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物理學家?安培(André Marie Ampè 1775~1836年),法國物理學家,1775年1月22日生于里昂一個富商家庭。在電磁學上的貢獻:①發現了安培定則 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的實驗,引起了安培注意,使他長期信奉庫侖關于電、那么,法國物理學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電流用字母“I”表示。
科學上把單位時間里通過導體任一橫截面的電量叫做電流強度,簡稱電流。通常用字母 I表示。
導體中的自由電荷在電場力的作用下做有規則的定向運動就形成了 電流。
電源的電動勢形成了電壓,繼而產生了電場力,在電場力的作用下,處于電微安(μA)1A=1 000mA=1 000 000μA。
電學上規定:正電荷定向流動的方向為電流方向。金屬導體中電流微觀表達式I=nesv,n為單位體積內自由電子數,e為電子的電荷量,s為導體橫截面積,v為電荷速度。
擴展資料:
物理上規定電流的方向,是正電荷定向運動的方向(即正電荷定向運動的速度的正方向或負電荷定向運動的速度的反方向)。電流運動方向與電子運動方向相反。
電荷指的是自由電荷,在金屬導體中的自由電荷是自由電子,在酸,堿,鹽的水溶液中是正離子和負離子。
在電源外部電流由正極流向負極。在電源內部由負極流回正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電流
傅科擺當通常,我們說“地球具有自轉”的時候,我們并沒有明確出它到底相對于什么自轉。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沒有參照物,談論運動是不可想象的。還沒有辦法在空間中打上一根釘子作為絕對的參照物,因此,我們只能依靠較遠的、看起來似乎是靜止的天體作為參照物。事實上,那些天體也絕不是“空間中的釘子”,只不過因為它們實在太遙遠了,我們不妨——事實上恐怕也是唯一的選擇——把它們作為參照物。以遙遠的恒星作為參照物,一個物體不受外力作用的時候,將一直保持它的運動狀態。這也是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然在地球上和地球一起運動,但是傅科擺也在運動啊!擺是一種很有趣的裝置。給擺一個恰當的起始作用,它就會一直沿著某一方向,或者說某一平面運動。如果擺的擺角小于5度的話,擺錘甚至可以視為做一維運動的諧振子。
現在,考慮一種簡單的情況,假如把傅科擺放置在北極點上,那么會發生什么情況呢?很顯然,地球在自轉——相對于遙遠的恒星自轉。同樣,由于慣性,傅科擺的擺錘相對于遙遠恒星的運動方向(平面)是不變的。(你可以想象,有三顆遙遠的恒星確定了一個平面,而傅科擺恰好在這個平面內運動。由于慣性,當地球以及用來吊起擺錘的架子轉動的時候,擺錘仍然在那個平面內運動)那么什么情況發生了呢?你站在傅科擺附近的地球表面上,顯然會發現擺動的平面正在緩緩的轉動,它轉動的速度大約是鐘表時針轉動速度的一半,也就是說,每小時傅科擺都會順時針轉過15度。
1785~1786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發現了電荷相互作用的定律,這一定律標志著電學成為科學。
庫侖本來學習的是工程與建筑學,也就是說,他是一位工程師。庫侖曾經在法國巴黎的軍事工程學院學習,那時他開始閱讀牛頓的有關著作。
在18世紀40年代,荷蘭的實驗中發現了玻璃瓶儲電現象,物理學教授馬森布羅克發明了萊頓瓶。這種設備其實很原始,它卻在電的研究上起了巨大的作用,因為電無法觸摸,更不好控制。
人們早期研究電現象時,只是忙于觀察放電以及導電等性質,還不知道電的度量。在靜電研究中,到底怎樣測定電量是一道難題。
在靜電研究工作中,有兩個人的工作我們要充分肯定,即卡文迪什和庫侖。
卡文迪什是科學怪人。
現在世界上有著名的卡文迪什實驗室,就是劍橋大學為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而建立的??ㄎ牡鲜步K生未婚,獻身科學研究。
他是英國人,貴族出身。因為他的性格郁郁寡歡,很孤僻,不愛湊熱鬧,也不把研究成果發表出來,只是一味地研究,所以他被稱為“科學怪人”。后人認識到了他的很多價值,而他在當時并不為人所注意,只是因為他的遺稿被人發現,許多天才的創見才沒有埋入地下從而得見光明。
卡文迪什用英國地質學家米切爾發明的扭秤測出了萬有引力常數,在電學方面做出了富有開拓性的工作。
個人認為傅科擺是不能證明地球自轉的: 1.除了在南北極兩個理論上不動的極點外,在地球上任何位置觀察傅科擺的現象應該是一樣的,如何會在赤道上觀察幾乎不動,而其他地方就會旋轉?2.怎么說沒有外力作用呢?擺的懸掛點不是一直在跟隨地球自轉拉動擺錘嗎?而且是連續的作用力 3.個人認為理論上地球上只有兩種可能性觀察到擺的旋轉:a在南北極的理論不動點上觀察其他地點的擺;b在其他位置觀察在南北極的理論不動點上的擺
渦流在1851年被法國物理學家萊昂·傅科所發現。
傅科(Jean-Bernard-Léon Foucault,1819~1868) 法國物理學家。1819年9月18日生于巴黎,1868年2月11日卒于巴黎。他最著名的發明是顯示地球自轉的傅科擺。
比如常見的電磁爐,采用渦流感應加熱原理,其內部通過電子線路板組成部分產生交變磁場,當用含鐵質鍋具底部放置爐面時,鍋具即切割交變磁力線而在鍋具底部金屬部分產生渦流,使鍋具內電子運動產生熱能,用來加熱和烹飪食物,從而達到煮食的目的。
相關內容:
傅科最初學醫,后轉向實驗物理。早年跟隨法國物理學家A.-H.-L,斐索從事熱學和光學測量。1851年,傅科在67米長鋼絲下面掛一個重28千克的鐵球,組成一個單擺,他利用擺平面的轉動證實了地球有自轉。演示地球有自轉的這種單擺后稱為傅科擺。
電磁感應作用在導體內部感生的電流。又稱為傅科電流。導體在非勻強磁場中運動,或者導體靜止但有著隨時間變化的磁場,或者兩種情況同時出現,都可以造成磁力線與導體的相對切割。
以上就是法國物理學家的全部內容,1、皮埃爾·阿戈斯蒂尼 皮埃爾·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1941年出生于突尼斯,法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