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數字故事?1、庫默爾屈就為一個中學教師時,有一天上課,在黑板上運算卻忘了七和九的乘積!他猶豫很久講不下去時,有學生說答案是61,他依著寫下了。怎知另一聲音說他應該寫69。庫默爾當然曉得正確答案只有一個,至于是61、69或其他數目,他不能決定了。于是他開始分析,高聲說61是質數,不會是一個乘積,那么,歷史數字故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高斯巧解算術題
高斯在數學和科學的許多領域都有特殊的影響力,被列為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高斯從小就是一個愛動腦筋的聰明孩子,他在8歲時就發現了數學定理。當時高斯上小學,老師在班上出了這樣一道題,讓學生從1+2+3……一直加到100為止。
老師想這道題足夠這幫學生算半天的,他也可以得到半天悠閑。哪知過了一會兒,小高斯就舉起手來,說他算完了。老師一看答案,5050,完全正確。老師驚詫不已,問小高斯是怎么算出來的。他就說先算1+100=101,2+99=101,這樣一共有50個101,因此結果是5050。這就是著名數學家高斯的故事,巧解算術題。
2、阿基米德測皇冠
阿基米德大家都很熟悉,他是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力學家,享有“力學之父”的美稱,和高斯、牛頓并列為世界三大數學家。阿基米德有許多故事,其中最知名的要算發現阿基米德定律的那個測皇冠的故事了。
傳說希倫王召見阿基米德,讓他鑒定純金王冠是否摻假。他冥思苦想多日,在跨進澡盆洗澡時,從看見水面上升得到啟示,作出了關于浮體問題的重大發現,并通過王冠排出的水量解決了國王的疑問。
高斯小的時候,老師叫他算個數學題,1+2+3+4+ +100=
他把1+2+3+4+ +100=1+99 +2+98 +3+97 + 4+96+ 49+51 +50+100=49個100+50+100=50個100+50=50×100+50=5050
阿拉伯數字1、2、3、4、5、6、7、8、9、0是國際上通用的數碼。這種數字的創制并非阿拉伯人,但也不能抹掉阿拉伯人的功勞。阿拉伯數字最初出自印度人之手,也是他們的祖先在生產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
公元前3世紀,印度出現了整套的數字,但各地的寫法不一,其中典型的是婆羅門式,它的獨到之處就是從1~9每個數都有專用符號,現代數字就是從它們中脫胎而來的。當時,“0”還沒有出現。到了笈多時代(300-500年)才有了“0”。這樣,一套完整的數字便產生了。這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印度數字首先傳到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等國。7-8世紀,隨著地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的崛起,阿拉伯人如饑似渴地吸取古希臘、羅馬、印度等國的先進文化,大量翻譯其科學著作。771年,印度天文學家、旅行家毛卡訪問阿拉伯帝國阿撥斯王朝(750-1258年)的首都巴格達,將隨身攜帶的一部印度天文學著作《西德罕塔》獻給了當時的哈里發曼蘇爾(757-775),曼蘇爾令翻譯成阿拉伯文,取名為《信德欣德》。此書中有大量的數字,因此稱“印度數字”,原意即為“從印度來的”。
阿拉伯數學家花拉子密(約780-850)和海伯什等首先接受了印度數字,并在天文表中運用。
1、數學小故事——找零錢
一家手杖店來了一個顧客,買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張50元的票子,要求找錢.
店里正巧沒有零錢,店主到鄰居處把50元的票子換成零錢,給了顧客20元的找頭.
顧客剛走,鄰居慌慌張張地奔來,說這張50元的票子是假的.店主不得已向鄰居賠償了50元.隨后出門去追那個顧客,并把他抓住說:“你這個騙子,我賠給鄰居50元,又給你找頭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賠償我100元的損失.”
這個顧客卻說:“一根手杖的費用就是鄰居給你換零錢時你留下的30元,因此我只拿了你70元.”
請你計算一下,手杖店真正的損失是多少?這里要補充一下,手杖的成本是20元.如果這個顧客行騙成功,那么共騙得了多少錢?
2、故事:猴子撈帽
一群猴子在井旁玩,一陣風將一只猴子的帽子吹到井里,他招呼來18個小伙伴,從井上方的松上一個接一個去撈帽子,有4只猴子沒有上樹,就撈著了帽子,問:是幾只猴子上樹下井接在一起把帽子撈上來的?
有一個故事是關于數學家高斯的事了,小時候數學老師給他出了一道題,從1+到100,這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但高斯很快就算出來了。
以上就是歷史數字故事的全部內容,2、一個故事引發的數學家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個故事。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