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所有學科 > 物理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初中物理力引入的教案

  • 物理
  • 2023-04-12
目錄
  • 八年級物理第一節力優秀教案
  • 物理教學設計優秀教案
  • 初中物理力引入的教案
  • 初中物理力學經典例題及答案
  • 初中物理力教學設計案例

  • 八年級物理第一節力優秀教案

    初中物理試講電子版文檔

    1Ayw1ze59LQteSx-dWrj2oQ

    ?pwd=jmrv 提取碼: jmrv

    初中物理試講電子版文檔|初中悄核物理全套教案|初中物理課本全套|初中人教版全套物理教案|014.說課稿的格式.doc|013.說課稿的格式模版.docx|012.全國教師資格認定面試問答試題精講匯總.docx|011.經驗介紹:國考教師面試中如何更有效利用備課的20分鐘.docx|010.教師考試錦囊:試講+面試.docx|009.國家教師資格統考面試備課紙樣本(練習用).docx|008.國家教師資格統考面試備課紙樣本(二).docx|007.2018年國考教師資格面試(面試重點啟皮掘及評分標準表).docx|006.2018教師資格證面試流程和注意事項.docx|005.2018教師資格考試---結構化面試試題匯總及參握廳考答案.docx|004.2017教師資格考試---結構化面試試題匯總及參考答案.docx

    物理教學設計優秀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力的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力的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下冊第2章第6節"摩擦力",在學生認識"力""彈力"和"重力"的基礎上,再認識摩擦力。《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列舉常見的力,如重力、彈力、摩擦力,并說明其意義",因此教材呈現很多實例,試圖從摩擦力的產生和摩擦力的方向、作用點、大小及摩擦力的利和弊等方面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摩擦力。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能舉出生活中和摩擦有關的例子,但認識上還存在不少缺陷,如"怎樣的兩物體間會產生摩擦力""摩擦力大小與什么有關""有哪些方法可以改變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并不完全是阻力,有時也是動力"等。所以本課在教學、實驗中要針對這些難點,設置問題暴露學生認知不足,而后進行概念轉化,借此教學策略幫助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摩擦力。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并建構滑動摩擦力概念。

    2.學生通過列舉生活中滑動摩擦力的現象,進一步認識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3.學生通過探究實驗,理解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熟悉控制變量法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

    4.學生通過"假如摩擦力消失了,世界將會變得怎么樣"的問題的思考和想象,理解摩擦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摩擦力概念的建構;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摩擦力概念建構及實驗過程中對測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的理解。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體驗感悟,走進"摩擦"

    學習任務1:做一做,想一想。將手掌緊壓在桌面上,并慢慢拖動,使手在桌面上滑動。()你的手掌有什么感覺?用手推一下放在桌面上的木塊,使它運梁逗動起來,觀察木塊離開手后運動狀態有什么變化,并用所學知識解釋這一現象。

    設計意圖:采用學生小組合作方式,在親身體驗基礎上討論、交流、體驗摩擦力的存在,感悟摩擦力會在一個物體在另一物體表面上滑動時產生,及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等,使對摩擦力這個概念的建構有真實的感悟作基礎。

    學習任務2:看一看,想一想。觀察PPT中"在河岸上跑步和在河中跑步"的畫面,談自己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及有何感受。觀察教材第114頁圖3-74,航天器的碎片經過大氣層的情境,并嘗試解釋這一現象。

    設計意圖:以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為例,讓學生認識氣體、液體的摩擦,進一步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摩擦,并且體會科學的應用價值,激發對科學的學習興趣。

    學習任務3:摩擦力是生活中常見的力,你能利用手中的鉛筆、橡皮擦、書本等物體來制造摩擦力嗎?

    設計意圖:學生對摩擦的初體驗之后,再通過學生利用身邊的物體,制造摩擦力,使其對摩擦力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說明生活中摩擦是普遍慧備存在的。

    【環節二】動手實驗,探究"摩擦"

    小車在桌面上運動一會兒停下來是由于受到摩擦力,手掌在桌面上拖動,也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作用,那么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呢?

    學習任務4: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相關。

    建立假設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壓力的大小有關。

    建立假設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器材準備:木塊、鉤碼、彈簧測力計、毛巾、木板。

    檢驗假設1:

    (1)控制變量:保持_____不變,______改變。

    (2)使小木塊勻速直線運動,記錄此時摩擦力的大小。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檢驗假設2:

    (1)控制變量橡碧賣:保持_____不變,_____改變。

    (2)使小木塊勻速直線運動,記錄此時摩擦力的大小。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組實驗結束后請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設計意圖: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活動建議"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經歷這個探究過程,體會實驗設計中控制變量法的應用,并通過實驗觀察、數據記錄、數據分析,針對探究的問題,自己總結結論。在這個任務的完成過程中,讓學生學習實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同時嘗試著解決提出的問題。

    【環節三】大膽想象,如果沒有"摩擦"

    學習任務5:假如沒有摩擦,我們的世界將會是怎樣的情景?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中提出活動建議"討論假如沒有摩擦力的現象".對沒有摩擦的情景的描述既鍛煉了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認識摩擦力的客觀存在性和摩擦力的意義。

    六、教學反思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如何有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其學會自主學習呢?筆者認為,其著力點應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在教學中創設各種條件,把獲取知識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教師的教"服務"于學生的學,即創設一個學習者中心的課堂。在學習者中心的課堂中,教師要密切關注每個學生的個體發展和設計適當的任務,教師要向學生呈現"剛剛能處理的難題",即足夠的挑戰性以維持參與,但是不要太難,導致學生氣餒。因此,本案例中嘗試"任務驅動"教學策略,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的養成,同時達到"還學于生"的良好效果。

    1.動手實踐任務,讓學生在體驗、感悟、理解

    學生通過親身活動加深對知識的感受與體驗,從而牢固地記憶知識、理解原理、感悟道理,提高學習和遷移能力。任務1、2、3都是基于學生動手實踐,通過感受、拓展、再感受,在理解的基礎上建構摩擦力概念,不斷地把更多的學習過程交給學生,并在學習目標和學習實踐之間建立起密切的聯系。

    2.實驗探究任務,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實驗是借助儀器的間接的觀察。由于實驗是為了對假設進行檢驗,比直接觀察更具結構性,所以實驗活動是最能反映科學方法的活動,也是認知上較高層次的探究活動。任務4就是對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涉及兩個變量,即壓力和粗糙程度,通過控制變量法可以對此問題進行有結構的探究,根據一定思路進行實驗設計,對非觀測變量進行有效的控制,而對觀測變量進行有效的觀測。通過實驗探究任務,學生學會思考解決問題、研究問題的方法,也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

    3.開拓思維任務,激發學生智慧火花

    如果學生能使用已學習的內容來解決問題,這表明學生已經發生了知識的遷移。在學生學習摩擦力的基礎上,讓學生應用已學知識,通過任務5進行逆向思維。這將有利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理解程度的反饋和把握,并以此調控教學,有利于目標的達成。

    力的教案 篇2

    (一)教學目的

    1.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

    2.會正確使用彈簧秤,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二)教具

    彈簧秤、木塊。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力?力產生的效果有哪些?

    2.在彈簧下掛一物體,物體對彈簧有一拉力,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各是什么?說明這個力產生什么效果。

    二、新課引入

    教師:請大家看課本圖87和圖88。回答這兩個圖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

    這兩個圖說明了力有大小。

    教師:生活中我們發現有的力很大,有的力很小。起重機把大塊的建筑材料吊起來,起重機對物體向上的拉力非常大。我們背著書包上學,我們用的力很小。我們需要對力的大小進行測量。

    三、力的單位

    教師:要測量力的大小,首先應該規定力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這是為了紀念偉大的科學家牛頓而命名的。

    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在初中階段暫時不能討論,我們只要對“牛頓”這個力的單位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就夠了。

    多大的力是1牛頓?你拿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是1牛頓。拿起一塊磚用的力大約是20牛頓。運動員舉起杠鈴時需要用1000至3000牛頓的力。

    四、彈簧秤

    教師:有了力的單位還不夠,要測量力的大小還需要有測量。測量力的是測力計,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1.彈簧秤的原理

    教師演示并講解:我們知道,彈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長,拉力越大,彈簧伸長的越長。彈簧秤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

    2.觀察彈簧秤

    (l)彈簧秤上刻度數值是用什么作單位的?

    (學生觀察、回答:彈簧秤上的刻度數值用牛頓作單位)

    (2)彈簧秤上最大刻度的數值是多少?

    (學生回答:最大刻度數值是5牛頓)

    教師:彈簧秤上最大刻度數值就是這個彈簧秤的量程。彈簧秤受到的力最大不能超過它的量程,否則彈簧秤就會損壞。我們今天所用的彈簧秤的量程就是5牛頓。

    (3)彈簧秤的最小刻度是多少?

    (學生回答:0.2牛頓)

    教師:不同的彈簧秤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應該根據刻度數值和格的數目去計算。

    (4)零刻度的調整

    教師:看看你所用的彈簧秤,當不受拉力時,指針是不是對準零刻度線,如果沒對準,請你調整好。

    (學生調整)

    教師:使用彈簧秤測量力的大小時,應該先觀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進行零刻度的調整。

    3.學生實驗

    (1)用手拉彈簧秤的鉤,大家親自感受1牛頓和5牛頓的力有多大。

    (學生操作)

    (2)每人一個木塊,用彈簧秤拉著它在空中靜止不動,測量拉力。

    (學生操作)

    (3)使木塊勻速直線上升,拉力多大?

    (學生操作)

    (4)木塊在水平桌面上勻速直線運動,拉力多大?

    (學生操作)

    教師:從剛才的實驗可以看出,同一個木塊在空中靜止和勻速直線上升時,拉力大小相等。拉著木塊在桌面上勻速直線運動時所需要的力遠比拉著它勻速上升時的拉力小得多。正因為這個道理,很多沉的東西我們搬不動,但是可把它推動。

    (5)現在用一根頭發拴在彈簧秤的鉤上。測量將頭發拉斷時的拉力多大。

    (學生操作)

    教師:人的頭發的強度隨人的年齡大小而變,成年人的頭發強度大,小孩和老人的頭發強度小。

    五、總結

    1.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字母N表示。

    2.力的大小用測力計測量,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3.使用彈簧秤時,應先觀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進行零刻度的調整。測量力時,不得超過它的量程。

    六、作業

    1.復習課文。

    2.完成節后的練習。

    第二節力的測量教案之一

    力的教案 篇3

    —、活動:

    探究影響物體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1.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的重力

    2.提出猜想

    1.設計實驗

    2.進行實驗,收集證據,得出結論

    5.交流與評價

    二、判斷重力的方向

    三、重力勢能

    四、學生小結本節課內容

    五、布置作業

    討論圖8-12至圖8-14提出的問題,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作用,引出重力的概念。

    根據圖8-15介紹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的方法

    提問: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與哪些因素有關

    指導學生對實驗方案進一步修正。

    結論: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與它的質量成正比。

    關系式:G=mg

    g=9.8N/kg

    對學生的探究結果給予一定的評價

    例題:質量是450g的物體所受重力是多大?

    通過演示課本圖8-17實驗,讓學生明確物體所受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演示被舉高的物體在下落過程中能對其它物體做功,而具有重力勢能參與體驗,參與討論。

    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所受的重力,并正確讀數,記錄數據。

    猜想1:可能與物體的形狀有關

    猜想2:可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猜想3:……

    根據所提供的器材設計一個簡易實驗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小組交流探究結果

    已知:m=450g=0.45kg

    求:G=?

    解G=mg=0.45kg×9.8N/kg=4.41N

    答:物體所受的重力是4.41N.

    體驗豎直方向是與水平面垂直,與斜面不垂直

    力的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故事情境和兒歌學習律動《愛吃巧克力的老鼠》。

    2、通過夸張的動作和表情表現小老鼠的形象。

    3、活動中情緒愉快,體驗與同伴共同律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老鼠頭飾、音樂磁帶、地墊、巧克力、

    活動過程:

    一、故事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導語:這是什么?(巧克力)小朋友們喜歡吃嗎?有一只小動物也很喜歡呦。

    1、讓我們來聽一聽小老鼠吃巧克力的故事。

    二、完整欣賞音樂,感受老鼠的音樂形象。

    教師導語:“有一首音樂也會講小老鼠的故事,我們來聽一聽,音樂的什么地方是小老鼠在吃巧克力;什么地方是小老鼠在跳舞;什么地方是用手添巧克力的。”

    三、利用兒歌學習律動《愛吃巧克力的老鼠》

    1、學習小老鼠吃巧克力的動作

    教師導語:“小老鼠是怎么吃巧克力的時候可開心呢。那他是怎么吃的呢?吃的時候臉上的表情是什么樣子的呢?”

    2、學習小老鼠跳舞的動作。教師導語:“小老鼠吃的開心還跳起了舞呢,我們一起學學看吧!”

    3、學習小老鼠添手的動作

    教師導語:“小老鼠可喜歡吃巧克力啦,連化在手上的也不放過奧。”

    四、配樂完整律動

    1、鼓勵幼兒表演律動

    教師導語:“比一比誰最愛吃巧克力。”

    2、邀請客人老師表演律動。

    力的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的地位及作用

    《力》這節課是學生學習力學的入門課和基礎課。課本從學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歸納出力的初步概念,滲透"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時對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學起著參照、類比的作用,然后引導學生通過一些簡易實驗,體驗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讓學生形成一個有關力的初步的物理圖景,無疑"力"這節課的教學對后續課程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理解"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體產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②、方法與過程:

    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過程;培養學生表述自己的觀點,初步具有評估和聽取反饋意見的能力;培養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力現象的好奇,初步領略力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對自然現象有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并與他人交流的欲望,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也勇于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力的初步概念的過程,對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概括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力的初步概念的過程"。而通過一些簡易實驗體驗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培養學生敢于公開自己見解,勇于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對學生學習有一定的困難,所以這節課的教學難點就是"通過一些簡易實驗體驗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啟發和講解結合法。

    為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全面發展,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多媒體演示法很好地解決了"實驗教材的圖畫多于文字"的鮮明特點,同時增加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采用啟發式教學思想和讓學生探究結果的方法,注重雙邊活動,每一個結論都讓學生參與探究,自己公開見解,自己總結結果,而不是我直接給出。我所起的作用只是"啟發+規范"("啟發"是指為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教師調動了學生的心智活動,讓學生動手動腦,主要是動腦。"規范"是指為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在采用啟發式教學時,學生的思維是發散的,得出的結論是各式各樣的,結論的表述可能也是不準確或個性化的,此時教師就應當因勢利導,把學生得出的結論統一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上來,使結論標準化)。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自然圖景中利用多媒體演示常見的力現象導入新課,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理念,也激發了學生學習力現象的興趣。

    2、新課教學

    媒體演示、實例分析、教師引導、學生參與。

    本節課有三個問題"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我再講每個問題時都貫徹了"媒體演示、實例分析、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的教學思想。

    如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時,我首先用多媒體依次演示課本提供的6種與力相關的圖景,從表象看,這些圖景各不相同。它們有的涉及有生命的人、動物;有的涉及無生命的磁鐵、推土機;有的發生力作用是在相互接觸,有的則不接觸;作用方式則有舉、推、拉、吸引、排斥……在這些不同情景的背后,又隱含著共同點--都與力有關。在我的啟發與引導下,并給予適當的點撥與提示。

    力的教案 篇6

    課時:

    1課時。

    教學要求:

    1.理解調節物體所受的重力與浮力的關系,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輪船、潛水艇、氣球、飛艇的工作原理。

    教具:

    形狀、體積相同的鐵塊、木塊各一個,卷成一團的廢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個,自制潛水艇模型,潛水艇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演示:先讓學生注意鐵塊、木塊體積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后把鐵塊、木塊一同浸沒水中,同時放手,讓學生觀察。

    依次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1.浸沒在水中的木塊、鐵塊,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為什么一個浮起,一個沉下?

    2.浸沒在水中的木塊,鐵塊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為什么?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為什么?

    3.木塊、鐵塊的體積相等,為什么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導學生認識是因為密度不相等)

    小結:像鐵塊、木塊這些實心的物體,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們浸沒在水里,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體的密度跟水一樣,它將怎樣呢?

    二、講新課

    將橡皮泥、廢牙膏皮(鋁的)分別放在兩個玻璃水槽旁。

    教師講:橡皮泥、鋁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兩名學生分別做這兩個實驗,并讓他們每個人試著說明自己采用的辦法為什么能達到要求。然后,教師就著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結。)

    小結:密度比水大的物質,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這時,這個物體受到的重力雖然沒變,但它排開水的體積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邊講邊板書:

    三、浮力的應用

    1、采用“空心”的辦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師講:密度小于水的物質,像木材,做成獨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運送更多的人和貨物.密度大于水的物質,像橡皮泥、鋁,做成空心,也能調節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關系,使它下沉、懸浮或漂浮.現在看看技術上怎樣利用這個道理。先看看輪船。

    問:輪船是鋼鐵做的,鋼鐵的密度比水大還是比水小?輪船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邊小結邊板書。)

    2、浮力的利用

    (1)輪船 用空心辦法,增大體積,增大受到的浮力。

    問:如果一只輪船,它本身和裝的貨物總重100 000 N,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開的水重多少牛?它排開的水的質量是多少噸?(簡單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討論:這只船如果從河水駛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變不變?它排開的水的體積變不變?它是沉下一些,還是浮起一些?

    (2)潛水艇

    演示:潛水艇掛圖,潛水艇模型。(邊講解邊板書)

    用改變水艙中水量的辦法,使潛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

    (3)氣球和飛艇(讓學生看課文而后問學生)

    問:氣球、飛艇采用了什么辦法使它能夠受到空氣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用充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的辦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討論:要使充了氫氣、升到空中的氣球落回地面,你們能想出什么辦法?要使熱氣球落回地面,有什么辦法?

    三、小結(略)

    四、布置作業(略

    初中物理力引入的教案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5篇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那么初中物理教學設計怎么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希望大家喜歡!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篇1

    課題:什么是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究創新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使學生感到學習有用,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索精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重、難點:力的概念(重點)

    力的作用效果,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難點)

    教具:彈簧、乒乓球、排球、磁鐵、小車、鐵釘、鋸片、汽球、海綿;多媒體計算機。

    教學方法:問題——體驗——探究教學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和內容

    新課引入

    先設計懸念,激起學生求知欲,從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內容“力”,再讓學生看課文“?”后面的一段內容,再讓學生說出常用“力”字的詞及其意義。(接著讓學生體驗下面的過程)段巖

    1、學生緊握拳頭。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學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學生用力搬起課桌站立10秒鐘。

    讓學生談有什么感覺?引導學生說出原因。

    先請學生談談對力的認識,舉出平時用力的一些動詞,如:推、拉、壓、握……。然后講解人們對力的認識是從日常生活中開始的,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從事生產勞動中經驗的結晶,如:提水、挑物體、拉車、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覺到肌肉緊張。在此基礎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課題。

    (多媒體投影):什么是力

    新課教學:

    一、力是什么?(多媒體投影)

    1、觀察、演示:(多媒體投影——出示一組運動圖片)

    ①在剛才學生的體驗下,引導學生得出“力”是人對物體的作用,是人對物體施加了力。

    ②接著讓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物體間能伍基否發生力的作用呢?生產中,有沒有見過其他物體對物體施加力的情況嗎?(教師組織,學生互問互答)

    ③學生思考并舉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多媒體投影)

    ④剛才學生所舉的例子都是物體與物體相互接觸而發生力握橘御的作用的,讓學生對此提出不同的意見。(舉出一些不接觸也能發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體投影——A、B圖片)

    A》蘋果離開樹后能下落;

    B》鐵釘沒有接觸磁鐵,磁鐵吸引仍能鐵釘;

    結論:相互接觸的物體間能發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觸的物體也有力的作用。

    ⑤學生總結出:物理學中的力,是物體對物體推、拉、提、壓等的作用,即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有學生對“作用”的疑問,教師對此進行解釋:在物理學中通常將物體之間的推、拉、提、壓、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體投影)

    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

    教師講解:綜上所述,兩個物體無論是否接觸,它們之間都能發生力的作用,當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我們把施加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受到力的物體叫受力物體。(多媒體投影)

    (學生懂得從例子中分辨這兩種物體)

    3、多媒體投影上述記錄與分析,加深學生對物體力作用的體會

    4、鼓勵學生由體驗提出疑問:一個物體能否發生力的作用?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從主觀感覺出發,有礙概念的理解,例如:緊握拳頭時,手沒接觸別的物體而肌手也緊張,認為一個物體也能有力的作用(處理方法,讓學生握拳體會手指與手掌的相互擠壓。手指、手掌為兩個物體)。

    學生總結出:單獨一個物體不能發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觀察和體驗:(多媒體投影和學生實驗相結合)

    提出問題,再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索的興趣:一個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來的?

    1、學生實驗:

    ①讓全體學生舉手拍書桌

    ②學生用雙手拉彈簧

    2、(多媒體投影)

    ①站在滑板上的學生推墻后的場面;

    ②游泳時手和腳向后劃水,人為什么前進?

    ③觀察球從高處落地后的情況,引導學分析得出結論;

    3、總結(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4、運用:劃船時船漿向哪個方向劃?為什么船能前進?(多媒體投影)

    5、質疑討論:

    甲乙兩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臉,臉痛手不痛,是臉受到了力而手沒有?

    6、做一做:

    讓學生吹好氣球后,再放開,氣球就會從手中飛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獲得什么啟示?(多媒體投影——火箭)

    原因:氣球向后壓出氣體,反過來氣體向前推氣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問題:物體間力的作用看不見,摸不著,怎樣知道物體是否受到了力呢?會產生什么效果呢?

    教師講解什么是運動狀態的改變,由學生的實驗概括出結論(多媒體投影和學生實驗相結合)

    1、學生演示:兩名學生傳接排球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2、學生演示:

    (1)輕壓氣球

    (2)輕拉壓彈簧

    (3)使鋸片變彎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3、質疑討論:

    (學生實驗)學生用手壓桌面,桌面看不出變化,從而提出: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不都是能產生效果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通過多媒體投影幫助釋疑。)

    四、理解知識,發展智力:創設教學情境,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重視個體,激活學生思維,并使學生獲的成就感(穿插于過程)

    1.馬拉車時車,車隨馬前進,可見車受力而馬不受力對嗎?

    2.腳踢球時受到的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這時受到球作用的物體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動,人就不受力嗎?

    4.磁鐵能夠吸引鐵釘,鐵釘也能吸引磁鐵嗎?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為什么會碎?

    6.怎樣判斷物體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讓學生吹好氣球后,再放開,氣球就會從手中飛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獲得什么啟示?

    五、探討總結(多媒體投影)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物體間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直接接觸的物體間可以發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也能發生力的作用。

    3、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運用這個知識解釋生活、生產實際中遇到的一些實例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六、教師結束語:

    有的力很小:小螞蟻搬著面包屑,細雨紛飛飄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風巨浪,轟然巨響,火箭騰飛,斗轉星移,宇宙奇觀,力真美妙!關于力還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學現象,同學們回去后按探究問題探究,如果發現新的問題,我們大家再來共同探討!

    七、探究問題

    1、力的大小如何比較?

    2、怎樣對力進行測量?

    3、你能利用所學的知識設計一種測量力的嗎?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篇2

    第一節,《認識靜電》教學反思

    一,這堂課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幾個演示實驗:

    (1)用兩個通草球分別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兩個通草球互相排斥。

    (2) 用兩個通草球分別接觸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兩個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 用一個通草球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用一個通草球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兩個通草球卻互相吸引。

    (4)使起電機的大金屬球帶上電,用一個不帶電的絕緣金屬球與之接觸,結果絕緣金屬球上的箔片張開。

    (5)把帶正電荷的大金屬球C移近(不接觸)彼此接觸的金屬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屬箔都張開了,表示A,B都帶上了電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屬箔就會閉合。如果先把A和B分開,然后移開C,可以看到A和B仍帶有電荷;如果再讓A和 B接觸,他們就不再帶電。這說明A和B分開后所帶的是異種等量的電荷,重新接觸后等量異種電荷發生中和。

    課堂因實驗而精彩,由于實驗的成功,學生對于這三種起電方式的理解就比較容易。如果天氣不夠干燥,課就很難上好

    二、理解物體帶電的本質時,教師反復強調:質子數目偏多,或電子數目偏多。對于理解有很好的作用,鞏固練習中的幾個題也選得比較好

    三、電荷、元電荷、質子電量、電子電量下節課還要加強復習。

    第二節,《探究靜電力》教學反思

    一、關于點電荷,不宜講得太多,知道這幾個意思就行,不是很小的帶電體就可看成點電荷,也不是很大的帶電體就不可看成點電荷,一個帶電體能否看成點電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狀和大小對所研究的問題的影響是否可以忽略不計

    二、我們不可能重復庫侖的實驗,不可能做的精準,演示實驗只是定性分析,無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對定律的理解。

    三、考慮到庫侖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庫侖扭秤的實驗對檢驗庫侖定律具有重要意義,介紹給學生,很有必要。

    四,此課很難有什么特色,教學思路與別人大同小異。

    第三節,《電場強度》教學反思

    這堂課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類比的方法解決了場強與試探電荷無關的問題。

    某點的場強只能與場源電荷以及該點到場源的距離有關。這好比火爐旁邊各處的溫度,這一點的溫度是火爐本身有關,也與這點到火爐的距離有關。

    試探電荷就好比是溫度表,這點的溫度是40度,用溫度表測量,溫度為40度,不用溫度表測量,它還是40度。用這個表量得是40度,那個表量也是40度。場源電荷產生的電場也是這樣,這點的場強用試探電荷來試探,它是這個值,不用試探電荷來試探,它也是這個值。用小的試探電荷來試探,它是這個值,用大點的試探電荷來試探,它也是這個值,與試探電荷完全無關。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篇3

    一、教學目的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認識滑輪,知道滑輪的作用及在實際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3、使學生體會到自然事物是有規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規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滑輪二個、鐵架臺、細繩、鉤碼、測力計。

    演示材料:同分組材料一套。大滑輪一個、粗麻繩二根(組裝動滑輪、拔河用)。掛圖或幻燈片三張(旗桿上定滑輪圖;吊車上定滑輪、動滑輪圖;滑輪組示意圖)。

    三、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談話:你知道旗桿上有個什么裝置,能幫我們比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滑輪的構造及種類

    (1)講解:

    安裝在旗桿頂上的這種邊緣有槽,能圍繞軸轉動的輪子叫滑輪。

    (出示滑輪、講解)

    滑輪也是一種簡單機械。(板書課題)

    滑輪有二種,(出示滑輪組示意圖)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輪叫定滑輪。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繩子拉著,與重物上下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

    (2)提問,你還在什么地方看到過滑輪?

    2、指導學生認識定滑輪的作用

    (1)討論:你認為旗桿頂上的定滑輪有什么作用?

    (2)實驗1(定滑輪不省力)。

    ①演示介紹實驗裝置及實驗方法。

    ②學生分組實驗(繩子兩端各掛鉤碼)

    ③學生裝匯報實驗結果。(繩子兩端各掛1個鉤碼,保持平衡)

    ④討論:說明什么?(說明不省力,也不費力)

    (3)討論

    談話:既然定滑輪沒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桿頂上安裝它必然會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組討論 后匯報)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師小結:

    通過以上的實驗和討論,我們知道定滑輪雖然沒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變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導學生認識動滑輪的作用

    (1)討論:動滑輪有什么作用?(教師希望學生能提出動滑輪工作不方便,動滑輪能省力。)

    (2)演示實驗(游戲:拔河)。

    (在墻上固定繩子的一端,組裝動滑輪讓一名弱小同學,利用動滑輪作用與一名有力同學拔河,弱小同學勝。)

    (去掉動滑輪裝置拔河弱小同學敗)

    游戲后教師質疑:這是為什么呢?

    (3)實驗2(動滑輪省力)。

    ①分組測量提起一個鉤碼和一個滑輪時所用的力。

    測量后學生匯報,教師板書記錄下來。

    ②分組實驗。(要求學生獨立組裝獨立操作。)

    ③匯報實驗結果,教師板書記錄下來。

    ④討論:通過以上研究你認為動滑輪有哪些作用?(動滑輪有省力的作用)

    4、指導學生認識滑輪組的作用

    (1)通過以上研究我們知道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填出課本P48結論)。

    (2)討論:定滑輪、動滑輪各有什么優點?各有什么缺點?

    怎樣使用才能把兩種滑輪的優點結合起來既省力又方便?

    (3)分組實驗:學生獨立組裝滑輪組實驗。

    (用鉤碼實驗時教師 要注意動滑

    (4)教師小結:把定滑輪及動滑輪組合起來使用的裝置叫滑輪組。滑輪組就可以發揮定滑輪和動滑輪各自的優點。

    (學生填寫P49結論)

    (三)鞏固

    提問:吊車上都用了哪種滑輪?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車圖)

    (四)布置作業

    觀察你的周圍哪些地方應用了滑輪?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篇4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簡單電路在生活中的運用實例、

    2、會根據串聯、并聯電路的特點,分析簡單電路的結構、

    3、通過簡單電路的設計和線路連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素養、

    二、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簡單電路設計的思路和具體方法,設計電路是難點,實驗中的難點是如何正確地連接電路。

    三、教學方法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討論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簡單電路的實例、

    四、教學儀器

    天鵝城堡電路模型 學生實驗電路元件(包括兩節電池、兩個單刀開關、一個燈泡和燈座、一個蜂鳴器、六根導線)

    五、教學程序設計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聽說過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國巴伐利亞州的新天鵝城堡,這是新天鵝城堡的模型。這么龐大的建筑,要看管起來相當困難,為此,我們今天就來為新天鵝城堡設計一個報警。

    2、主要內容:報警電路設計和學生連接實驗電路圖

    例題:設計報警電路

    閉合報警的開關S時,指示燈亮,報警鈴不響;當不速之客進入大門時,報警鈴響。

    以天鵝城堡報警電路為例,介紹簡單電路設計的步驟分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電路元件;第二步是分析用電器之間的連接方式;第三步是判斷開關和用電器之間的連接方式;第四步是畫出電路圖,再連接電路圖;第五步是對照檢查。

    在學生畫出電路圖后,對電路圖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對稱性和對應性為原則,對學生電路圖進行優選和評價。還應對例題的設計思路重新梳理,彌補學生設計電路時思維和認識上的不足。

    在學生實驗前,應先強調實驗中需要注意的問題:①這是一個蜂鳴器,紅色導線這端是正極;②連線的過程中開關要一直處于斷開狀態;③接線時,先擺位,再順次連接;若遇到并聯時,先連接其中一條支路;要試觸。

    在學生實驗中應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指導,可以讓已完成實驗的同學去幫助實驗未完成的同學完成實驗,使學生課堂上的時間能夠充分利用。

    3、課堂練習:安全帶未系提醒電路

    45秒的公益廣告《Heaven can wait, belt up!》講述了安全帶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帶未系提醒電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

    交通安全法規定,機動車行駛時,駕駛員必須使用安全帶,安全帶未系提醒功能電路的原理是:①司機坐在座位上,相當于閉合開關S; ②系好安全帶,相當于閉合開關S1; ③當司機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帶,指示燈亮;若系好安全帶,指示燈熄滅。請根據以上要求畫出電路圖。

    六、小結

    對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和學生實驗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小結。

    七、思考題:

    車門未關提醒電路

    汽車儀表盤上都有一指示燈,用它提醒司機車門是否關好.四個車門中只要一個車門沒有關好,該指示燈就會發光,請設計電路圖。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篇5

    教學目標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學難點】

    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計算。

    教學

    木塊、木板、細繩、彈簧測力計、小車,杠桿和支架、鉤碼、滑輪、細線、刻度尺(兩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問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義。思考力學里所說的“功”含義。

    演示實驗:在水平長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別拉一木塊和小車。

    觀察木塊、小車的運動狀態,思考并評價這兩個力的作用成效。

    在實驗基礎上引入本課內容。

    二、進行新課

    1、由課前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出力學中關于“功”的確切含義:

    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面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2、請學生觀察教材圖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實例,分析、總結一下力學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點?分組討論總結。

    板書: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3、實例分析(突破難點)

    舉例說明在你的周圍你發現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誰對生活觀察得最仔細?學生可能舉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機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馬拉車前進等等。教師對正確的例子予以肯定,對錯誤的例子引導改正。接下來看老師這里的幾個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況存在?

    (1)舉重運動員在把杠鈴舉高過程中是否對杠鈴功。舉在高處停留5秒過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勻速直線運動,小球在豎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機使貨物在水平方向上勻速移動一段距離,拉力對貨物做功了嗎?

    引導學生根據以上事例分析、總結在什么情況下不做功?

    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了做功不能離開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種情況下不做功,那么我們猜想一下,力學中的功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

    三、功的計算

    力學里規定,功等于力和物體沿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板書:功的計算公式:

    功=力×距離W=Fs

    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題,啟發學生分析計算。

    四、功的原理

    1、啟發學生提出探究的話題:使用機械是否省功。

    2、指導學生探究實驗。

    3、分析實驗數據,啟發學生討論歸納出功的原理

    提出問題,猜想。在教師的啟發下,設計實驗方案,并在實驗基礎上進行分析、論證。

    請學生談自己知道本節哪些知識,還想知道哪些內容及對本課的感受,教師進行情感激勵。

    五、布置作業

    估算一下你上樓到教室時,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組進行本節課的評估與交流。

    課后小結

    不論是否考慮機械本身重,使用機械要省力就要多費距離,要省距離就必須費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離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這就是功的原理。

    初中物理力學經典例題及答案

    如何盡最大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內容的學習過程,是進行初中物理教學的關鍵。下面我為你整理了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電功率)

    一、教學設計思想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要“學習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問題,在“探究”中經歷并體驗科學探索的歷程,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跟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最終歸于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將科學探究的要素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使學生在探究中敢于質疑、勇于辯論,在充分交流中比較、篩選出最佳的實驗方案。而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的指導作用突顯出來,從而使師生互動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實質意義。這樣一堂鮮活的課上完后,學生收獲的不只是知識,還收獲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提高。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知道電功率表示消耗電能的快慢,知道電功率的單位是W或kW。

    2.會用電功率的計算公式P=W / t進行簡單的計算。

    3.會用電功率的概念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觀察體驗電能表表盤轉動快慢跟用電器電功率的關系。

    2.通過對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探討,加深對電功率概念的理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學生的并運學習興趣。

    2.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重點難點

    掌握電功率的概念、公式。

    運用電功率公式計算實際問題。

    四、教學資源

    一只PZ220-200的燈泡,一只PZ220-60的燈泡,一個帶電能表的示教板,多媒體設備。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在生活中對瓦的認識。

    1.生活中什么地方經常提到“瓦”?平常所說的“瓦數大”“瓦數小”是什么意思?

    2.電器瓦數不一樣,表現在消耗電能上有何不同?

    學生討論出各種不同的結果。

    (二)電功率

    1.提供一只200 W的燈泡、一只60 W的燈泡、一個接好電能表的示教板,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利用所給器材進行實驗,比較兩個瓦數不同的燈泡在消耗電能上有何不同?

    2.通過觀察電能表的讀數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3.引入電功率的概念,用電功率表示消耗電能的快慢。

    符號:P

    單位:瓦特(瓦)(W)

    其他單位:千瓦(kW)

    1 kW=103 W

    千瓦時段蔽姿的來歷

    “千瓦時”是電能的單位,它的由來我們能不能從P= W/ t中得出?

    看來1千瓦時是功率為1 kW的用電器使用1 h所消耗的電能。

    區分“千瓦時”與“千瓦”,一個是電能單位,一個是電功率的單位。

    4.組織學生看各種家用電器的功率,參見教材。

    學生活動

    1.在學生討論后,選一組學生說出自己的實驗思路,并對這組學生的想法進行討論和補充。

    2.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出“瓦數”不同時,電能表鋁盤轉速不同,表明了兩個燈泡消耗電能的快慢不一樣,200 W的消耗電能快,60 W的消耗電能慢。

    使學生得到直觀認識:不同用電器消耗電能快慢是不一樣的。

    播放“用電能表測量電功率”。

    3.學生理解:物理學中,用“電功率”表示消耗電能的快慢,平常所說的“瓦”是電功率的單位。讓學生對握絕各種電器消耗電能的快慢(電功率)有一個大致認識。

    (三)電功率的計算

    1.電功率表明了電器消耗電能的快慢,那么是哪些因素影響著電器的電功率呢?

    2.應該在什么條件下比較不同電器消耗電能的快慢?提醒學生回憶“速度”定義。

    3.綜上所述,我們在比較任何電器的電功率時,算出什么即可?

    4.求一個電器的功率:一個用電器在時間t內消耗的電能為W,那么它的電功率P應表示成什么?寫出公式中P、W、t 三個符號的意義及單位:

    5.用例題鞏固電功率公式的使用。

    學生活動

    1.學生討論:

    應該包含兩個方面的因素:消耗電能的多少;消耗這些電能所用的時間。

    2.相同時間的前提下,比較消耗電能的多少。

    3.單位時間內消耗的電能。應表示成:

    P=W / t

    即電功率的公式。

    W ──電流做的功(消耗的電能)──焦耳(J)

    t ──所用的時間──秒(s)

    P──用電器的功率──瓦特(W)

    (四)怎樣測量電功率

    1.由理論分析,電功率P與電流I和電壓U之間的關系是:

    P=IU

    I──電流──安培(A)

    U──電壓-──伏特(V)

    P──功率──瓦特(W)

    2.額定功率:

    電器在額定電壓下工作時的功率叫額定功率。

    3.根據P=IU,設計一個測量用電器功率的方法。

    學生思考。

    可以測量出用電器的電流I,電壓U,根據公式P=IU計算

    (五)觀察實際用電器,分析功率問題

    1.結合教材閱讀有關信息。

    洗衣機額定電壓:220 V

    允許最大電流:10 A

    洗滌功率:330 W

    加熱功率:1 950 W

    甩干功率:650 W

    計算這個洗衣機的最大功率是多少?

    2.提出問題:洗衣機的洗滌功率、加熱功率、甩干功率共多少?這里有矛盾嗎?如果沒有矛盾,在沒有看到洗衣機實物的情況下,請你判斷一下,若要洗衣機工作時不超過總功率,它是怎樣設計的?

    (六)小結與作業

    1.引導學生小結,自我完善。

    如:本節課我們探究了電功率,知道了電功率的概念、計算公式、單位;并能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2.布置課后作業。

    六、教學流程圖

    七、教學反思

    本堂課在教法上,采取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以小組合作為主要方式,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實驗設計,親身體驗探究過程,真正做到讓學生“活”和“動”起來,同時在教學中結合了多媒體課件,對學生科學探究過程進行引導,以降低探究難度。

    本節課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電功率的概念是本節內容重點和難點之一,要巧妙地利用前面所學“速度”和“功率”的概念進行類比,使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探究電功率跟電壓和電流關系的實驗,是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要讓學生在前面實驗探究基礎上進一步體會探究的各個環節,讓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會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本課要根據實際情境設計問題讓同學解答,在解題中激發興趣。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知識的探索去獲得研究和思維的方法,所以在在設計本教案的時盡量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及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來教給學生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重視獲得知識的結果,更要突出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教學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識的來龍去脈,而不是只要學生僅僅記住某些結論,進而發掘學生學習物理的潛能,把握物理知識內在的規律,培養學生對物理規律和概念的領悟能力,是提高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重視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從實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出發,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不僅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又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能靈活運用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等科學方法,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方法。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重力)

    1.充分體現“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教學理念

    《重力》這節課的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學生體驗非常豐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將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與重力有關的物理現象聯系起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物理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注重科學探究,注意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本節課通過探究“重力大小和質量的關系”的過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善于發問、質疑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制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領悟科學探究的思想和精神,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建立基礎。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3.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

    興趣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只有當學生對物理有了興趣,才能有學習的樂趣,進而發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在本節課通過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關系”的分組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通過實驗研究問題、思考問題的習慣,發展學生終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豐富,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從觀察或實驗引入的,符合九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

    2.書中的插圖極富啟發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課本讓學生通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習者情況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九年級的學生正處在青少年時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較強的觀察能力。通過八年級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以及多種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規律,正處于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期。并且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如熟透的蘋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時速度越來越快等有關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學生應具備一定的生活體驗,掌握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有關知識,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3.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本節課所涉及的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進而使學生由對生活現象的初步了解,通過實驗探究──觀察現象──邏輯推斷,最后上升為理論認識,有效的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線的應用;

    ③理解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影響重力的因素;

    ②通過“實驗分析”強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樂于探究自然現象,物理規律的興趣,提高學生辯證的分析物理知識的意識;

    ②培養學生的交流意識與團隊協作精神。

    【重點與難點】

    重點: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及重力方向。

    難點: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及重垂線的應用。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實物教具、實驗器材和多媒體課件的輔助。

    實物教具:重物、重垂線。

    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多個鉤碼、細線、小重物。

    實物教具、實驗器材和多媒體課件分別在本課的引入、學生探究等環節中得到應用,它們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充足的實驗器材,使學生的學習資源更為豐富。

    【教學方法】

    探究法、引導發現法、閱讀指導法、直觀演示法和講解法。

    引導發現法屬于啟發式教學,本課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直觀演示法就是:通過插圖、實驗、模型、投影、多媒體課件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知識由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導學生閱讀和教師精確的講解,嚴密的推理,將達到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

    【教學評價方式】

    (1)通過觀察實驗,關注學生在觀察操作、現象等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與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與鼓勵、強化、指導和矯正。

    (2)通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關系”,給學生機會,在自然放松的狀態下,將思維充分發散,揭示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過程,并反饋了班級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使老師可以及時診斷學情,調查教學。

    【教學和活動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課前根據本節課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動畫演示多媒體課件,在引入新課時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2.需要對學生分組,前后桌4人一組,每組包括能力不同的學生,設組長1名,中心發言人1名,其他人可適時補充,組長主要肩負引領和鼓舞同學學習積極性之責。

    二、具體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

    首先以提問的方式復習力的概念,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圖,為學好本節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

    然后,利用課本50頁“想想做做”,讓學生做“模擬引力”實驗。再利用“蘋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體動畫引入新課。

    (說明:1.讓學生通過實驗先感受橡皮不會飛走是因為受到“引力”作用,拉進了學生跟所學知識的距離。2.由于學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現象的體驗,并且在小學時就知道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們對插圖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這樣引入新課很自然,體現了物理知識是來源于生活的。)

    (二)進行新課

    1.重力的概念及產生原因。

    引入新課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產生的原因和施力物體,使學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說明:方法簡單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2.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利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完成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實驗方法是:先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質量為100克、200克、300克的鉤碼分別受到的重力,填入書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測得的重力與質量的比值,使學生自己“發現”,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物體的重力與質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個定值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這個計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將數據整理畫出圖像。(正比例函數圖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

    此實驗的關鍵是:①要選精確度較高的彈簧秤。②要正確使用彈簧秤。

    (說明:利用學生探究來完成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好處有兩個:一是使學生有機會參與課堂教學,自主地進行物理規律的探究,體現自主性原則;二是再次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教學實先做演示實驗:用細線把物體懸掛起來,靜止時讓學生觀察細線的方向是否豎直?然后剪斷細線,同時讓學生觀察:物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這樣又一次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這個知識有一個重要的應用──重垂線,它是建筑工人砌墻時用來校準墻壁是否豎直的。由于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時要先易到難,先要求學生觀察圖12.2-6,再讓一位學生利用重垂線進行操作,其他同學分析其工作原理。當學生理解了這一現象后提問:如何用這個重垂線來檢查窗臺、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輔助器材?這是學生較難理解的地方,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測量人體身高的辦法,并通過一些動作適當提示,最后在學生充分發表見解的基礎上歸納:重垂線其實是應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決水平問題。

    想想議議:看圖12.2-7思考地球上幾個地方的蘋果都可以向“下”落,但從地球外面看,幾個蘋果下落的方向顯然不同。那么,我們所說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說明:這一部分的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方法。重垂線、水平儀是重力方向的重要應用,對它們的學習,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個小實驗(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訴學生,刻度尺上與手指接觸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點,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和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向學生展示圓形薄板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畫出這兩種形狀的物體圖形,標出重心位置,做出重力的示意圖。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的概念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知道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點上;利用這個重心的平衡特點,還能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物體的重心。

    (說明:利用實驗幫助學生建立了“重心”這個較難理解的物理模型,并應用于實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布置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1—5題。

    【教學反思】

    1.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是當前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本節課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去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初步掌握研究常見力的方法。通過實例分析,提高學生引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由于九年級學生剛接觸到力,對利用力的知識來研究常見力,所以本節課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完成教學,并獲得了成功。

    初中物理力教學設計案例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我整理的力的教案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力的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懂得保護視力的重要性。

    2.了解學習-些保護視力的有關常識,逐步養成好習慣。

    活動準備

    1.提供一本可供教師講故事用的大圖書《倒霉的大近視限》

    2.提供做游戲用的眼罩。

    3.“幼兒看電視時間”記錄卡。

    4.與幼兒共同制作保護視力安全圖或“公約”圖。

    提供有關材料:現成的可剪剪貼貼的畫片、作底版用的舊掛歷(反面)膠水、剪刀、彩色筆。水粉顏料等等。

    活動流程

    感知討論 操作實踐 強化鞏固

    1.引導幼兒感知、討論有關“近視眼”的問題。

    建議教師根據班級實際,循序漸進地開展以下-些活動。

    活動-:在圖書區內擺放一本自制的大圖書《倒霉的大近視眼》,并提供錄音,供幼兒閱讀。

    活動二:啟發幼兒觀察、了解周圍一些“近視患者”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有哪些不方便,有哪些困難,以及形成“近視眼”的原因。

    活動三:帶領幼兒共同訪問幾位“近視患者”,或請他們來到幼兒園,講講自己的“苦惱”。

    活動四:擇時開展討論活動:

    設問:你周圍有哪些人也是“倒霉的近視眼”?他們在生活、工作、學習時有哪些不方便?碰到過哪些不愉快的事?遇到哪些困難?“近視眼”不能干哪些工作,為什么?他們怎么會變成“近視眼”的?“近視眼”能不能從小預防?怎樣預防?

    2.以集體或分組的形式,開展操作實踐活動。

    活動一:《學學、做做》

    結合-些用眼要求較高的活動,向幼兒介紹一些看書、寫字、繪畫剪紙等活動中保護視力的常識,幼兒在活動中進行實踐。看書、書寫或繪桐滑畫時,要有正確的坐姿和握筆姿勢,眼睛離視物30厘米左右。(可讓幼兒坐在桌前學學、做做棗將胳膊肘撐在桌上,將小臂和手掌伸直,中指點到鼻尖或額頭,即距離30厘米左右)。

    不在過強、過弱的光線下看書、繪畫或制作手工作品。(可與幼兒共同看一看、找一找,活動室的哪些部位光線過強。過弱,不宜開展上述活動)。

    看書、書寫及繪畫等活動的時間,每次約30~45分鐘,進行這些活動后,最好能向遠處望一會兒。(教幼兒學習用定時器。鬧鐘,或看時鐘來控制時間)。

    不躺著、走著,或者在動蕩的車廂里看書。(可演個小小啞劇)。

    活動:《看電視和玩游戲機》。

    在組織幼兒看電視、玩兒童電腦游戲機前介紹保護視力的常識,鼓勵幼兒積極實踐。盡可能坐在電視機的正前方,距離不小于2米。

    力的教案 篇2

    教案示例·力的測量

    課時:1課時.

    教學要求:

    1.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對牛頓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

    2.知道彈簧測力計是測量力的,知道它的構造.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

    教具:拉力器,彈簧測力計.

    學生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木塊,長木板,一根頭發.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5分鐘)

    請一位男同學和一位女同學到講臺前,分別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學觀察,然后回答:

    1.彈簧為什么伸長了?

    2.兩位同學拉彈簧時,彈簧的伸長相同嗎?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學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歸納:拉力使彈簧伸長;拉力大小不轎輪漏同,彈簧的伸長不同;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大.利用彈簧的伸長可以測量力的大小.

    本節學習力的測量.

    板書:二、力的測量

    閉爛二、力的單位(5分鐘)

    國際上通用的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為紀念牛頓而命名.

    板書:1.力的單位;牛頓.

    拿起2個雞蛋的力大約是1N.

    提起質量為1kg的物體的力約為10N.

    舉起20kg的小孩的力約為200N.

    三、彈簧測力計(10分鐘)

    說明彈簧測力計是測量力的.根據拉力越大彈簧伸得越長制成.

    讓學生拿起彈簧測力計,觀察它的構造:彈簧、指針、外殼、刻度、掛環、掛鉤.

    介紹使用方法:

    1.觀察刻度、零點——不用力拉秤鉤時,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處?量程多大?分度值代表多少牛頓?

    2.使用注意事項: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能超過量程.

    3.討論“想想議議”中的問題.

    板書:2.測量:彈簧測力計.

    四、學生實驗: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20分鐘)

    讓學生先閱讀課本實驗部分,然后按步驟進行實驗,并把數據記在筆記本上.實驗中教師巡回檢查,及時解決問題.

    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分度值:

    水平拉木塊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塊的力:

    拉斷頭發的力:

    五、小結.

    教案示例·力的測量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力的教案 篇3

    —、活動:

    探究影響物體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1.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的重力

    2.提出猜想

    1.設計實驗

    2.進行實驗,收集證據,得出結論

    5.交流與評價

    二、判斷重力的方向

    三、重力勢能

    四、學生小結本節課內容

    五、布置作業

    討論圖8-12至圖8-14提出的問題,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作用,引出重力的概念。

    根據圖8-15介紹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的方法

    提問: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與哪些因素有關

    指導學生對實驗方案進一步修正。

    結論: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與它的質量成正比。

    關系式:G=mg

    g=9.8N/kg

    對學生的探究結果給予一定的評價

    例題:質量是450g的物體所受重力是多大?

    通過演示課本圖8-17實驗,讓學生明確物體所受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演示被舉高的物體在下落過程中能對其它物體做功,而具有重力勢能參與體驗,參與討論。

    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所受的重力,并正確讀數,記錄數據。

    猜想1:可能與物體的形狀有關

    猜想2:可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猜想3:……

    根據所提供的器材設計一個簡易實驗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小組交流探究結果

    已知:m=450g=0.45kg

    求:G=?

    解G=mg=0.45kg×9.8N/kg=4.41N

    答:物體所受的重力是4.41N.

    體驗豎直方向是與水平面垂直,與斜面不垂直

    力的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單位是“牛”。

    過程與方法: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制作簡易的橡皮筋測力計。

    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細致、有步驟工作的態度。

    【教學重點】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彈簧測力計、鉤碼、橡皮筋、回形針、長條形硬紙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今天要和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件非常重要的測量,我們要比一比誰最會提出問題,發現問題。

    2、出示《我們的小纜車》的記錄表,提問:在這個表格中,我們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問:那么2個、3個、5個墊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們能不能測量出來?

    4、揭題:測量力的大小

    二、認識彈簧測力計

    1、學生交流匯報:用彈簧測力計

    2、提問:彈簧測力計你見過嗎?讓我們一起來見見它。

    3、課件出示:彈簧測力計。引導:請你仔細觀察,你能從彈簧測力計上獲得哪些信息?

    學生觀察各小組的彈簧測力計:提環、指針、刻度板、掛鉤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彈簧測力計

    1、教師出示彈簧測力計

    引導語:剛才我們通過觀察認識了彈簧測力計,那你用過彈簧測力計嗎?你會用它來物體的重力大小嗎?

    2、學生嘗試使用測量一個砝碼的重力大小。

    3、匯報測量數據,發現問題,引出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時因注意:

    (1)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在“0”位置。

    (2)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

    (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數量,因此要先估計重力大小。

    4、用彈簧測力計測量身邊物體的重力,并記錄在78頁表格。

    5、交流匯報

    6、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拉動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彈簧測力計

    1、討論制作方法

    2、如何畫出測力計的刻度

    五、小結

    六、板書設計

    七、教后記

    力的教案 篇5

    (一)教學目的

    1.理解力的三要素。

    2.會畫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二)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

    2.在物理實驗室中常用的測力計是什么?

    3.力作用在物體上能產生哪些效果?

    二、新課引入

    力的效果是改變物體的形狀,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用力拉彈簧,用的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可見力的大小影響力的效果。那么除了力的大小外,還有哪些因素影響力的效果呢?

    三、力的三要素

    1.如前所述,力的大小影響力的效果。

    2.力的方向

    教師:我們要把螺母擰緊,一般來說應該向順時針方向用力,如果沿著逆時針方向用力只能將螺母擰松。我們向上提一個木箱,必須向上用力才能將木箱提起來。如果沿水平方向用力推它,只能使它沿水平方向開始運動。我們觀看足球比賽,運動員射門時把球踢偏了,原因是踢球時用力的方向沒能控制好。打排球時把球扣出界外也是用力的方向不妥。

    可見,力的方向也影響力的效果。

    3.力的作用點

    教師:大家注意看所有的門窗的把手都安裝在離門軸較遠的位置,這樣開關門窗比較方便。如果將門窗的把手安裝在離門軸較近的地方,開關門窗就很費力。

    可見,力的作用點也影響力的效果。

    教師:力所產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有關。

    我們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所謂力的三要素,意思是只有力的三個要素都不變,力的作用效果才不變。兩個力,它們的三個要素都相同,這兩個力的效果才完全相同。

    力的三個要素中有一個要素不同,都會使力的效果不同。例如,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用一個力作用在尺的中點,向上用足夠大的力就可以把尺子平穩地拿起來。如果用同樣大的力,力的作用點在尺的一端,盡管力的方向向上,只能把尺的一端提高,尺子是傾斜的。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這三個要素充分地反映了力的特征,我們認識一個力,只有認識了力的三個要素才算認識得清楚、全面了。

    四、力的圖示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力又是抽象的,力無法直接“看到”,只能通過力的效果間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況下,力的效果也很難用眼直接觀察到,只能憑我們去分析才能認識力的存在。

    為了使物體受到的力更形象、更具體、更直觀地展現在人們眼前,我們借助畫圖的方法把力表示出來,也就是把力這個抽象的東西畫出來,這就是我們下面要學的力的圖示。

    1.力的作用點的畫法

    教師:要畫出力,就是畫出力的三要素、首先要畫出力的作用點。一般來說,把力的作用點畫在受力物體上即可。

    (教師示范)

    2.力的大小的畫法

    教師:用一個線段的長度配合標度表示力的大小。力的大小是200牛頓,可選擇1厘米長的線段表示100牛頓,那么200牛頓的力應用2厘米的線段表示。

    (教師示范)

    3.力的方向的畫法

    教師:在線段的末端用箭頭表示力的方向。

    (教師示范)

    五、學生練習

    木箱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大小是1000牛頓。

    (學生畫,請一位學生畫在黑板上)

    六、力的示意圖

    力的圖示可以直觀、準確地表示物體的受力情況,但是也可以對力的圖示加以簡化,只用一個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不必嚴格準確地畫出力的大小,突出力的方向即可。例如用1000牛頓水平推力推木箱,只用一個帶箭頭的線段表示,標出1000牛頓即可。這種簡化的圖叫力的示意圖。

    (教師示范)

    七、作業

    1.完成節后練習。

    2.章后習題3。

    (三)說明

    關于力的圖示,從事初中教學的老師們爭論頗多,諸如作用點的位置,推力和拉力的畫法是否相同等。學生練習時,也常糾纏不清。

    初中學習的力學部分一般是剛體或質點,除了重力之外,其他各力的作用點只要畫在受力物體上即可。要求學生只畫受力物,不畫施力物,受力物只用一個簡單的符號表示,免得讓學生陷入受力物畫不好這種苦惱之中。

    作用在剛體上的力本是個滑移矢量,所以推力和拉力采用相同的畫法即可。

    本節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和掌握力的圖示的畫法。

    力的教案 篇6

    總目標:

    1, 從古今中外的優秀繪畫作品中,體會到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勞動是許多畫家經常表現的重要題材之一。不同時代的畫家通過勞動題材所表現的主題是不一樣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也是多種多樣的。它們所體現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性的高低存在著明顯的差別。通過欣賞,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以及用口頭或文字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感受的能力。

    2, 通過對表現勞動題材的優秀繪畫作品的欣賞,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準備:

    將課本中所選的作品,準備成幻燈片,師生共同收集古今中外表現勞動題材的各種美術作品。

    教學實施:

    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先讓學生通過比較、分析,談出自己對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然后再由教師歸納總結。

    教學過程:

    (1) 屏幕展示《在激流中前進》、《糧食》、《清明上河圖》、《牛耕》、《搗練圖》

    請同學們觀察,這些圖片反映了一個怎樣的共同主題?

    (勞動)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這些美術作品所表現的勞動的性質和情節?

    你對作品所表現的勞動場景有什么感受?

    你對作品中任務的勞動心情和態度有什么感受?

    請同學用語言敘述

    (2) 結合實際,由勞動中體現的精神聯系學習、生活中的應具有的精神。

    由同學自主思考,回答

    (3) 小組合作,檢驗課前準備情況

    你對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

    你了解作品的時代和社會特點嗎?

    你能不能想象作者的創作意圖和要表現的主題?

    (4) 教師重點分析《在激流中前進》《清明上河圖》《紡織女》等作品,總結這些表現人類勞動的美術作品帶來的審美感受。

    (5) 同學討論不同的人物對勞動有什么不同的態度和情感?

    你對人類勞動的意義有什么體驗和聯想?

    你對“勞動創造世界”有什么體會和看法?

    教學資料:

    《清明上河圖》(全畫24.8 528.7厘米)

    作者:張擇端

    這是一幅生動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盛景象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著名之作。全畫內容大體分為三段,開頭是畫汴梁的郊野風光,中段是以虹橋為中心的汴河及其兩岸舟車運輸、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等繁忙的活動場景;后段為市區街道的繁華場面。教材中所選的是中段也是描寫最精彩的一段。橋上橋下互相呼應,構成了一幅熱烈、緊張而又極其生動的畫面。雖然畫中人物都畫得很小,仔細看去,各個都很生動,十分耐看,足見畫家對生活的觀察十分仔細,描繪人物的舉止形態具有極其深厚的藝術功力。從而使這一段描繪成為整個畫面中最吸引人、最令人難忘的場景。

    《紡織女》(220*289厘米)

    作者:(西班牙)委拉斯開茲

    委拉斯開茲是西班牙17世紀最杰出的畫家。擅長肖像畫和風俗畫。描繪西班牙宮廷生活的《紡織女》是他的代表作。從畫面看,全畫分成前后兩大部分:前景部分是西班牙馬德里皇家織造廠的紡織工正在勞動的情景;后景則是宮廷貴婦們正在欣賞有皇家織造廠織造出的壁毯。兩個場景代表了兩個不同的階級,而且似乎隱含著一種對比。這不能不說是體現了畫家的一種思想傾向。加上畫家著重表現的是防織女勞動的情景,不僅生動的描繪了紡織女的各種勞動姿態,而且還有意識地通過畫面右側穿白衣的紡織女勞動時的優美體態,讓人清楚地看到了勞動婦女特有的質樸的美。表現了他對勞動婦女的同情。

    力的教案 篇7

    設計意圖:為了讓幼兒更好的了解交通規則,樹立安全的交通意識,認識紅綠燈及簡單的交通規則。在游戲中鍛煉幼兒的平衡力和協調性。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我是小司機》這節體育活動。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了解信號燈的功能,能遵守基本的交通規則,在交通設施的幫助下安全通行。

    2、通過活動使幼兒能夠在游戲中鍛煉自身的平衡力和協調性。

    3、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和合作能力。

    活動準備:

    信號燈 、呼啦圈、《汽車開來了》的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一、出示教具信號燈,導入活動。

    教師:(1)小朋友們,這是什么?你在哪里看見過這些東西?你知道它們叫什么名字嗎?它們有什么用途嗎?(請幼兒回答)

    今天老師帶你們玩一個游戲。出示紅綠燈讓幼兒說出它們的用處和作用,在游戲中老師是一輛大汽車,小朋友是一輛小汽車。

    二、創設情境,體驗交通規則。

    幼兒跟著老師開汽車(嘟嘟~~~~~~~~)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日韩av无码黑人| 6080YYY午夜理论片中无码| 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水密桃|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乱|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潮喷失禁大喷水无码|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不卡|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手机| 久久久人妻精品无码一区| 天堂Av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激情久久无码天堂| 一道久在线无码加勒比| 中文字幕韩国三级理论无码| 国产无遮挡无码视频免费软件|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不卡| 久久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中文| 亚洲无码精品浪潮|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网站牛牛|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久久|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 成人无码精品1区2区3区免费看|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蜜芽| 国产日韩精品无码区免费专区国产| 亚洲a无码综合a国产av中文| 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中文字幕无码视频手机免费看| 18禁网站免费无遮挡无码中文| 中文字幕久久久人妻无码 | 无码国模国产在线观看| 精品多人p群无码| 亚洲av永久无码| 亚洲日韩国产AV无码无码精品|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