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化學思維導圖?.那么,必修二化學思維導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氮氣,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 2.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元素,二者形成的氧化物的化學式為al203。 3.自然界中最輕的氣體是氫氣,相對原子質量最小的氣體是氫氣,最理想的能源是氫氣,它的三大優點是來豐富、燃燒熱值高、產物是水無污染。 4.最簡單的有機物是甲烷(ch4) 5.敞口放置在空氣中能產生白霧的酸是濃鹽酸,因為它有揮發性,揮發出來的氯化氫(chl)氣體遇到空氣中的水蒸氣結合為鹽酸小液滴,所以產生白霧。實驗室制取二氧 化碳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鹽酸反應,而不用濃鹽酸,就是因為濃鹽酸有揮發性,揮發出的氯化氫氣體混入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氣體不純。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方程式為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6.工業上除鐵銹常用的酸是稀鹽酸、稀硫酸;除鐵銹的試驗現象為鐵銹消失,溶液變黃,其反應方程式為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工業上再進行電鍍之前,常把金屬制品放在酸中浸泡一會兒,其目的是除去金屬表面的金屬氧化物;但浸泡時間不宜過長,其原因是金屬氧化物溶解后,酸溶液會繼續與金屬發生反應,使金屬制品被腐蝕。 7.工業上常見的重要的堿氫氧化鈉(naoh)、氫氧化鈣ca(oh)2,他們暴露在空氣中會吸收空氣中的co2爾變質,其變質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2naoh + co2 ==== na2co3 + h2o ;ca(oh)2 + co2 ==== caco3 ↓+ h2o 。在實驗室中除去或吸收co2最好選用氫氧化鈉溶液,其原因是氫氧化鈉易溶于水,而氫氧化鈣微溶于水,得到的石灰水濃度小,吸收的二氧化碳不徹底。實驗室檢驗co2必須用澄清石灰水,因為能產生明顯的可是現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或產生白色沉淀)。農業 上改良酸性土壤的堿是熟石灰ca(oh)2. 8.在空氣中不能燃燒而在氧氣中能燃燒的金屬是鐵,其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3fe + 2o2 點燃 fe3o4;其反應的現象為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熱、生成黑色固體; 做燃燒實驗在瓶底要方少量的沙或水,其原因是防止生成物熔化后落入瓶底而炸裂。 9.實驗室常見的指示劑有兩種:紫色石蕊試液、無色酚酞試液。 (1).酸溶液能試紫色石蕊變紅,使無色酚酞不變色。 (2).堿溶液能夠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 10.在元素的學習中,有兩個取決于: (1).元素的種類取決于核電荷數(即核內電子數);如:氯原子和氯離子都屬于氯元素是因為它們的和電荷數(即核內電子數)相同;氯元素和氧元素是兩種不同的元素是因為他們的和電荷數(即核內電子數)不同。 (2).元素的性質取決于最外層電子數。如:最外層電子數是8個(氫是2個)是一種相對穩定結構,其化學性質就相對穩定;最外層電子數若<4個,在化學反應中 一般容易失去電子,形成帶正電的陽離子;最外層電子數若>4個,在化學反應中一般容易得到電子,形成帶負電的陰離子。
第一單元1——原子半徑(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氣體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徑隨原子序數的遞增而減小;(2)同一族的元素從上到下,隨電子層數增多,原子半徑增大。2——元素化合價(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從左到右,元素最高正價由堿金屬+1遞增到+7,非金屬元素負價由碳族-4遞增到-1(氟無正價,氧無+6價,除外);(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價、負價均相同(3)所有單質都顯零價3——單質的熔點(1)同一周期元素隨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組成的金屬單質的熔點遞增,非金屬單質的熔點遞減;(2)同一族元素從上到下,元素組成的金屬單質的熔點遞減,非金屬單質的熔點遞增4——元素的金屬性與非金屬性(及其判斷)(1)同一周期的元素電子層數相同。因此隨著核電荷數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電子,從左到右金屬性遞減,非金屬性遞增;(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相同,因此隨著電子層數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電子,從上到下金屬性遞增,非金屬性遞減。判斷金屬性強弱金屬性(還原性)1,單質從水或酸中置換出氫氣越容易越強2,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堿性越強(1—20號,K最強;總體Cs最強最非金屬性(氧化性)1,單質越容易與氫氣反應形成氣態氫化物2,氫化物越穩定3,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強(1—20號,F最強;最體一樣)
5——單質的氧化性、還原性一般元素的金屬性越強,其單質的還原性越強,其氧化物的陽離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其單質的氧化性越強,其簡單陰離子的還原性越弱。推斷元素位置的規律判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應牢記的規律:(1)元素周期數等于核外電子層數;(2)主族元素的序數等于最外層電子數。陰陽離子的半徑大小辨別規律由于陰離子是電子最外層得到了電子而陽離子是失去了電子6——周期與主族周期:短周期(1—3);長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鑭系);不完全周期(7)。主族:ⅠA—ⅦA為主族元素;ⅠB—ⅦB為副族元素(中間包括Ⅷ);0族(即惰性氣體)所以,總的說來(1)陽離子半徑<原子半徑(2)陰離子半徑>原子半徑(3)陰離子半徑>陽離子半徑(4對于具有相同核外電子排布的離子,原子序數越大,其離子半徑越小。以上不適合用于稀有氣體!
專題一:第二單元一、化學鍵:1,含義:分子或晶體內相鄰原子(或離子)間強烈的相互作用。2,類型,即離子鍵、共價鍵和金屬鍵。
離子鍵是由異性電荷產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鈉以離子鍵結合成NaCl。1,使陰、陽離子結合的靜電作用2,成鍵微粒:陰、陽離子3,形成離子鍵:a活潑金屬和活潑非金屬b部分鹽(Nacl、NH4cl、BaCo3等)c強堿(NaOH、KOH)d活潑金屬氧化物、過氧化物4,證明離子化合物:熔融狀態下能導電
共價鍵是兩個或幾個原子通過共用電子(1,共用電子對對數=元素化合價的絕對值2,有共價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價化合物)對產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價鍵是兩個原子借吸引一對成鍵電子而形成的。例如,兩個氫核同時吸引一對電子,形成穩定的氫分子。1,共價分子電子式的表示,P132,共價分子結構式的表示3,共價分子球棍模型(H2O—折現型、NH3—三角錐形、CH4—正四面體)4,共價分子比例模型補充:碳原子通常與其他原子以共價鍵結合乙烷(C—C單鍵)乙烯(C—C雙鍵)乙炔(C—C三鍵)
金屬鍵則是使金屬原子結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離域的共價鍵。
二、分子間作用力(即范德華力)1,特點:a存在于共價化合物中b化學鍵弱的多c影響熔沸點和溶解性——對于組成和結構相似的分子,其范德華力一般隨著相對分子質量的增大而增大。即熔沸點也增大(特例:HF、NH3、H2O)
三、氫鍵1,存在元素:O(H2O)、N(NH3)、F(HF)2,特點:比范德華力強,比化學鍵弱補充:水無論什么狀態氫鍵都存在
專題一:第三單元一,同素異形(一定為單質)1,碳元素(金剛石、石墨)氧元素(O2、O3)磷元素(白磷、紅磷)2,同素異形體之間的轉換——為化學變化
二,同分異構(一定為化合物或有機物)分子式相同,分子結構不同,性質也不同1,C4H10(正丁烷、異丁烷)2,C2H6(乙醇、二甲醚)
三,晶體分類離子晶體:陰、陽離子有規律排列1,離子化合物(KNO3、NaOH)2,NaCl分子3,作用力為離子間作用力分子晶體:由分子構成的物質所形成的晶體1,共價化合物(CO2、H2O)2,共價單質(H2、O2、S、I2、P4)3,稀有氣體(He、Ne)原子晶體:不存在單個分子1,石英(SiO2)、金剛石、晶體硅(Si)金屬晶體:一切金屬總結:熔點、硬度——原子晶體>離子晶體>分子晶體
專題二:第一單元一、反應速率1,影響因素:反應物性質(內因)、濃度(正比)、溫度(正比)、壓強(正比)、反應面積、固體反應物顆粒大小二、反應限度(可逆反應)化學平衡: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相等,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濃度不再變化,到達平衡。專題二:第二單元一、熱量變化常見放熱反應:1,酸堿中和2,所有燃燒反應3,金屬和酸反應4,大多數的化合反應5,濃硫酸等溶解常見吸熱反應:1,CO2+C====2CO2,H2O+C====CO+H2(水煤氣)3,Ba(OH)2晶體與NH4Cl反應4,大多數分解反應5,硝酸銨的溶解熱化學方程式;注意事項5
二、燃料燃燒釋放熱量專題二:第三單元一、化學能→電能(原電池、燃料電池)1,判斷正負極:較活潑的為負極,失去電子,化合價升高,為氧化反應,陰離子在負極2,正極:電解質中的陽離子向正極移動,得到電子,生成新物質3,正負極相加=總反應方程式4,吸氧腐蝕A中性溶液(水)B有氧氣Fe和C→正極:2H2O+O2+4e—====4OH—補充:形成原電池條件1,有自發的氧化反應2,兩個活潑性不同的電極3,同時與電解質接觸4,形成閉合回路
二、化學電源1,氫氧燃料電池陰極:2H++2e—===H2陽極:4OH——4e—===O2+2H2O2,常見化學電源銀鋅紐扣電池負極:正極:
鉛蓄電池負極:正極:三、電能→化學能1,判斷陰陽極:先判斷正負極,正極對陽極(發生氧化反應),負極對陰極2,陽離子向陰極,陰離子向陽極(異性相吸)補充:電解池形成條件1,兩個電極2,電解質溶液3,直流電源4,構成閉合電路
第一章 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結構
質子(Z個)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個) 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
1.原子( A X ) 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原子的核外電子數
核外電子(Z個)
★熟背前20號元素,熟悉1~20號元素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①電子總是盡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電子層里;②各電子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是2n2;③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8個(K層為最外層不超過2個),次外層不超過18個,倒數第三層電子數不超過32個。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
核素:具有一定數目的質子和一定數目的中子的一種原子。
同位素: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稱為同位素。(對于原子來說)
二、元素周期表
1.編排原則:
①按原子序數遞增的順序從左到右排列
②將電子層數相同的各元素從左到右排成一橫行。(周期序數=原子的電子層數)
③把最外層電子數相同的元素按電子層數遞增的順序從上到下排成一縱行。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質(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金屬性、非金屬性)隨著核電荷數的遞增而呈周期性變化的規律。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實質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周期性變化的必然結果。
2.同周期元素性質遞變規律
第三周期元素11Na12Mg13Al14Si15P16S17Cl18Ar
(1)電子排布電子層數相同,最外層電子數依次增加
(2)原子半徑原子半徑依次減小—
(3)主要化合價+1+2+3+4
(4)金屬性、非金屬性金屬性減弱,非金屬性增加—
(5)單質與水或酸置換難易冷水
四、化學鍵
化學鍵是相鄰兩個或多個原子間強烈的相互作用。
1.離子鍵與共價鍵的比較
鍵型離子鍵共價鍵
概念陰陽離子結合成化合物的靜電作用叫離子鍵原子之間通過共用電子對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價鍵
成鍵方式通過得失電子達到穩定結構通過形成共用電子對達到穩定結構
成鍵粒子陰、陽離子原子
成鍵元素活潑金屬與活潑非金屬元素之間(特殊:NH4Cl、NH4NO3等銨鹽只由非金屬元素組成,但含有離子鍵)非金屬元素之間
離子化合物:由離子鍵構成的化合物叫做離子化合物。(一定有離子鍵,可能有共價鍵)
共價化合物:原子間通過共用電子對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價化合物。(只有共價鍵)
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形成的物質的結構與表示共價鍵形成的物質的結構的不同點:(1)電荷: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形成的物質的結構需標出陽離子和陰離子的電荷;而表示共價鍵形成的物質的結構不能標電荷。(2)[ ](方括號):離子鍵形成的物質中的陰離子需用方括號括起來,而共價鍵形成的物質中不能用方括號。
第二章 化學反應與能量
第一節 化學能與熱能
1、在任何的化學反應中總伴有能量的變化。
原因:當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時,斷開反應物中的化學鍵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學鍵要放出能量。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一個確定的化學反應在發生過程中是吸收能量還是放出能量,決定于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的相對大小。E反應物總能量>E生成物總能量,為放熱反應。E反應物總能量
2、常見的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
常見的放熱反應:①所有的燃燒與緩慢氧化。②酸堿中和反應。③金屬與酸反應制取氫氣。
④大多數化合反應(特殊:C+CO2 2CO是吸熱反應)。
常見的吸熱反應:①以C、H2、CO為還原劑的氧化還原反應如:C(s)+H2O(g) CO(g)+H2(g)。
②銨鹽和堿的反應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數分解反應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類:
形成條件利用歷史性質
一次能源
常規能源可再生資源水能、風能、生物質能
不可再生資源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可再生資源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氫能、沼氣
不可再生資源核能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經過加工、轉化得到的能源稱為二次能源)
電能(水電、火電、核電)、蒸汽、工業余熱、酒精、汽油、焦炭等
[思考]一般說來,大多數化合反應是放熱反應,大多數分解反應是吸熱反應,放熱反應都不需要加熱,吸熱反應都需要加熱,這種說法對嗎?試舉例說明。
點拔:這種說法不對。如C+O2=CO2的反應是放熱反應,但需要加熱,只是反應開始后不再需要加熱,反應放出的熱量可以使反應繼續下去。Ba(OH)2·8H2O與NH4Cl的反應是吸熱反應,但反應并不需要加熱。
化學思維導圖:
? ?第一單元:
?
? ?第二單元:
? ?第三單元:
?
?
第四單元:
金屬活動性順序表的應用
金屬活動性順序是歷年來中考命題的熱點,題目的難易不同,題型各異。因此對金屬活動性順序表的正確理解和靈活運用十分重要。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進行理解。
1. 金屬與酸發生反應
(1)金屬應是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排在(H)前面的金屬。
(2)單質鐵與酸發生置換反應時生成亞鐵鹽。
(3)K、Ca、Na除與酸反應外,還能與水在常溫下發生置換反應生成 ,其余金屬則不能。
2. 金屬與鹽發生置換反應
(1)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屬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而與H的位置無關。但K、Ca、Na等金屬例外,由于它們過于活潑,與鹽溶液不發生置換反應,而是先與溶液中的水發生反應。
(2)鐵與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時,只生成二價亞鐵鹽。
(3)用同種金屬置換不同的鹽溶液,鹽中金屬排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較后的金屬首先被置換出來。用不同的金屬置換同種鹽溶液,鹽中金屬排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較前的金屬先被置換出來。
縱觀2005年各省市中考試題,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判斷金屬與酸(或鹽溶液)能否發生反應
例1 (連云港市)5角硬幣的外觀呈金黃色,它是銅和鋅的合金,市面上有人用它制成假金元寶行騙,小明同學用一種試劑揭穿了他。小明一定不會用的試劑是( )
A. 硫酸銅溶液 B. 硝酸銀溶液
C. 鹽酸 D. 硝酸鈉溶液
解析: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金排在氫的后面,不與鹽酸反應:銅鋅合金中的鋅能置換出鹽酸中的氫,會有氣泡產生。銅和鋅都比銀活潑,能置換出硝酸銀溶液中的銀,金屬表面的顏色發生變化;鋅也能置換也硫酸銅溶液中的銅,溶液的顏色會發生變化。故不能與銅鋅合金發生反應的為硝酸鈉,因此一定不會用D。
二、判斷未知金屬的活動性大小
例2 (南京市)小穎同學為探究X、Y、Z三種金屬(都不是銀)的活動性順序,做了以下實驗:(1)把X和Y分別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產生氫氣,Y不反應;(2)把Y和Z分別放入硝酸銀溶液中,在Y表面有銀析出,而Z沒有變化。根據以上實驗事實,下列金屬活動性順序由強到弱排列正確的是( )
A.
B.
C.
D.
解析:由金屬活動性順序可知:排在前面的金屬(K、Ca、Na除外)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屬從其溶液中置換出來;排在氫前面的金屬能置換出酸中的氫。據此由(1)推知:X排在H的前面,Y排在H的后面,即活動性:X>Y;由(2)知Y的活動性比Ag強,Ag比Z強,即Y>Ag>Z;綜上則有X>H>Y>Ag>Z,故正確答案為B、D。
三、判斷金屬與混合鹽溶液反應的產物
例3 (柳州市)向含有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Zn粉,完全反應后過濾。下列推斷正確的是( )
A. 若濾紙上只有Ag,則濾液中必有
B. 若濾紙上有Ag和Cu,則濾液中必有 ,可能有
C. 若濾紙上有Ag、Cu和Zn,則濾液中必有 ,可能有
D. 若濾紙上有Ag、Cu和Zn,則濾液中有
解析:若用同種金屬置換不同的鹽溶液,鹽中金屬排在后面的首先被置換出來。故Zn首先應與 溶液發生反應,反應完后若Zn有剩余才與 溶液發生反應。綜上所述,可判斷B符合題意。
四、判斷金屬與酸反應速率
例4 (天津市)用質量相等的鋅粉和鐵粉,分別與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等質量的稀鹽酸充分反應,產生氫氣的質量和反應所用時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則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 曲線a、b分別表示鋅、鐵的反應情況
B. 鹽酸均反應完,鋅、鐵有剩余
C. 鹽酸均反應完,鋅恰好完全反應,鐵有剩余
D. 鋅、鐵都反應完,鹽酸有剩余
解析:金屬的活潑性越強,越容易與酸發生置換反應,生成氫氣的速率越大。同價態的不同金屬與酸反應產生等質量的氫氣時,金屬的相對原子質量越大,消耗金屬的質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少。由圖象可知a比b反應速率快,a、b產生的氫氣質量相等。由于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鋅比鐵活潑,故a為鋅,b為鐵;由于等質量的鋅和鐵產生的氫氣質量相等,故鹽酸都已反應完全,再鋅的相對原子質量大于鐵,故消耗鋅的質量比鐵多,鋅有可能恰好完全反應,也可能有剩余,但鐵肯定有剩余。故應選D。
五、設計實驗驗證金屬的活動性
例5 (上海市)為探究鐵和銅的金屬活動性順序,請根據實驗室現有的儀器和藥品條件,通過填寫表1,完成對實驗方案的構思。
〔實驗儀器〕試管、膠頭滴管、鑷子
〔實驗藥品〕鐵釘、銅片、稀硫酸、硫酸鋅溶液、硫酸亞鐵溶液、硫酸銅溶液
表1
方案 所選藥品 有關化學方程式
1
2
解析:由于鐵是活潑金屬,而銅是不活潑金屬,因此可讓其與稀硫酸反應觀察現象,也可利用鐵、銅與硫酸銅溶液反應觀察現象的方法來驗證。
方案一:將鐵、銅片分別放入稀硫酸中,鐵和稀硫酸反應有氣泡產生,而銅則無現象,有關方程式為 。
方案二:將鐵、銅片放入硫酸銅溶液中,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有紅色的銅覆蓋在鐵的表面,溶液由藍色變為淺綠色,銅則不反應,有關方程式為 。
六、評價實驗方案
例6 (河南省)某化學興趣小組為測定 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設四種方案,每種方案所用試劑如下,其中你認為不可行的是( )
A. 溶液
B. 溶液
C. 、稀鹽酸、 溶液
D. 溶液、 溶液
解析:(A)中 都不能與 溶液反應,只能說明 沒有Fe活潑,但Cu和Ag的活潑性無法判斷。(B)中Fe能置換出 溶液中的Cu,而Ag則不能,說明Fe比Cu活潑,Cu比Ag活潑。(C)中Fe能和稀鹽酸反應,Cu則不能,但Cu能置換出 溶液中的Ag,說明Fe比Cu活潑,Cu比Ag活潑。(D)中Cu不與 溶液反應,但能和 溶液發生置換反應,說明Cu不如Fe活潑,但比Ag活潑。因此方案(A)不可行。
七、進行實驗探究
例7 (四川省)甲同學為了探究鋁、鐵和銅三種金屬的活動性,他用銅絲、鐵絲、鋁絲和稀鹽酸四種物質,設計了以下只用一支試管,取一次鹽酸的探究方案。
(1)請你幫助甲同學完善表2中的探究方案。
實驗步驟 觀察到的現象
①在試管中取少量鹽酸,插入鐵絲,充分反應 ___________
②在①所得溶液中,插入________,充分反應 無明顯現象
③在②所得溶液中,插入________,充分反應 ___________
結論:金屬活動性 。寫出①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將鋁絲插入溶液前應進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
(2)乙同學看到甲同學的方案后,認識只要再補充一個實驗,還能得出活動性 的結論,乙同學要補充的實驗是________。
(3)丙同學認為要得到活動性 的結論,不必補做實驗,只需將甲同學方案中插入金屬的順序調整即可,調整后的金屬插入順序為_________。
解析:根據金屬活動性,可知鐵能和稀鹽酸反應,可觀察到溶液中有氣泡出現,溶液由無色變為淺綠色,方程式為 。反應后①中得到 溶液,由題給信息甲同學步驟②中無明顯現象,說明插入的金屬沒有鐵活潑,即為銅絲。由步驟②中沒有反應,故②所得溶液仍是 溶液,在步驟③中插入鋁絲,發生反應 ,溶液由淺綠色變為無色。由于金屬鋁表面容易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具有較強的抗腐蝕性,因此將鋁絲插入溶液前應用砂紙除去鋁絲表面的氧化鋁,以便于能充分反應。由于甲同學已證明了活動性 和 ,因此乙同學要得出活動性 的結論,只需再做一個把銅絲插入鹽酸中的實驗即可。丙同學應先在鹽酸中插入銅絲,無明顯現象,說明活潑性 ;再將鐵絲插入①所得溶液即鹽酸中反應,說明活動性 ,最后把鋁絲插入②所得溶液即 中反應,說明活動性 ,綜上調整插入金屬的順序即可得出活動性 的結論。
參考資料:我也是看的
以上就是必修二化學思維導圖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