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天安城門簡單介紹 小學生介紹天安城門 介紹天安城門簡短30字 小學一年級語文北京天門課文 天安城門簡介50字
天安門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門”,寓吵鏈“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升扒孫。
清朝順治八此則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的市中心,故宮的南側(cè),與天安門廣場隔長猜手滾安街相望,是明、清兩代皇城的大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里舉行了開國大典,它由此成為現(xiàn)代中國的象征,并被設計入國徽。天安門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nèi)涵,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和現(xiàn)代文明,新中國的象征和無與倫比的政治矚目和神往,是中國各族人民向往的地穗余方。她記錄了中華民族不懼流血和犧牲,爭取獨立自由的勇氣和堅強;寫下了新中國誕生的光輝薯巖一頁,和中華民族走向強盛的壯麗詩篇。
天安門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的市中心,故宮的南側(cè),與天安門廣場隔長安街相望,是明、清兩代皇城的大門。風景名勝天安門高34.7米。
由城臺和城樓組成,漢白玉石的須彌座,城樓上60根朱紅色通天圓柱,地面金磚鋪成,缺搭滾一平如砥;高大而色彩濃郁的墻臺,上有兩層重檐樓,有黃色琉璃瓦,房分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征皇權的“九五之尊”。
南北兩面均為菱花格扇門,36扇朱紅菱花門扉;天花、門拱、梁枋上雕繪著傳統(tǒng)的伏余金龍彩繪和吉祥圖案;殿內(nèi)由一個450公斤八角宮燈和16個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宮燈組成的眾星捧月圖案。城臺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1949年新中國成立,正中門洞上方懸掛上了巨大的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全世界人民大團結(jié)萬歲”的大幅標語。門前開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飛架起七座精美的漢白玉橋,稱為金水橋。
拓展資料:
歷史價值
天安門抗戰(zhàn)70周年花卉全景門在明、清兩朝是皇帝頒發(fā)詔令之地。稱為"金鳳頒詔",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活動和皇帝父母進宮,都要啟用天安門。只有每年祭天、祭地、祭五谷時,才由此門出入。此外,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秋審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同時,還是"金殿傳臚"的場所。
天安門城枝高樓外觀穩(wěn)健持重,又不失美麗的曲線,實在是古代建筑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結(jié)構布局巧妙、建筑工藝精湛,凝聚了中國上千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chuàng)造,集中體現(xiàn)了他們高超的建筑水平和藝術表現(xiàn)力。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筑史上輝煌的杰作,也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象征。
天安門是明朝時期建造的,天安門雄偉壯觀。最開型晌困始的時候,天安門作為皇宮的正門,一開始的時候叫做“承天之門”。
天安門位于我國的首都北京,只要是去北京的人,都會去天安門一睹風采,宏偉壯觀的天安門看上去氣勢磅礴卜念,向人們傾訴著他所見證的沉重歷史,也向人展示了這泱泱大國的威嚴。
一,天安門建造于明朝永樂年,最早的時候,天安門叫做“承天門”。
天安門一開始叫做承天門,意思是“奉天承運,壽命于天”,它是由明朝時期的建筑大師蒯祥一手設計的,蒯祥是出生在一個木匠世家,他的父親曾經(jīng)為朱元璋修建過南京城,受父親的影響,蒯祥對建筑也很在行,在永樂15年的時候,他謹高奉命去了北京,開始修建宮殿。完工之后,承天門受到了滿朝文武的贊嘆,而明成祖朱棣還稱他“蒯魯班”。
二,承天門威嚴莊重,但是命運坎坷。
承天門與當初朱元璋修建的南京城承天門是如出一轍的,它的正中央高高懸掛著一塊“承天之門”的匾額,但是后來他也飽受歷史的摧殘,幾次被損毀嚴重,才有了今天的壯麗輝煌。在明英宗統(tǒng)治期間,承天門遭遇過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它被雷擊中,上面的木質(zhì)牌坊被大火燒成灰燼。后來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再次對承天門放火。到了清朝順治帝統(tǒng)治時期,承天門得以重新修復,歷經(jīng)6年的時間,承天門再次重現(xiàn)莊嚴,并且改名為“天安門”。
三,蛻變的天安門向人們展示它宏偉的氣勢。
一開始的天安門,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寬廣,因為它是統(tǒng)治者的地盤,所以它被高高的圍墻封閉,外圍還有一條護城河。直到后來,天安門蛻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城中廣場,占地面積四十多萬平方米,向人們展示了它全新的面貌。
很多人都知道天安門的雄偉壯觀,跡瞎猜可是很少人知道天安神大門并不是一直都叫做天安門,天安門最初是在明朝時姿型叫做“承天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