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主觀題?高中歷史主觀題萬能答題術語有如下:一、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二、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于有利因素。三、那么,歷史主觀題?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歷史主觀題的解答方法
江蘇 傅蘭芳
近年來,歷史主觀題的分值有了相應的增加。這一導向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與學習中,突出主觀題的訓練和講評,注重主觀題的學法指導。本文結合相關知識談談如何解答歷史主觀題。
如:請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戰國時期的荀子在《天問》中說道:“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1)用春秋戰國時期的科技知識證實當時人們能“制天命而用之”。
(2)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分析荀子提出這種觀點的原因。
(3)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評析荀子的觀點。
要解答歷史主觀題目,要做好以下幾件事情:
1、審題
審題明意,這是答好問答題的重要前提和先決條件。如果審題出了偏差,后果將不堪設想,所以,審題定位強調一個“準”字。因此要在以下兩方面下功夫:(1)審時間、審空間;(2)審定解答對象。本題中時間限定非常明確,即春秋戰國時期,解答對象是用當時科技的相關知識去證實荀子思想,并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出發去分析人定勝天思想產生的社會原因,再簡要評價。
2、回歸教材,誘發聯想,啟迪思路
高考問答題的內容一般依托課本知識,因此課本知識是解題的重要依據。考生應盡可能把題目與課本知識對照,找出內在聯系,誘發聯想,啟迪思路,準確定位。
歷史主觀題的設問分類大體包括背景原因類、內容措施類、特點特征類、影響意義類、認識啟示類、論證評述類等方面,為幫助同學們提高解題能力,以下是我搜索整理的關于2020高考歷史主觀題設問分類及方法指導,供參考復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背景原因類
1.呈現的方式
背景原因類設問呈現的方式有寬泛性和限定性兩種。寬泛性的設問,如分析某一歷史事件或現象產生的歷史背景、原因、條件、因素等;限定性的設問,如這一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是什么,或這一現象產生的歷史、經濟、政治、社會根源是什么等。
2.路徑的選擇
(1)在沒有限定詞的情況下,歷史背景、原因、條件、因素等可以從外因、內因,國際、國內,或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諸多方面進行綜合思考。如經濟方面,可涉及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等角度;政治方面,可涉及政局、制度、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等角度;思想文化方面,可涉及思想、科技、教育等角度。
(2)對于某一具體原因的分析,如根本原因,可以從歷史發展的趨勢、生產力的發展、主觀需要等方面進行思考;主觀原因,可以從領導某一運動(或事件)的階級或階層的主觀目的、動機或政策、方針等方面進行思考;客觀原因,可以從自然或社會環境(或形勢)、經濟狀況、政治現狀等方面進行思考。
根據過來人的經驗來說,在多背的情況下,也就是掌握史詩的前提下。理解,一般在理解記憶的過程中,主觀題你就會很清楚明了的知道他講什么,從而抓住要點來答題。只要不偏離方向,得高分就很容易。畢竟那是主觀題
歷史主觀題答題技巧:背景原因類、內容措施類、特點特征類。
1、背景原因類設問呈現的方式有寬泛性和限定性兩種。寬泛性的設問,如分析某一歷史事件或現象產生的歷史背景、原因、條件、因素等,限定性的設問,如這一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是什么,或這一現象產生的歷史、經濟、政治、社會根源是什么等。
2、內容類設問的呈現形式,涉及到主要內容,基本內容,核心內容,有哪些,是什么等。措施類設問的早現形式,主要有具體措施、核心措施,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有哪些應對措施等。
3、歷史特點類設問,一般含有以下詞語,如主要特點、基本特點、時代特點、共同特征、不同特征、新在何外等。特點類設問的角度較多:有針對某一歷史現象的設問,如英國“光榮革命”后確立的君主立憲制有什么特征,中國古代農業的顯著特點是什么。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不同類型的題目,有不同的作答思路,如
1.原因(背景)類:主觀—客觀,國內—國際,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對
外關系—民族關系,等。
2.措施(內容)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對外關系—民族關系—軍事—教育,等。(過程
類:導火線—起點—轉折—結果—評價。近年來很少考。)
3.影響類:分析性質,積極—消極,直接—間接—深遠,對內—對外,等。
4.作用類:由近及遠,由內及外,直接—間接—深遠,等。
5.評價類:分析性質,積極—消極,進步性—局限性,初期—后期,等。如分值較高,可采取:史實
+性質特點+影響(消極和積極)+結論。
6.變化(趨勢)類:由……到……,越來越……,等。
7.體會(啟示)類:材料反映的基本原理和觀點,得出的經驗或教訓,應該努力的方向或整改措施(應
該怎樣,不應該怎樣),等。
8.比較類:相同點—不同點;比較角度:原因—內容—性質—結果—影響,等。
9.判斷(選擇)觀點類:判斷(選擇)觀點—闡述理由(論證觀點)—總結升華,等。
10.評述類:一般采取“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模式。“是什么”,即從材料中概括出
的觀點是什么或你同意的觀點是什么。“為什么”,即你的理由是什么;評卷要求“多角度”論證,一般
應不少于三方面論據,有時還需要中外對比。
以上就是歷史主觀題的全部內容,主觀題的得分,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考生所寫的答案要點,二是閱卷老師的印象,這里的印象除了上面所講的第一印象外,還有老師通過考生所寫的答案內容可獲得的此考生是一個優秀學生,還是不理想的學生的信息,這些印象直接影響著具有彈性的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