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的愛國事跡?紀澤那么,歷史人物的愛國事跡?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愛國大詩人――屈原
2、不屈的使者――蘇武
3、杰出愛國詞人辛棄疾
4、民族英雄文天祥
5、林則徐虎門銷煙
6、愛國詩人龔自珍
7、挽回國權的外交家曾紀澤
蘇武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后將他遷到北海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文天祥被派往元軍的軍營中談判,被扣留。
公元1661年3月,中國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率兵25000人、戰艦近500艘,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直抵臺灣西海岸,在臺灣人民的支持下,經過九個月激戰,擊敗荷蘭殖民者,迫使荷蘭侵略者掛起了白旗投降,被侵占了三十八年之久的臺灣,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陸游的童年曾經歷北宋末至南宋初的戰禍,他隨其父陸宰及全家老小流離轉徙,四處避難,飽嘗了離亂之苦,對故土淪陷極感痛心;父輩們的愛國思想在艱難困苦中又浸透到他的心靈深處,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愛國的種子,培植了他終生不忘憂國憂民的深沉的思想感情,成為南宋時代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
陸游出身于官宦。父親陸宰是一個具有愛國思想和民族氣節的官員。同他交往的也都是憂國憂民的志士仁人。這些人經常在陸家談論國家興衰,民族滅亡的大事。當他們談到悲憤之處,有的拍案大罵,怒發沖冠,有的義憤填膺,愴然涕下。少年陸游看到這景象,深深地被父輩們的愛國激情所感動。陸游自小勤奮好學,特別注意攻讀兵書,學練劍術。每當父親同那些友人學者秉燭夜談時,正是小陸游增長見識的好機會。他總是不聲不響地坐在一旁,凝神傾聽,銘記心坎。這種家庭親友間的愛國思想和高尚情操,對他耳濡目染,熏陶默化。因此,陸游很早就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報國壯志。
陸游成年后即以恩蔭補授登仕朗。紹興二十四年(1154)他應試禮部,并列第一,因為“喜論恢復”,“語觸秦檜”,被主和官吏罷免。乾道六年(1170),詩人去四川任通判,閱二年,調任四川宣撫司于辦公事兼檢法官。陸游入幕后,積極贊助活動。這個時期的戰斗生活,是他一生中最為奮發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戰斗生活,也成為了陸游許多愛國詩篇的現實基礎。
此時的南宋戰火紛飛,女真統治集團大肆進攻南宋領土。女真統治集團占據了江淮以北的大片土地,可南宋統治集團昏庸無能,推行屈辱其和的政策,向金朝搖尾乞憐,屈膝投降,從而使原來就沒有開國氣象的南宋更加顯得人心消沉,國勢更加萎靡不振。此時滿懷愛國激情的青年詩人陸游用其豪邊悲壯的筆調唱出了激昂雄壯的戰歌,抒發出了國土分裂的悲怯,他那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顯露無遺。
我們在他的愛國詩篇中首先看到的便是詩人渴望故土能夠早日恢復,祖國能夠早日統一的強烈的愿望。“四海一家天歷數,兩河百郡宋山川”“要挽天河洗耳恭聽洛嵩”“何日王師從天下,雷雨項洞收槍”詩人常常借助他自己豐富的想象把他時刻不忘恢復神州的愛國壯志與理想抒寫出來。“晝飛羽檄下列城,夜脫貂裘撫降將”這是詩人想象王師出征北伐,勢如破竹、盡復失地的情景;“黃河與函谷,四海通舟車。士馬發燕趙,布帛來青徐。先當營七廟,次第畫九衢”、“涼州女兒滿高樓,梳頭已學京都一樣。”這是對勝利后人民重建家園,四海之內皆和平景象的美好憧憬。為了早日實現這種理想,詩人在夢里也念念不忘收回淪陷區的計劃。“夢里都忘困晚途,縱橫草疏論遷都”詩人把自己報國,壯國的熱忱統統從詩歌中表現出來,強烈地表達了自己的愛國壯志。
南宋統治集團內主和派禍國殃民的罪行及貪生怕死的行徑令詩人無比憤慨,他以詩代槍深刻、銳利地揭露了主和派人物所推行的屈辱投降的政策。“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檜)”這種揭露是很深刻的。同時,詩人還刻劃了這些人沉湎聲色,茍且偷生,置國家安危于不顧的丑惡嘴臉:“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東家喚客宴畫堂,兩行玉指調絲簧,錦繡四合如垣墻,微風不動金猊香。”
南宋的黑暗統治,女真族的非法入侵使陸游抱定了愛國復仇的強烈愿望,但是,擺在詩人眼前的卻是南宋小朝廷的屈膝偷安,主和派地不斷排斥、迫害愛國人物的殘酷現實。因此詩人常常感嘆:“塞山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得天獨厚斑”“胡未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這不僅僅是詩人憤慨心情的表露,也是詩人對南宋暗黑統治的強烈控訴。然而詩人不畏難艱,不怕高壓,紿終堅持愛國立場,絲毫也沒有改變北定中原的理想,他把自己的歡樂、痛苦、理想和現實都寫進了作品,形成鮮明的對照,充分表現了自己不復國土心不平的志向。
公元1207年,陸游82歲時,得知朝廷下詔伐金,興奮之中寫下了《老馬》一詩。“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表示了“老馬”也要奔赴疆的豪情。
公元1210年,85歲的陸游懷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和無極憂國憂民的悲憤,與世長辭了。在他瞑目之前,那頑強的生命火花,作了激情洋溢的爆發,直抒胸臆的呤唱,這就是傳誦千古的名詩《示兒》:“死去原知忘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激昂慷慨,雄渾豪放的短短28個字,直接表述了廣大人民恢復國土的愿望,洋溢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青原區)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選中貢士后,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又有號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后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跡被后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杰被稱為“宋末三杰”。
以上就是歷史人物的愛國事跡的全部內容,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