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幫孩子物理降溫的方法 怎樣給孩子物理降溫退燒最快 兒童發燒什么物理降溫好 退燒最好辦法搓手腳心怎么搓 孩子發燒72小時定律
幾乎每個小朋友都會的發燒啦。其實發燒本身不是一種疾病,而是某種疾病的前兆或癥狀,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入侵產生的一種反應,有利于殲滅入侵的病毒和細菌,從而有利于梁拆小家伙的正常成長。小孩子發燒怎么辦?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小孩子發燒怎么辦
寶寶發燒之后,在觀察到寶寶并沒有其他諸如嘔吐、大便有血等嚴重癥狀,發燒的體溫也不是太高,沒有到吃退燒藥的程度時,我們其實可以做物理降溫來為寶寶降低發燒的痛苦。
1、溫水擦拭:用溫水蘸濕毛巾,擰得稍干后,給寶寶擦脖子、胳膊、前胸、后背、大腿等部位,位于肘窩、腋窩、頸部的大猛渣族血管部位要多擦幾下,以微紅為度。
2、溫水洗澡
洗澡能幫助散熱。如果寶寶發燒時精神狀態較好,可以多洗澡,水溫調節在27~37攝氏度。注意不要給寶寶洗熱水澡,否則易引起全身血管擴張、增加耗氧,容易導致缺血缺氧,加重病情。
3、熱水泡腳
泡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不適。寶寶發燒時泡腳的另一妙處在于能幫助降溫。泡腳可以用足盆或小桶,倒入2/3盆水,水溫要略高于平時,溫度在40攝氏度左右,以寶寶能適應為標準。泡腳時媽媽撫搓寶寶的兩小腳丫,既使血管擴張,又能減輕發燒帶來的不適感。
4、 冷敷降溫
如果寶寶一直發燒,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來降溫。媽媽可以在寶寶的額頭、手腕、小腿等處各放一塊濕冷毛巾,起到降低體溫、保護大腦的作用。
5、冰枕
寶寶高燒時可以做個冰枕給寶寶枕著,既舒服效果又好。去醫院買個冰袋(不是熱水袋)。把冰塊倒入盆里,敲成小塊,用水沖去棱角,裝入冰袋,加入50~100毫升水,不要裝滿,2/3滿就可以,排凈空氣,夾緊袋口,包上布或毛巾放在寶寶頭頸下當枕頭。待冰塊融化可重新更換,很快寶寶的體溫會降下來。
6、 用退熱貼
一般冰敷、冰枕只適合稍大的寶寶使用,而對于6個月以內的寶寶可以使用市面上的退熱貼,舒緩下發燒帶來的不適。同時要補充水分,促進排尿。
7、增減衣服
如果寶寶四肢冰涼又打寒顫(畏寒),表示需要溫熱,需要外加毛毯遮蓋,如果寶寶四肢溫熱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二、寶寶發燒吃什么藥合適
寶寶的身體健康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但在寶寶的生長發育過程中難免是會遭遇有一些小病小痛,這時候家長們就要懂得怎么去護理,怎么幫助寶寶度過難關,使寶寶能健康快樂地成長,那么寶寶發燒了怎么辦呢?要吃什么藥呢?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寶寶發燒吃什么藥好!
一般來說,孩子發燒不超過38.5℃,建議只用物理降溫,但如超過38.5℃或孩子有驚厥史,要及時用退燒藥。家長們最好選用對乙酰氨基酚(百服寧、泰諾林等)、布洛芬(美林等)這兩款兒科醫生使用最廣,臨床安全性較高的藥物。那么在服藥的時候有什么注意事項呢?
1、服用時,需注意兩者劑型的差別:對乙酰氨基酚類的百服寧、泰諾林等有滴劑、口服液、咀嚼片三種劑型;布洛芬類的美林,對兒童只有滴劑和口服液兩種劑型。1歲之前的嬰兒,最好用滴劑,因為滴劑藥物濃度小、刺激性小。
2、在滴劑的用量上則要按體重選擇。一般6~11個月的嬰兒,對應體重為5.5~8公斤,用1滴管的退燒藥。12~23個月的枝弊嬰兒,體重在8.1~12公斤左右,吃1.5滴管。
3、2歲以上孩子,最好服用口服液的退燒藥。再大一點的孩子可用片劑,這種像餅干一樣的水果味咀嚼片,孩子不會拒絕服用。此外,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退燒藥,對患兒刺激性和副反應較大,吲哚美辛(消炎痛)類藥,對胃部刺激較大,不建議使用。
4、用藥過程中,家長要注意給孩子服用一類退燒藥的時間別太長,發燒超過兩天最好換用另一類藥。服用泰諾林和百服寧,一天不能超過4次,每次間隔最少4小時。
三、寶寶發燒的注意事項需知
對于寶寶的健康,很多爸媽都不自覺地會過度緊張,總是難免在疾病護理上犯一些常見的錯誤,這對寶寶的治療其實并沒有益處,所以,在護理發燒的寶寶之前,我們一定要先來了解這樣的一些護理誤區,從而保證正確、有效地護理寶寶。
1、沒把握測體溫時間
通常人體的體溫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是會有上下的變化的,通常在清晨體溫最低,下午或者傍晚的體溫達到最高,寶寶當然也不例外,尤其在寶寶剛進行體育鍛煉、吃東西或者心情比較激動興奮的時候,體溫就會有所升高,所以,如果此時爸爸媽媽給寶寶量體溫,體溫偏差是很大的。要給寶寶量體溫,要在寶寶完全平靜的狀態,或者飯后30分鐘之后再給寶寶測體溫才是正確的做法。
2、用耳朵測溫法
如果寶寶不滿5歲,那么采用直腸測量法是給他量體溫的最好方法,5歲之后,就可以使用口腔溫度計為他量體溫了,腋下體溫測量法也是不錯的選擇,在寶寶腹瀉、惡心、嘔吐或者睡覺的時候尤為適用。雖然新出的耳朵電子溫度計兩三秒便能夠測出體溫,非常方便,但是需要將溫度計直接置入耳朵里,建議爸爸媽媽千萬不要給3歲以下的寶寶使用。
3、只關注發燒癥狀
寶寶身體內對溫度的調節控制功能尚未完善,有時即使在感染輕微疾病時體溫也會達到40度,而在得更嚴重的疾病時卻測出只有38.3度,所以,要觀察寶寶的病情,千萬不能像對待大人一樣,只關注寶寶的體溫就判斷寶寶病情的輕重程度,還要多注意寶寶的臉色、神態和行動是否反常。
4、寶寶體溫反彈時,過分焦躁不安
寶寶發燒時出現體溫反彈是最讓爸爸媽媽焦慮擔憂的事情,其實這是因為寶寶體內的免疫發育尚未完善,容易發高燒或者出現服藥退燒后體溫又迅速回升的現象,只要寶寶的精神狀態好,雖然發著熱,但是服藥退熱后仍能笑能玩,與平時的樣子差不多,這就說明寶寶的病情不嚴重,媽媽不用太過擔心,只要安心在家中調養即可,如果寶寶精神萎靡、倦怠、表情淡漠,則提示病重,應趕快去醫院。
5、忽視了一些簡易的退燒方法
寶寶發燒爸爸媽媽容易因為太過焦急而病急亂投醫,狂給寶寶塞藥,卻忽視了一些簡單可行又效果顯著的退燒方法,比如:海綿擦身浴,輕薄、透氣的衣服,涼爽的房間,大量補充液體等。
6、隨隨便便上醫院
飛奔上醫院,是許多爸爸媽媽在寶寶發燒之后的第一個反應,其實,如果寶寶如果體溫不是太高,又正值深夜,可以等到清晨再測量一次,看是否還有到醫院去的必要,再行不遲,記得給寶寶多喝開水,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暢,慢慢調養便無大礙了,如果3個月的寶寶發燒達到37.9℃,或者3-6個月的寶寶體溫達到38.3℃以及6到12個月的寶寶體溫高達39.4℃,此時爸爸媽媽就需要帶寶寶上醫院就診了。
四、寶寶發燒吃什么改善
在護理發燒的寶寶時,媽媽們最喜歡選擇的方式,除了必要的物理降溫方法外,飲食調理就是最受歡迎的方式了,畢竟通過飲食來調理既能起到有效的退熱效果,同時又不會有副作用,還能補充寶寶所需要的營養。
1、補充水分
水勝過藥,發熱身體出汗多,勤喂溫水進行補充很有必要。半歲以內嬰兒,繼續采用母乳喂養。母乳易消化,能保證營養需求,可補充水分。
人工喂養,可喂稀釋全脂奶,即2份奶粉加1份水(2:1),此時嬰兒雖然奶量減少些,但補充了水分,更利于幼兒消化吸收。
幼兒發熱宜以飲白開水,可適當喂些白開水,以補充人體的維生素C,增強抗病。飲水量的保持口唇滋潤力度,不必過多。
2、流質飲食
發熱幼兒,飲食調理以流食為主,如奶類、藕粉、奶類(少油)等。也可喝些綠豆湯、冰西瓜、以助降溫,利尿抗病。但對伴有腹瀉的幼兒(6個月以內),抵抗力差,胃的蠕動弱,冒粘膜耐受性差,則冷飲不利于身體康復,應該禁食。
當孩子體溫下降,食欲好轉時,可喂半流質,如肉末粥、面條、稀飯、蛋花粥、配些易消化的某(清花魚)。飲食宜以清淡,易消化為原則,油、鹽宜少,少量多餐,切忌吃辛辣和刺激食品。但不必忌口,以防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
3、服糖鹽水
幼兒發熱伴腹瀉,可多次服用。服糖鹽水。配置比例500毫升水加一小匙糖和半酒瓶蓋鹽混合。4小時內可眼500毫升。同時可補充電解質食物如柑桔、香蕉等水果(鉀、鈉較多)奶類與豆漿(含鈣)、米湯、面食(含鋅)。
癥狀較重者,暫禁食,同時打“吊針”以補充水份和電解質。腹瀉、嘔吐緩解后可進流質食物,如米湯、過濾菜汁、藕粉等,但應禁食牛奶和豆漿(易產氣)。
對發熱伴咳嗽小兒,不能進食過多以防嘔吐,宜吃易消化食物,少吃海鮮和過咸過膩的食物,以防引起過敏和咳嗽,加重癥狀。
猜你喜歡
1. 如何幫寶寶物理降溫
2. 怎樣給小兒物理降溫
3. 怎么給孩子物理降溫
4. 幼兒如何物理降溫
5. 1歲寶寶物理降溫方法
6. 1歲小孩發燒怎么物理降溫
7. 孩子發燒怎么進行物理降溫
1不要急于降溫
如果醫生確定你只是感冒了,在你能耐受的范圍內,最好不要急于服用解熱 藥。發燒是體內抵抗感染的機制之一。我纖辯手們的身體藉由升高體溫來調動自身的防 御殺死外來病菌(一般來說,病菌在39℃以上時就會死亡),從而縮短疾病 時間、增強抗生素的效果。如果你在感冒初起時(37—38.5℃)使用藥物來退 燒,會使體內的細菌暫時變成假死狀態,并使他們產生抗藥性,一旦死灰復燃,往往更難治療。
2冷敷
如果高燒讓你無法耐受,可以采用冷敷幫助降低體溫。在額頭、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塊濕冷毛巾,其他部位應以衣物蓋住。當冷敷布達到體溫時,應換一次,反復直到燒退為止。也可將冰塊包在布袋里,放在額頭上。
3熱敷
假使體溫不是太高,可以采用熱敷來退燒。用熱的濕毛巾反復擦拭病人額頭、四肢,使身體散熱,直到退燒為止。
但是,如果體溫上升到39℃以上,切勿再使用熱敷退燒,應以冷敷處理,以免體溫繼續升高。
4擦拭身體
蒸發也確降溫作用。專家建議使用冷自來水來幫助皮膚驅散過多的熱。雖然你可以擦拭(用海綿)全身,但應特別加強一些體溫較高的部位,例如腋窩及鼠蹊部。將海綿擠出過多的水后,一次擦拭一個部位,其他部位應以衣物蓋住。體溫將蒸發這些水分,有助于散熱。
二、寶寶發燒家長謹記6種物理降溫方法最有效
1.多喝水:多給孩子喝水,補充體液,這是最基本的降溫方法,而且非常有效,適合于所有發熱的寶寶。輸液之所以被大多數家長認為效果好,和靜脈 補充體液有很大關系。一些孩子發熱的時候由于嗓子不舒服等各種原因不愿意喝水,這個時候喝水是最重要的事,可以選擇各種果汁飲料,當然最好的還是白開水。
2.溫水擦身:用溫水擦拭全身是一種很好的降溫方法,適合各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水的溫度32℃~34℃比較適宜。每次擦拭的時間10分鐘以上。 擦拭的重點部位在皮毀嫌膚皺褶的地方,例如頸部、腋下、肘部、腹股溝等處。對于高熱或者大點的孩子可以采用溫水浴,水溫比體溫稍低就可以,溫度太低孩子不容易接受。
3.降低環境溫度:孩子退熱需要和周圍進行熱交換,環境溫度越低越有利于退熱,最好的環境溫度是20℃~24℃(根據季節不同),有利于體溫緩 慢下降。對于小嬰兒,特別是夏天,只要把嬰兒的`衣服敞開,放在陰涼的地方,他的體溫就會慢慢下降。如果孩子發熱的早期伴有畏寒、寒戰,說明孩子的體溫還在 上升期,不適合用這種方法。
4.使用退熱貼:退熱貼面積很小,退熱效果有限,對于高熱的孩子來說可能會感覺舒服一些,只是一種輔助措施。冰敷由于太冷,可能會引起孩子皮膚的毛細血管收縮,阻礙散熱。特別是伴隨有畏寒、寒戰的患兒更不能用冰敷。
5.酒精擦浴:嬰兒的皮膚很薄,酒精滲透性很強,容易通過皮膚吸收,可能出現酒精中毒的癥狀。酒精擦浴也會刺激皮膚,引起毛細血管收縮,阻礙散熱。兒童特別是小嬰兒一般都不建議采用。
6.多排泄:多喝水、多小便是一種很好的帶走體內熱量的方法,其實大便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準備開塞露一只,如果孩子發熱當天或幾天沒有大便, 用一次開塞露,排除體內積存的食物殘渣,灶巖排泄的同時帶走熱量使高熱降低,很多中藥就是利用這種辦法來完成退熱的,中醫稱之為清下焦之熱或通便。這些中藥里 一般都含有大黃、石膏、瓜蔞、檳榔等,使用時要慎重。
三、寶寶發燒吃什么比較好
寶寶發燒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寶寶發燒時雖然會厭食、哭鬧、無精打采,父母也會異常的擔心和焦慮,擔心發燒的持續時間太長會燒壞寶寶的大腦。但是,我想說的是,其實發燒并沒有家長們想象的那么可怕。由于平常寶寶喝奶粉、或者一些小零食積聚起來成為了熱毒,發燒這是寶寶通過排毒和增強抵抗力的過程;或者寶寶不小心感冒凍著等原因造成發燒同樣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很多父母認為,寶寶在發燒期間消耗了大量體力,因此想要補充一些高營養高熱量的食物給寶寶,但這卻是錯的。由于發燒期間,寶寶消化變差,胃口也大大縮小,因此這時如果補充一些高營養物質反而不利于寶寶的吸收,建議這段期間給寶寶補充點天然的營養才是適合寶寶的,那具體寶寶發燒時該吃什么比較好呢?
第一、對于發燒的寶寶,一定要多喝水才能夠退燒的,補充身體流失的無機鹽和維生素,能夠轉化為熱量的蛋白質等等,因此這時可以正常的給予寶寶定量的奶粉,牛奶里面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能夠提供給寶寶足夠的熱量。
第二、米粒顆粒比較大且硬,寶寶不易消化,因此可以煮一些小米湯,給寶寶補充水分的同時又可以方便寶寶的腸胃吸收。
第三、綠豆湯和綠豆糖水,綠豆不熱不寒,能夠幫助清熱解毒、止咳解暑的作用,對寶寶也是有益處的。
四、寶寶發燒小心4個誤區
1.捂汗
很多家長在寶寶發燒時,會采用“捂汗”的方式降溫,給孩子里三層外三層穿很多衣服,但其實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孩子在發燒的時候,末梢循環變得較差,手腳摸起來可能會有些涼涼的,但這并不是因為孩子穿得不夠多。而且孩子在發燒的時候,包得嚴嚴實實反而會影響到機體的散熱,使體溫上升,甚至處于高熱狀態,在高熱時末梢血管可代償性擴張,使出汗增多,同時機體代謝亢進,耗氧量增加,加之寶寶長期在這種悶熱的高熱環境中,處于缺氧狀態,長時間下來,極有可能會導致機體多器官、多受累。
“捂汗”可快速退燒?寶寶發燒小心4個誤區
正確做法應該是,當孩子發燒時,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開,使其充分散熱,并注意室內空氣保持流動,但要注意寶寶手腳的保暖。
2.一發燒馬上吃退燒藥
為了怕寶寶發燒燒壞腦子,很多家長一發現寶寶發燒,就給他吃退燒藥,吃藥不見退燒又立即換另一種退燒藥,這其實也是不對的。
一般來說,寶寶的體溫在38.5℃以下時都建議物理降溫為主,超過38.5℃了才在物理降溫的同時給予退燒藥。目前市面上的退燒藥品種繁多,家長在選用時,最好選用兒童劑型的退燒藥,尤其是小嬰兒,可以選用一些滴劑類的退燒藥。在使用退燒藥的過程中,家長也要需要注意了,如果服用了退燒藥后孩子體溫還是沒有降下來,也不能馬上再用一次退燒藥或者更換其他退燒藥,要間隔4-6個小時之后才能再服用退燒藥,同時,也要注意多喝水,以利于降溫。
3.寶寶發燒要等醫生看了再處理
有些家長擔心給寶寶吃了退燒藥后會影響醫生對病情進行的判斷,或者不知道該給孩子用什么藥,于是即使寶寶體溫很高也不做處理,而是帶孩子去醫院排隊看急診,等醫生診斷,但這樣往往會延誤病情。
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寶寶已經發燒到38.5℃以上了,就應該積極先給孩子降溫,尤其是已經高燒的寶寶,如果長時間高燒不處理的話,容易造成孩子高熱驚厥、暈厥等的發生。
4.寶寶發燒不能洗澡
有的家長擔心洗澡時孩子著涼(特別是在冬天),讓病情加重,于是寶寶發燒時堅決不給寶寶洗澡。
事實上,寶寶發燒時用溫水洗澡更有利于散熱,如果洗澡不便的話,用溫水擦浴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降溫方法。家長要注意,在用溫水給寶寶洗澡或擦浴后要迅速擦干全身,并換上干爽的衣服,以免著涼。
小寶寶們由于抵抗力比較差因此經常都會生病,發燒對于寶寶們來說是常事。一般如果發燒不超過38.5度家長們都可以直接在家里進行物理降溫,如果超過38.5度才考慮就醫治療。那 寶寶發燒最好的物理降溫方法 是什么?
寶寶發燒最好的物理陸物降溫方法
第一,少穿衣服,給察悉皮孩子散熱。 傳統的觀念就是孩子一發熱,就用衣服和被子把小孩裹得嚴嚴實實的,把汗“逼”出來,其實這是不對的。小孩在發熱時,會出現發抖的癥狀,父母會以為孩子發冷,其實這是因為他們體溫上升導致的痙攣。
第二,幫孩子物理降溫,有以下常用方法:
1、頭部冷濕敷:用20℃~30℃冷水浸濕軟毛巾后稍擠壓使不滴水,折好置于前額,每3~5分鐘更換一次。
2、頭部冰枕:將小冰塊及少量水裝入冰袋至半滿,排出袋內空氣,壓緊袋口,無漏水后放置于枕部。
3、溫水擦拭或溫水浴:用溫濕毛巾擦拭孩子的頭、腋下、四肢或洗個溫水澡,多擦洗皮膚,促進散熱。
4、酒精擦浴:適用于高熱降溫。準備20%~35%的酒精200~300毫升,擦浴四肢和背部。
第三,補充充足的水分,不要隨便吃藥。高熱時呼吸增快,出汗使機體喪失大量水分,所以父母在孩子 發熱時應給他充足的水分,增加尿量,可促進體內毒素排出。
寶寶發燒注意事項
孩子發燒后,通常都會出現食欲不佳的現象,這時候應該以流質、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的飲食為主,如奶類、藕粉、少油的菜湯等。等體溫下降,食欲好轉,可改為半流質,如肉末菜粥、面條、軟飯配一些易消化的菜肴。另外,要多喝溫開水,增加體內組織的水分,這對體溫具有穩定作用,可避免體溫再度快速升高。
當孩子發燒時,許多家長覺得應該補充營養,就給孩子吃大量富含蛋白質的雞蛋,實際上這不但不能降低體溫,反而使體內熱量增加,促使嬰兒的體溫升高,不利于患兒早日康復。
多數寶寶發燒是因為受涼感冒引起,如果寶寶發燒時手腳冷,舌苔白,面色蒼白,小便顏色清淡,父母可用生姜紅糖水為之祛寒,在水里再加兩三段一寸長的蔥白,更有利寶寶發汗。敗差
如果寶寶發燒咽喉腫痛,舌苔黃,小便黃而氣味重,說明孩子內熱較重,這時不能喝姜糖水,而應喝大量溫開水,也可在水中加少量的鹽。
精彩推薦:
嬰兒吐奶怎么辦
寶寶如何添加輔食
小兒咳嗽怎么辦
兒童濕疹怎么辦
斷奶后如何回奶
孩子發燒以后,如果體溫在38℃-39℃之間,可以采取以虛圓灶下物理的方法進行降溫。
一、多喝水,多給孩子喝水,補充體液,這就是最基本的物理降溫方法。而且非常有效,適合所有發熱的寶寶。
二、溫水擦身,用溫水擦拭全身是一種很好的降溫方法,適合各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水的溫度監控在32℃-30℃之間,每次操作的時間在10分鐘以上。擦拭的重點部位在皮膚皺褶的地方,例如頸部、腋下、足部、腹股溝等處。
三、降低環境溫度,孩子退熱需要和周圍進行熱量交換。環境溫度越低,越利于退燒,最好的環境溫度是在20℃-24℃,有利于差扮體溫緩慢下降。對于嬰幼兒,特別是夏天,只要把嬰兒的衣服腔陵敞開,放在陰涼的地方,他的體溫也是會慢慢下降的。使用退熱貼,退熱貼面積很小,退熱效果就很好,對于高熱的患者,可以額頭貼上退熱貼進行退燒。
1.冰枕
高燒時可以做個冰枕給孩子枕著,既舒服效果又好。把冰塊包上布或毛巾放在寶寶頭頸下當枕頭。待冰塊融化可重新更換,很快體溫會降下來。
2.熱水泡腳
泡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不適。寶寶發燒時泡腳的另一妙處在于能幫助降溫。水溫要略高于平時,溫度在40攝氏度左右,以能適應為標準。泡腳時,撫搓兩小腳丫,既使血管擴張,又能減輕發燒帶來的不適感。
3.冰袋冷敷
可以去商店購買化學冰袋,使用時放冰箱冷凍,由凝膠狀態變成固體后取出,包上毛巾敷在寶寶頭頂、前額、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可以反復使用。將冰袋置于高熱孩子的前額、兩側頸部,以盡快降低頭部溫度睜派,避免高熱對大腦的影響。冰袋也可放在孩子腋窩、腹股溝等處。
擴展資料:
孩子發燒可用以下方法散熱
1、多飲食、多排尿,給寶寶穿寬松輕薄的衣服,增加皮膚散熱機會
感冒后多喝水、多休息都是最簡單、最有效的應對措施。多飲水、多排尿,最好是少量多次飲用白開水。只要能幫助補充更多液體,多多排尿,就有助于降溫和排出體內毒素。
2、頭部冷濕敷前租或使用退熱貼
可用冷水浸濕毛巾后,稍擠壓不滴水即可,折疊到寶寶額頭的大小,置于前額,5分鐘慧早兆左右視毛巾溫度更換。退熱貼是從國外傳入我國的新型物理降溫產品。
3、溫水擦浴或洗溫水澡
用溫濕的毛巾給孩子擦身,特別是頭部、四肢、腋下、腹股溝(大腿根部)、_窩等處,通過水分蒸發,促進皮膚散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