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指南針的歷史成就 指南針發展的四個階段 指南針的來歷20字 指南針的發明過程簡寫 指南針的來歷簡短
指南針的發展,經歷了司南、磁勺、磁針、羅盤、現代指南針幾個階段。
1、司南(戰國到唐)
司南是最早的磁性指向器。這個名字從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開始使用,終止于唐大宏啟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記載司南的最早的文獻是《鬼谷子》(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其中寫道:“鄭人之取玉也,必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從《鬼谷子》中的記載可以看出,鄭人去“取玉”,必須要帶上司南,就是為了避免方向的迷失。
上圖為司南復原圖
2、磁勺(戰國到唐后)
磁勺是一種天然磁石琢成的勺形指向器。目前考古未發現實物,但是有古籍記載。
《玉器通釋》上冊著錄的一件“司南佩”古玉器,此玉“長不過寸許,一端琢成一個小勺,一端琢成一個圓形的小盤,中間有一個橫穿。”“司南佩”的制作年代不明,推測為唐代之物。而這個司南佩的原型小勺,就是磁勺了。
3、磁針(唐代至今)
指南針的發明應當是在一個很漫長的時間中,慢慢地改進的結果,而不同時期的形式,應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唐代堪輿家的活動相當活躍,并開始強調方向的選擇,尋找比磁勺更方便的指向器成了當務之急。于是指南鐵魚或者蝌蚪形鐵質指向器及水浮磁針應運而生。
上圖為水浮法指南針瓷碗。磁針制作成為小魚模樣。具體用法如下:
針碗的水面上漂著穿在浮漂上的磁針,碗內底的“王”字形標志則有助于標明方向。先將“王”字中的細道與船身中心線對直,如船身轉向,磁針便和該細線形成夾角,從而顯示航向轉移的角度。
4、羅盤(唐末到近代)
南宋曾三聘的《因話錄》(作于公元1200年前后)“子午針”條說:“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壬丙午間縫針。”曾三聘是江西臨江俯峽絕配江(今江西西清江)人。離峽江不遠的江西臨川,于1985年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堪輿旱羅盤模型,正可與《因話錄》的記載相互印證。
上圖為清滾如代堪輿羅盤
5、現代指南針
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對于方位、經緯等認識的提高,航海家們開始制作使用現代指南針。
指南針,古代叫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脊猛團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并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北磁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指南針(又名羅盤針)的發明,對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和東西方的文化交流都起了很大作用。過去,在茫茫的汪洋大海中航行,在碧落無際的天空飛行,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作戰指揮,在異國他鄉游覽和交往,由于沒有科學的指向儀器,有時不是迷失方向,就是轉向,給航海、作戰等方面造成多么大的影響和損失。自從我國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率櫻橘先發明了指南針以后,各種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一切指向的疑難問知孝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從而促進了航海、軍事、旅游等事業的發展。
指南針發展的四個階段:
一、司南
早在兩冊襲千多年前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能工巧匠把磁石打磨鑿雕成一個勺形,放在青銅制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我國祖先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儀器,叫做司南。
二、古代羅盤
后來古人又在司南的基礎上制作了古代羅盤。這時的羅盤已很像現在使用的指南針了,它具有指方向的磁針和顯示方位的刻度盤。把羅盤擾鉛裝在船上,可以為人們航海指引方向。
三、指南魚
大約在北宋初年,由于軍事和航海等需要和材料與工藝技術的發展,先后利用人造的磁鐵片和磁鐵針以及人工磁化方法制成了在性能和使用上比司南先進的指南魚。
四、指南針
在指南魚發明后不久,又發明了一種意義更重大、制法更簡單、使用更方便和用途更廣泛的指南針。最早是北宋的著名政治州李兄家和科學家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談》(公元1086年)中記述的,大意是利用天然磁石磨鐵針,受磨的鐵針就能指向南方。還記述指南針并不完全指南,而是略微東。這就是磁偏角現象。
擴展資料
原理: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極互相排斥,異名磁極互相吸引。 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磁體,叫地磁體,地磁體的南極在地理的北極附近,地磁體的北極在地理的南極附近,因此地球上的小磁針靜止時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用法:把指南針平放、周圍不要有磁場干擾,待指針擺動停止后,看指針,南、北指針對應的方向就是南北;如果標有N和S,那N是北,S是南。
參考資料:指南針_
指行備南針的記載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給我國文明進程帶來重大影響,促進了各則磨地的交流,促進古孫帶斗代各國各地交流,對位貿易,以及航海事業的發展,以及新航路的開辟,民族文化的展現。
司南是最早的磁性指向器。“司南”之稱,始于戰國(公元前譽擾475年—公元前221年),終止于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因為司南古義不斷演化,使它與一系列的古代發明結下了不高稿解之緣。
記載司南的最早的文獻是《鬼谷子》,其中寫道:“鄭人之取玉也,必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謀篇)從《鬼谷子》中的記載可以看出,鄭人去“取玉”,必須要帶上司南,就是為了避免方向的迷失。
參考
-指南針 (慶念旦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