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所有學科 > 地理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 地理
  • 2023-05-14
目錄
  •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是c刊嗎
  •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萬維
  •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是sci幾區
  • 西方哲學史紀錄片
  • 中國歷史地理期刊

  •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是c刊嗎

    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歷史時期中國西部資源東調及其影響研究》

    2、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長江三峽地區歷史地圖再現研究》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近2000年長江上游森林分布與水土流失研究》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歷代制度和政策因素對西部環境的影響:途徑、方式和力度》子課題《西南部分》

    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歷史時期西南經濟開發與生態變遷》

    6、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長江三峽歷史地理綜合研究》

    7、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清代中國內河公慈善救生研究》

    8、國家重大文化工程項目《中華大典·地學典·自然地理典》

    9、國家重大文化工程項目《清史·生態環境志》(西南及長江中下游部分)

    10、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長江三峽經濟開發研究》

    1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湖廣填四川與清初四川社會》

    12、教育部教學改革項目《高師歷史教學中加強人地關系思維的理論與實踐》

    13、四川省政府哲學社會“八五”規劃項目《巴蜀文化與地理環境》

    14、重慶市政府哲學社會科學項目《重慶移民歷史與安置經驗總結》

    15、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長江三峽歷史地圖集》

    16、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項目《歷史文獻中的重慶》

    17、重慶市重點文科基地項目《長江三峽歷史地圖集》(夔巫圖組)

    18、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項目《巴蜀文化通史·交通文化卷》

    19、重慶市文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重慶歷史地圖集》

    20、湖北省文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三峽通史·歷史地理卷》1、重慶市北碚區天府鎮旅游規劃

    2、貴州修文桃園河風景區規劃

    3、重慶萬盛黑山谷風景區文化創意

    4、重慶鼎道餐飲服務有限公司古川菜創意

    5、重慶石柱楓香坪鄉村旅游風景區文化創意

    6、重慶武隆印象公司川江號子文化創意

    7、重慶北碚鄉村嘉年華景區文化創意

    8、重慶市規劃局:重慶三國文化研究

    9、重慶市規劃局:重慶文化分區研究

    10、重慶市開縣秦巴古道研究1、《中國歷史地理學》(獨立,面向21世紀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中國歷史地理》(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歷史時期西南經濟開發與生態變遷》(獨立),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4、《西南歷史文化地理》物凱如(獨立),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

    5、《長江三峽歷史地理》(主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6、《四川古代交通路線史》(獨立),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

    7、《古代交通生態研究與實地考察》(獨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8、《南方絲綢之路》(獨立),重慶大學出版社,1992年。

    9、《三峽經濟開發的歷史反思》(獨立),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

    10、《中國三峽文化》(合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西南交通貿易與開發》(合作),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

    12、《巴渝歷史孫鄭沿革》(合作),重慶出版社,2003年。

    13、《千古三峽》(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長江文明》(獨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15、《唐僖宗》(獨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16、《二十世紀唐研究》(參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17、《絲綢之路大辭典》(參編),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18、《中國都城辭典》(參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19、《三峽古鎮》(叢書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20、《詩城奉節》(叢書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21、《近2000年來長江上游森林分布與水土流失》(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22、《西三角歷史發展溯源》(主編),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23、《重慶古舊地圖研究》(主編),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

    24、《近兩千年長江上游森林分布與水土流失研究》(主編),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年。1、《明清時期皇木采辦研究》,《歷史研究》1994,6。

    2、《長江正源探索歷史是非的考辨》,《歷史研究》2005,1。

    3、《清代滇銅京運路線考釋》,《歷史研究》2006,3。

    4,《罩啟對中國環境史研究的四點認識》,《歷史研究》2010,1。

    5、《乾隆“金沙江全圖”考》,《歷史研究》2010,3。

    6、《隋唐開邊縣治考辨》,《中國史研究》1985,4。

    7、《歷史時期三峽地區移民與經濟開發》,《中國史研究》1993,2。

    8、《清代西南移民會館名實與職能研究》,《中國史研究》1996,4。

    9、《有關先秦氣候的研究方向》,《中國史研究》2009,2。

    10、《中國歷史地圖集編繪的歷史軌跡和理論思考》,《史學史研究》2013,2

    11、《宋“蜀川勝概圖”考》,《文物》1999,4。

    12、《三峽最早的航道圖――峽江圖考》,《文獻》1995,1。

    13、《中國飲食辛辣口味的地理分布及其環境成因》,《地理研究》2001,2。

    14、《近500年來長江上游亞熱帶山地中低山植被演替》,《地理研究》2010,7。

    15、《現代歷史地理學給予歷史學的新啟示》,《史學理論研究》1995,1。

    16、《近代三峽航道圖的編纂始末》,《近代史研究》1994,5。

    17、《中國古代辛辣用料的嬗變、流布與農業社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1,1。

    18、《南方陸上絲綢之路轉輸貿易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0,4。

    19、《清代長江上游救生紅船制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5,4。

    20、《清代長江上游救生紅船續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5,3。

    21、《清代長江救生紅船救生地位和效果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2,3。

    22、《西南政區教化名稱分布變遷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4。

    23、《明茶馬貿易〈四川省四路關驛圖〉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3,2。

    24、《明清皇木采辦遺跡考》,《中國歷史文物》2005,4。

    25、《歷史時期西南荔枝分布的歷史考證》,《中國農史》1988,3。

    26、《乾嘉墾殖對四川農業生態及社會影響初探》,《中國農史》1993,1。

    27、《歷史時期三峽森林資源的分布變遷》,《中國農史》1993,4。

    28、《歷史時期三峽地區農副業開發研究》,《中國農史》1995,3。

    29、《明清時期三峽地區農業墾殖與農田水利研究》,《中國農史》1996,2。

    30、《明清美洲農作物引進對亞熱帶山地結構性貧困形成的影響》,《中國農史》2001,1。

    31、《湖廣填四川”社會經濟與生態效應的地名學研究》(合作),《中國農史》2007,4。

    32、《從天地生角度看中華文明的東移南遷》,《學術研究》1995,5。

    33、《中國區域文化地理研究的思考》,《學術研究》2002、1 。

    34、《刀耕火種重評》,《學術研究》2000、1 。

    35、《中國經濟開發的歷史進程與可持續發展的反思》,《學術研究》2005,7。

    36、《中國古代美女的地域認同文化研究》,《學術研究》2008,1。

    37、《清代長江救生紅船的公益性與官辦體系的衰敗》,《學術研究》2013,2。

    38、《中國地域方位嬗變與東亞大陸天地生背景》,《江漢論壇》2013,10

    39、《南水北調與北人南遷的歷史地理背景》,《天府新論》2007,5。

    40、《歷史時期中國野生犀象分布再探索》,《歷史地理》12輯。

    41、《歷史時期三峽森林植被分布的演變研究》,《歷史地理》16輯。

    42、《從歷史技術與環境互動的角度解剖中國西部》,《歷史地理》17輯 。

    43、《連續地理部面的新切入點探索》,《歷史地理》18輯。

    44、《唐宋川滇滇緬通道上的貿易》,《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0,1。

    45、《歷史時期長江上游航道萎縮及對策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1,3。

    46、《歷史時期西南經濟開發與生態變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2,1。

    47、《中國西南歷史氣候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2。

    48、《唐宋西南城鎮分布的地理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4。

    49、《清初四川虎患與環境復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4,3。

    50、《對古代交通里程運用要審慎》,《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1。

    51、《歷史時期中國楠木分布的地理特征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4。

    52、《清代四川土著與移民分布的地理特征》,《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2。

    53、《明清時期西南城鎮分布的地理特征》,《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1。

    54、《四川居民個性特征的歷史演變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3。

    55、《唐代氣候變化與唐代歷史興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01,3。

    56、《西部開發史的理論與現實思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02,3。

    57、《中國歷史氣候與社會》(譯稿,合作),《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3,2。

    58、《近代日本對長江上游踏察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3。

    59、《燃料換代歷史與森林分布變遷》(合作),《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7,1

    60、《采用物侯學研究歷史氣候方向問題的討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1,2。

    61、《朦朧的理性探索》,《光明日報》1993,5,18。

    62、《三峽經濟開發的歷史教訓》,《光明日報》1994,2,21。

    63、《西南古代交通文化》,《光明日報》1994,10,3。

    64、《小議地方史學觀》,《光明日報》1996,2,6。

    65、《在繼續的基礎上創新》,《光明日報》1997,1,21。

    66、《歷史上長江上游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光明日報》 1998,9,25。

    67、《歷史上長江上游的森林砍伐與保護的歷史思考》,《光明日報》 1999,7,30。

    68、《西部開發的歷史回顧與反思》,《光明日報》2000,2,4。

    69、《長江三峽人地關系的歷史思考》,《光明日報》2003,2,18。

    70、《從移民史角度看三峽移民》,《光明日報》2001,10,16 。

    71、《歷史上中國西部資源東調及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光明日報》2005,11,29。

    72、《三百年來中國南方冰雪災害及其影響》,《光明日報》2008年,3,23

    73、《中國歷史地理研究透露出的現實關懷》,《光明日報》,2012,1,5。

    74、《中國歷史景觀地理研究回顧與前瞻》(合作),《光明日報》2013,2,20。

    75、《對“四川荔枝種植史”和“宜賓茶葉栽培史”二文的商榷》,《農業考古》1986,1。

    76、《中國古代棧道類型與分布》,《自然科學史研究》1992,1。

    77、《中國古代索橋形制及分布》,《中國科技史料》1994,1。

    78、《嚴如翌的經世文獻的價值》,《清史研究》1996,3。

    79、《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四卷品評》,《唐研究》第二輯。

    80、《近2000年長江上游荔枝分布北界推移與氣溫波動》,《第四紀研究》1998,1。

    81、《從歷史地理角度看三峽特別行政區的建立》,《中國方域》2002,1。

    82、《清代三峽移民與經濟開發》,《史學月刊》1992,5。

    83、《三峽得名和演變》,《史學月刊》1994,3。

    84、《楊貴妃食荔產地考》,《史學月刊》1988,1。

    85、《區域歷史研究應有新理念和現實懷》,《史學月刊》2003,6。

    86、《明代貢象考》,《安徽史學》1997,2。

    87、《若干誤區的誤區》,《安徽史學》2000,1。

    88、《川滇古道沿革初考》,《西南師院學院學報》1984,4。

    89、《四川荔枝種植分布的歷史考證》,《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85,4。

    90、《歷代西南人才分布的地域演變》,《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1,2。

    91、《魏晉南北朝隋唐佛教傳播與西南絲路》,《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2,2。

    92、《近10年來西南歷史地理研究綜述》,《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3,4。

    93、《古代西南各民族交通科技與文化》,《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增刊。

    94、《云貴地區漢族移民的時間和地理特征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6,5。

    95、《新時期利用自然科學方法研究中國歷史的思考與展望》,《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7,4。

    96、《20世紀運用人地關系思維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理論與實踐述評》,《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5。

    97、《西部開發史的反思與“西南”、“西北的戰略選擇》,《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0,4 。

    98、《山川早水〈巴蜀〉與近代四川風情》,《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5。

    99、《巴蜀休閑好賭風考》,《西南大學學報》,2008年,1。

    100、《巴蜀朝天地名變遷考》,《重慶社會科學》,2010,7。

    101、《從歷史地理角度看四川地震災區的重建》,《西南史地》第1輯,巴蜀書社,2009年。

    102、《明代貴州綏陽南宮木廠考》,《西南史地》第1輯,巴蜀書社,2009年。

    103、《滇代滇銅京運對沿途的影響研究》,《清華大學學報》2006,4。

    104、《中國西南地區傳統建筑的歷史人文特征》,《時代建筑》2006,4。

    105、《近代日本教習對四川文化教育的影響》(合作),《中華文化論壇》2004,2。

    106、《巴蜀歷史文化二則》,《中華文化論壇》2013,4。

    107、《近年來西南絲綢之路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94,8。

    108、《論歷史學的求真與致用的關系》,《古代交通生態研究與實地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9、《歷史時期西南鹽業開發與環境變遷》,《史念海先生八十壽辰學術文集》,陜西師大出版社,1996年。

    110、《古代重慶城市地圖與重慶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研究》,《2000年國際歷史地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齊魯書社,2001。

    112、《人地時空學――歷史地理學發展的方向》,《浙江大學國際歷史地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113、《唐代長江上游的三大地域空間》,《盛唐地域結構》,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114、《21世紀的史學新方向――關懷現實》,《21世紀中國歷史學展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115、《多重因素下的明清西南地區產業結構和環境變化》,《人類社會經濟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和作用》,三秦出版社,2008年。

    116、《蜀身毒道路線考證》,《南方絲綢之路研究論文集》,巴蜀書社,2008年。

    117、《從地理環境、生產力、生產關系看中國經濟史研究的倒置與回歸》,《荊楚歷史地理與長江中游開發》,2009年。

    118、《曬經石的歷史考察與南絲綢之路》,《中國人文田野》第1輯,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119、《一張安寧河照片的歷史自然地理信息》,《中國人文田野》第1輯,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120、《尋覓皇采辦之路》,《中國人文田野》第2輯,巴蜀書社,2008年。

    121、《四川漢源明代皇木七年探秘記》,《中國人文田野》第4輯,巴蜀書社,2011年。

    122、《清代滇銅京運運道考察記》,《中國人文田野》第5輯,巴蜀書社,2012年。

    123、《廣元朝天關城門老照片判讀》,《中國人文田野》第5輯,巴蜀書社,2012年。

    124、《漢源曬經石與南方絲綢之路》,《三星堆研究》第3輯,文物出版社,2007年。

    125、《歷史教學中人地關系思維的理論與實踐》,《歷史教學》 2001,6。

    126、《怎樣學習中國歷史地理》,《歷史教學》2003,3。

    127、《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盡全空和人地互動》,《歷史教學問題》2005,4。

    128、《川滇古道上的石門關》,《歷史知識》1994,6。

    129、《高師歷史教學中加強人地關系思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高等師范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成果叢書》第七卷《歷史學分卷》,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130、《歷史教學應加強生態意識》,《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3,4。

    131、《歷史上的水電報》,《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3,10。

    132、《川滇、川黔古今交通路線擇向研究》,《公路交通編史研究》1985,6。

    133、《貢荔古道》,《公路交通編史研究》1986,4。

    134、《成渝間交通發展概述》,《公路交通編史研究》1990,2。

    135、《“云南站赤”商榷》,《公路交通編史研究通訊》1985,6。

    136、《對“歷史上的小巴簡道”一文的商榷》,《陜西公路交通編史通訊》1985,6。

    137、《萬勝入滇之界首何在?》,《重慶師范學院學報》1985,2。

    138、《三峽歷史地理考證三則》,《重慶師范學院學報》1996,1。

    139、《隋唐石門道之石門辨誤》,《重慶史學》1985,2

    140、《重慶古史二題》,《重慶史學》1990,1。

    141、《李永和藍朝鼎起義川南戰事補正》,《重慶史學》1991,2。

    142、《四川地方史的可貴探索》,《重慶史學》1992,2。

    143、《云南荔枝種植分布的歷史考證》,《史志文摘》1985創刊號

    144、《神州何處妃子笑》,《文匯報》1986,8,12。

    145、《歷史上的陰平道與陰平邪道》,《文博》1994,2。

    146、《四川古代棧道初步研究》,《四川文物》1988,1。

    147、《米倉道的踏察與考證》,《四川文物》1989,2。

    148、《關于“漢白帝城位置探討”有關問題的補充》,《四川文物》1996,3。

    149、《四川屏山神木山祠考》,《四川文物》2001,11。

    150、《四川漢源縣水井溝皇木采辦遺址考》,《四川文物》2011年,6

    151、《重慶荔枝考》,《四川果權科技》1988,1。

    152、《中國棧道》,《百科知識》1990,2。

    153、《從地名看四川地區歷史時期的芭蕉生產》,《地名知識》1990,2。

    154、《唐宋四川館驛考》,《成都大學學報》1990,4。

    155、《元代四川站赤匯考》、《成都大學學報》1991,4。

    156、《南方絲綢之路靈關、石門關考辨》,《成都大學學報》1992,3。

    157、《南方絲綢之咱路線的再探索》,《成都大學學報》1994,3。

    158、《“老四川”區域的文化特征及形成原因》,《成都大學學報》1999,2。

    159、《中國西南2000年來五種亞熱帶經濟作物分布變遷及影響》,《自然資源》1991,2。

    160、《歷史上中國西南華南虎分布變遷》,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版)1991,2。

    161、《歷史時期三峽移民與經濟開發》,《經濟地理》1992,4。

    162、《野生印度犀在西南的滅絕》,《四川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版)1992,2。

    163、《南方絲綢之路絲綢貿易研究》,《四川師范大學學報》1993,4。

    164、《現代歷史地理學對中國經濟建設的作用》,《科學··社會·經濟》1992,3。

    165、《從歷史地理學角度看現在三峽經濟開發》,《科學··社會·經濟》1994,2。

    166、《明清西南絲綢之路國際貿易》,《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2。

    167、《清初四川虎患》,《文史雜志》1993,2。

    168、《巴蛇食象新考》,《文史雜志》1993,6。

    169、《“全蜀藝文志”的作者考》,《文史雜志》1996,5。

    170、《古代西南的溜索》,《貴州文史叢刊》1994,6。

    171、《三峽開縣秦巴古道研究》(合作),《三峽大學學報》2013,4。

    172、《歷史時期重慶政區地名得名淵源初探》(合作),《三峽大學學報》2013,3。

    173、《歷史時期三峽地區山地地質災害規律及其特點》(合作),《三峽大學學報》,2012,3。

    174、《三峽地區教育歷史與現狀的思考》(合作),《三峽學刊》1995,4。

    175、《三峽移民與川西南開發的新思路》(合作),《長江論壇》1997,3。

    176、《漢中石門應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隧道》,《文史知識》1997,3。

    177、《一部富有時代特色的區域通史》,《探索》2003,2。

    178、《清代巴縣檔案中的皇木扎筏轉運個案》,《輿地考古與史學新說》,北京大學出版社,

    180、《環境驅動與中國早期文化空間演進》,《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1,18。

    181、《巴文化在今社會中的烙印》,《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8,2。

    182、《重慶佛圖關名實及地理定位研究》,《中國和世界歷史中的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年。

    183、《貴州威寧石門坎田野調查反映的環境變遷》,《明清以來云貴高原的環境與社會》,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年。

    184、Three scroll maps of the jinshajiang and the qing state copper transport system ,Nanny kim ,Mining monies,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societies, 2013-08。

    185、《中國古代圖像史料運用的實踐與理論建構》,《人文雜志》,2014,7,15。

    186、《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現狀及發展方向思考》,《光明日報》,2014,9,24。

    187、《成化<重慶郡志>和萬歷<重慶府志>考》,《中國地方志》,2010,2,20。(1)雜文

    1、《口舌田野》,《三峽論壇》,2012,6。

    2、《田野隨筆》(1),《三峽論壇》2013,1。

    3、《田野隨筆》(2),《三峽論壇》2013,2。

    4、《奇幻地理的山水人文》,《國家人文地理》,2008,4。

    5、《生活在辣椒時代》,《中國國家地理》2005,1。

    6、《重慶火鍋——天下第一鍋》,《中國國家地理》2014,2。

    7、《巴與蜀——四川盆地托出的“雙子星”》,《中國國家地理》2014,2。

    8、《中國辛辣文化與辣椒革命》,《南方周末》2002,1,24。

    9、《首先是要適宜生存》,《南方周末》2000,10,19。

    10、《三分天下四川人:成都人、重慶人、老四川人》,《重慶晚報》,2001,8,26。

    11、《盆地意識與暮氣傳統:比較四川、重慶人與云南、貴州人》,《重慶晚報》2001,9,30。

    12、《看古今巴蜀人體質容顏如何變化》,《重慶晚報》,2001,11,25。

    13、《移民:文化傳播的酵母》,《北京日報》2003,4,14。

    14、《歷史與現實——三峽經濟開發與重慶發展戰略》,《西南工商報》,1997,4,1。

    15、《諸葛東渡金沙江以后》,《四川日報》,1987,6,22。

    16、《重慶直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西南工商報》,1997,6,19。

    17、《億萬斯年,滄桑巨變》,《中國三峽》,2008,1。

    (2)雜論

    1、《陳可之:畫家筆下的三峽世界》,《中國三峽》,2008,12。

    2、《中國學術評價體系與三題》,《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5,1。

    3、《維護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的沉思》,《學術界》,2000,3。

    4、《拍案驚奇——一個文抄公的抄書理論》,《社會科學報》,2002年12,5。

    (3)序跋

    1、《麻城孝感鄉——巴蜀荊楚共同的心靈家園》,凌禮潮《明清移民與社會變遷》,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

    2、《云貴高原的土地利用與生態變遷序》,楊偉兵《云貴高原的土地利用與生態變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3、《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歷史重構序》,嚴奇巖《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歷史重構》,巴蜀書社,2009年。

    4、《西南史地發刊詞》,《西南史地〉第1輯,巴蜀書社,2009年。

    5、《既要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中國人文田野發刊詞》,《中國人文田野》,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6、《麗江歷代碑刻輯錄與研究序》,楊林軍《麗江歷代碑刻錄與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

    7、《于微深處的寶藏——活在重慶的寶貝序》,阿蠻、黃家驄《活在重慶的寶貝》,重慶出版社,2011年。

    8、《清代廣西生態變遷研究序》,鄭維寬《清代廣西生態變遷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9、《三江文化年鑒》序,劉基燦《三江文化年鑒》,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10、《漢水流域及蜀道歷史地理研究》序,馬強《漢水流域及蜀道歷史地理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巴蜀舊影》序,山川早水《巴蜀》中譯本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12、《中國歷史地理文獻導讀序》,楊光華、馬強《中國歷史地理文獻導讀》,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萬維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論文外審三個月左右。

    來稿一律不退,請自留底稿。對所有來稿均實行編輯初審、編委或專家復審、主編終審三級鍵前陸定稿制,如作者在投稿后4個月內未收到稿頃用稿通知,可自悔祥行處理;在此期限內,若因一稿多投產生不良后果,概由作者負責。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是sci幾區

    1.謝湜,〈清代杭州城市管理與社會生活——以火政為中心的研究〉?!度A學》第7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319-332。

    2.謝湜,〈“利及鄰封”——明清豫北的灌溉水利開發和縣際關系〉。《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頁12-27。

    3.謝湜,〈清代江南蘇松常三府的分縣和并縣研究〉。《歷史地理》第22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頁111-139。

    4.謝湜,〈十五至十六世紀江南糧長的動向與高鄉市鎮的興起——稿賀以太倉璜涇趙市為例〉。《歷史研究》2008年第5期,頁35-57。

    5.謝湜,〈陳坤《如不及齋叢書》與晚清潮州社會〉?!吨袊鐣v史評論》第10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頁224-248。

    6.謝湜,〈11世紀太湖地區農田水利格局的形成〉。《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5期,頁94-106。

    7.謝湜,〈宋元時期太湖以東的地域開發與政區沿革〉?!妒妨帧?010年第5期,頁64-74。

    8.謝湜,〈太湖以東的水利、水學與社會(12-14世紀)〉。《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1年第1期,頁17-31。

    9.謝湜,〈11世紀太湖地區的水利與水學〉。《清華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年第3期,頁98-105。

    10.謝湜,〈明前期江南水利格局的整體轉變及相關問題〉?!妒穼W集刊》2011年第4期,頁44-49。

    11.謝湜,〈明代太倉州的設置〉?!稓v史研究》2012年第3期,頁29-43。

    12.謝湜,〈十五、十六世紀江南賦役改革與荒地問題〉?!吨醒胙芯吭簹v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3本第二分,2012年6月,頁345-388。

    13.謝湜,〈16世紀太湖流域的水利與政區〉?!吨猩酱髮W學報》(社科版)2012年第5期,頁92-104。

    14.謝湜,〈治與不治:十六世紀江南水利的機制困境及其調適〉?!秾W術研究》2012年第9期,頁109-119。

    15.謝湜,〈十六世紀江南城鄉商貿與市鎮網絡〉?!度A學》第11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4年),頁173-184。

    16. 謝湜,〈“以屯易民”—明清南嶺衛所軍屯的演變與社會建構〉?!段氖贰?014年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頁75-110。

    17. 謝湜,〈明末清初江南的“異鄉甲”——嘉定、常熟墾荒碑研究〉。廈門大學民間文獻研究中心編《民間歷史文獻論叢》第二輯《碑銘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頁274-298。

    18. 謝湜,〈千頃頗黎色:江南水利史之反思〉?!吨袊鐣茖W報》2015年2月4日第701期A05版。

    19. 謝湜,〈14-18世紀浙南的海疆經略、海島社會與閩粵移民〉?!秾W術研究》2015年第1期,頁99-113。1. 謝湜:《高鄉與低鄉:11-16世紀江南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將出)

    2.唐章雄、謝湜編著:《雞山村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將出)1.謝湜,評Carolyn Cartier,Globalizing South China,《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二卷第一期,2004年,頁227-230。

    2. 謝湜,評Yinong XU,The Chinese City in Space and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Form in Suzhou,《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三卷第一期,2005年,頁173-176。

    3.謝湜,〈歷史地理學理論的新寫法——阿蘭·貝克新著《跨越地理學與歷史學的鴻溝》述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6年第4期,頁146-154。

    4.謝湜、潘弘斐,〈區中之山哪“界”與界上之“區”:對區域研究前提的一種反思——讀《區與界:清代湘粵贛界鄰地區食鹽鍵唯派專賣研究》〉。《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7期,頁37-42

    5. XIE Shi, “Beyond the Explanation of The Overseas Trade of the Ming Dynasty(a book review on LI Qingxin’sThe Overseas Trade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Vol.1, No.3.(Sept. 2008)

    6.謝湜,〈漱珠岡上望瑯玕——讀冼玉清遺著《漱珠岡志》〉。收入《“中華文明視野下的西樵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頁446-474。

    7. 謝湜,〈水鄉尋鎮,江南織夢——《清代江南市鎮與農村關系的空間透視》述評〉?!吨袊鴼v史地理論叢》2013年第1期,頁144-154。1.〈千古州縣事,廿載看沿革〉(上、下),載《SOHO小報》2008年8月總第92期、9月總第93期。

    2.〈從“雙重編碼課”探問“共同核心課”之路——“中國環境史”通識課程教學心得〉,發表于《復旦通識教育》第四卷第二期,2010年12月,并被收入《教學研究與實踐》(教師論文集)(2010-2011年度),中山大學出版社

    西方哲學史紀錄片

    1 、《純粹的學者——王國維》(魯西奇、陳勤奮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2、《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對象與方法——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3、《漢水中下游河道變遷與堤防》(魯西奇、潘晟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4、《城墻內外:古代漢水流域城市的形態與空間結構》,中華書局,2011年1月。

    5、《漢中三堰:明清時期漢中地區的堰渠水利與社會變遷》(魯西奇、林昌丈著),中華書局,2011年11月。

    6、《人群·聚落·地域社會:中古南方史地初探》,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1). 《傳統中國日常生活中的協商:中古契約研究》,作者:韓森(Valeria Hansen)。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2). 《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沖突與社區》,作者:羅威廉(William Rowe)。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3).《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與社會》,作者:羅威廉(William Rowe)。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1994年以來)

    (1) 《南方山區經濟開發的歷史進程與空間展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年第4期。

    (2) 《中國歷代王朝的“核心區”及其變動》,《廈大史學》第3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

    (3) 《多元、統一的中華帝國是如何可能的?》,《人文國際》第2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

    (4) 《內地的邊緣:傳統中國內部的“化外之區”》,《學術月刊》2010年第5期?!陡叩葘W校文科學術文摘》2010年第4期轉摘。

    (5) 《中國歷史上的“核心區”:概念及其分析理路》,《廈門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缎氯A文摘》2010年第9期轉載?!陡叩葘W校文科學術文摘》2010年第2期轉摘。

    (6) 《唐代地方城市中的里坊制及其形態》,《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集刊》第2輯,中華書局,2010年。

    (7) 《靜謐的鄉村:鄉村秩序的法則及其基礎》,《人文國際》第1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

    (8) 《西魏北周時代“山南”的方隅豪族》,《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1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9年第2期轉載。

    (9) 《“山南道”之成立》,《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9年第2期。

    (10) 《空間與權力:中國古代城市形態與空間結構的政治文化內涵》,《江漢論壇》2009年第4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地理》2009年第5期轉載。

    (11) 《城墻內的城市?——關于中國古代城市形態的再思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9年第3期。李棗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歷史學》2009年第8期轉載。

    (12) 《漢宋間長江中游地區鄉村聚落形態及其演變》,《歷史地理》第23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3) 《雙子城:明清時期襄陽-樊城、光化-老河口的空間形態》,載張建民主編《10世紀以來長江中游區域環境、經濟與社會變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14) 《釋“蠻”》,《文史》2008年第3期。

    (15)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經濟地帶及其變動》,《廈門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歷史學》2008年第10期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8年第5期轉摘。

    (16) 《跋甘肅靈臺、陜西長武所出北魏地券二種》,載陜西師大西北環境與發展中心編《鄂爾多斯高原及其鄰區歷史地理研究》,三秦出版社,2008年。

    (17) 《〈水經注〉所見南陽地區的聚落及其形態》,《燕京學報》新25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18) 《歷史時期長江中游地區人地關系的演變及其特點》(與張建民合寫),收入陜西師范大基李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編《人類社會經濟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和作用》,三秦出版社,2007年。

    (19) 《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與環境變遷》,見陳鋒、張建民主編《中國經濟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67-397頁。

    (20) 《〈水經注〉沔水篇所見漢水上游地搏擾遲區的聚落形態》,武漢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編:《石泉先生九十誕辰紀念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21) 《隋唐五代買地券叢考》,《文史》2007年第2期。

    (22) 《漢代買地券的淵源、意義及其價值》,《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1期。

    (23) 《六朝買地券叢考》,《文史》2006年第2期。

    (24) 《香口柯家灣:清代鄂西北地區移民的生計、發展與宗族形態》,收入《區域社會史比較研究》,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2006年。

    (25) 《宋代蘄州的鄉里區劃與組織——基于鄂東所見地券文的考察》,《唐研究》第11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26) 《創新與求實——石泉先生的學術貢獻與研究方法》,《燕京學報》新19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27) 《山城及其河街:明清時期鄖陽府、縣城的形態及其空間結構》,收入《中國歷史環境與文明演進》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5年。

    (28) 《城墻內外:明清時期漢水下游地區府、州、縣城的形態與空間結構》,收入陳鋒主編《15至20世紀長江流域社會經濟史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

    (29) 《內地的邊緣——明清時期鄖西縣地域社會史的初步考察》,收入陳鋒主編《15至20世紀長江流域社會經濟史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

    (30) 《淺說國家圖書館分館所藏明清時期的山水志書》,收入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編:《2004地方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31) 《長江中游地區人地關系的歷史演變及其特點》(與張建民合寫),《光明日報》2004年9月21日理論版;《新華文摘》2004年第22期轉載。

    (32) 《隋唐五代山岳志考》,《九州學林》2005年第1輯,香港城市大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33) 《漢水中游古代堤防考》,《歷史地理》第20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4) 《〈中華山水志叢刊〉前言》,《中華山水志叢刊》第一冊,線裝書局,2004年。

    (35) 《 臺、垸、大堤:江漢平原社會經濟區域的形成、擴展與組合》(筆談稿),《史學月刊》2004年第4期。

    (36) 《中國傳統社會中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手段與途徑》,《歷史教學問題》2004年第2期。

    (37) 《唐代長江中游地區政治經濟地域結構的演變——以襄陽為中心的討論》,收入李孝聰主編《唐代地域結構與運作空間》,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38) 《漢水中游河道的歷史變遷》,《歷史地理》第19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9) 《古樂鄉、上明故址考》,《江漢考古》2003年第2期。

    (40) 《“漢江九穴”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3年第4期。

    (41) 《深化中國傳統社會減災救荒思想研究》,與張建民合寫,《光明日報》2003年1月14日;《新華文摘》2003年第4期轉載。

    (42) 《“了解之同情”與人地關系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002年第4期。

    (43) 《嘉道經世派的先驅——嚴如煜》,《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版,2002年第6期。

    (44) 《地名移位漫談》,《尋根》2002年第2期。

    (45) 《人地關系理論與歷史地理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001年第2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地理》2001年第4期轉載。

    (46) 《漢水下游河道的歷史變遷》,《江漢論壇》,2001年第3期。

    (47) 《唐宋時期漢水流域糧食作物的種植與耕作制度》,《中國農史》2001年第3期。

    (48) 《青銅時代漢水流域居住地理的初步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年第4期。

    (49) 《再論歷史地理研究中的“區域”問題》,《武漢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50) 《明清時期漢水流域農業經濟的區域差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0年第1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經濟史》2000年第4期轉載。

    (51) 《王國維的學術觀》,《湖北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近代史》1999年第11期轉載。

    (52) 《論王國維之保守》,《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

    (53) 《王國維教育思想淺析》,《武漢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54) 《新石器時代漢水流域的經濟類型及其區域差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2期。

    (55) 《歷史時期漢江流域農業經濟區的形成與演變》,《中國農史》,1999年第1期。EI收錄。

    (56) 《新石器時代漢水流域聚落地理的初步考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1期。

    (57)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的哲學意蘊》,《東方文化》,1997年第6期。

    (58) 《漢江流域開發史上的環境問題》,《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7年第3期。

    (59) 《論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以漢江流域開發史為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1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地理》1997年第7期轉載。

    (60) 《歷史地理研究中的“區域”問題》,《武漢大學學報》,1996年第6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世界地理》1997年第1期轉載。

    (61) 《古湘、資、沅、澧源流新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2、4期。

    (62) 《秦巴山地生態惡化貧困區歷史成因分析》,《山地研究》,1996年第3期。

    (63) 《魏晉南朝義陽郡沿革與地望考辨》,《江漢考古》,1996年第3期。

    (64) 《東晉南朝西陽郡沿革與地望考辨》,《江漢考古》1996年第2期。

    (65) 《古夏水源流新證》,《湖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6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地理》1996年第2期轉載。

    (66) 《東晉南朝長江中游地區僑州郡縣地望新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4期。

    (67) 《中國近代農民離土現象淺析》,《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3期。

    (68) 《古安陸城故址考》,《江漢考古》,1995年第3期。

    (69) 《三峽工程對峽區景觀影響的典型分析》,《旅游學刊》,1995年第3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旅游經濟》1995年第3期轉載。

    (70) 《金末行省考述》,《湖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71) 《金初行臺尚書省與漢地統治政策》,《江漢論壇》,1994年第10期。 (1) 《十九世紀漢口的貿易》(原著:羅威廉),江溶譯、魯西奇校。收入馮天瑜、陳鋒主編《武漢早期現代化進程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版。

    (2) 《十九世紀漢口的市民》(原著:羅威廉),羅杜芳譯,魯西奇校。收入馮天瑜、陳鋒主編《武漢早期現代化進程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版。

    (3)《水利基礎設施管理中的國家干預》(原著:魏丕信),魏幼紅譯,魯西奇校,收入陳鋒主編《15至20世紀長江流域的社會、經濟與文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版。

    (4)《中華帝國晚期國家對水利的管理》(原著:魏丕信),林清清譯,魯西奇校,收入陳鋒主編《15至20世紀長江流域的社會、經濟與文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版。 (1) 《地區多樣性與中國歷史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2月24日。

    (2) 《山區人口、資源環境的相互作用與動態關系》,《江漢論壇》2008年第10期。

    (3) 《化外之區如何步入王朝體系:以木材流動為例》,《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7期。

    (4) 《“小國家”、“大地方”:士的地方化與地方社會》,《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第5期。

    (5) 《〈椿廬史地論稿〉讀后》,《史林》2006年第3期。

    (6) 《〈中國人口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時期〉讀后》,《中國學術》第十六輯,2004年5月。

    (7) 《南貨北珍藏作窟,吳商蜀客到如家》,《地圖》2004年第4期。

    (8) 《步入幽深的歷史殿堂》,《湖北招生考試》2002年第7期。

    (9) 《區域多樣性與中國歷史發展》,《長江日報》2002年6月13日。

    (10) 《誰是中心:人類還是自然?》,《讀書》,1997年第10期。

    (11) 《〈古代荊楚地理新探〉讀后》,《燕京學報》,新三期。

    (12) 《移民:生存與發展》,《讀書》,1997年第3期。

    (13) 《移民史研究的又一力作——張國雄著〈明清時期的兩湖移民〉評介》,《人口與經濟》,1997年第3期。

    (14) 《人地關系:地理學之外》,《書屋》,1996年第6期。

    (15) 《古云夢覓蹤——石泉、蔡述明著〈古云夢澤研究〉評介》,《江漢考古》,1996年第4期。

    (16) 《求真、實證、新解——談石泉先生研究歷史地理的方法》,《文史知識》1995年第3期。

    (17) 《歷史、地理類圖書簡述(1999)》,收入《中國圖書年鑒》(1999年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8) 《歷史、地理類圖書簡述(2000)》,收入《中國圖書年鑒》(2000年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9) 《歷史、地理類圖書簡述(2001)》,收入《中國圖書年鑒》(2001年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1) 《漢江流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經濟發展綜合研究》,蔡述明、陳國階主編,參加撰寫5萬字,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

    (2) 《世界遺產》,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編委。

    (3) 《楚國歷史文化辭典》,石泉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

    (4) 《中國經濟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5) 《中國地域文化·荊楚文化》,羅運環主編,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中國歷史地理期刊

    韓茂莉《宋代農業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韓茂莉《遼金農業地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韓茂莉《草原與田園——遼金時期西遼河流域農牧業與環境》,三聯書店,2006年。

    韓茂莉《中國歷史農業地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韓茂莉《宋夏交通道路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1。

    韓茂莉《宋代桑麻業閉畢遲地理分布初探》,《中國農史》,1992.2。

    韓茂莉《西夏農業區域的形成及其發展》,《歷史地理》第十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韓茂莉《宋代川峽地區農業生產述論》,《中國史研究》,1992.4。

    韓茂莉《論宋代小麥種植范圍在江南地區的擴展》,《自然科學史研究》,1992.4。

    韓茂莉《宋代河北的農業生產與主要糧食作物》,《中國農史》1993.3。

    韓茂莉《宋代嶺南地區農業地理初探》,《歷史地理》,第十一輯。

    韓茂莉《宋代東南丘陵的農業開發》,《農業考古》,1993.3。

    韓茂莉《宋代荊湖地區農業生產述論》──《歷史地理》第十二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韓茂莉《近三數純百年來承德地區的經濟開發及其區域特征》,《地理研究》 1996·1

    韓茂莉《遼中京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中國史研究》,1999·3。

    韓茂莉《農業人口的遷入與遼塞外本土農耕區的形成》,《文史轎李》1999.3。(總第48輯)

    韓茂莉《論金代猛安、謀克入遷中原與中原農業生產》,《中國經濟史研究》2000·2。

    韓茂莉《中國古代農作物種植制度略論》,《中國農史》2000·3。

    韓茂莉《2000年來人類活動與環境適應以及科學啟示》,《地理研究》2000·3。

    韓茂莉《金代主要農作物地理分布與種植制度》,《國學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韓茂莉《金代東北地區的農業生產與地區開發》,《北京大學學報》2001.5。

    韓茂莉《遼代前中期西拉木倫河流域以及毗鄰地區農業人口探論》,《社會科學輯刊》2001.6。

    韓茂莉《金代南京路人口與農業》,《歷史地理》第十七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韓茂莉《論西北開發的可持續性進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3。

    韓茂莉《論中國北方畜牧業產生與環境的互動關系》,《地理研究》,2003.1

    韓茂莉《遼金時期西遼河流域農業開發核心區的轉移與環境變遷》,《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4

    韓茂莉《歷史時期草原民族游牧方式初探》,《中國經濟史研究》2003.4

    韓茂莉《遼代西拉木倫河流域聚落分布與環境選擇》,《地理學報》2004.4

    韓茂莉《遼金時期西遼河流域農業開發與人口容量》,《地理研究》,2004.5。

    韓茂莉《遼代西遼河流域氣候變化及其環境特征》,《地理科學》,2004.5

    韓茂莉《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形成與氣候變遷》,《考古》,2005.10。

    韓茂莉《近代山陜地區地理環境與水權保障》,《近代史研究》,2006.1。

    韓茂莉《近代山陜地區基層水利管理體系探析》,《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1。

    韓茂莉《近代山陜地區水權與管理》,《文史》,2006.3(總第76輯)。

    韓茂莉《近300年來玉米種植制度的形成與地域差異》,《地理研究》, 2006.6。

    Hanmaoli .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rlock Belt of Agriculture and Husbandry and the Climate Chang in North China , Chinese Archaeology Vol. 6 2006.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韓茂莉《近五百年內玉米在中國境內的傳播》,《中國文化研究》,2007.1.

    韓茂莉等《全新世中期西遼河流域聚落選址與環境解讀》,《地理學報》,2007.12.

    韓茂莉等《全新世以來西遼河流域聚落環境選擇與人地關系》,《地理研究》,2008.5.

    韓茂莉等《20世紀上半葉西遼河流域巴林左旗聚落空間演變特征分析》,《地理科學》2009.2。

    韓茂莉《史前時期西遼河流域聚落與環境研究》,《考古學報》2010.1.

    HanMaoli Chinese Archaeology Vol. 12 (2012).182-188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韓茂莉《論歷史時期冬小麥種植空間擴展的地理基礎與社會環境》,《歷史地理》第二十七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韓茂莉《粟稷同物異名探源》,《中國農史》2013.4.

    韓茂莉《論北方移民所攜農業技術與中國古代經濟中心南移》,《中國史研究》, 2013.4.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GV天堂无码男同在线观看| 久久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花岛| 黄桃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 日韩精品无码成人专区| 天堂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不卡|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 | 人妻老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中文字幕乱偷无码AV先锋|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 |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不卡|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 | 无码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大av无码网址| 日韩久久无码免费毛片软件| 无码国产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天堂无码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99无码一区二区|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 中国少妇无码专区|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电影 | 无码 免费 国产在线观看91| 18禁网站免费无遮挡无码中文|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无码| 人妻少妇乱子伦无码专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精品少妇| 国产午夜精品无码|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三上悠亚ssⅰn939无码播放| 在线观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无码|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体验区| 色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