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建模第五版課后答案?三、培養學生的其他能力,完善數學建模思想 由于數學模型這一思想方法幾乎貫穿于整個中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之中,小學解算術運用題中學建立函數表達式及解析幾何里的軌跡方程等都孕育著數學模型的思想方法,熟練掌握和運用這種方法,那么,數學建模第五版課后答案?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model:
sets:
w/1..6/:a;
v/1..8/:b;
link(w,v):c,x;
endsets
data:
a=60 55 51 43 41 52;
b=35 37 22 32 41 32 43 38;
c=
62674259
49538582
52197435
76739271
23957265
55228143;
@text('d:\x.txt')=x;
enddata
min=@sum(link:x*c);
@for(w(i):@sum(v(j):x(i,j))<=a(i));
@for(v(j):@sum(w(i):x(i,j))=b(j));
end
結果 按照x11 x12 ....x21 x22..這樣的矩陣形式排列
x=
0.0000000
19.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41.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1.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32.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11.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4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5.0000000
0.0000000
38.000000
34.000000
7.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22.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27.000000
3.0000000
0.0000000
線性規劃模型.
設全時服務員:
9~12 + 13~17: x1 名
9~13 + 14~17: x2
半時服務員:
9~13: x3
10~14: x4
11~15: x5
12~16: x6
13~17: x7
目標函數: min{ 100(x1 + x2) + 40(x3 + x4 + x5 + x6 + x7) }
約束條件:
9~10時段不少于4:
x1 + x2 + x3 >=4;
10~11時段不少于3:
x1 + x2 + x3 + x4 >=3;
同理可一直寫下去:
x1+x2+x3+x4+x5>=4;
x2+x3+x4+x5+x6>=6;
x1+x4+x5+x6+x7>=5;
x1+x2+x5+x6+x7>=6;
x1+x2+x6+x7>=8;
x1+x2+x7>=8;
另有半時服務員總數約束:
x3+x4+x5+x6+x7<=3.
再注意到這是整數規劃,用mathematica運行下面語句:
LinearProgramming[{100, 100, 40, 40, 40, 40,
40}, {{1, 1, 1, 0, 0, 0, 0}, {1, 1, 1, 1, 0, 0, 0}, {1, 1, 1, 1, 1,
0, 0}, {0, 1, 1, 1, 1, 1, 0}, {1, 0, 0, 1, 1, 1, 1}, {1, 1, 0, 0,
1, 1, 1}, {1, 1, 0, 0, 0, 1, 1}, {1, 1, 0, 0, 0, 0, 1}, {0,
0, -1, -1, -1, -1, -1}}, {4, 3, 4, 6, 5, 6, 8,
8, -3}, Automatic, Integers]
結果為:
{3, 4, 0, 2, 0, 0, 1}
分別對應x1到x7的值.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在它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是和各種各樣的應用問題緊密相關的。數學模型是數學知識與數學應用的橋梁。研究和學習數學模型,能幫助學生探索數學的應用,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加強數學建模教學與學習對學生的智力開發具有深遠的意義。現就如何加強高中數學建模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建立數學模型的實際意義
教材的每一章都由一個有關的實際問題引入,可直接告訴學生,學了本章的教學內容及方法后,這個實際問題就能用數學模型得到解決,這樣,學生就會產生創新意識,對新數學模型的渴求,實踐意識,學完要在實踐中試一試。如新教材“三角函數”章前提出:有一塊以0點為圓心的半圓形空地,要在這塊空地上劃出一個內接矩形ABCD辟為綠冊,使其冊邊AD落在半圓的直徑上,另兩點BC落在半圓的圓周上,已知半圓的半徑長為a,如何選擇關于點O對稱的點A、D的位置,可以使矩形面積最大?這是培養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的好時機要注意引導,對所考察的實際問題進行抽象分析,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并通過新舊兩種思路方法,提出新知識,激發學生的知欲,如不可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失去“亮點”。
A題數碼相機定位
數碼相機定位在交通監管(電子警察)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所謂數碼相機定位是指用數碼相機攝制物體的相片確定物體表面某些特征點的位置。最常用的定位方法是雙目定位,即用兩部相機來定位。對物體上一個特征點,用兩部固定于不同位置的相機攝得物體的像,分別獲得該點在兩部相機像平面上的坐標。只要知道兩部相機精確的相對位置,就可用幾何的方法得到該特征點在固定一部相機的坐標系中的坐標,即確定了特征點的位置。于是對雙目定位,精確地確定兩部相機的相對位置就是關鍵,這一過程稱為標定。
標定的一種做法是:在一塊平板上畫若干個點, 同時用這兩部相機照相,分別得到這些點在它們像平面上的像點,利用這兩組像點的幾何關系就可以得到這兩部相機的相對位置。然而,無論在物平面或像平面上我們都無法直接得到沒有幾何尺寸的“點”。實際的做法是在物平面上畫若干個圓(稱為靶標),它們的圓心就是幾何的點了。而它們的像一般會變形,如圖1所示,所以必須從靶標上的這些圓的像中把圓心的像精確地找到,標定就可實現。
圖 1 靶標上圓的像
有人設計靶標如下,取1個邊長為100mm的正方形,分別以四個頂點(對應為A、C、D、E)為圓心,12mm為半徑作圓。
http://wenku.baidu.com/view/9a4cb79e51e79b8968022644.html
一樓不懂別瞎說,第66頁自己看
以上就是數學建模第五版課后答案的全部內容,1.把除班長以外的學生分成四批,每批11人。2.上午七點,班長和第一批11名學生上校車車,其余三批學生步行向目的地出發。行駛了x1小時,校車把第一批學生放下來往回開,第一批學生步行去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