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題目?計算波速、波長和頻率之間的關系,并應用到具體的問題中,如聲波的傳播。光學和波動題目:解釋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并計算光線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時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描述光的干涉現象,并解釋雙縫干涉實驗的原理。這些題目都是基礎性質的,旨在幫助學生回顧和鞏固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那么,高三物理題目?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對于物理基礎不好的學生來說,高三的復習階段需要從最基礎的概念和題型開始逐步提升。以下是一些簡單的、適合物理基礎較弱學生的高三復習題目,這些題目將幫助他們鞏固基礎知識,并逐漸提高解題能力。
力和運動的基本概念題:
描述牛頓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內容,并給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計算在水平面上以恒定速度滑動的物體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已知摩擦系數和物體重量。
解釋什么是重力加速度,并計算一個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在第3秒末的速度。
簡單機械的題目:
定義杠桿的支點、力臂和負載臂,并解釋如何確定一個杠桿是省力還是費力。
計算斜面與水平面的夾角為30度時,沿斜面推上一個物體所需的力,假設物體的重量為100n,忽略摩擦力。
靜力學平衡的題目:
給定三個不同方向的共點力,要求找出它們的合力。
分析并解釋懸掛在繩子上的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時,繩子的張力和物體的重力之間的關系。
動力學基本問題的題目:
計算一個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5m/s^2的物體在8秒后的速度和位移。
分析水平拋出的物體運動(忽略空氣阻力),計算其落地前的水平位移和總飛行時間。
能量守恒和轉換的題目:
描述動能和勢能的概念,并舉例說明它們之間的轉換。
計算從一定高度自由落下的物體在撞擊地面時的動能,假設沒有能量損失。
題目說了進出口兩端有壓強差,既然有壓強差,導電液體就會受到壓力的作用移動.這可以類比一下你地理課上面學過的水平氣壓梯度力,同一水平面上的兩個地方氣壓不同,那麼空氣就會從氣壓高的地方流向氣壓低的地方,這個作用力就叫做水平氣壓梯度力對吧?
至於為什麼會有壓強差,或者為什麼需要這個壓強差呢?開關閉合前,是建立霍爾電壓的過程.粒子受到的洛倫茲力大於電場力,所以粒子會偏轉積累在MN極板上.注意這時候電場力和摩擦力都是做負功的,而洛倫茲力不做功,這就導致了粒子的動能會減小,速度減小.然而題目說了導電液體以恒定速率v0移動,那就意味著必須有一個外力對液體做正功,來補充損失的動能.這個做正功的動力,就是壓強差所帶來的壓力.
當霍爾電壓穩定之後,即qU/d=qvB之後,粒子就不會再偏轉了,做直線運動.這時候壓力只需要克服摩擦力做功,來保證液體做勻速直線運動.
然而當開關閉合了之後,形成閉合回路,M極板積累的正電荷會沿著導線移動到N極板,會使得兩極板之間電壓降低,qvB>qU/d,因此粒子又開始繼續偏轉.根據上面的分析,此時的壓力做功,不僅克服摩擦,還要克服電場力,以保證液體勻速經過磁場.可以看到因為摩擦力不變,壓力克服摩擦做功這部分是不變的,壓力做功的增量,其實只有克服電場力做功的部分.所以要求壓強差的變化量,就是要求壓力的變化量,也就是要求壓力多做的功,也就是電場力做的功.
從能量守恒的角度來看,閉合開關之前壓力做的功W1=Q,Q是摩擦內能.而閉合之後壓力做的功W2=Q+W電,W電是電路消耗的電能.而電路中只有定值電阻R在消耗電能,可以用UIt來計算.剛才也說了只要求出UIt,就能求出壓強差的變化量.
注意,液體是勻速經過磁場,所以必然有qU/d=qvB這個等式,可以求出兩極板之間的電壓U.又因為這是個純電阻電路,電功不僅可以用UIt計算,還能用U2/R*t計算,t=L/v0,是粒子完整通過霍爾元件的時間,自己去算吧.
(1)A球在bc軌道作圓周運動,過最高點后作平拋運動。假設在最高點A球的速度為v?,落地時間為t,
在豎直方向作自由落體運動,由公式v2-v?2=2as得:Vy2=4gR
解得:Vy=√4gR=4m/s
因為Vy/Vx=sin53?/cos53?,Vx=v?
又cos53?=√1-sin253?=0.6
解得v?=gtcos53?/sin53?=3m/s
在最高點,設軌道對A球的支持力為FN,由向心力公式得:
mg+FN=mv?2/R
得:FN=mv?2/R-mg=5N
所以A球過bc段最高點速度為3m/s,對軌道壓力為5N
(2)假設AB球碰撞后速度分別為vA、vB,碰撞過程中遵守動量守恒:
Mv?=MvB+mvA ①
A球在bc段作圓周運動,由動能定理得:
-mg2R=?mv?2-?mvA2 ②
聯立①②兩式,解得:
vA=5m/s,vB=4m/s
即碰撞結束后A球速度為5m/s,B球速度為4m/s
(3)假如B恰能過最高點,設速度為v?,此時重力提供向心力:
Mg=Mv?2/R,得v?=√gR=2m/s
B球在bc段作圓周運動,由動能定理:
-M2R=?Mv?2-?MvB2
代入數據得:
-0.4=-3,等式不成立
所以B球不能過最高點
題目中有條件“A城正南方,與A城相距為L的B城,陽光正好沿鉛直方向下射”可知B城為正午時,并且正午太陽高度為90°,而在B城以北的A城也為正午,不過正午太陽高度角為(90°-7.5°),所以根據太陽高度角的特點判斷A城緯度比B城大7.5°。即A與B城之間的角度差為7.5°。
此時因為圓360°對應的弧長為2πr,所以7.5°所對應的弧長L可這樣表達:
L=7.5°/(360°*2πr)即L=7.5°*πr/180°
那么r=L*180°/(π*7.5°)=24L/π
所以v=√(24gL/π)
選C
由提供的電源電動勢為3V,被測電阻絲的電阻值約為5Ω,知道,若將該電阻絲直接接到電源兩端,電路上電流可能就在0.6A左右,即電路最大電流也在0.6A左右。因此對電流表的選擇來說,顯然A1較A2適合,因為電路上最大電流約0.6A時,使用A2電流表只能達到量程的1/5,選用A1時能較精細的區分電流變化(A2內阻小是因為并聯了分流電阻,其實完全可能是使用了與A1相同的電流計擴大量程后得到,不用考慮)。對電壓表的選擇也是一樣,因為電路上可能出現的最高電壓也就3V,應該選V1(V2電壓表就是將V1電壓表串聯10K電阻分壓后構成,所以同樣不需要考慮其“內阻”問題)。
滑動變阻器的選擇依據是將變阻器與待測電阻串聯后,被測電阻得到“分電壓”的情況。當然,選擇R1時,被測電阻上得到的分電壓變化范圍可能在3v-1.5v之間,而使用R2的最大值可以達到1000Ω的變阻器時,被測電阻上得到的電壓變化范圍可能在3-(3×5/1005)即3V-0V之間,也就是說,若選用R2即可以得到更多不同的電壓,得到更多組數據,但是鑒于實驗所需要精確范圍(包括測量設備的精度為題等),選用R1產生的電壓數據已經可以滿足需要,因此選R1,而不選擇R2。
以上就是高三物理題目的全部內容,分析:物塊一直以速度u運動,此話至關重要。物塊最遠只能到達木板的中間位置。結合前面一句話,意思是說,當物塊到達木板中間位置的時候,木板也以同樣的的速度和物塊一起移動,它們之間已經沒有相對運動了。題目第一句話說明木板和平臺之間的摩擦力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