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是指?病原微生物共分為四類,一類最強,四類最弱,一類是指具有高個體危害和高群體危害,引起的疾病難以治愈,如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二類是指具有高個體危害和低群體危害特征,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那么,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是指?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1、《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第七條規定,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后對個體或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
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第二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之間傳播的微生物。
第三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后很少引起嚴重疾病,并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類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其中,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根據生物因子對個體和群體的危害程度將其分為4級:
危害等級Ⅰ(低個體危害,低群體危害):不會導致健康工作者和動物致病的細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因子。
危害等級Ⅱ(中等個體危害,有限群體危害):能引起人或動物發病,但一般情況下對健康工作者、群體、家畜或環境不會引起嚴重危害的病原體。
對從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生物安全事件現場處置等提供有效的防護措施和醫療保障。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種類:
1、第一類: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豬水泡病病毒、非洲豬瘟病毒、非洲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芻獸疫病毒、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絲狀支原體、牛海綿狀腦病病原、癢病病原。
2、第二類:豬瘟病毒、雞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綿羊痘/山羊痘病毒、藍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癥病毒、炭疽芽孢桿菌、布氏桿菌。
生物類安全事故應急處置措施:
1、刺傷、切割傷或擦傷:馬上停止操作,用清水沖洗傷口,擠出傷口血液,用75%酒精、碘優或其它醫用消毒液涂抹或浸泡傷處,包扎傷口(厭氧微生物感染丕包扎傷只),及時就醫。
2、病原微生物污染事故處置措施:立即組織現場人員撤離到安全地帶,封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實驗室或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擴散的場所,避免原微生物擴散。迅速安排有關人員進行醫學觀察或者隔離治療。立即報告衛生部門,組織有經驗的工作人員和衛生防護人員進入事故區,消除可能導致病原微生物污染事故擴大。
半年。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是2019年公布的感染病學名詞,第一類病原微生物和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的總稱。從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的人員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風險需要半年培訓一次以保證人員的安全操作。五部委聯合印發《疫苗生產車間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作為推動新冠疫苗生產的臨時性應急標準。
高致病性病原體:HIV、SARS-CoV、結核、鼠疫桿菌、炭疽、霍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漢坦病毒。病原體的毒力(Virulence) 病原體的毒力是指病原體的侵襲力,即是病原體在機體內生長,繁殖,蔓延擴散的能力。有的通過細菌的酶如金葡球漿凝固酶,鏈球菌的透明質酸酶,產氣莢膜桿菌的膠原酶等起作用;有的通過莢膜阻止吞噬細胞的吞噬;有的通過菌毛粘附宿主組織。病原體產生內外兩種毒素,通過毒素產生殺傷作用。外毒素包括神經毒如破傷風毒素、肉毒素;細胞毒素如白喉毒素;腸毒素如霍亂毒素、葡萄球菌毒素。內毒素是菌體裂解后產生的脂多糖中類脂A,可致機體發熱反應,中毒性休克,播散性血管內凝血,施瓦茨曼反應(Shwartzmansreaction)。 2.病原體的數量 病原體入侵和數量是重要的致病條件。侵入的數量越多,引起的傳染性越大。潛伏期可能越短,病情也就越嚴重。 3.病原體的定位與擴散形式 病原體在人體內寄生有一定的特異的定居部位,特異的定位由特異的侵入門戶與傳入途徑所決定的,特異性定位又決定著病原體排出途徑。傷寒桿菌經口傳入,定位于腸道網狀內皮,借助糞便排出體外。白喉桿菌經鼻咽部侵入,定位于鼻咽部,借助鼻咽分泌物排出體外。
題主是否想詢問“高致病性微生物是指第幾類”第一類和第二類。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和感染后的危害程度,可以將其劃分為四類,第一類和第二類的微生物被稱為高致病性微生物。高致病性微生物比較常見的有變形桿菌和禽流感病毒。
以上就是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是指的全部內容,題主是否想詢問“高致病性微生物是指第幾類”第一類和第二類。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和感染后的危害程度,可以將其劃分為四類,第一類和第二類的微生物被稱為高致病性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