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請問4月10日是什么日子 四月十日大事 4月3日歷史的今天大事 四月十號歷史今日 4月10日歷史重大事件
拜倫逝世(1824年)-----
拜倫(1788—1824),英國浪漫主義詩人。
貴族出身。青年時代受啟蒙思想的影響,對封建專制壓迫深惡痛絕。
1809年開始游歷西班牙、希臘、土耳其等國,對這些國家人民反封建、反侵略、反迫害斗爭極為同情和支持。
1811年歸國以后,開始創作長詩《恰爾德?哈羅德游記》。
1812年在國會發表演說,為英國工業革命后工人因貧困而發動搗毀機器運動進行辯護,反對國會通過的《保障治安法案》,譴責英國統治集團對工人的血腥鎮壓。
1813年開始,陸續刊行《東方敘事詩》,抨擊英國當屬而被迫出國。在意大利參加燒炭黨人活動時,撰寫長詩《青銅時代》,揭露神圣同盟的反動面目。
1823年投入希臘民族獨立戰爭,1824年4月10日病逝。
拜倫的代表作有諷刺長詩《唐璜》。他的作品對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有極大的影響。
中國公學在上海創辦(1906年)-----
1906年4月10日,中國公學在上海正式開學。
1906年2月,因大批留日學生返抵上海,沒有著落,留學生中的姚洪業、孫鏡清等各方奔走,募集經費,在上海北四川路橫浜橋租民房為校舍,籌辦中國公學。兩江總督端方每月撥銀1000兩,派四品京堂鄭孝胥為監督。校務實際由王摶沙主持。革命黨人于右任、馬君武、陳伯平等任教員。
4月10日開學后,共招學生318人,分大學班、中學班、師范速成班、理化專修班。
列寧結束逃亡生活回到彼得格勒(1917年)-----
1917年的列寧1917年4月10日,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這位言辭尖銳的馬克思主義者的領袖,已經回到彼得格勒,他有11年沒踏上俄國的土地了。
德國人安排了他這次從瑞士返回家鄉的旅程,把他秘密藏在一輛火車里,保護這輛火車穿過歐洲戰場德國人以為列寧會使俄國更加不穩定,從而使這個國家就會更容易束手就擒。
列寧于1870年4月22日出生于辛比爾斯克。他是一個學校行政官員的兒子。1893年他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但是1O年以后,因看個慣黨的拖拉作風及調和妥協的畢喊作法,將較為激進的成員組織成一個團體,即布爾什維克。這個黨在1905年的那次短命的革命中表現了一定的力量。列寧逃往奧匈帝國,在那里一直呆到歐洲戰爭開始,然后又遷往瑞士。
列寧對于這場正在進行的資本主義戰爭指出、它的最大目的就是獲得足夠的原材料和勞動力,以便使得勝的機器(不管是哪個國家)開足馬力轟鳴。列寧說他將立即停止戰爭,要把土地分給農民,廢除官僚機構、軍隊和警察。他計劃在幾天之后,發表上述和其它一些建議。
這位領袖很快就發現布爾什維克黨員人數不幸地減少了許多,他們數月以來一直沒有什么政治行動。然而,與列寧一同流亡的同伴利昂?托洛茨基和約瑟夫?斯大林預定將同他會見討論新的戰略計劃。
汪精衛篡奪武漢軍政大權(1927年)-----
猛液1927年,武漢政府在軍事上和經濟上面臨著帝國主義和軍閥的嚴重威脅。這時,汪精衛一伙以假左派的面目控制了武漢政府。
4月3日,汪精衛從歐洲途經莫斯科回到上海。4月5日,汪精衛與蔣介石在上海召開了一連串反共會議,達成了反共協議。5日,汪精衛與陳獨秀在上海共同發表聯合宣言。4月10日汪精衛到武漢,偽裝革命,高喊革命口號,極力裝出“左”派姿態,接任了國民黨中央主席和國民政府主席職務。不久,就一反常態,咒罵工農運動“過火”。
5月,解散了湖北黃岡和黃防兩個當時最大的農民協會。
7月,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興登堡選票上升擊敗希特勒(1932年)-----
1932年4月10日,在競選德國總統的第2次選舉中,保爾?馮?興登堡以多得600萬票的優勢擊敗希特勒。
在上次選舉中興登堡的手知野力量有所加強,但多得了200萬票。
興登堡得到總票數的53%,希特勒得將近37%。德國的傳統派希望選舉結果有助于國內的開明勢力,但希特勒卻把這次選舉說成是國社黨的勝利。“這次勝利應該感謝那些為勝利創造了條件的人,但我們還必須肩負起爭取進一步勝利的重任。”希特勒說,“國社黨人不知道什么叫休息,不達到德國解放這一目標他們就不會罷休。”
魯迅藝術學院在延安成立(1938年)-----
1938年4月10日,魯迅藝術學院在延安成立。毛澤東、吳玉章、周揚先后擔任院長。院務委員會由沙可夫、周揚、艾思奇、朱光、李伯釗、徐以新、呂驥、張庚等組成,負責學院日常領導工作。
魯藝設立戲劇、文學、音樂、美術等系及研究室、實驗話劇院等。學制定為6個月。
美國占領格陵蘭(1941年)-----
1941年4月10日,美國出于對近期北大西洋的德軍偵查機中的憂慮,決定控制格陵蘭,以保護它并確保它仍為丹麥的殖民地。羅斯福總統宣布同丹麥大臣亨利克?得?考夫曼就確立美軍在這個戰略地區有權建立空軍基地和其他軍事設施已達成了協議。
格陵蘭是正在受德國威脅的英倫三島最重要的氣象觀察點。國務院官員們說,納粹在格陵蘭的空域的軍事行動,使美國加速了將該島置于哈瓦那條約中擬定的半球防御體系之中的決心。
該協定在4月9日簽署。羅斯福總統說:“那天剛好是德軍入侵丹麥一周年。”他還說,希望丹麥能盡快解放。
英國已對該協定表示慰藉,因為該條約加強了美英兩國之間的親密合作。位于冰島加拿大中間的格陵蘭有可能將作為向英國輸送戰爭物資的基地。
日本人投票贊成自由化政策(1946年)-----
1946年4月10日,日本通過投票批準了一部新憲法并擴大了議會的權力,選民還迫使幣原喜重郎辭職,并使自由黨獲多數票。吉田茂將主持新政府,他能夠同議會中的進步政治家組成一個聯合政府。
這次選舉具有歷史意義。在日本的歷史上,婦女第一次行使選舉權。
選舉前,在東京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游 行 示 威來批評幣原喜重郎,說他使自由化的進程不夠快。盟軍最高司訟麥克阿瑟將軍宣布許多前議員不具備再一次當選的資格。
哥穆爾卡被波蘭政府釋放(1956年)-----
1956年4月10日, 1951年因背離黨的路線和具有親民族主義思想而被捕的波蘭政治領袖弗拉迪斯拉夫?哥穆爾卡獲釋恢復名譽。
波蘭共產黨說,哥穆爾卡曾犯過錯誤,但對他進行逮捕和禁閉是不公平的。該黨還為“愛國的波蘭軍隊”恢復了名譽,這支部隊曾在1944年幫助打敗了希特勒的軍隊。斯大林過去曾認為這支軍隊中的某些成員與流亡的波蘭政府結成聯盟,因此也是反動的。預計還將釋放更多的政治犯。
吳庭艷在越南大選中以壓倒多數獲勝(1961年)-----
1961年4月10日,在一次決定性的選舉中勝利,南越總統吳庭艷以獲78%的選票再次當選總理。90%多登記選民投了票。
這一結果使共產黨的鼓動家們遭到一次慘敗,他們曾要求選民們不要參加選舉。除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孤立事件外,也沒有出現共產黨所期望的暴力行動。
吳庭艷占壓倒多數的勝利,主要歸于他對政府機器的控制,以及在他的統治下這個國家所取得的顯著發展。
麥卡特尼離去甲殼蟲樂隊分裂(1970年)-----
1970年4月10日,保羅?麥卡特尼宣布他將離開甲殼蟲樂隊,從而標志了一個時代的結束,解散了歷史上最成功的流行樂隊。
麥卡特尼說這次分裂的原因是“個人分歧、生意分歧和音樂分歧。但是最主要的是因為這樣能使我有更愉快的時間同家人在一起”。
由于隊員們各自謀求自己的事業,這支甲殼蟲樂隊看起來將要散伙了。這支影響極廣并富有創新精神的樂隊,還包括約翰?倫農、喬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爾。
他們將在這個月末發行一套名為《隨其自然吧》的唱片,以此向聽眾告別。
幾乎20年之久,甲殼蟲隊或披頭士個人一直是歐美各大雜志報道的重要新聞甲殼蟲樂隊的最后一張專輯《順其自然》的宣傳品。
盡管畫面左邊依然是4位披頭士的肖像照,作為背景的畫面上,除了甲殼蟲樂隊成員和他們的音樂監制外,還有列儂熱戀的大野洋子。她的存在似乎在無言地宣告甲殼蟲樂隊的緊密團體已經發生了潰變。
美國乒乓球隊訪問中國(1971年)-----
美國乒乓球隊訪問中國,打開中美關系的大門周恩來接見建國后首次來訪的美國體育代表團1971年4月10日至17日,參加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第三十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的美國乒乓球代表團,應中國乒乓球代表團的邀請訪問我國,打開了隔絕22年的中美交往的大門,被國際輿論譽為“乒乓外交”。
在第三十一屆乒乓球賽舉行期間,美國乒乓球代表團曾向中國乒乓球代表團表示,在比賽結束之后,希望到中國訪問。4月6日,比賽已接近尾聲,毛澤東主席斷然改變原意,作出決定,邀請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問我國。
4月10日,美國乒乓球協會主席、團長和運動員科恩、雷塞克等人抵達北京。周恩來總理對訪問作了具體安排,指出這次訪問對于打開中美關系的局面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此舉對中美關系的突破產生了影響,被譽為“小球推動大球”4月14日,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美國、加拿大、哥倫比亞等國乒乓球代表團,并同美國代表團進行了長時間談話。中美兩國乒乓球隊舉行了友誼比賽。美國朋友還游覽了長城,參觀了清華大學等地。同日,美國總統尼克松發表聲明,就改善、松動兩國關系采取一系列措施。
中美兩國乒乓球隊的友好往來,推動了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進程。
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獲勝(1972年)-----
1927年4月10日,各國在華盛頓、倫敦、莫斯科簽署《禁止細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發展、生產及儲存以及銷毀這類武器的公約》。公約草案由美英蘇等12個國家提出,經第26屆聯大討論。該公約1975年3月26日起生效。
截至1986年底,已有111個國家加入這項公約。中國于1984年11月分別向美、英、蘇提交了加入書。
公約規定,締約國不得生產、儲存生物武器,也不協助他國取得這類武器;締約國在9個月內銷毀一切生物武器;締約國可向聯合國安理會控訴其他國家違反公約的行為。
中央對批林批孔運動作出決定(1974年)-----
197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批林批孔運動幾個問題的通知》。
主要內容是:“批林批孔運動在黨委統一領導下進行,不成立戰斗隊一類群眾組織,也不要搞跨行業、跨地區一類的串連。”“已經回部隊的三支兩軍人員,不要再回支左單位參加批林批孔。如果對他們有批評意見,可以送到所在部隊的領導機。”
“要歡迎群眾聯系本地區階級斗爭和兩條路線斗爭實際所提出的批評。有極少數領導干部,不批林,不批孔,捂蓋子,怕群眾,甚至采取惡劣手段挑動群眾斗群眾,破壞革命,破壞生產,煽動經濟主義,破壞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是完全錯誤的。”“中央希望各級黨委認真加強領導,團結95%以上的群眾和干部,使批林批孔進一步開展起來。”
果爾達?梅厄辭去以色列總理職務(1974年)-----
1974年4月10日,以色列總理果爾達?梅厄今晚辭職,因為她所在的工黨內部對1973年10月戰爭之前的以色列軍事計劃中的錯誤的看法不一而發生嚴重分裂。
工黨包括3個派別,其中兩派傾向于把責任推到國防部長達揚身上,并撤換他的職務。 盡管上周的一份報告澄清了達揚的責任,但要求他辭職的呼聲仍然持續不斷,越來越強烈。許多以色列人要求有新的領導實行新的政策。為了不撤換達揚,不向對方認輸屈服,梅厄夫人決定自己辭職。
4月22日,以色列工黨推選伊茲哈克?拉賓為總理。
鄧小平批評“兩個凡是”(1977年)-----
1977年4月10日,鄧小平致信中共中央,批評“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
鄧小平在信中說:“我們必須世世代代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把黨和社會主義事業,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事業,勝利地推向前進,”5月3日,中共中央轉發了鄧小平的信,肯定了他的正確意見。鄧小平再次重申“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他說:“把毛澤東同志在這個問題上講的移到另外的問題上,在這個地點講的移到另外的地點,在這個時間講的移到另外的時間,在這個條件下講的移到另外的條件下,這樣做,不行嘛!”
鄧小平對“兩個凡是”的批評,顯示了他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清醒的政治頭腦和巨大的理論勇氣,是全黨解放思想的先導。
《紅太陽》歌帶在全國暢銷(1992年)-----
1992年4月10日,《解放日報》報道,去年底由中國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推出一盒名為《紅太陽——毛澤東頌歌新節奏聯唱》歌帶,目前的銷售量已達350萬盒,預計不久將突破400萬盒大關。
愛爾蘭共和軍爆炸倫敦金融中心(1992年)-----
1992年4月1O日,愛爾蘭共和軍的一枚威力強大的炸彈在倫敦市內的金融中心倫敦城爆炸, 3人被炸死,多人受傷。
這個100磅的爆炸裝置在下午9時25分爆炸,造成范圍廣泛的破壞,這座商業聯合會的高塔型建筑的所有窗戶都被震碎了。
海峽兩岸就公證及郵件查詢事宜簽署協議(1993年)-----
1993年4月10日,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草簽《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和《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
科學家發現喜馬拉雅山類似空中樓閣(1994年)-----
1994年4月10日,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地球上的最高山脈喜馬拉雅山竟類似空中樓閣,沒有一般山脈所應有的巨大山根,這成為青藏高原山脈研究的未解之謎。
據參加國家“八五”攀登計劃“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環境變遷與生態研究”項目的科學家們實地考察發現,地球上最高的陸地、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上的幾條巨大山脈,幾乎具有同樣的缺少山根的特點。
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副研究員李世杰介紹,“山根”是指巨大山脈因重力作用而穿透地殼深入地球溶巖,也就是地幔的構造部分。根據一般的力學原理,山脈越大,體積越重,它的山根也應越大越深,這樣才能保持力的平衡。
青藏高原上的幾條巨大山脈均是世界級大山。世界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9座在青藏高原。尤其是號稱世界之最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其山體的重量可想而知,加上青藏高原是年輕的大陸,地殼厚度較薄,按一般常理,這些巨大山脈完全有重量穿透地幔,埋入巨大山根。
令人費解的是,這些龐然大物完全不依“常理”而巍然。
據科學家們推測,青藏高原上的大山脈沒有山根,可能同高原形成的造陸運動有關。在距今5—4億年前發生的地質構造史上的泛非事件,青藏高原由拉薩陸塊及其鄰區相互拼合,成為古岡瓦納大陸的一部分。經過一億年較穩定發展之后,在4億年的泥盆紀,這個超級大陸開始順時針旋轉運動,并持續到二疊紀中期,引發全球海陸格局變化。此后到上新世和第四紀之交,青藏高原開始大幅度強烈抬升,至今未停。因此尚無法形成山根。
此外,青藏高原板塊的運動形式也可能有影響,這座高原是印度板塊向北俯沖,斜插入歐亞板塊下,而塔里木板塊又向南俯沖到昆侖山脈之下而形成的。這種板塊運動形式引發的隆起作用可能影響山根的形成。
盡管這樣,青藏高原上的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昆侖山等山系卻依舊高聳入云。它們是怎樣維系住平衡的呢?要揭開這個謎底,還需進一步考察和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蘭州大學,國家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等科研部門和各大專院校聯合進行的這項高科技攀登計劃將會逐步弄清這個原因。
北大學生發起中國首次網上救助行動(1995年)-----
1995年4月10日開始,為救治清華女生朱令鉈中毒事件,各國醫生為她“網上會診”,曾引起國內外輿論界的轟動。
1994年3月,朱令相繼出現癱瘓、神經麻痹、昏迷、自主呼吸消失、多臟器衰竭等危象。3月24日行氣管切開及呼吸機輔助呼吸,3月28日轉入重癥監護病房治療......”。朱令的生命危在旦夕,但病因還未確診。
貝志成,當時是北京大學力學系的學生,曾經是朱令的中學同志。當他得知朱令生命垂危后,便趕往醫院看望,結果被她的慘狀驚呆了:一個曾經開朗健康的女孩,現在卻昏迷不醒,周身上下插滿了管子,只能依靠呼吸機能維持生命。離開醫院后,貝志成一路都在想,怎樣才能幫助不幸的朱令?回到學校,貝志成見到同樣對因特網感興趣的室友蔡全清,便萌生一念:“為什么我們不上網求助呢?”于是,1995年4月10日的下午,兩個年輕人將寫有朱令病況的——“有誰能幫助我們?”——求助電子郵件發往因特網上的九個醫學方面的論壇。
超乎他們想象的是,在發信后的三日內就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子回信一百多封,其中有一個引起他們注意的現象:在醫生或專家的來信中有68%認為朱令是化學物質(重金屬)中毒,其中有50%認為她是鉈中毒。
協和醫院醫生在確診后,為朱令用二巰基丙醇和血液過濾為她解毒。多位外國專家在網上得知后,通過電話、傳真等各種方式向協和醫院提出意見,他們指出“二巰基丙醇不是用來解鉈毒的”,“服用后可能令病人嚴重腎衰竭死亡”,建議協和醫院為病人使用口服普魯士藍(一種工業染料)。協和醫院在外國專家的建議下,開始為朱令服用普魯士藍解毒。
在服用普魯士藍后不到24小時內,朱令體內的鉈量開始下降。10天之后,她的血液、腦脊液中鉈離子的含量就降至為零。
朱令成為中國第一位通過因特網“全球會診”的病人。
陳云病逝(1995年)-----
1995年4月10日,陳云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陳云,1905年生,江蘇青浦(今屬上海)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第六屆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六、七、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曾任中央書記處書記,政務院副總理兼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副總理等職。一九五六年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一九七八年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一九八七年在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隨即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
北愛沖突各方達成和平協議(1998年)-----
1998年4月10日,歷時近兩年的北愛爾蘭和平談判取得重大突破,北愛八個主要黨派領導人、英國首相布萊爾和愛爾蘭總理埃亨在北愛首府貝爾法斯特達成一項旨在結束長達30年流血沖突的歷史性協議,就結束沖突及決定北愛未來前途等原則問題作了說明。
1968年以來,北愛敵對雙方不斷發生武裝沖突,導致三千多人喪生、三萬余人受傷,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協議達成后,聯合國、歐盟和美、法、德等國際組織和國家的領導人紛紛表示歡迎。
5月22日,英國北愛地區和愛爾蘭共和國同時舉行全民公決。
計票結果表明,北愛爾蘭有71.12%的投票者對北愛和平協議投贊成票;在愛爾蘭共和國,對和平協議表示支持的比例高達94.4%。
分析家認為,北愛和平協議雖然獲得全民公決通過,但真正執行協議有關內容和實現北愛永久和平的道路仍將漫長而坎坷。
北愛問題由來已久。自1921年12月英國被迫與愛爾蘭臨時政府簽訂和約,承認愛爾蘭南部26郡為自由郡,北方6郡仍留在英國;英國國名由“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始,就埋下了北愛問題的種子。
北愛60%的人口是英國移民后裔,他們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余40%是愛爾蘭島的后裔,信奉天主教。兩派分開聚居,互不往來。在北愛歸屬問題上,前者主張留在英國,后者則堅持回歸愛爾蘭。前者的代表是新教聯合黨等各聯合黨派,后者則是羅馬天主教備黨派,兩者意見嚴重對立,而包括愛爾蘭共和軍在內的組織實施的軍事活動火上澆油,流血沖突不斷,使問題復雜化。
北愛和平進程的最初跡象是1985年11月15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和愛爾蘭總理菲茨杰拉德達成的一項有關北愛問題的重要協議。
它的中心內容是保證英國對北愛爾蘭的長期主權并使愛爾蘭政府對這一地區的事務有正式發言權,雙方還首次確認,北愛地位的任何變化都必須得到北愛人民中的多數的同意,這一協議為以后的和平進程奠定了基礎。1997年5月英國工黨在大選中獲勝,謀求北愛和談取得突破是工黨政府政策的重要內容,也是布萊爾政治生涯中的一個重要期望,在多方的努力下,終于促成了北愛和平協議的達成。
1、4月10日是非洲環境保護日。該節日是48個非洲國家1984年4月在贊比亞首都盧薩卡舉行的非洲地區環境保護會議上確定的。這次會議通過了盧薩卡宣言和非洲寬型環境保護行動計劃,呼吁非洲各國對非洲的荒漠化、水力資源污染以及森林的毀壞等現象予以高度重視。
2、非洲大陸普遍存在著水土流失嚴重問題,土地受侵蝕、土地沙漠化和鹽堿化現象嚴重。非洲66%的凳高土地屬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非洲土地退化以東非地區最為嚴重,埃塞俄比亞高原上的200萬公頃土地因水土流失已完全廢耕,另外1400萬公頃土地的水土慎粗猜流失現象也令人擔憂。
歷史上的今天 :
4月10日是公歷一年中的第100天(閏年第101天),離全年的結束還有265天。
大事記:
618年——中國隋朝皇帝隋煬帝被兵變的宇文化及的軍隊絞死,隋朝滅亡。
1815年——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的坦博拉火山爆發,造成至少7.1萬人死亡。
1840年——英國議會就態含對華戰爭的問題進行辯論。
1912年——豪華郵輪泰坦尼克號首航。
1925年——《了不起的蓋茨比》在紐約出版發行。
1930年——臺灣嘉南大圳通水啟用。
1946年——日本進行戰后第一次國會選舉。
1946年——阿拉伯聯盟在開羅舉行會議。
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開始在東京審判日本戰犯。
1959年——日本皇太子明仁與美智子結婚,明仁成為首位迎娶平民的日本皇太子。
1963年—侍閉段—美國一艘長85米的潛艇,在好望角附近海域失事,129人死亡。
1971年——美國乒乓球隊受到中國的邀請抵達北京訪問,乒乓外交開始。
1972年——美蘇簽訂《禁止生物武器條約》。
1985年——《中英聯合聲明》獲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批準,同日,會議又通過成立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
1990年——香港華懋集團創辦人王德輝第二次被綁架,其后失蹤,1999年被裁定在法律上“死亡”。
1998年——英國首相布老譽萊爾和愛爾蘭總理伯蒂·埃亨簽訂旨在推動北愛爾蘭和平進程的《貝爾法斯特協議》。
出生 :
1847年——普利策,美籍匈牙利報業大亨。
1951年——史蒂芬·席格,美國演員。
1973年——羅拔圖·卡路士,巴西足球運動員。
1979年——堂本剛,日本藝人。
逝世 :
1993年——克里斯·哈,南非共產黨總書記、非國大軍事組織“民族之矛”前參謀長。
1995年——陳云,中國政治家,軍事家。
2002年——百武裕司,日本業余天文學家。
2005年——陳逸飛,畫家,他的油畫《家鄉的回憶——雙橋》令周莊聞名天下。
10號零時即指10日零點,也指九日24點。零時就是零點。
從鐘表面上的指針來看:10日零點做叢(時)就是指時針、分針和秒針重合,同時指向12點的那一瞬間。這肯定是九日子夜12點(即9日24點),同時也可以的認為是10日零點。因為零意味著還沒有開始,還猛或是零,但即將開始。
從實純知櫻際意義上講,不論是稱9日24點還是10日零點只是一瞬間,對于普遍人的日常生活沒有影響。
618年——隋煬帝死于兵變,隋朝滅亡。
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爆發,造成92000人死亡。
1824年——拜倫逝世,英國浪漫主義詩人。
1840年——英國議會就對華戰爭的問題進行辯論。
1847年——普利茲出生,美籍匈牙利人。報業大亨
逝世
1906年——中國公學在上海創辦
1917年——列寧結束逃亡生活回到彼得格勒
1919年——羅馬尼亞入侵匈牙利共和國
1922年——世界第一次國際經濟會議意大利熱那亞召開
1927年——汪精衛篡奪武漢軍政大權
1932年——興登堡選票上升擊敗希特勒
1938年——魯迅藝術學院在延安成立
1939年——奧地利舉行“公民投票”贊成德奧合并,奧地利成為德國的一個省。
1941年——美國占領格陵蘭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已臨近尾聲時,美國軍隊解放了布痕瓦爾德集中營。
1946年——由中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印度、澳大利亞、荷蘭、加拿大、菲律賓和新西蘭法官組成的遠伍告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開始審判日本戰犯。
1946年——阿拉伯聯盟在開羅舉行會議。
1946年——日本婦女第橘虛一次行使選舉權
1946年——日本人投票贊成自由化政策
1950年——青年團中央決定5月4日為青年團成立紀念日。
1953年——瑞典經濟學家、政治家哈馬舍爾德當選為第二任聯合國秘書長
1955年——北京動物園正式命名
1956年——哥穆爾卡被波蘭政府釋放
1956年——班達拉奈克領導的人民統一陣線在錫蘭大選中獲勝。
1957年——《繼續放手,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表
1961年——吳庭艷在越南大選中以壓倒多數獲勝
1966年——中央批準《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
1970年——麥卡特尼離去,甲殼蟲樂隊分裂
1971年——中美開始“乒乓外交”
1972年——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獲勝
1974年——中共中央發出通知規定:批林批孔運動要在黨委統一領導下進行
1974年——果爾達-梅厄辭去以色列總理職務
1977年——鄧小平對“兩個凡是”提出質疑
1982年——鄧小平提出打擊經濟犯罪要有“兩手”
1982年——敘利亞關閉伊拉克通向地中海港口的輸油管道
1983年——我選手在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獲得佳績
1985年——中共中央整黨工作指導委員會發出第十二號通知
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李先念發布第二十四號主席令:《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于1985年4月10日通過,現于公布,自1985年10月1日起施行。
1985年——國家主席令: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1992年——《紅太陽》歌帶在全國暢銷
1992年——愛爾蘭共和軍爆炸倫敦金融中心
1993年——海峽兩岸就公證及郵件查詢事宜簽署協議
1993年——我國首次在南京湯山溶洞發現早期人類頭骨化石
1993年——南非黑人領袖哈尼遇刺
1994年——科學家發現喜馬拉雅山類似空中樓閣
1995年——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黨和國家久經考驗的卓越領導人陳云同志逝世
1995年——國家體改委制定《關于1995年經濟體制改革實施要點》
1995年——北大學生發起中國首次網上救助行動
1995年——上海一號地鐵全線投入試運營
1998年——圓橘燃北愛沖突各方達成和平協議
2009年——老趙意外保險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