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豫園潘家還有后人嗎 豫園潘家后人去了哪 豫園的介紹與歷史傳說 上海豫園最后主人是誰 豫園觀后感200字
豫園(Yuyuan Garden)位于上海老城廂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老城隍廟、豫園商城相連。它是老城廂僅存的明代園林。園內樓閣參差,山石崢嶸,湖光瀲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譽。豫園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原系潘氏私園。豫純蔽園始建于一五五九年,距衫攔今已有四百余年歷史。她原是明朝或褲胡一座私人花園,占地三十余畝.園內有穗堂、大假山、鐵獅子、快樓、得月樓、玉玲瓏、積玉水廊、聽濤閣、涵碧樓、內園靜觀大廳、古戲臺等亭臺樓閣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處古代建筑,設計精巧、布局細膩,以清幽秀麗、玲瓏剔透見長,具有小中見大的特點,體現明清兩代南方園林建筑藝術的風格,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一顆明珠。
清末小刀會起義時,曾以園內點春堂為城北指揮部。豫園歷經興廢,日趨荒圮。解放后,人民政府對豫園進行了大規模修葺,當年景觀大半恢復。全園可分四大景區。豫園內還收藏上百件歷代匾額、碑刻,大都為名家手筆。豫園1959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豫園位于上海市老城廂的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上海老城隍廟毗鄰,是江南古典園林,始建于明代嘉靖、萬歷年間,占地三十余畝。園內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稱的玉玲瓏、1853年小刀會起義的指揮所點春堂,園側有城隍廟及商店街等游客景點。
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園林,始建于明代,截止2015年已有四百余年歷史。豫園當時占地七十余畝,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陽設計,并親自參與施工。古人稱贊豫園“奇秀甲于東南”,“東南名園冠”。
豫園位于上海市黃浦區的老城廂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老城隍廟、豫園商城相連。占地面積2萬余平方米(約30畝地),門牌號碼安仁街218號。
豫園園內有穗堂、鐵獅子、快樓、得月樓、玉玲瓏、積玉水廊、聽濤閣、涵碧樓、內園靜觀大廳、古戲臺等亭臺樓閣以及假山、池敬羨李塘等四十余處古代建筑。三穗堂位于豫園正門處,清乾隆二十五年建。原為樂壽堂,清初曾被征為上??h衙辦公之地,改建西園時重筑為三穗堂。
主要景區:
1、萃秀堂:萃秀堂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深隱于大假山北麓,面臨峭壁,北倚高墻,古木交柯,亮遲佳卉盈庭,環境清幽淡雅,靜坐堂中推窗便可近觀大假山景。現設古玩店。
2、太湖石立峰:“漸入佳境”語出《晉書顧愷之傳》,這里有引人入勝之意。游廊石板鋪地,中為小橋,兩側有鵝項靠,可以坐觀山光水色。廊中間豎一太湖石立峰,高約2.3米,亭亭玉立,故名“美人腰”。
3、元代鐵獅:位于“漸入佳境”游廊前。左雌右雄,鑄造于1290年,底座上有款識:“章德府安陽縣銅山鎮匠人趙璋”、“大元國至元廿七年歲次庚寅十月廿八日”。
4、大假山:用數千噸浙江武康黃石建成,由明代著名疊山家張南陽精心設計堆砌,也是他僅存于世的作品。山高約14米,潘允派備端在《豫園記》中對大假山的評價是:“峻頗愜觀賞”。
5、仰山堂:仰山堂為五楹,北有回廊,曲檻臨池,可以坐憩堂內有錄自晉王羲之《蘭亭序》的“此地有崇山峻嶺”匾額。卷雨樓名取自初唐詩人王勃《滕王閣》詩句“珠簾暮卷西山雨”。
以上內容參考-豫園
上海豫園景點介紹
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園林,始建于明代,截止至今已有四百余年歷史。豫園位于上海市老城廂的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上海老城隍廟毗鄰,是
江南古典園林,始建于明代嘉靖、萬歷年間,占地三十余畝。
豫園的“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有敬物激“豫悅老親”的意思。整座園林規模宏偉、景色佳麗。古人稱贊豫園“奇秀甲于東南”,“東南名園冠”。
豫園現占地三十余畝,樓閣參差,山石崢嶸,樹木蒼翠,以清幽秀麗,玲瓏剔透見長,具有小中見大的特點,體現出明清兩代江南園林建筑的藝術風格。豫園按主體建筑可分為
大假山、萬花樓、點春堂、會景樓、玉華堂、內園六個景區。
大假山
大假山景區位于豫園西北部,主要有三穗堂、仰山堂、卷雨樓、大假山、游廊、萃秀堂等景點。三穗堂位于豫園正門盤陀石后面,是一座氣勢宏偉、寬敞雄偉的大廳,建于乾隆年間,這里曾是清代官府舉行慶典和“宣講圣諭”以及地方文人紳士聚會之所。三穗堂為歇山式建筑,屋頂塑像左為張飛,右為嚴顏。步出三穗堂,即是一座兩層樓廳,下層是仰山堂,上層是卷雨樓。大假山高12米,為2000噸浙江武康黃石疊成,為豫園鎮園之作,是明代著名疊山家張南陽唯一傳世作品。這里有三絕之勝:石壁、飛梁、平橋。山頂有望江亭,山麓有挹秀亭,山后有萃秀堂。仰山堂東側為游廊,是進入大假山和萬花樓景區的通道。廊后西側有一洞門,有明代祝枝山所書“溪山清賞”門額。洞門一側墻上有《神仙圖》磚雕,上面有禪宗老祖達摩、觀世音以及福祿壽三星和魁星等人物。
萬花樓
萬花樓景區位于豫園北部,主要有魚樂榭、亦舫、兩宜軒、復廊、萬花樓等景點。魚樂榭源于莊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上關于魚到底快樂還是不快樂的智慧問答,蘊含園主人對莊子的仰慕和避世隱逸的心情。魚樂榭東北是一條曲折別致的復廊,中間用墻分隔。復廊東南有小軒,為兩宜軒;復廊西北有船舫建筑,名“亦舫”。萬花樓原名“神尺堂”,為兩層樓建筑,后于清道光年間重建,重建后改名“萬花樓”。萬花樓回廊圍欄雕飾“暗八仙”即呂洞賓的寶劍、鐵拐李的葫蘆、漢鐘離的芭蕉扇、韓湘子的寶笛、曹國舅的檀板、何仙姑的荷花、張果老的魚鼓、藍采和的花籃。樓下四角還有梅、蘭、竹、菊圖案漏窗四幅。萬花樓前庭院有古樹兩株,400年的銀杏和100年的廣玉蘭。庭院粉墻下花石點綴其間,山石間有各種花草以及應時盆景,點出“萬花深處”的寓意。
點春堂
點春堂景區位于豫園東北部,主要有點春堂、打唱臺、古井亭、快樓、和煦堂、靜宜軒、聽鸝亭等景點。點春堂堂名取自蘇軾的“翠點春妍”。小刀會起義時,義軍城北指揮部設帳于此。堂內還陳列著當年小刀會的兵器、自鑄的日月錢幣以及發布的文告等。點春堂南面是一座清代小戲臺,俗稱打亮襪唱臺。戲臺依山臨水,半跨池上,增加音響效果。點春堂北面有藏寶樓,西北有古井亭,東北有學圃,東南有湖石假山,上有雙層樓閣,下層稱延爽閣,上層名快樓。快樓是豫園的制高點之一。藏寶樓、點春堂、打唱臺與和煦堂在一條線上依次排開,與錯落布局的園林規則是一特例。
會景樓
會景樓景區位于豫園中部,主要有會景樓、九獅軒、流觴亭、浣云假山、積玉水廊等景點。會景樓三面環水,舒朗開闊,周圍栽著香樟、石榴、紫薇、紅楓、羅漢松等許多樹木。會景樓的西北為九獅軒,是一敞開式建筑,面臨大池,前置月臺,憑欄觀賞池中游魚。荷花池西有一片杉樹,高聳挺拔。荷花池東修竹萬竿,滿目青翠。荷花池南為流觴亭,因其兩面臨水,取王羲之《蘭亭序》“流觴曲水”之意,頗有意境。流觴亭東側有三曲橋,貼水而筑。三曲橋西南是浣云假山,以湖石堆成,背倚得月樓,面臨清池,水中假山倒影與天上彩云渾然一體,如洗白云于水中,如染假山于云間,故名“浣云”。會景樓東南是積玉水廊,北起會景樓東,南達涵碧樓,因廊旁一石“積玉峰”而得名。
玉華堂
玉華堂景區位于豫園會景樓景區南部,主要有玉玲瓏、玉華堂、得月樓、藏書樓等景點。玉華堂是園主人潘允端的書房。潘允端十分鐘愛玉玲瓏,為便于朝夕觀賞,故建此堂,并以玉玲瓏上鐫刻的“玉華”兩字命名。堂上匾“玉華”兩字是明代文征明的手跡集螞汪字,堂內陳列的書案、方桌、靠椅、躺椅都是明清遺留下來的紅木家具,陳列著文房四寶、明代紫檀木畫案等書房用品。堂前有白玉蘭兩株,東側是積玉峰和積玉水廊。玉華堂南面隔水相望的就是玉玲瓏,玉玲瓏瘦、皺、漏、透特點皆備,尤其以漏著稱,與蘇州瑞云峰、杭州縐云峰并稱江南三大名石。玉華堂西為得月樓,月明之夜,登樓欣賞池中月景,心胸為之開朗。樓上陳設名貴文物家具。樓下的大廳名綺藻堂,取“樓臺近水,水面風來,水波如綺,藻采紛披”之意。藏書樓位于玉華堂西南,上海的書畫名家曾在此組織“豫園書畫善會”。
內園
內園景區位于豫園東南部,主要有靜觀廳、延清樓、觀濤樓、聳翠亭和古戲臺等景點。內園建于清康熙年間,原為上海城隍廟的花園,后修復與豫園相連,成為園中之園。靜觀廳是內園的主體建筑,單檐歇山式,屋頂有“岳飛大戰金兀術”塑像。堂內兩塊匾額,“靜觀”和“靈昭渟峙”。靜觀廳曾是城隍廟道士起居作法之處,廳前兩側有一對清代石獅,廳對面是座假山,奇石林立,正面一塊大石如“壽”字。靜觀廳東側有院落,其西有九龍池,池壁石隙有4條石雕小龍,倒映水中成8條龍,池身也似一條龍,故名九龍池。院中有小廳,名“可以觀”,廳前有磚雕《郭子儀上壽》,周圍樹木蔽天,山石秀潤。環假山有聳翠亭、延清樓、還云樓和觀濤樓。古戲臺位于內園最南端,戲臺正面的木雕圖案全部貼金,頂部藻井裝飾華麗,有助于聚音共鳴,兩側石柱上有俞振飛所撰楹聯:天增歲月人增壽;云想衣裳花想容。戲臺正對面的還云樓設貴賓佳座,兩邊有雙層看廊,共有300個席位,有“江南園林第一臺”之譽。
【歷史】
豫園園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書潘恩之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舉人應禮部會考落第,萌動建園之念,在上海城廂內城隍廟西北隅(今安仁街東的梧桐路、馬園弄一帶)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鑿池,構亭藝竹”,動工造園。嘉靖四十一年,潘允端出仕外地,無暇顧及建園,其《豫園記》中說:“垂二十年,屢作屢止,未有成績?!?/p>
萬歷五年(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職回鄉,便集中精力再度經營擴修此園,“每歲耕獲,盡為營治之資”,并聘請園藝名家張南陽擔任設計和疊山。此后,園越辟越大,池也越鑿越廣。萬歷末年竣工,總面積稱70余畝。全園布滿亭臺樓閣,曲徑游廊相繞,奇峰異石兀立,池沼溪流與花樹古木相掩映,規模恢宏,景色旖旎。
明代中、后葉正值江南文人造園興盛時期,上海附近私家園林不下數千,而豫園“陸具嶺澗洞壑之勝,水極島灘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規模足與蘇州拙政園、太倉?山園媲美,公認為“東南名園冠”。
潘允端在《豫園記》中注明“匾曰‘豫園’,取愉悅老親意也”?!霸ァ?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見潘允端建園目的是讓父母在園中安度晚年。但因時日久拖,潘恩在園剛建成時便亡故,豫園實際成為潘允端自己退隱享樂之所。潘允端常在園中設宴演戲、請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壽祭祖、寫曲本、玩蟋蟀、放風箏、買賣古玩字畫等,甚至打罵奴婢、用枷鎖等懲罰僮仆。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頻繁出入豫園。由于長期揮霍無度,加上造園耗資,以致家業衰落。潘允端在世時,已靠賣田地、古董維持。潘允端死后,園林日益荒蕪。明末,潘氏豫園一度歸通政司參議張肇林(潘允端孫婿)。清初,豫園幾度易主,園址也被外姓分割??滴醭跄?上海一些士紳將豫園幾個廳堂改建為清和書院慧扒,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張升衢長生祿位。書院尚未修竣,張升衢遭貶黜,隨即停工。園中亭臺傾圮參半,草滿池塘,一些地方成了菜畦,秀麗景色已成一片荒涼。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士紳為公共活動之需,購得城隍廟東部土地2畝余建造廟園,即靈苑,又稱東園(今內園)。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些豪紳富商集資購買廟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園舊地,恢復當年園林風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歷時20余年。因已有“東園”,故謂西邊修復的園林為“西園”。園基原稱廣袤70余畝,據同治七年(1868年)清丈,不足37畝。
修復后的西園、東園性質上已非私家花園,成了供城邑士人鄉紳們集會雅玩的寺廟園林,但規模布局還依照潘氏豫園,保留了文人宅園明秀雅潔的風貌。原臨荷花池的樂壽堂已頹圮,復建西園時,在原址上建起形制高大、華麗寬敞的三穗堂。
鴉片戰爭時,豫園遭破壞。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農歷五月十一日,英軍從北門長驅直入,駐扎豫園和城隍廟,司令部設在湖心亭。豫園“風光如洗,泉石無色”。咸豐五年(1855年)小刀會起義失敗,清軍駐扎豫園,香雪堂、點春堂、桂花廳、得月樓、花神閣、蓮廳皆遭損毀。咸豐十年,太平軍東征,清政府請洋槍隊入城防守,豫園又作兵營,“西園石山,盡拆填池”,建造西式營房。
清嘉慶、道光年間,上海商業發展較快,一些商業行會在豫園設同業公所,作為同業間祀神、議事、宴會、游賞之處。同治七年西園劃分給各同業公所,各自籌款修復。此后園內茶樓酒館相繼興起,商販叢集,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一些江湖藝人,諸如相面測字、賣梨膏糖、拉洋片等在此設攤,逐漸成為固定廟市,后演變為商場。光緒元年前州昌(1875年),豫園內有豆米業、糖業、布業等21個工商行業設立公所,一些公所還設立學校,舊有古跡日趨湮沒。民國時期,豫園已被一條東西小路(今豫園路)分割成南北兩爿,古建筑破漏,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暉閣、清芬堂、濠樂舫、綠波廊分別成為菜館、點心鋪、茶樓。香雪堂于八一三淞滬戰爭被日軍焚毀,除堂前玉玲瓏假山石外,僅剩一片空地。所幸園中重要部分點春堂、三穗堂、大假山和一些亭臺樓閣、古樹名木,仍得以保存。
解放后,豫園得到妥善保護。1956年經市政府批準,撥出???由市文化局直接組織專門班子,聘請上海民用設計院和同濟大學建筑專跡笑家以及能工巧匠,對豫園進行了全面修復,歷時5年,投資上百萬元,修復重建被毀壞的三穗堂、玉華堂、會景樓、九獅軒等古建筑,疏浚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樹木花草,并把豫園和內園連接起來融為一體。
==================================
1、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園林,始陪昌森建于明代,截止2015年已有四百余年歷史。
園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從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幾畦菜田蘆畝上建造園林。經過二十余年的苦心經營,建成了豫園?!霸ァ庇小捌桨病?、“安泰”之意,取名“豫園”,有“豫悅老親”的意思。
2、豫園(Yu Garden)位于上海市老城廂的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上海老城隍廟毗鄰,是江南古典園林,始建于明代嘉靖、萬歷迅慶年間,占地三十余畝。
園內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稱的玉玲瓏、1853年小刀會起義的指揮所點春堂,園側有城隍廟及商店街等游客景點。豫園在1961年開始對公眾開放,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