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書?如何預習小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書 1. 先讀課文三遍,找出不會讀、不會講的字詞,查字典標音,讀不順的地方多讀幾遍。2. 查字典、詞典,弄懂不認識的字的意思。3. 學過后,把詞語、生字默寫,確保準確無誤。4. 將課文分段,說出每段的意思。5. 默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和中心思想。那么,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書?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春光染綠了我們的雙腳》
2《只揀兒童多處行》
3《早》
4古詩兩首《絕句》《春游湖》
5《夢圓飛天》
6《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7《神奇的克隆》
8《海倫·凱勒》
9《二泉映月》
10《鄭和遠航》
11司馬遷發奮寫《史記》
12《精讀與略讀》
13《秦兵馬俑》
14《埃及的金字塔》
15《音樂之都維也納》
16《愛如茉莉》
17《月光啟蒙》
18《我和祖父的園子》
19《談禮貌》
20《七律 長征》
21《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
22《大江保衛站》
23《古詩兩首》
24《望月》
25《灰瓊鳥》
26《水》
深冬,釀雪的天氣。我們在紹興訪問三味書屋。從新臺門走幾分鐘,過一道石橋,踏進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門就到了。
三味書屋是三間的小花廳。還沒進門,迎面先撲來一陣清香。那清香純凈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蘭花香。細想又都不像,因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開過,蘭花卻還要遲些日子才開。是什么香呢?據說“三味”是把書比作五谷、蔬菜、點心的,也許這就是書香?三味書屋是幾十年前的書塾,當年“詩云”“子曰”,咿咿呀呀的讀書聲,街上都能聽得到。
書屋朝西,門兩邊開窗。南墻上有一個圓洞門,里邊有小匾,上題“停云小憩”。東面正中掛一幅畫,畫上古樹底下伏著一只梅花鹿。那是當年學生朝著行禮的地方。畫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樸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齊地放著筆墨紙硯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學生的書桌分列在四面,東北角上是魯迅用過的一張。當年魯迅就在那里讀書、習字、對課,或者把宣紙蒙在《西游記》一類的小說上描繡像。現在所有書桌旁邊的椅子當然都是空的。想到幾十年前若是遇到這種情形,壽鏡吾老先生該會喊了吧:“人都到哪里去了!”默默中我仿佛聽到了那嚴歷的喊聲,同時記起魯迅在文章里寫過書屋后面有一個園子,園子里有許多蠟梅。
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來源:是蠟梅花。
《望月》教案(一)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至十二自然段。
2、指導學生學會本課生字,理解部分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引導學生理解文中描寫月光的句子,感受小外甥的聰明好學,激發學生對積累詩句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體會欣賞描寫月光的句子,激發學生對積累詩句的興趣。
教學準備:
1、學生搜集有關月亮的詩句并背誦。
2、生字詞、插圖等的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揭題
1、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望月》。
2、板書課題:望月。
二、檢查預習
師:課前同學們都做了預習,老師想檢測一下大家的預習成果。
1、檢查生字詞的朗讀
①投影出示:生字詞。
②指名當“小老師”:
誰能當“小老師”,把你認為最難讀的生字詞找出來,給大家提個醒。
③指名讀:
在小老師的提醒下,相信你已經能正確地朗讀這些字詞了,誰來讀一讀?
④齊讀。
2、檢查課文的朗讀
師:課題“望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們來讀課文。
①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師生相機糾正。
②師生評議:誰讀得最好,為什么?誰讀得比以前進步了?
③交流:“望月”是什么意思?(觀賞月亮、欣賞月光)
三、精讀課文一、二自然段
1、談話:
師:你有過欣賞月光的經歷嗎?你見過哪些月下的景色,誰來說說看?
2、看圖說話:
師:夜深人靜,作者“我”走到了江輪甲板上也欣賞起月下的景色。
1《春光染綠了我們的雙腳》
2《只揀兒童多處行》
3《早》
4古詩兩首《絕句》《春游湖》
5《夢圓飛天》
6《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7《神奇的克隆》
8《海倫·凱勒》
9《二泉映月》
10《鄭和遠航》
11司馬遷發奮寫《史記》
12《精讀與略讀》
13《秦兵馬俑》
14《埃及的金字塔》
15《音樂之都維也納》
16《愛如茉莉》
17《月光啟蒙》
18《我和祖父的園子》
19《談禮貌》
20《七律 長征》
21《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
22《大江保衛站》
23《古詩兩首》
24《望月》
25《灰瓊鳥》
26《水》
查了好長時間,麻煩頂頂啊!
我知道,名叫《早》,是吳伯蕭寫的。
深冬,釀雪的天氣。我們在紹興訪問三味書屋。從新臺門走幾分鐘,過一道石橋,踏進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門就到了。
三味書屋是三間的小花廳。還沒進門,迎面先撲來一陣清香。那清香純凈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蘭花香。細想又都不像,因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開過,蘭花卻還要遲些日子才開。是什么香呢?據說“三味”是把書比作五谷、蔬菜、點心的,也許這就是書香?三味書屋是幾十年前的書塾,當年“詩云”“子曰”,咿咿呀呀的讀書聲,街上都能聽得到。
書屋朝西,門兩邊開窗。南墻上有一個圓洞門,里邊有小匾,上題“停云小憩”。東面正中掛一幅畫,畫上古樹底下伏著一只梅花鹿。那是當年學生朝著行禮的地方。畫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樸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齊地放著筆墨紙硯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學生的書桌分列在四面,東北角上是魯迅用過的一張。當年魯迅就在那里讀書、習字、對課,或者把宣紙蒙在《西游記》一類的小說上描繡像。現在所有書桌旁邊的椅子當然都是空的。想到幾十年前若是遇到這種情形,壽鏡吾老先生該會喊了吧:“人都到哪里去了!”默默中我仿佛聽到了那嚴歷的喊聲,同時記起魯迅在文章里寫過書屋后面有一個園子,園子里有許多蠟梅。
以上就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書的全部內容,我知道,名叫《早》,是吳伯蕭寫的。深冬,釀雪的天氣。我們在紹興訪問三味書屋。從新臺門走幾分鐘,過一道石橋,踏進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門就到了。三味書屋是三間的小花廳。還沒進門,迎面先撲來一陣清香。那清香純凈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蘭花香。細想又都不像,因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