朔,其他為割據(jù)政權(quán)。五代十國(代為正統(tǒng),國為割據(jù))是個很明顯的例子,就像把中國歷史朝代整合成朝代歌(朝代順序表口訣),一般稱之“唐宋元明清”,而不是“唐宋金元明清”。
擴(kuò)展資料:
面辯證地看待歷史和歷史人物,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與方法的自覺遵循。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順序:
1、夏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禹
2、商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湯
3、西周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武王
4、東周(春秋戰(zhàn)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周平王
5、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嬴政
6、西漢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公元9年滅亡) 漢高祖 劉邦
7、新朝 公元9年-公元23年 王莽
8、東漢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漢光武帝 劉秀
9、三國(魏、蜀、吳) 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1)魏國 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魏文帝 曹丕
(2)蜀國 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漢昭烈帝 劉備
(3)吳國 公元222年-公元280年 吳大帝基帆 孫權(quán)
10、西晉 公元266年-公元316年 晉武帝 司馬炎
11、東晉 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晉元帝 司馬睿
12、南北朝 公元420年—公元581年
13、隋朝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隋文帝 楊堅
14、唐朝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唐高祖 李淵
15、五代十國 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16、北宋 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宋太祖 趙匡胤
17、南宋 公元1127年—公元1276年 宋高宗 趙構(gòu)
18、元朝 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元世祖 忽搏饑雹必烈
19、明朝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太祖 朱元璋
20、清朝 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清太祖 努爾哈赤
擴(kuò)展資料:
皇朝更替順序背誦: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zhàn)國,一肢賣統(tǒng)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一、順序列表:
1、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2、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3、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共計:867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tǒng)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xiàng)羽,共計:5年
6、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8、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9、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10、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11、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12、十六國:304年-439年,群雄割據(jù)時期,共計:135年
13、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14、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15、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16、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共計:54年
17、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18、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19、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20、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21、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二、特殊歷史時期:
1、三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quán)。
歷史年代排序表如下:
歷史王朝簡記: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zhàn)國。一統(tǒng)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王朝就此完。
擴(kuò)展資料:
根據(jù)歷史文獻(xiàn)和考古物證,可將中國歷史(炎黃文明)劃分為十個紀(jì):
炎黃、虞夏、商周、齊楚、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共和。
一、炎黃紀(jì):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約兩千四百年(公元前五十至前二十六世紀(jì))。以農(nóng)業(yè)社會、母系社會末期、銅石并用時代、父系社會初期為準(zhǔn)。炎黃紀(jì)已經(jīng)出現(xiàn)私有制、商業(yè)、戰(zhàn)爭、奴隸。
二、虞夏紀(jì):以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為代表,約一千年(公元前二十六至前十六世紀(jì))。二里頭文化兜底:以青銅器時代初期、雙輪車、城市、文字等古文明標(biāo)志為準(zhǔn)。傳說時代的顓頊、帝嚳、堯、舜睜世襲、禹或可研究納入本時代故事集。
三、商周紀(jì):青銅器時代中期,分封制中期,以殷墟、甲骨文為典型代表。成湯滅夏、武王伐紂、國人暴動為本時代三部曲。約八百年。
四、齊楚紀(jì):銅鐵并用時代,約六百年。以齊楚為代表的眾多周邊族群勢力(分別代表沿海地區(qū)、長江流域),大規(guī)模融入華夏,為最終形成漢族奠定了基礎(chǔ)。這個時代,分封制由鼎盛而崩潰、社會發(fā)生巨大變革、封建帝制萌芽。
中國朝代歷史表: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jì)-公元前17世紀(jì)
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jì)碰銷初-公元前11世紀(jì)
周朝--約公元前11世紀(jì)-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贏政)統(tǒng)一六國,之后項(xiàng)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jìn)行了四年的楚漢戰(zhàn)爭。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漢高祖(劉邦)->漢文帝->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公元220-280 年劉備、曹操、孫權(quán)爭奪天下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東晉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
宋朝--公元960年,北宋宋太祖(趙匡胤)南宋(趙構(gòu))(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
明朝凳棚--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以上就是中國歷史年代簡表的全部內(nèi)容,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統(tǒng)稱。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