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所在的緯度 中國南北方省份劃分 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的來歷 淮陰是南北分界線嗎 中國南北分界線碑在哪個城市
南北分界線,傳統意義上南北方分界線,一月份0度等溫線, 800mm等降水量線,水田與旱地分布分界線,水稻滑物與小麥種植分界線, 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衫晌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濕潤與半濕潤的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
秦嶺—淮河一線,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不同。
我國南北自然分界線,實際上首先是氣候分界線。就熱量帶說是北方暖溫帶和南方亞熱帶的分界;在水分區劃中則是北方干旱、半濕潤氣候和南方濕潤氣候的分界;在雨旱季節類型區劃中則是北方春旱、夏雨氣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氣候的分界。
然而,這個過渡和變化是通過相當寬的一個帶來完成的。在淮河兩岸,相隔一二十公里甚至更寬,并看不出氣候、農業、自然景觀等方面有什么變化。實際上,由于淮河地區主要是平原地區,南北冷暖氣流暢通無阻,確實也不可能產生一條截然分明的南北分界線來。以“橘逾淮而北為枳”為例,由于我國東部地區冬季中南下冷空氣強,常常帶來柑橘致命低溫,因此現今即使淮河以南的長江兩岸,除了局部有利區域外或讓鋒,一般也沒有種植柑橘的經濟價值。
我國南北分界帶的西段秦嶺,冬季阻擋了北方冷空氣,因而在嶺北為典型暖溫帶情況下使嶺南成為典型亞熱帶(能生長同緯度淮河兩岸不能生長的柑橘等亞熱帶指標植物)。但是,秦嶺分界也并非一條線。因為秦嶺南坡約千米海拔以下才是亞熱帶,而秦嶺山脈兩坡千米等高線間的寬度,也就是分界帶的寬度也大約有90-110公里。而且,在歷史上南北分界帶是隨氣候變化而南北移動的。如果全球持續變暖,亞熱帶北界將來甚至有可能要北推到黃河的中、下游地區。
中國南北方劃分就是以秦嶺——淮河為界。
在中國中部橫亙著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秦嶺。它就象一堵“擋風墻”阻止冬季冷空氣南下,攔截夏季東南季風的北上。
自古以來,因秦嶺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因此而帶來的秦嶺南北氣候變化,人文景觀、生活習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稱為我國南北的分界線。
擴展資料
秦嶺—淮河一線,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
1、從氣候特點看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河湖冬季結冰,每當冬季來臨,北風呼嘯,大部分游乎談的樹會落葉,不落葉的樹葉多呈針狀,叫做針葉樹。
由于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變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時間也比較短,河流的含沙量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神碰區則正好相反,冬季不結冰,樹木不落葉,一年四季常綠。河流的水量較大,水位變化不大,汛期時間長,河水含沙量較小。
2、農業及風俗
從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來看,秦淮南北的差異就更明顯。北方耕地為旱地,主要作物為小麥和雜糧,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南方則主要是水田,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葉等亞熱帶經濟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人們平常所說的“北麥南稻,南船北馬”是這種差異的真實寫照。
秦嶺—淮河一線經過甘、陜、豫、皖、蘇等省,是中國中東部地區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其南、北在氣候、河流、植被、土壤、農業生產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
南方注重建設河網排蓄洪水,進行水土保持,暴雨不會淹,一百天不下雨不會干旱的旱澇保收農業,所以農業單位產量高,工農業生產都能夠得到保障,經濟能夠可持續發展。
北方沒有給水留出空間,容易發生自然災害,暴雨容易淹,不下雨容易頃型干旱,對工農業生產、城市供水造成了不穩定。
淮河位于中國東部,介于長江與黃河之間,是中國七大河之一。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和濟水并稱“四瀆”,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
淮河發源于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北側河谷,干流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淮河干流可以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200米。
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積3.06萬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游,長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長150公里,三江營以上流域面積為16.46萬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和山東五省,流域面積約為27萬平方公里,以廢黃河為界,整個流域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兩大水系,流域面積分別為19萬平方公里和8萬平方公里。
參考資料來源:-南北分界線
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屬于亞熱帶地區,以北屬于溫帶地區。
秦嶺淮河一線西起陜西甘肅地區,東至江蘇安徽一帶,是我國天然的南北方自然地理分界線,也是我認定的南北分界線。
從自然地理來看,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的1月0攝氏度等溫線,也是800ml等降水量線,同時也是前鋒和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南北方差異最重要的特征是秦淮以北地區冬季河湖結冰,河流水位變化大,大部分樹木會落葉;而以南地區河流冬季基老不結冰,水位變化小,樹木不落葉。
擴展資料:
由于南北方的氣候差異,導致了南北方農業生產方式、自然地理地貌、生活習俗、人文風慧盯情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像是“北麥南稻,南船北馬”、“南橘北枳”這些俗語都是對南北差異的一種描述。
近年來,秦嶺淮河一線的城市注重起了這一重要分界線,以發展旅游業,提高城市知名度為目的,紛紛建立起中國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線標志,例如江蘇省淮安市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園,這也就導致了淮安是一個南北方人兼有的城市。
“秦嶺-淮河往西至青藏高原東部的橫斷山脈”是我國的重要地理分界線(簡稱“秦嶺-淮河一線”。該線將我國的東部季風區分為南北兩區。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的地理差異很大,造成明顯的不同。
1、氣溫:秦嶺-淮河一線為一月份0℃等溫線。造成南方冬季不結冰,北方冬季結冰;
2、積溫:秦嶺-淮河一線為日均溫≥10℃,年積溫4500℃等值線。以南為亞熱帶,以北為暖溫帶;
3、降水:秦嶺-淮河一線為年降水800mm等降水線。以南年降水量高于800mm,以北低于;
4、氣候: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
5、干濕地區分界:以南為濕潤地區,以北為半濕潤半干旱地區;
6、農業:旱地農業與水田農消皮業分界線。以南水田,以北旱地;
7、糧食作物:水稻生產與小麥生產分界線。以南水稻為主,以北小麥為主;
8、植被: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分界線。以南樹木常綠,以北樹木冬天落葉;
9、河流:水文狀況分界線。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變化小、無結冰期、含沙量小,夏季雨汛為主,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變化大、有結冰期、含沙量大,有春季積雪融水的春汛;
10、分水嶺: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
11、地形:以南地形相對破碎,以盆地和丘陵為主;以北地形較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為主;
12、區域:我國南方/華中地區和北方/華北地區的分界線;
13、農作物熟制:以南為一年兩至三熟,以北為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14、水資源:中國水資源分布的沒缺多水帶和過渡帶的分界線。以南多,以北少;
15、礦產資源:以南能源礦產少,以北多煤炭和石油礦產;以南多有色金屬(銅、鋁、鎢、鋅、錫、汞等)礦,以北多黑色金屬(鐵、鉛等)礦產。
所以造成南北差異還有對人民的生產生活都有體拿察差現。如南腔北調、南米北面、南船北馬、南經北政、南拳北腿等。
是中國地理區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地理分界線喚慎。在此線的北面和南面,自然條件、地正鏈轎理風貌、農業舉肆生產或是人民生活習俗,均有明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