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唯物論的根本出發點是?人民群眾的觀點是歷史唯物論的根本出發點。歷史唯物主義,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理論出發,認為物質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直接從事物質生產的人民群眾則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那么,歷史唯物論的根本出發點是?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即社會的與架構,與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決定社會意識(即伴隨體系架構產生的意識,訴求,思想等等),社會意識又可以塑造與改變社會存在。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要素所有者與生產力提供者之間的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及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揭示的經濟組織形式)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可以作為研究社會發展的出發點。
擴展資料
歷史唯物主義為德國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俄國哲學家列寧評價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修正為經濟唯物論。
歷史觀是人們對于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
參考資料:-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出發點是馬本人的唯心史觀,它拋棄了馬自己以前主張的辯證法,所以輕而易舉地得出資本主義私有制滅亡、共產主義公有制勝利的結論。
唯物主義是一種有限論,與無限論(不可知論)和一神論對立。唯物主義承認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否認有全知者(神)存在。唯物主義認識到上述論斷包含矛盾,但是不試圖解決這個矛盾,而是把它承認下來,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包含矛盾的,越矛盾就越真實。一神論也承認矛盾是存在的,但是否認矛盾的普遍性和真實性,認為世界是可知的,但是有可知者必然先有全知者(神)存在,而且唯有全知者(神)是真實的。
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此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出發點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此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出發點。故選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指社會的物質生活過程,其基礎及決定力量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廣義指社會的一切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狹義則專指關于社會關系的意識,即意識形態。
擴展資料:
歷史唯物主義用以觀察社會歷史的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
但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于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唯物主義指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于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 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觀察人及其活動,能準確的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
以上就是歷史唯物論的根本出發點是的全部內容,歷史唯物論的根本出發點是什么?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作為科學歷史觀出發點的是“現實的人”。他們把從事物質生產的“現實的人”作為出發點,這是因為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