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數學小論文?六年級數學論文500字(一) 小學數學總復習不同于單元復習、學期復習,對學生來說,知識容量多、跨度大、時間長,所學的知識遺忘率高;對教師來說則感到時間緊、內容多,知識的綜合性強,難以在短時間內取得明顯的復習效果。那么,六年級上冊數學小論文?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小學六年級數學的教學在小學教學中占著很重要的地位,作為數學教育工作者,我們有義務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熱情和興趣,開發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本文是我為大家整理侍芹穗的六年級數學教學論文,歡迎閱讀!
六年級數學教學論文篇一:淺談小學六年級數學趣味教學法的應用
【摘要】 小學數學的教學在小學教學中占著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很多學生因為數學的計算以及邏輯關系的復雜而學不好數學,甚至不喜歡學習數學. 作為數學教育工作者,我們有義務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熱情和興趣,開發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因此,小學數學趣味教學有著深刻且重要的意義. 本文將針對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中的趣味教學提出幾點意見,目的在于讓學生們體會到數學的奧妙,并且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的學習中來,開拓學生的思維和能力,讓學生有著本質上的進步.
【關鍵詞】 小學數學;趣味教學;研究
目前,對于許多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學好數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數學中的計算難度、枯燥的題目以及應用題中的邏輯復雜程度都是導致他們學不好數學的重要原因,這些學生也因此對學習數學失去了信心和興趣. 教師們應該對于這種現象有警覺性,不能放任孩子們的不自信和倦怠情緒,應該通過自己的實踐經驗以及對班里學生的了解程度,找出教學中的不足,在教學方式上進行整改和完善,讓學生體會到數學這門學科的魅力,從而開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和能力,爭取在學習成績上讓學生達到質的飛躍.
一、題目上的趣味
小學數學的題目常常以一些假設的場景為基調,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甚至有些題不符合常理,這樣在做題的時候學生容易覺得單調、枯燥、乏味. 對于這種情況,老師完全可以對題目進行一個趣味性的改動,或者直接出一些和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題目,這樣的教學方式主要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更加專注于題目,潛意識里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好感.
案例分析:筆者在進行小學數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統計”的教學時,書上有一道例題:根據A,B兩個公司去年下半年的月薪情況統計圖,你能得出什么結果?這類的題目對于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而言,完全沒有熟悉的感覺,做起題來也沒有那么高的熱情,不如直接換成與學生息息相關的題目:統計本班學生中喜歡打羽毛球、打乒首畢乓球、踢足球、打籃球以及喜歡其他體育活動的人數,并畫出扇形圖. 首先,這樣的題目與學生們有關,可以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和積極性,還可以幫助學生們理解題目內容;其次,這道題要求“統計”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們學會統計和整理資料;另外,統計的過程中可以調動全班的積極性,讓全班同學都有參與感,消除做題做錯的恐懼感. 首先,在老師的帶領下,對全班同學通過舉手和畫“老卜正”字的方式,對喜歡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足球等體育項目的人數進行統計,接著算出百分比,通過所算百分比畫出扇形圖,進而通過扇形圖的呈現作出一個結果的分析. 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其中,增強了每個人的參與感,除了原題的分析結果之外,還增加了調查統計的過程,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另外,增強了學生的解題興趣,減少了對數學學習的陌生感和恐懼感.
二、課堂上的趣味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經常是“遇題――講解――列式計算”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模式容易引起學生的倦怠情緒,因此,教學模式需要趣味化,從多方面引起學生的積極性,并且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豐富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從而達到數學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的同時,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 達到課堂趣味化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開展活動、布置特殊任務,等等,讓學生在做游戲的時候輕松完成了學習任務,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感的同時,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案例分析:筆者在進行小學數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分數的乘法”的教學時,在課堂上開展了相關的活動. 在課前,筆者事先做好了幾個帶有分數和運算符號的標牌供學生們系在頭上,課堂上,隨機挑選五名學生站上講臺,由老師出題,如:■ × 2 = ? ■ + ■ = ? ■ × 8 = ? ■ - ■ = ?……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學生在標牌中自行尋找合適的標牌系在頭上,組成一個等式,讓臺下的學生判斷正誤. 這樣的教學過程可以高效地提高學生的興趣以及積極性,更能通過這樣的課堂活動讓全班學生全程參與進來;另外,還可以進一步考驗臺上五名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由于課堂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們對學習數學報以樂觀愉悅的心態,緩解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不自信的心理,也為以后數學教學的開展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另外,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們開始對自己的計算速度引起重視,這一點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運用有著深刻的促進作用. 再者,對于活動過程中參與活動的學生們,可以通過在與同學的合作找出正確的等式構成并完成游戲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團隊合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提升學生之間配合的默契程度,讓學生體會到團隊的重要性,這為以后學生們的學習和工作的開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教師應該注意的是,在本課的教學中,雖然是以分數的乘法為主要內容,但也不能忽略對以前所學的分數的加減法知識的復習,出題時要包含全面,不僅包括分數的乘法,讓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有所訓練,也要包括加法和減法,讓學生對以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鞏固復習;另外,可以在標牌中寫一些假分數和帶分數以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比如1■,■,…
三、總 結
目前對于小學生的教育是以“快樂教學”為主旨,然而,很多小學生卻十分頭疼數學的學習,計算的難度以及邏輯思維的復雜度讓學生沒有自信,甚至害怕學習數學,這與“快樂教學”的宗旨完全背道相馳. 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對我們目前的教學模式進行改善,通過趣味教學讓學生對數學學習保持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魅力,也讓學生真正地喜歡上數學.
【參考文獻】
[1]王秋麗.試論小學數學趣味化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4(2).
[2]龔衛民.構建小學數學趣味課堂的有效方法[J].新課程(小學),2012(4).
[3]高冰.小學數學趣味教學略談[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2(7).
六年級數學教學論文篇二: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關于一個中國古代皇帝的故事。
皇帝愛上一項稱為“圍棋”的游戲,決定嘉獎此項游戲的發明者。他把發明者召入宮并且宣布要滿足發明者的一個愿望。 “陛下,我深感榮幸。”發明者喃喃說,“我的愿望是你賞我一粒米。” “只是一粒米?”皇帝很驚訝。 “是的,只要在棋盤上的第一格放上一粒米,”發明者說,“在第二格上放上二粒米,在第三格上加倍至4粒。依次類推,每一格均是前一格的雙倍,直到放滿整個棋盤為止。這就是我的愿望。” 皇帝很高興。“如此廉價便可以換得這么好的游戲,”他心想,“我的祖輩們一定恩澤于我了。” “好的!”皇帝大聲說,“把棋盤拿出來讓在座的各位見證我們的協定。” 皇宮的人都聚集到棋盤邊。廚房的仆人一磅重的一代米送給發明者。發明者笑著打開了袋子。 “我建議你回廚房換一個大的袋子,”發明者對仆人說,皇宮里的人大笑起來,誤認為這句話是諷刺的意思。然后發明者開始在棋盤上擺放米粒,每放一格便倍增米粒的數量。 當第一排的8個格放滿時,1。2。4。8。16。32。64。128粒米,旁觀者大笑著,指指點點。但放到第二排中間時,咯咯的笑聲漸漸消失了,而被驚訝聲所代替,因為小堆的米不久就增成了小袋的米,然后倍增成中裂源者袋的米,再倍增成大袋的米。
數學小論文
籃球場上的數學
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去打籃球。
過了一會兒,我們倆打累了,就到觀眾席上去休息。突然間,我想到了一個問題,我就禁不住說出來:“小明一分鐘投8個球,小紅一分鐘投6個球,他們一起投了8分鐘之后,小紅提高命中率一分鐘投8個球,小明由于體力不支減少投球只數一分鐘投6個球,問多少分鐘后小紅和小明投進的只數相同?”
大概是我朋友太累的緣故,這么簡單的問題他都答不上來,他想了一會兒沒做出來,過了好長時間他還是沒想出來。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他實在想不出來,只得不好意思地說:“沒了草稿本,我做不出來。”我知道,就算他有草稿也未必做得出來。
我自豪地說:“原來小明一分比小紅多投進2個,一共投了8分鐘,也就是8×2=16(個),后來小紅反過來每分比小明多投4個,那么16個球要多投幾分鐘呢?16÷4=4(分),要4分鐘才能追上。”他說:“你真厲害!”“我是天才嘛!”我開玩笑說。我倆都笑了。
通過這件事,我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生活中、學習中、還有工作中到處都有。從此,我就更加喜歡數學了
如何學寫數學小論文
“寫什么?怎樣寫?”這是每個學寫小論文的同學都會碰到的問題。一篇好論文的產生,對于它的作者來說是一次創造性的勞動。
可以自己刪減刪減。
數學論文
一、數學技能的含義及作用
技能是順利完成某種任務的一種動作或心智活動方式。它是一種接近自動化的、復雜而較為完善的動作,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練習而形成的。數學技能是順利完成某種數學任務的動作或心智活動方式。它通常表現為完成某一數學任務時所必需的一系列動作的協調和活動方式的自動化。這種協調的動作和自動化的活動方式是在已有數學知識經驗基礎上經過反復練習而形成的。如學習有關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計算技能,就是在掌握其運算法則的基礎上通過多次的實際計算而形成的。數學技能與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既有密切的聯系,又有本質上的區別。它們的區別主要表現為:技能是對動作和動作方式的概括,它反映的是動作本身和活動方式的熟練程度;知識是對經驗的概括,它反映的是人們對事物和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規律性的認識;能力是對保證活動順利完成的某些穩定的心理特征的概括,它所體現的是學習者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反映出來的個體特征。三者之間的聯系,可以比較清楚地從數學技能的作用中反映出來。
數學技能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數學技能的形成有助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數學技能的形成可以進一步鞏固數學知識;
第三,數學技能的形成有助于數學問題的解決;
第四,數學技能的形成可以促進數學能力的發展;
第五,數學技能的形成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六,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以下是兩篇論文:
一: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我們數學王國里也有許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現在的第九冊的練習冊中,有一題思考題是這樣說的:“一輛客車從東城開向西城,每小時行45千米,行了2.5小時后停下,這時剛好離東西兩城的中點18千米,東西兩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與小英在解上面這道題時,計算的方法與結果都不一樣。王星算出的千米數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數少,但是許老師卻說兩人的結果都對。這是為什么呢?你想出來了沒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們兩人的計算結果。”其實,這道題我們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種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細推敲看一下,就覺得不對勁。其實,在這里我們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這時剛好離東西城的中點18千米”這個條件中所說的“離”字,沒說是還沒到中點,還是超過了中點。如果是沒到中點離中點18千米的話,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種,如果是超過中點18千米的話,列式應該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確答案應該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
以上就是六年級上冊數學小論文的全部內容,寫這種數學小論文的題材特別多,比如,有學生寫到了人民幣為什么只有1元、2元、5元而沒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的;再如,有學生寫到了他家住的樓房每層有24級樓梯,那么他從1樓到5樓要爬多少級樓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