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味教學法?最后,我改變課堂教學貪多的一般做法,整個教學只定一個重點教學目標,即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只貫穿一種方法指導,即知人論世,從而很好地把印發資料與教學內容從方法與內容上緊密結合起來,既添了味,又還原了語文的本真。二、緊扣文本,自覺深挖教材出味 語文教學是以文本為依托的教學。筆者個人認為,那么,語文味教學法?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語文味”的始作俑者“語文味”的始作俑者是湖北省武漢市(原新洲縣)人程少堂,語文味教學流派創立者和核心人物,改革開放后我國語文教學界“新生代”名師代表,粵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分冊主編,華南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特聘碩士生導師,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學語文教研員。2001年上半年,程少堂正式提出“語文味兒”這一理念。如今,“語文味”一詞已成為諸多同行論著中引用的新名詞。二、什么是“語文味”中國古典美學家將“味”這一概念創造性地轉化成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范疇和邏輯起點,它的基本涵義是“意味”或“趣味”。它是一個既具體又抽象的概念。說它具體,是因為一講到“味”時,要講的對象一定是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程度,一般層次的東西是夠不上用“味”來談論的。說它抽象,是因為一講到“味”,便進入了一種模糊或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比較高的境界。由此可見,“味”在中國傳統美學中是一個高層次的概念,是一個不容易說清楚的概念,而且一旦說清楚,往往就是“不夠味兒”或“味道不足”,所謂“大羹無味”。受此啟發,我認識到,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它的審美個性和最高境界也應該是“有味”,那就是“語文味”,以“語文味”為邏輯起點構建的語文美學體系才是符合漢語文課程和教學特點的語文美學體系。
何謂“語文味”?程少堂先生在2001年就作了闡釋: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育(主要是教學)過程中,以共生共存的師生關系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和語言品味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令人陶醉的審美快感。簡言之,“語文味”就是要讓學生在語文課堂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及其帶來的愉悅。要求語文教師要努力營造富有“語文味”的課堂,構建充滿語文味的教學課堂,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成為具有語感、情感、美感的特色課堂,實現語文課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目標?!罢Z文味”是語文課堂的靈魂,更是語文教學所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如何營造充滿語文味的課堂?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在精彩語句中感受語文味
中國的語言文字具有豐富而深厚的內涵,教學中要善于抓住文中關鍵而精彩的語句,引導學生字斟句酌,細細品味,品析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感悟文字豐富的內涵與魅力,從而為發展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奠定基礎。如讀到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一句時,引導學生想想為什么用“伏”而不用“停”、“叮”等詞,比較之后,就會發現“伏”不僅與前面“肥胖”相照應,而且表現一種龐大沉甸的憨態,情趣盎然,給讀者創設豐富的想象空間。
一、“語文味”的基本認識----明學科個性有人問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樣把石頭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頭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蔽页3_@樣想:語文教學也應該“刪繁就簡三秋樹”,盡可能的把與“語文”無關的內容或刪或簡去,努力使課堂充盈著濃濃的語文味。語文味是什么?所謂“語文味”指語文課堂教學中表現出鮮明的語文學科的特點。具體講,即在富有情感意味的教學環境中,教師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通過典型的“語言作品”的品味和模仿,在各種“語言實踐”中,內化言語和精神的收獲后,外化為各種“語言作品”,逐步形成該年段學生必備的語言能力。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與研究中,我感到“語文味”最根本的一點在于把握語文的基本屬性。葉老曾這樣說,“什么是語文?平時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葉老的“語文”就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指,“語文”一詞涵蓋了人們聽、說、讀、寫的行為和“語言運用”的結果。那么按照語言研究的最新理論,聽說讀寫的行為及其結果,都應該屬于運用語言的行為和產物。于是,我思考著:第一,“語言形式”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在生活中,我們讀一篇文章著眼點往往在于獲取這篇文章所反映的內容,是“得意忘言”的,但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的目的不僅要注意文字負載、傳達的內容,更關注內容是如何表達的。
一、備課出新,主動為語文教學添味
語文課堂有味還是無味,備課是最為關鍵的一環。對于老師而言,備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要備出不失語文特色,且能增添新鮮感的語文課,更是難上中難。因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要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緊扣語文及語文的原味展開,首先就應當下力氣搞好自己的備課。但是,并不是只要我們下足力氣備課了,我們的語文的特色就會在語文課堂上自覺涌現。要使語文的原味及時涌現,我們的備課一定要下力爭出新。只有頭腦中常有出新的意識,我們才不會人云亦云,我們才能避免照本宣科,我們才能趕走盤踞在心靈的懶惰,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經常思考,我們才能心存學生,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做到以學生為本,我們才會在不斷地探討與摸索中最大程度地接近語文教學的本真,這樣語文的原味才會在語文課堂上象潺潺的小溪一樣不斷流淌,噴涌。比如,我在教學《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第一單元課文時,我就對《蜀相》與《書憤》的備課進行了大膽的摸索與創新。首先,我打破詩歌一首接一首的教學模式,把兩個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作品放到一堂上進行教學。其次,我改變以往學生看課文看注釋的預習模式,改由自己精心搜尋“兩作者,一人物,三典故”的資料,提前分發給學生,當作預習,以此加強學生課前對作者及歷史人物諸葛亮的了解。
語文課如何才能上出“語文味”
一、把握學科性質
“語文姓語”這是大家常說的一句俗話,但它簡練明確地表達了語文教學的基本特征。語文是工具,需要學習訓練,需要運用積累;語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審美,有文化積淀?!墩Z文課程標準》中強調,在語言實踐過程中,提高語言實踐的能力。這就是要用語文這工具做手段,探索語文的無窮內涵。學生的多讀、多寫、多思、多問,是最重要的語文實踐,是實現語文積累,提高語文學習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徑。比如說,有位老師在講《桂林山水》一課,在學習描寫漓江水一段時,組織安排了一系列訓練。老師說:“漓江的水,靜、清、綠”,同學們想一想,在靜、清、綠之間用上什么聯接的詞,就可組成句子?同學們回答:生①漓江的水既靜又清還綠;生②漓江的水不但靜而且清還很綠;生③漓江的水又靜又清又綠。接著,老師又說:其實這一句就是這一個小節的概括。這樣概括地寫一句,能使讀者感受到漓江的美嗎?如果把“靜、清、綠“這三個詞重疊一下,句子該怎么說?學生回答:漓江的水靜靜的。漓江的水清清的。漓江的水綠綠的。老師又說:詞語一重疊,程度加深了,但還不具體。我們看著漓江的水不禁贊嘆起來,如果使它變成感嘆句,句子應該怎樣組織排列?學生回答:漓江的水真靜?。±旖乃媲灏?!漓江的水真綠??!教者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語文訓練的鋪墊,來體會課文的語感,體會漓江之美。
以上就是語文味教學法的全部內容,北京市特級教師吉春亞這樣說:我這里所說的“語文味”決不是借著“大語文”的旗號,改頭換面的大雜燴,諸如內容開放無“度”的知識拼盤常識課,人文提升過“限”的不倫不類的教育課,教學目標貪“全”的各科雜燴綜合課等,而是通過對典型“言語作品”(各科書面的、口頭的、聲像的教材)剖析、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