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化學(xué)大師初中全部 第一節(jié)化學(xué)課趣味引課 初三化學(xué)全套免費 化學(xué)大師女生版 55個家庭化學(xué)小實驗簡單有趣
牧師化學(xué)家——普里斯特利
Joseph Priestley 1733-1804
約瑟夫·普里斯特利是英國著名的化學(xué)家。他1733年3月13日生于英格蘭約克郡茲市郊區(qū)的一個名叫菲爾德海德的農(nóng)莊里。
他的父親約萬斯·普里斯特利經(jīng)營著這個收入微薄的小農(nóng)莊,兼營毛織品的加工和裁縫,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約瑟夫·普里斯特利是家中的長子,由于家境艱難,同外公、外婆一起度過了大部分童年。1739年,他的母親去世了,他又被送到姑母家里居住。姑母家里經(jīng)營著一個大農(nóng)莊。普里斯特利在那里不用干活,唯一的任務(wù)就是學(xué)習(xí)。姑母一心要把他培養(yǎng)成一名神甫。但是,他的優(yōu)裕生活沒過上幾年,姑夫就突然病逝了。
自幼漂泊不定的生活,養(yǎng)成了普里斯特利善于獨立思考的性 格。18歲那年,由于經(jīng)常與基督教的牧師來往,他遭到了姑母的激烈責(zé)備。從此,他成了家庭的叛逆者。
普里斯特利刻苦好學(xué),興趣廣泛。他曾學(xué)過古文、數(shù)學(xué)。自然哲學(xué)導(dǎo)論等,后因體弱多病,中斷過一段學(xué)習(xí),待康復(fù)后,他進入了考文垂的非國教的高等??茖W(xué)校。因為他學(xué)習(xí)勤奮刻苦,成績超群,學(xué)校同意他免修一、二年級的部分課程。他在后來的學(xué)習(xí)中,深感自己的數(shù)學(xué)與德語基礎(chǔ)太差,又主動要求學(xué)校允許他補學(xué)了這兩門。在學(xué)校里,他學(xué)會了希泊來文、希臘文和拉丁文,加上他在神學(xué)方面的廣博知識,他常常同那些信仰傳統(tǒng)宗教的人們進行辯論,并且總是占上風(fēng)。以后,他做過教師,也當過牧師。在沃靈頓的非國教高等專科學(xué)校里,他講授過語言學(xué)、文學(xué)、現(xiàn)代史、法律、口才學(xué)及辯論學(xué)等,甚至教過解剖學(xué),他曾編著出版過《基礎(chǔ)英語語法》和《語言學(xué)原理》寫過《口才學(xué)和辯論學(xué)講義》。1764年,愛丁堡大學(xué)授予他法學(xué)博士。從此,他開始了科學(xué)生涯,著有《電學(xué)史》一書,1766年他被推薦為英國皇家學(xué)會的會員。
1762年,普里斯特利與瑪麗·維爾金遜結(jié)了婚。他的妻子是當時英格蘭最大的鐵器制造商艾薩克的女兒,婚后,普里斯特利仍然專心地埋頭科學(xué)研究。到了1767年,由于他們的兒女先后出世,家庭經(jīng)濟負擔(dān)加重。加上各教派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普里斯特利就放棄了教師職業(yè),重新當上了牧師,家庭收入雖增加不多,但他卻有了更多的空閑時間自由地從事科學(xué)研究和著書立說?!峨妼W(xué)史》一書就是這個時期寫成的。他不僅用通俗的、準確而生動的語言概述了關(guān)于電現(xiàn)象研究的完整歷史,而且還具體地描寫了各種不同的試驗情況。不久,他痛感自己缺乏化學(xué)方面的知識,于是把興趣由物理移向了化學(xué)。在化學(xué)領(lǐng)域中,他首先對空氣發(fā)生了興趣,思考著不少有關(guān)空氣的問題。例如,為什么放在封閉容器中的小老鼠,幾天后就會死去?容器中本來有空氣,老鼠為什么不能長期活下去?學(xué)生時代他參觀啤酒廠時,發(fā)現(xiàn)有一種能使燃著的木條立刻熄滅的空氣,這種空氣就存在于發(fā)酵車間內(nèi)盛啤酒的大桶里。因此,他懷疑是不是存在著好多種空氣。 “為了弄清這些問題,普里斯特利進行了多種有趣的實驗。例如,他點燃一根蠟燭,把它放到預(yù)先放有小老鼠的玻璃容器中,然后蓋緊容器。他發(fā)現(xiàn):蠟燭燃了一陣之后就熄滅了,而小老鼠也很快死了。這一現(xiàn)象使普里斯特利想到,空氣中大概存在著一種東西,當它燃燒時空氣就會被污染廳數(shù)碼,因而成為畢旦不能供動物呼吸,也不能使蠟燭繼續(xù)燃燒的“受污染的空氣”。為了證明這一想法的正確與否,他設(shè)想,能否把受污染的空氣加以凈化,使它又成為可供呼吸的空氣呢?他為此做了一個新的實驗。他用水洗滌受污染的空氣,其結(jié)果使他大為驚異,他發(fā)現(xiàn),水只扮哪能凈化一部分被污染的空氣,而另一部分未被凈化的空氣,還是不能供呼吸,老鼠在其中照樣要死去。
善于思考和鉆研問題的普里斯特利進一步想到,動物在受污染的空氣中會死去,那么植物又會怎樣呢?對此,他設(shè)計了下實驗:把一盆花放在玻璃罩內(nèi),花盆旁邊放了一支燃燒著的蠟燭來制取受污染的空氣。當蠟燭熄滅幾小時后,植物卻看不出什么變化。他又把這套裝置放到靠近窗子的桌子上,次日早晨飽發(fā)現(xiàn),花不僅沒死,而且長出了花蕾。由此他想到,難道植物能夠凈化空氣嗎?為了驗證這一想法,他盡點燃了一支蠟燭,并迅速放入罩內(nèi)。蠟燭果然正常燃燒著,過了一段時間才熄滅。當時,科學(xué)家們把一切氣體統(tǒng)稱為空氣。為了確定究竟有幾種空氣,普里斯特利曾多次重復(fù)自己的實驗。他認為,在啤酒發(fā)酵、蠟燭燃燒以及動物呼吸時產(chǎn)生的氣體,就是早先人們所稱的“固定空氣”(實則二氧化碳)。他對這種“固定空氣”的性質(zhì)做了深入研究。他證明,植物吸收“固定空氣”可以放出“活命空氣”(實則氧氣)。還發(fā)現(xiàn)“活命空氣”既可以維持動物呼吸,又能使物質(zhì)更猛烈地燃燒。
由此,普里斯特利想設(shè)法制取這種“活命空氣”。當時已知硝石也能助燃,于是他想:“也許硝酸能夠把它分離出來?或者,把沾有稀硝酸的銅絲加熱,也許可以放出活命空氣?”他沿著這一思路,埋頭進行各種實驗。他取了一根一端封閉的玻璃管,裝人水銀,用手指堵住管口,把開口的一端置入盛有水銀的槽中,再把裝有硝酸和銅屑的另一根管子與裝有水銀的管子連接在一起。然后,開始加熱混和物質(zhì)。經(jīng)過短時間加熱,產(chǎn)生的無色的氣體就把水銀排出管外,于是管內(nèi)充滿了新的物質(zhì)。普里斯特利小心地取出管子,打開管口,俯身一嗅,突然,他被驚楞了:一種揮發(fā)的無色氣體,轉(zhuǎn)眼間就變成了棕紅色的蒸氣,它的強烈氣味很象硝酸,因此當時就稱它為“硝石空氣”。這種在空氣中變成的棕紅色的氣體是二氧化氮,試驗的結(jié)果未能制得“活命空氣”,卻發(fā)現(xiàn)了兩種新氣體: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他繼續(xù)試驗,又發(fā)現(xiàn)了許多新氣體,普里斯特利給它們定名為“堿空氣”(氨)、“鹽酸空氣”(氯化氫)以及二氧化硫等。此后多年,普里斯特利一直在研究氣體,并寫成了《論各種不同的氣體》一書,大大豐富了氣體化學(xué)。
普里斯特利在化學(xué)以及物理學(xué)方面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他的學(xué)術(shù)威望。1772年,”他當選為法蘭西科學(xué)院的名譽院士,同年12月,他被當時英國的一位政治顯貴謝爾本勛爵請去做家庭教師及圖書管理員。這項工作有較高薪金,而且每天只用上午時間。所以每天下午,他仍舊可以從事科學(xué)研究。在這里,他完成了許多著作。他的6個最有價值的氣體實驗,有5個是在這里完成的。普里斯特利終生信奉燃素說,在這里他寫過有關(guān)論證燃素說的文章。
他還是一位神學(xué)家,在這里完成了一部關(guān)于神學(xué)的代表作《物質(zhì)和精神的研究》(1777年):還著有《哲學(xué)必要性學(xué)說注釋》(1777年)。他明確地剖析了神學(xué)和科學(xué)哲學(xué)之間的聯(lián)系。
在氣體化學(xué)的研究成果中,普里斯特利最重要的是對氧氣的發(fā)現(xiàn)。1774年,他得到了一個大型凸透鏡(火鏡),開始研究某些物質(zhì)在凸透鏡聚光產(chǎn)主的高溫下放出的各種氣體。他研究的物質(zhì)中有“紅色沉淀物”(氧化汞)和“汞灰”亦稱水銀燒渣,也就是(氧化汞)。普里斯特利把氧化汞放置在玻璃鐘罩內(nèi)的水銀面上,用一個直徑30厘米、焦距為50厘米的火鏡,將陽光聚集在氧化汞上。很快就發(fā)現(xiàn)氧化汞被分解了,放出一種氣體,將玻璃罩內(nèi)的水銀排擠出來。他把這種氣體叫做”脫燃素的空氣”。他以排水集氣法,把這種氣體收集起來,然后研究其性質(zhì)。發(fā)現(xiàn)蠟燭會在這種空氣中燃燒,火焰非常明亮,老鼠在這種氣體中生活正常,且比在等體積的普通空氣中活的時間長了約4倍;他還親自嘗試了一下,感覺這種空氣使人呼吸輕快、舒暢。他對實驗的全過程做了詳細的描述。
其實早在1771年,普里斯特利把硝石加熱對,已經(jīng)制得了氧氣。他在題為“各種空氣的觀察”一文中,曾提到:“在我從硝石得到的一定量(的空氣)中,不僅蠟燭能點燃,而且火焰增大,還聽到了響聲,好象硝石在明火中燒爆的聲音。”但由于他當時把這種氣體,混同于一般空氣,所以未能發(fā)現(xiàn)氧。普里斯特利認為空氣是單一的氣體,助燃能力之所以不同,其區(qū)別僅在于其中含燃素量的不同。從汞燒渣中分解出來的是新鮮的、不含一點燃素的空氣,所以吸收燃素的能力和助燃能力都特別強。因此他把這種氣體叫做“脫燃素空氣”。而尋常的空氣,由于經(jīng)過動物呼吸、植物的燃燒和腐爛,已經(jīng)吸收了不少燃素,所以助燃能力就差了:一旦空氣被燃素飽和,那么它就不再助燃,變成“被燃素飽和了的空氣”(指氮氣)或叫“燃素化空氣”。在后來的研究中,普里斯特利發(fā)現(xiàn),綠色植物在陽光中也能放出“脫燃素空氣”,成為光化學(xué)作用研究的基礎(chǔ)。
謝爾本勛爵支持普里斯特利的研究工作,一直為他提供研究經(jīng)費。1774年,他帶著普里斯特利一起訪問了歐洲大陸。在歐洲,他們結(jié)識了許多科學(xué)家,這對普里斯特利的學(xué)生涯具有重大意義。在巴黎,普里斯特利拜訪了法國化學(xué)家拉瓦錫,他向拉瓦錫介紹并演示了從氧化汞中誰、取氣體的實驗。拉瓦錫后來又重復(fù)了他的實驗,并且把普里斯特利的實驗材料以及他本人的實驗結(jié)果聯(lián)系起來。拉瓦錫能擺脫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大膽地提出了氧化概念,形成了燃燒的氧化理論。他指出所謂“脫燃素空氣”實際上就是氧氣,終于推翻了統(tǒng)治化學(xué)近百年的燃素學(xué)說。而堅持燃素說的普里斯特利卻堅決反對拉瓦錫的新觀點,他拒絕接受拉瓦錫對氧和水的任何解釋。于是,二人由此開始了一場爭論。
雙方的爭論最初出現(xiàn)在《哲學(xué)學(xué)報》上,后來,這些爭論文章又被編輯成一些小冊子。他們爭論的最后批文章發(fā)表在美國出版的《美國哲學(xué)會會報》上,其它刊物上也時有他們的文章發(fā)表。
在爭論中,普里斯特利證明,不是所有的酸都含有氧,鹽酸就是一個例子。他以此來反對拉瓦錫的氧化理論。但是,普里斯特利在爭論中所使用的理論始終是燃素說。這使他象一個守舊的老人,嘴里經(jīng)常念叨著教條的燃素學(xué)說,而絲毫不愿放棄它。普里斯特利與拉瓦錫,一直都在持續(xù)地進行各自的觀察與研究。但他們觀察的深度不同,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zhì)理解不同。普里斯特利總是躲避開理論上的思考,他只埋頭于實驗,認為只有實驗才是最重要的,陷入了狹隘的經(jīng)驗論,影響他的認識進一步發(fā)展。而拉瓦錫則不然,他在實驗的基礎(chǔ)上很重視理論思考,這使他在科學(xué)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實現(xiàn)了第一次化學(xué)革命。
縱觀普里斯特利的一生,他37歲起研究氣體化學(xué),直到終生。他曾分離并論述過的大批氣體,數(shù)目之多超過了他同時代的任何人。他可以說是13世紀下半葉的一位業(yè)余化學(xué)大師。是他發(fā)明了帶有酸味的氣水。1772年出版了他的小冊子《用排水集氣法收集“空氣”》,該書深受歡迎,非常暢銷,當年就被譯成法文。普里斯特利名揚世界, 1773年他榮獲英國皇家學(xué)會的銅質(zhì)獎?wù)隆K麑饬只瘜W(xué)的研究成果,一是以其強烈的求知欲與非凡的勤奮態(tài)度為基礎(chǔ)的,二是他得益于自己精湛的實驗技能。為此,皇家學(xué)會曾授予他卡普里獎。他出版過巨著《關(guān)于種種空氣的實驗與觀察》(三卷).以后他的研究成果又匯集于《與自然科學(xué)各個部門有關(guān)的實 驗與觀察》(三卷)。
1804年2月6日,普里斯特利死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卅的諾贊巴蘭鎮(zhèn),終年71歲。普里斯特利一生主要靠自學(xué)成為一位化學(xué)大師。其刻苦奮勉精神,堪稱今人之典范。
1、水溶性稀土化合物溶液如高水溶性晶型醋酸鈰溶液
2、丙烷磺酸鈉,分子式: C3H7NaO3S
分子量: 146.14
別名: 1-丙磺酸鈉,正丙烷磺酸鈉 1-Propanesulfonic acid sodium salt
可以溶解于水配成水溶液。
3、烯丙基碘衍生物如二甲稿嫌基二烯丙基氯化鍵悶手銨也可以溶解于水配成溶液。罩配
約翰·波因頓·普里斯侍鋒塵特利對中國某些讀者可能并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因為在現(xiàn)代英國文學(xué)的許多選本他們常發(fā)現(xiàn)少不了他的作品,無論是,戲劇,散文,都有他的代表作入選,這說明他名氣很大,多才而且多產(chǎn),作品也受到讀者歡迎。普里斯特基兄利對社會問題一直是關(guān)心的,這貫穿了他的寫作生涯,社會批老禪評在他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普里斯特利純粹談風(fēng)花雪月、鳥獸蟲魚的小品是很少的,吸引他的注意力的多半是衣食住行之類的生活俗務(wù)。就普里斯特利整個創(chuàng)作的散文部分而言,他的題材寬廣,文筆幽默雋永,富有個性,但就思想深度來看,若和十九世紀的散文大師如卡萊爾、羅斯金、阿諾德比較,他又缺乏哲學(xué)修養(yǎng),不能達到他們的那處博大精深,還稱上一個思想家,他的多產(chǎn)也使他寫得匆忙,有的篇章難免草率粗糙,他堪稱一位優(yōu)秀的散文作家,但還達不到大師的地位。
The Art of Living
The art of living is to know when to hold fast and when to let go. For life is a paradox: it enjoins us to cling to its many gifts even while it ordains their eventual relinquishment. The rabbis of old put it this way:" A man comes to this world with his fist clenched, but when he dies, his hand is open."
Surely we ought to hold fast to life, for it is wondrous, and full of a beauty that breaks through every pore of God' s own earth. We know that this is so, but all too often we recognize this truth only in our backward glance when we remember what was and then suddenly realize that it is no more.
We remember a beauty that faded, a love that waned. But we remember with far greater pain that we did not see that beauty when it flowered, that we failed to respond with love when it was tendered.
A recent experience re-taught me this truth. I was hospitalized following a severe heart attack and had been in intensive care for several days. It was not a pleasant place.
One morning, I had to have some additional tests. The required machines were located in a building at the opposite end of the hospital, so I had to be wheeled across the courtyard on a gurney.
As we emerged from our unit, the sunlight hit me. That's all there was to my experience. Just the light of the sun. And yet how beautiful it was -- how warming, how sparking, how brilliant! I looked to see whether anyone else relished the sun's golden glow, but everyone was hurrying to and fro, most with eyes fixed on the ground. Then I remembered how often I, too, had been indifferent to the grandeur of each day, too preoccupied with petty and sometimes even mean concerns to respond from that experience is really as commonplace as was the experience itself: life's gifts are precious -- but we are too heedless of them.
Here then is the first pole of life' s paradoxical demands on us : Never too busy for the wonder and the awe of life. Be reverent before each dawning day. Embrace each hour. Seize each golden minute.
Hold fast to life...but not so fast that you cannot let go. This is the second side of life' s coin, the opposite pole of its paradox: we must accept our losses, and learn how to let go.
This is not an easy lesson to learn, especially when we are young and think that the world is ours to command, that whatever we desire with the full force of our passionate being can, nay, will, be ours. But then life moves along to confront us with realities, and slowly but surely this truth dawns upon us.
At every stage of life we sustain losses -- and grow in the process. We begin our independent lives only when we emerge from the womb and lose its protective shelter. We enter a progression of schools, then we leave our mothers and fathers and our childhood homes. We get married and have children and then have to let them go. We confront the death of our parents and our spouses. We face the gradual or not so gradual waning of our strength. And ultimately, as the parable of the open and closed hand suggests, we must confront the inevitability of our own demise, losing ourselves as it were, all that we were or dreamed to be.
普里斯特利
普里斯特利(1894~1984)
Priestley,John Boynton
英國劇作家,家,批評家。生于1894年9月13日,卒于1984年8月14日。1929年出版代表作流浪漢《好伙伴》,1931年與諾布洛克合作將其改編成同名劇本,后又拍成影片,并于1974年改編為音樂劇,于是成為當時最有吸引力的劇作家之一。他的劇作主要描寫約克郡人們的生活和向往,以刻畫人物見長。作品有《危險的角落》、《金鏈花小樹林》、《安樂土的末日》、《我曾來過這里》、《時間和康威一家》、《當我們結(jié)婚的時候》、《夜晚的音樂會》、《遠在約旦的約翰遜》、《長鏡子》、《巡官登門》、《椴樹》、《夏日的夢》、《龍口》等。
今日柳浪聞鶯,經(jīng)過近四十多年不斷的開發(fā)和建設(shè),由當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園,演變?yōu)槠胀ɡ习傩盏拇髽穲@。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囀鶯鳴作為公園景觀基調(diào),在沿湖長達千米的堤岸上和園路主干道路沿途栽種垂柳及獅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樹。在園中部主景區(qū)辟聞鶯館,又在距聞鶯館不遠處置巨型網(wǎng)籠“百鳥天堂”,營造煙花三月、柳絲飄舞、鶯聲清麗的氛圍。聞鶯館東面,以草坪和密林帶為主形成友誼園景區(qū),引種了一批日本櫻花,草坪北側(cè)鋪石砌臺,矗立著日中不再戰(zhàn)紀念碑。聞鶯館西側(cè),是柳浪聞鶯重建時填平水蕩沼澤而營造的大草隱前坪,草色遙連西湖碧波青吵攜仔山,大草坪北側(cè),是遷建來此的康熙御題柳浪聞鶯景亭碑;南側(cè)種植了一片高大的喬木樹林,與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構(gòu)成富于層面,角度變化的生動圖景。
公園北部早先的錢王祠,改建成江南私家園林風(fēng)格,布局的庭院景區(qū),沿用“聚景園”舊稱命名。園內(nèi)亭臺樓榭,假山泉池,小橋流水,矮墻漏窗,奇花異草,各據(jù)其位,合為勝景,全園曲徑通幽,別有天地。
公園東南辟為群眾游園文娛活動場所,建起了露天舞臺,成為杭州市民和八方游客晨間鍛煉、假日休閑和節(jié)日慶典的好去處。每到夏秋季節(jié),這里又是消暑納涼的“夜花園”,歌舞、戲曲、電影,內(nèi)容多樣,形式豐富。不定期舉辦的各種各樣的花展、燈會、民俗風(fēng)情表演等,吸引著人們。
位于西湖東南岸,涌金門至清波門之間的濱湖地帶,為“西湖十景”之一。此景是欣賞三面云山和一湖秀水之地,別具特色。其前身為南宋時的皇家花園--聚景園,元朝以后園蕪景敗。元代回族巨商阿老丁,在杭州興建清真寺,死后葬此,這里又俗稱回回墳。到清代時恢復(fù)柳浪聞鶯舊景。20世紀50年代逐漸興復(fù)。
每到陽春三月,綠柳籠煙時節(jié),萬樹柳絲迎風(fēng)飄舞,宛若翠浪翻空,碧波洶涌。這里升汪的柳型各具特色:柳絲飄動似貴妃醉酒,稱“醉柳”;枝葉繁茂如獅頭,稱“獅柳”;遠眺象少女浣紗,稱“浣紗柳”等。故此地有柳洲之名。其間黃鶯飛舞,競相啼鳴,故有“柳浪聞鶯”之稱。
現(xiàn)在這里建為柳浪聞鶯公園,全園分友誼、聞鶯、聚景、南園四個景區(qū)。園林布局開朗、清新、雅麗、樸實。柳叢襯托著紫楠、雪松、廣玉蘭及碧桃、海棠、月季等異木名花。園東草地坪上聳立著“中日不再戰(zhàn)”紀念碑,并植有日本櫻花,為中日兩國人民友好情誼的象征。園南隅有句山樵舍,是清代文人陳兆侖舊居。
(1)由圖象可知,0~A發(fā)生Mg2++2OH-═Mg(OH)2↓、Al3++3OH-═Al(OH)3↓,A~B發(fā)生Al(OH)3+OH-═AlO2-+2H2O,
C點對應(yīng)的沉淀為Mg(OH)2,D點對應(yīng)的沉淀為Mg(OH)2和Al(OH)3,告謹
則Mg(OH)2的物質(zhì)的量為0.2mol,Al(OH)3的物質(zhì)的量為0.3mol-0.2mol=0.1mol,
由Mg(OH)2~Mg2+、Al(OH)3~Al3+,溶液的體積相同,濃度之比等于物質(zhì)的量之比,
所以原溶液中Mg2+、Al3+物質(zhì)的量濃度之比為0.2mol:0.1mol=2:1,故答案為:2:1;
(2)由Mg2++2OH-═Mg(OH)2↓
0.2mol 0.4mol
Al3++3OH-═Al(OH)3↓
0.1mol 0.3mol
Al(OH)3+OH-═AlO2-+2H2O
0.1mol0.1mol
則C點NaOH的物質(zhì)的量為0.4mol+0.3mol+0.1mol=0.8mol,此時鋁離子完全轉(zhuǎn)化為AlO2-,鎂離子完全轉(zhuǎn)化為沉淀,
故答案為:0.8;AlO2-;襪慧基Mg(OH)2;
(3)0~A發(fā)生Mg2++2OH-═Mg(OH)2↓、Al3++3OH-═Al(碧滾OH)3↓,
A~B發(fā)生Al(OH)3+OH-═AlO2-+2H2O,
則線段OA對應(yīng)的NaOH的物質(zhì)的量為0.4mol+0.3mol=0.7mol,
線段AB對應(yīng)的NaOH的物質(zhì)的量為0.1mol,
所以線段OA:AB=0.7mol:0.1mol=7:1,
故答案為: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