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簡短數學小故事 24個經典數學故事 數學小故事15字 3分鐘的數學小故事 2到3分鐘的數學小故事
一、
哥德巴赫是一個德國數學家,生于1690年,從1725年起當選為俄國彼得堡科學院院士。在氏衫彼得堡,哥德巴赫結識了大數學家歐拉,兩人書信交往達30多年。他有一個著名的猜想,就是在和歐拉的通信中提出來的。這成為數學史上一則膾炙人口的佳話。
二、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1930 年的一天,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坐在辦公室里看一本《科學》雜志。看著看著,不禁拍案叫絕:“這個華羅庚是哪國留學生?”周圍的人搖搖頭,“他是在哪個大學教書的?”人們面面相覷。最后還是一位江蘇籍的教員想了好一會兒,才慢吞吞地說:“我弟弟有個同鄉叫華羅庚,他哪里教過什么大學啊!他只念過初中,聽說是在金壇中學當事務員。熊慶來驚奇不已,一個初中畢業的人,能寫出這樣高深的數學論文,必是奇才。他當即做出決定,將華羅庚請到清華大學來。
三、
從此,華羅庚就成為清華大學數學系助理員。在這里,他如魚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數學的海洋里,只給自己留下五、六個小時的睡眠時間。說起來讓人很難相信,華羅庚甚至養成了熄燈之后,也能看書的習慣。他當然沒有什么特異功能,只是頭腦中一種邏輯思維活動。他在燈下拿來一本書,看著題目思考一會兒,然后熄燈躺在床上,閉目靜思,開始在頭腦中做題。碰到難處,再翻身下床,打開書看一會兒。就這樣,一本需要十天半個月才能看完的書,他一夜兩夜就看完了。華羅庚被人們看成是不尋常的助理員。
四、
第二年,他的論文開始在國外著名的數學雜志陸續發表。清華大學破了先例,決定把只有初中學歷的華羅庚提升為助教。
五、
幾年之后,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可遲舉是他不愿讀博士學位,只求做個訪問學者。因為做訪問學者可以沖破束縛,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他說:“我到英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
六、
華羅庚沒有拿到博士學位。在劍橋的兩年內,他寫了 20 篇論文。論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其中一篇關于“塔內問題”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論被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
七、
華羅庚以一種熱愛科學,勤奮學習,不求名利的精神,獻身于他所熱愛的數學研究事業。他拋棄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錢、名利、地位。最終,他的事業成碼核碧功了。
八、
華羅庚把科學研究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起來。華羅庚把數學應用到工農業生產上,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九、
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后35位,后人稱之為魯 道夫數,他死后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征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1966年5月,一顆耀眼的新星閃爍于全球數學界的上空------陳景潤宣布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外國數學家在證明"1+3"時用了大型高速計算機,而陳景潤卻完全靠紙、筆和頭顱。如果這令人費解的話,那么他單為簡化"1+2"這一證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紙,則足以說明問題了陳景潤成了國際知名的大數學家,深受人們的敬重。但他并沒有產生驕傲自滿情緒,而是把功勞都歸于祖國和人民。為了維護祖國的利益,他不惜犧牲個人的名利。
十、
1977年的一天,陳景潤收到一封國外來信,是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寫給他的,邀請他出席國際數學家大會。這次大會有3000人參加,參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數學家。大會共指定了10位數學家作學術報告,陳景潤就是其中之一。這對一位數學家而言,是極大的榮張圣蓉1948年生于陜西省西安市,出生不久便隨父母到臺灣居住。她從小聰慧,喜愛讀書,對數學情有獨鐘。張圣蓉中學畢業后考入著名的臺灣大學數學系,1970年獲學士學位。她不滿足于此,又以優異成績考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攻讀數學博士學位。 譽,對提高陳景潤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大有好處。
十一、歐拉的故事
當時,小歐拉在一個教會學校里讀書。有一次,他向老師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老師是個神學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顆星,圣經上也沒有回答過。其實,天上的星星數不清,是無限的。我們的肉眼可見的星星也有幾千顆。這個老師不懂裝懂,回答歐拉說:"天有有多少顆星星,這無關緊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鑲嵌上去的就夠了。" 歐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沒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顆一顆鑲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親自把它們一顆一顆地放在天幕,他為什么忘記了星星的數目呢?上帝會不會太粗心了呢?他向老師提出了心中的疑問,老師又一次被問住了,漲紅了臉,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老師的心中頓時升起一股怒氣,這不僅是因為一個才上學的孩子向老師問出了這樣的問題,使老師下不了臺,更主要的是,老師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歐拉居然責怪上帝為什么沒有記住星星的數目,言外之意是對萬能的上帝提出了懷疑。在老師的心目中,這可是個嚴重的問題。在歐拉的年代,對上帝是絕對不能懷疑的,人們只能做思想的奴隸,絕對不允許自由思考。小歐拉沒有與教會、與上帝"保持一致",老師就讓他離開學校回家。但是,在小歐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環消失了。他想,上帝是個窩囊廢,他怎么連天上的星星也記不住?他又想,上帝是個獨裁者,連提出問題都成了罪。他又想,上帝也許是個別人編造出來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回家后無事,他就幫助爸爸放羊,成了一個牧童。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只。原來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動工的時候,他發現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不夠用。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15+15+40+40=110)父親感到很為難,若要按原計劃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長的材料;要是縮小面積,每頭羊的面積就會小于6平方米。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也不用擔心每頭羊的領地會小于原來的計劃。他有辦法。父親不相信小歐拉會有辦法,聽了沒有理他。小歐拉急了,大聲說,只有稍稍移動一下羊圈的樁子就行了。父親聽了直搖頭,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歐拉卻堅持說,他一定能兩全齊美。父親終于同意讓兒子試試看。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準備動工的羊圈旁。他以一個木樁為中心,將原來的40米邊長截短,縮短到25米。父親著急了,說:"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這個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歐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來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經這樣一改,原來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然后,小歐拉很自信地對爸爸說:"現在,籬笆也夠了,面積也夠了。" 父親照著小歐拉設計的羊圈扎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父親心里感到非常高興。孩子比自己聰明,真會動腦筋,將來一定大有出息。父親感到,讓這么聰明的孩子放羊實在是及可惜了。后來,他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努利。通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這一年,小歐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
十二、
大約1500年前,歐洲的數學家們是不知道用“0”的。他們使用羅馬數字。羅馬數字是用幾個表示數的符號,按照一定規則,把它們組合起來表示不同的數目。在這種數字的運用里,不需要“0”這個數字。
而在當時,羅馬帝國有一位學者從印度記數法里發現了“0”這個符號。他發現,有了“0”,進行數學運算方便極了,他非常高興,還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紹。過了一段時間,這件事被當時的羅馬教皇知道了。當時是歐洲的中世紀,教會的勢力非常大,羅馬教皇的權利更是遠遠超過皇帝。教皇非常惱怒,他斥責說,神圣的數是上帝創造的,在上帝創造的數里沒有“0”這個怪物,如今誰要把它給引進來,誰就是褻瀆上帝!于是,教皇就下令,把這位學者抓了起來,并對他施加了酷刑,用夾子把他的十個手指頭緊緊夾注,使他兩手殘廢,讓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字。就這樣,“0”被那個愚昧、殘忍的羅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雖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羅馬的數學家們還是不管禁令,在數學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數學上的貢獻。后來“0”終于在歐洲被廣泛使用,而羅馬數字卻逐漸被淘汰了。
十三、
高斯念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在老師教完加法后,因為老師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題目要同學們算算看,題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師心里正想,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課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時,卻被 高斯叫住了!! 原來呀,高斯已經算出來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嗎?
高斯告訴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與 100 加至 1 排成兩排相加,也就是說: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個101相加,但算式重復了兩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5050>
從此以后高斯小學的學習過程早已經超越了其它的同學,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數學基礎,更讓他成為——數學天才!
十四、今天,我們一家去龍港的肯德基去吃全家套餐.
到了那兒,人一直擠著,我們好不容易點好菜,就找到位子坐下.菜來了,是一桶大套餐.里面有12個雞腿,我想:怎么平均分呢?這時,我想起除法12÷3=4.我們每人四個雞腿,我后來又吃了老媽的1個雞腿,阿姨的2個雞腿,阿姨說:“這總不能白吃,我問你,你吃了幾分之幾?你再吃幾份就全吃了?“我想了想,回答:“我吃了7/12,再吃5/12就全吃了.”幸好,我學了分數的知識,可以正確回答問題了.
十五、 小熊的媽媽生病了,為了能掙錢替媽媽治病,小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河捕魚,趕早市到菜場賣魚.
一天,小熊剛擺好魚攤,狐貍、黑狗和老狼就來了.小熊見有顧客光臨,急忙招呼:“買魚嗎,我這魚剛捕來的,新鮮著呢!”狐貍邊翻弄著魚邊問:“這么新鮮的魚,多少錢一千克?”小熊滿臉堆笑:“便宜了,四元一千克.”老狼搖搖頭:“我老了,牙齒不行了,我只想買點魚身.”小熊面露難色:“我把魚身賣給你,魚頭、魚尾賣給誰呢? ”狐貍甩甩尾巴道:“是呀,這剩下的誰也不愿意買,不過,狼大叔牙不好,也只能吃點魚肉.這樣吧,我和黑狗牙好,咱倆一個買魚頭,一個買魚尾,不就既幫了狼大叔,又幫了你熊老弟了嗎?” 小熊一聽直拍手,但仍有點遲疑:"好倒好,可價錢怎么定?”狐貍眼珠一轉,答道:“魚身2元1千克,魚頭、魚尾各1元1千克,不正好是4元1千克嗎?”小熊在地上用小棍兒畫了畫,然后一拍大腿:“好,就這么辦!”四人一齊動手,不一會兒就把魚頭、魚尾、魚身分好了,小熊一過秤,魚身35千克70元;魚頭15千克15元,魚尾10千克10元.老狼、狐貍和黑狗提著魚,飛快地跑到林子里,把魚頭魚身魚尾配好,重新平分了,……
小熊在回家的路上,邊走邊想:我60千克魚按4元1千克應賣240元,可怎么現在只賣了95元……小熊怎么也理不出頭緒來.
十六、一只蝸牛不小心掉進了一口枯井里.它趴在井底哭了起來.一只癩蛤蟆爬過來,甕聲甕氣的對蝸牛說:“別哭了,小兄弟!哭也沒用,這井壁太高了,掉到這里就只能在這生活了.我已經在這里過了多年了,很久沒有看到過太陽,就更別提想吃天鵝肉了!”蝸牛望著又老又丑的癩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決不能像它那樣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蝸牛對癩蛤蟆說: “癩大叔,我不能生活在這里,我一定要爬上去!請問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話!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紀,又背負著這么重的殼,怎么能爬上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總能爬出去!”第二天,蝸牛吃得飽飽的,喝足了水,就開始順著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到了傍晚終于爬了5米.蝸牛特別高興,心想:“照這樣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想著想著,它不知不覺地睡著了.早上,蝸牛被一陣呼嚕聲吵醒了.一看原來是癩大叔還在睡覺.它心里一驚:“我怎么離井底這么近?”原來,蝸牛睡著以后從井壁上滑下來4米.蝸牛嘆了一口氣,咬緊牙又開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蝸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最后堅強地蝸牛終于爬上了井臺.你能猜出來,蝸牛需要用幾天時間就能爬上井臺嗎?
十七、高斯在小學二年級時,有一次老師教完加法后想休息一下,所以便出了一道題目要求學生算算看,題目是: 1+2+3+4………+96+97+98+99+100=? 本以為學生們必然會安靜好一陣子,正要找借口出去時,卻被高斯叫住了!原來呀,高斯已經算出來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嗎?高斯告訴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將1加至100與100加至1;排成兩排想加,也就是說: 1+2+3+4+…………+96+97+98+99+100+ 100+99+98+97+96+…………+4+3+2+1 =101+101+101+…………+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個101,但算式重復兩次,所以把10100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于5050. 從此以后高斯小學的學習過程早已經超過了其他的同學,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數學基礎,更讓他成為——數學天才.
十八、一個星期天的上午,我和爸爸媽媽在家里看電視,電視上正在播放一場藍球比賽.看了一會兒,爸爸突然對我說:“祺祺,我來考你一個數學問題,看看你會不會?”我張口就說:“好的,沒問題.”爸爸想了一下,說到:“假設紅隊一分鐘投8個球,藍隊一分鐘投6個球,他們一起投了8分鐘之后,藍隊提高命中率一分鐘投10個球,紅隊由于體力不支減少投球只數一分鐘投6個球,問多少分鐘后紅隊和藍隊投進的只數相同?” 我想了一會兒沒做出來,過了好長時間他還是沒想出來.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我實在想不出來,只得不好意思地說:“沒了草稿本,我做不出來.”我知道,就算我有草稿本也未必做得出來.
這個時候,媽媽對我說:“原來紅隊一分鐘比藍隊多投進2個,一共投了8分鐘,也就是8×2=16(個);后來藍隊反超每分鐘比紅隊多投4個,那么16個球要投幾分鐘呢?16÷4=4(分鐘),要4分鐘才能追上.”我說:“原來這么簡單!我怎么沒想到呢?”爸爸笑著說“簡單嘛?這說明你考慮的思路有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善于去發現事物,找出它們的規律,那你就會覺得生活中的數學比課堂上講有意思多了.”
十九、在神秘的數學王國里,胖子“0”與瘦子“1”這兩個“小有名氣”的數字,常常為了誰重要而爭執不休.瞧!今天,這兩個小冤家狹路相逢,彼此之間又展開了一場舌戰.
瘦子“1”搶先發言:“哼!胖胖的‘0’,你有什么了不起?就像100,如果沒有我這個瘦子‘1’,你這兩個胖‘0’有什么用?”
胖子“0”不服氣了:“你也甭在我面前耍威風,想想看,要是沒有我,你上哪找其它數來組成100呢?”
“喲!”“1”不甘示弱,“你再神氣也不過是表示什么也沒有,看!‘1+0’還不等于我本身,你哪點兒派得上用場啦?”
“去!‘1×0’結果也還不是我,你‘1’不也同樣沒用!”“0”針鋒相對.
“你……”“1”頓了頓,隨機應變道,“不管怎么說,你‘0’就是表示什么也沒有!”
“這就是你見識少了.”“0”不慌不忙地說,“你看,日常生活中,氣溫0度,難道是沒有溫度嗎?再比如,直尺上沒有我作為起點,哪有你‘1’呢?”
“再怎么比,你也只能做中間數或尾數,如1037、1307,永遠不能領頭.”“1”信心十足地說.聽了這話,“0”更顯得理直氣壯地說:“這可說不定了,如0.1,沒有我這個‘0’來占位,你可怎么辦?”
眼看著胖子“0”與瘦子“1”爭得臉紅耳赤,誰也不讓誰,一旁觀戰的其他數字們都十分著急.這時,“9”靈機一動,上前做了個暫停的手勢:“你倆都別爭了,瞧你們,‘1’、‘0’有哪個數比我大?”“這……”胖子“0”、瘦子“1”啞口無言.這時,“9”才心平氣和地說:“‘1’、‘0’,其實,只要你們站在一塊,不就比我大了嗎?”“1”、“0”面面相覷,半晌才搔搔頭笑了.“這才對嘛!團結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9”語重心長地說.
二十、在數學城電子計算器展銷中心,售貨員熟練地操作著各種型號的電子計算器,計算著各種問題.觀看的人不時發出一陣陣贊揚聲,算得多快多準呀.人群中不少小學生拉著自己的爸爸媽媽,吵著要買電子計算器.有了它,做起數學題該多好呀!
“不!”忽然,一個身材奇特的小矮人跳上了柜臺,搖著手,對小學生說:“小朋友不宜用這樣的東西,要從小培養自己的計算能力,學會簡便算法.有了好算法,有時候算起來比計算器還快呢.”
大家一齊把目光集中在小矮人身上,仔細一看,原來是外號叫“半截兒”的小“5”.
“什么?你能比我的計算器算得還快?”售貨員奇怪地問.小“5”說:“你不信,我們試試.”說著,小“5”對大家說:“你們隨便報一個數,求這個數乘以5的積,售貨員請用電子計算器也一道算,看誰快?”
“好!”大家一齊喊道.觀看的人群中有人先報了個算式“246×5”.
“1230”小“5”脫口而出.
“314×5、289×5……”
“1570、1445……”小“5”一口氣報了出來.
售貨員還未來得及操作完,得數就被小“5”說出來了.
“好啊!”大家熱烈地鼓起掌來.小“5”笑著說:“這叫做‘添零折半法’,因為5是10的一半,一個數乘以5,只要把這個數擴大10倍,再折半就行了.比如,246×5=2460÷2=1230.”
“我們再來比一比.”售貨員不服氣地說.
“好,我們來計算任一個末位數是5的兩位數的平方.”小“5”說.
“等于3025.”小“5”真快,一下子又報出了得數.
這時候,連售貨員也佩服小“5”神速的口算能力了.小“5”說道:“任一個末位數是5的兩位數的平方,只要把它的十位數字乘上比它大1的數,再在積的后面添上25,就是結果了.例如752=5625,56就是7和8相乘的結果.
“哈哈,這樣算快極了.”
“半截兒,真正靈,敢同計算器比本領;方法妙,快又準,數學城里大明星.”不知是誰編了幾句順口溜,把大家都逗樂了 .
8、八戒開了一家副食小店.一天,猴侄小獼猴來為家里打一斤醋.小獼猴來到師叔的小店,喊道:“師叔,打醋!”
八戒問小獼猴打多少醋.小獼猴說:“不多,就打一兩.”
八戒吃驚地問道:“打一兩醋干啥?”小獼猴說:“當然是吃唄!”八戒又問:“一兩夠嗎?”小獼猴說:“不夠,再打一兩吧!”
八戒又問:“二兩也不多呀?”小獼猴說:“那再打一兩吧.”八戒又打了一兩.小獼猴說:“還打一兩,再打一兩……”這樣,小獼猴共計打了十兩醋,也就是一斤醋.
八戒打完醋,說:“共計一斤醋,8角4分錢.”小獼猴不慌不忙地掏出8角錢給了師叔八戒.八戒接過錢,說:“不要耍賴,還差4分錢呢!”小獼猴問:“師叔,打一兩醋多少錢?”
八戒說:“一兩醋當然是8分4厘,4厘錢就舍去.收8分錢.”小獼猴說:“這么說來,一兩醋就是8分錢了.”八戒說:“那當然.”小獼猴又說:“十兩醋就是8角錢了!”
八戒說:“算得正確.”小獼猴說:“我給了你8角錢,你怎么說還差4分錢呢?”八戒無言以對,只好又虧了4分錢,望著小獼猴提著醋走了.
1、數學家陳景潤的小故事
數學家陳景潤邊思考問題邊走路,撞到一棵樹干上,頭也不抬說:“對不起、對不起。”繼續思
考。
2、數學家魯道夫的故事
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后35位,后人稱之為魯道夫數,他死
后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
3、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的小故事
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就刻著一條對
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
征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4、伽利略質疑
伽利略17歲那年,考進了比薩大學醫科專業。
有一次上課,比羅教授講胚胎學。他講道:“母親生男孩還是生女孩,是由父親的強弱決定的。父親
身體強壯,母親就生男孩;父親身體衰弱,母親就生女孩。”
比羅教授的話音剛落,伽利略就舉手說道:“老師,我有疑問。我的鄰居,男的身體非常強壯,可他
的妻子一連生了5個女兒。這與老師講的正好相反,這該怎么解釋?”
“我是根據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講的,不會錯!”比羅教授想壓服他。
伽利略繼續說:“難道亞里士多德講的不符合事實,也要硬說是對的嗎?科學一定要與事實符合,否
則就不是真正的科學。”比羅教授被問倒了,下不了臺。
后來,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評,但是,他勇于堅持、好學善問、追求真理的精神卻絲毫沒有改
變。正因為這樣,他才最終成為一代科學巨匠。
5、小歐拉機智改羊圈
小歐拉幫助爸爸放羊,成了一個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讀書。
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只。原來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他用尺量
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昌櫻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占地6平
方米。他發現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
(15+15+40+40=110)父親感到很為難。
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他有辦法。父親不相信小歐拉會有辦法。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
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歐拉卻堅持說,他一定能兩全齊美耐冊叢。父親終于同意讓兒子試試看。
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準備動工的羊圈旁。他以一個木樁為中心,將原來的40米邊長
截短,縮短到25米。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來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經這
樣一改,原來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
父親照著小歐拉設計的羊圈扎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
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
父親感到,讓這么聰明的孩子放羊實在是及可惜了。后來,他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
努利。通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這一年,小歐拉13歲,是
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
向左轉|向右轉
擴展資料: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當代數學家。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
由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舉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華羅庚教
授的賞識,陳景潤被調到姿滑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73年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為是對
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1981年3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國家科委數學
學科組成員。1992年任《數學學報》主編。1996年3月19日下午1點10分,陳景潤在北京醫院去世,
年僅63歲。
① 關于數學小故事(100字)
數學家小故事——庫默爾
庫默爾屈就為一個中學教師時,有一天上課,在黑板上運專算鄭橋卻忘了七和九的屬乘積!他猶豫很久講不下去時,有學生說答案是61,他依著寫下了。怎知另一聲音說他應該寫69。庫默爾當然曉得正確答案只有一個,至于是61、69或其他數目,他不能決定了。于是他開始分析,高聲說61是質數,不會是一個乘積,65是5的倍數,67也是質數69看來太大,所以答案是63吧!(他沒有對學生說初八偶數排除的道理。)
② 數學歷史上100字的小故事
1、庫默爾屈就為一個中學教師時,有一天上課,在黑板上運算卻忘了七和九的乘積!他猶豫很久講不下去時,有學生說答案是61,他依著寫下了。
怎知另一聲音說他應該寫69。庫默爾當然曉得正確答案只有一個,至于是61、69或其他數目,他不能決定了。于是他開始分析,高聲說61是質數,不會是一個乘積,65是5的倍數,67也是質數69看來太大,所以答案是63吧!
2、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儒略·愷撒指定歷法。由于他出生在7月,為了表示他的偉大,決定將7月改為“儒略月”,連同所有的單月都規定為31天,雙月為30天。這樣一年多出一天,2月是古羅馬處死犯人的月份,為了減少處死的人數,將2月減少1天,為29天。
3、敘拉古的亥厄洛王叫金匠造一頂純金的皇冠,因懷疑里面摻有銀,便請阿基米德鑒定。當他進入浴盆洗澡時,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同質料的物體,雖然重量相同,但因體積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據這一道理,就可以判斷皇冠是否摻假。
4、華羅庚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有一個數,3個3個地數,還余2;5個5個地數,還余3;7個7個地數,還余2,請問這個得數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并得到老師的表揚。
5、公元前500年,古希臘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學派的弟-子希勃索斯(Hippasus)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一個正方形的對角線與其一邊的長度是不可公度的(若正方形邊長是1,則對角線的長不是一個有理數)這一不可公度性與畢氏學派“萬物皆為數”(指有理數)的哲理大相徑庭。
這一發現使該學派領導人惶恐、惱怒,認為這將動搖他們在學術界的統治地位。希勃索斯因此被囚禁,受到百般折磨,最后競遭到沉舟身亡的懲處。
不可通約的本質是什么?長期以來眾說紛壇,得不到正確的解釋,兩個不可通約的比值也一直被認為是不可理喻的數。15世紀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稱之為“無理的數”,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稱之為“不可名狀”的數。
然而,真理畢竟是淹沒不了的,畢氏學派抹殺真理才是“無理”。人們為了紀念希勃索斯這位為真理而獻身的可敬學者,就把不可通約的量取名為“無理數”——這便是“無理數”的由來。
同時它導致了第一次數學危機。
③ 數學小故事 100字
好朋友
最近“數學商店”來了一位新服務員,它就是小“4”。
一天,小“3”到數學商店買了一支鉛筆,小“4”說:“你應付1元5角4分喊胡猛。”
小“3”付了1元5角后問:“還有4分可怎么付呀?”小“4”忙說:“這4分錢你不用付了。”小“3”疑惑地問道:“那你不是要吃虧了?”“不,這是本店的一個規定,叫‘四舍五入’。凡是4分錢或4分錢以下都舍去,如果是5分或5分錢以上,那就收1角錢。”小“4”和藹可親地解釋道。小“3”高興地說:“謝謝你,你真好!”
“對呀,我也特別喜歡4。”“25”跑過來說,“因為25×4=100,算起來比較簡便,例如:25×87×4=25×4×87,這樣算起來不是又快又簡便嗎?!”
“不錯,的確又快又簡便,我也喜歡4。”原來是“29”。“25”忙問道:“咦,你怎么也會喜歡‘4’了?”“29”不慌不忙地說:“這你們就不知道了,一般年份里的2月份都是28天,只有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那一年,二月份才是29天,我4年才輪到一次,當然喜歡‘4’了。不過公歷年份是整百的,必須是4百的倍數,二月份才有29天,這樣的年份叫閏年。”
“啊,‘4’的用處可真大呀!”“25”贊嘆道。
這位“4”服務員真是個既溫柔又惹人喜歡的服務員。
④ 數學家的故事大約100字(9則)
1、華羅庚
有一次正在看店做桐的華羅庚在計算一道數學題,來了一位女士想買棉花,當她問華羅庚多少錢時,他完全沉醉于做題中,沒有聽見對方說的話,當他把答案算完隨口說了一個數字,而女士以為他說的是棉花的價格,尖叫道:“怎么這么貴?”。
這時華羅庚才知道有人過來買棉花,當華羅庚把棉花賣給女士后才發現剛才自己的算題的草紙被婦女帶走了,這可把華羅庚急壞了,不顧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終還是被他追上了,華羅庚不好意思地說:“阿姨,請……請把草紙還給我”,那婦女生氣地說:“這可是我花錢買的,可不是你送的”。
華羅庚急壞了,于是他說:“要不這樣吧!我花錢把它買下來”。正在華羅庚伸手掏錢之時,那婦女好像是被這孩子感動了吧!不僅沒要錢還把草紙還給了華羅庚。這時的華羅庚才微微舒了口氣。回家后,又開始計算起數學題來。
2、高斯
高斯最著名的故事莫過于小學時計算1+2+3+...+100的值。當時高斯上小學,老師在班上出了這樣一道題,叫大家算。那個老師以為至少要20分鐘以后才會有答案,正想休息一下,誰知 *** 還沒坐穩高斯就說算出來了。老師很驚訝,問他怎么算的,他就說先算1+100=101,2+99=101。這樣一共有50個101,因此結果是5050。
還有一個故事,是高斯19歲的時候,本來他打算學法律的,結果不經意間解決了一個2000年的數學難題,那就是只用直尺和圓規17等分圓周。高斯還證明了當且僅當N=2^(2^n)+1時,能夠用尺規N等分圓周。從此高斯對數學的興趣大增,并走上了數學研究的道路,成了一名偉大的數學家。
3、歐拉
歐拉1707年出生在瑞士的巴塞爾城,小時候他就特別喜歡數學,不滿10歲就開始自學《代數學》。這本書連他的幾位老師都沒讀過,可小歐拉卻讀得津津有味,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筆作個記號,事后再向別人請教。13歲就進巴塞爾大學讀書,這在當時是個奇跡,曾轟動了數學界。
小歐拉是這所大學,也是整個瑞士大學校園里年齡最小的學生。在大學里得到當時最有名的數學家微積分權威約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年)的精心指導,并逐漸與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約翰·伯努利后來曾這樣稱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學生:“我介紹高等分析時,他還是個孩子,而你將他帶大成人。”兩年后的夏天,歐拉獲得巴塞爾大學的學士學位,次年,歐拉又獲得巴塞爾大學的哲學碩士學位。1725年,歐拉開始了他的數學生涯。
4、陳景潤
陳景潤不愛走公園,也不愛逛馬路,就愛學習。學習起來,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
有一天,陳景潤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哎呀,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自己是個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理發店里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發。陳景潤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的小牌子。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么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后從口袋里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
5、牛頓
“我一定要超過他!”一談到牛頓,人們可能認為他小時候一定是個“神童”、“天才”、有著非凡的智力。其實不然,牛頓童年身體瘦弱,頭腦并不聰明。在家鄉讀書的時候,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學習成績屬于次等。但他的興趣卻是廣泛的,游戲的本領也比一般兒童高。
平時他愛好制作機械模型一類的玩藝兒,如風車、水車、日晷等等。他精心制作的一只水鐘,計時較準確,得到了人們的贊許。
有時,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盞燈籠掛在風箏尾巴上。當夜幕降臨時,點燃的燈籠借風箏上升的力升入空中。發光的燈籠在空中流動,人們大驚,以為是出現了彗星。盡管如此,因為他學習成績不好,還是經常受到歧視。
當時,封建社會的英國等級制度很嚴重,中小學里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歧視學習差的同學。有一次課間游戲,大家正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借故踢了牛頓一腳,并罵他笨蛋。
牛頓的心靈受到這種 *** ,憤怒極了。他想,我倆都是學生,我為什么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過他!從此,牛頓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早起晚睡,抓緊分秒、勤學勤思。
經過刻苦鉆研,牛頓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不久就超過了曾欺侮過他的那個同學,名列班級前茅。
⑤ 四年級數學小故事100字就好了。
最近“數學商店”來了一位新服務員,它就是小“4”。
一天,小“3”到數學商店買了一支鉛筆,小“4”說:“你應付1元5角4分。”
小“3”付了1元5角后問:“還有4分可怎么付呀?”小“4”忙說:“這4分錢你不用付了。”小“3”疑惑地問道:“那你不是要吃虧了?”“不,這是本店的一個規定,叫‘四舍五入’。凡是4分錢或4分錢以下都舍去,如果是5分或5分錢以上,那就收1角錢。”小“4”和藹可親地解釋道。小“3”高興地說:“謝謝你,你真好!”
“對呀,我也特別喜歡4。”“25”跑過來說,“因為25×4=100,算起來比較簡便,例如:25×87×4=25×4×87,這樣算起來不是又快又簡便嗎?!”
“不錯,的確又快又簡便,我也喜歡4。”原來是“29”。“25”忙問道:“咦,你怎么也會喜歡‘4’了?”“29”不慌不忙地說:“這你們就不知道了,一般年份里的2月份都是28天,只有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那一年,二月份才是29天,我4年才輪到一次,當然喜歡‘4’了。不過公歷年份是整百的,必須是4百的倍數,二月份才有29天,這樣的年份叫閏年。”
“啊,‘4’的用處可真大呀!”“25”贊嘆道。
這位“4”服務員真是個既溫柔又惹人喜歡的服務員。
⑥ 100字數學小故事
徐遲先生的一篇精彩報告文學,讓中國老百姓認識了一個叫“陳景潤”的數學家。陳景潤先生走路撞樹,或者張廣厚先生吃饅頭醮墨水之類的軼聞更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
因為我父親在中科院數學所工作,我從小就住在數學所的宿舍,所以得以目睹這些數學家的生活趣事。
王元買瓜算得賣瓜人目瞪口呆
中關村每到盛夏,82樓門口總有個大號的西瓜攤,攤主是個歪脖子大興人,姓魏,挑西瓜不用敲,用耳朵貼上聽,十拿九穩。大概是1987年或1988年,我爹讓我去買西瓜,我騎上車,直奔魏歪脖的瓜棚子——畢竟他的瓜好。一看買的人不少,正要往里擠,忽然看到有兩位熟悉的人物,也在挑西瓜呢。誰呢?數學家王元先生和太太,兩位一邊挑一邊算價錢呢。
魏歪脖的西瓜賣得好,不免有些“作怪”。不稱重,分大瓜小瓜賣,大瓜3塊一個,小瓜1塊一個。看到大瓜小瓜尺寸差別不是很大,很多人都拼命往小瓜那邊擠。
王太太好像也是這樣,卻聽見王元先生說:“咱買那個大的。”
“大的貴3倍呢……”王太太猶豫。“大的比小的值。”王先生說。
王太太挑了兩個大瓜,交了錢,看看別人都在搶小瓜,似乎又有些猶豫。王先生看出她猶豫,笑笑說:“你吃瓜吃的是什么?吃的是容積,不是面積。那小瓜的半徑是大瓜的2/3稍弱,容積可是按立方算的。小的容積不到大的30%,當然買大的賺。”
王太太點點頭,又搖搖頭:“你算得不對,那大西瓜皮厚,小西瓜還皮薄呢,算容積,恐怕還是買大的吃虧。”
卻見王先生胸有成竹,點點頭道:“嘿嘿,你別忘了那小西瓜的瓜皮卻是3個瓜的,大西瓜只有1個,哪個皮多你再算算表面積看。”
王太太說:“頭疼,我不算了。”兩個人抱了西瓜回家,留下魏歪脖看得目瞪口呆。
鐘家慶“羞于見人”
鐘家慶研究員和我爹曾是課題搭檔。鐘為人俠義正直,敢說敢為而又懂得辦事的方式方法。
有一天,我爹所在的數學所分橘子,每人一箱,所里住平房宿舍的人多,鐘先生就帶著幾個學生拉著板車給大伙兒送。那天天熱,鐘先生光著個膀子,只剩一件二指背心,他喜歡游泳,全身曬得又黑又紅。他好像有事和我爹講,所以把學生和板車打發走。他幫著把橘子搬進我家,抓了一個橘子,正用嘴撕著扯掉橘子皮的時候,有一個目光炯炯的小丫頭湊上來了,問:大爺,您知道鐘家慶鐘老師在哪兒嗎?
我爹聽見了,剛要介紹,又打住了。他雖然迂,但是并不傻,看看鐘先生,曬得像個黑炭頭,二指背心大褲衩子,嘴里叼著一個橘子,這……這什么形象啊。幸好我爹沒說什么,鐘先生馬上就接茬兒了——唔,他不住這院兒啊。那小丫頭說:大爺,剛才碰上他的學生,說他在這兒呢,您能幫我看看他在不在這院嗎?求您了,我想找機會見見鐘教授,我從武漢來的。
啊……鐘先生好像也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了。他回頭看見我爹,像看見救星一樣,沖我爹一指,說,哦,我是蹬三輪的,不認識什么鐘家慶,你問他吧,他住在這兒,可能知道。說完,鐘先生掉頭就跑,把我爹給撂在那兒了。
唔,你找他什么事啊?我是從武漢來的,我要考他的研究生。您認識鐘教授嗎?唔,認識,你認識他嗎?
當然啦,您看我這個包。打開包,我爹看到厚厚一本剪報,都是鐘先生參加會議、授獎頒獎的報道和照片,鐘先生西服革履,神采奕奕。
我爹就只會唔唔了。那小丫頭還問呢:你們科學院的研究員都住在哪兒啊?我來這兒好幾天了,怎么一個教授都沒看見呢?這時候,她后面有一個搬橘子的,是呂以輦研究員,也是二指背心的形象……
好歹把小丫頭哄走了,我爹和鐘先生一說,鐘先生就跳起來了,不行不行,我那天那個形象,怎么見這個學生啊!我爹說要是人家考上了,你能不要?鐘先生那些日子就很苦惱,直到發榜,那小丫頭的分數沒有上線,才松了口氣。那個小丫頭后來去了蘭州,多次給鐘先生來信,討教問題,兼敘崇拜之情,鐘先生非常熱情認真地回復,對她極盡幫助指點,但始終不肯和這學生見面,直到鐘先生去世。
⑦ 急需數學家故事,100字以內,要簡潔 詳細
Top1:伽利略質疑權威
伽利略17歲那年,考進了比薩大學醫科專業。
有一次上課,比羅教授講胚胎學。他講道:“母親生男孩還是生女孩,是由父親的強弱決定的。父親身體強壯,母親就生男孩;父親身體衰弱,母親就生女孩。”
比羅教授的話音剛落,伽利略就舉手說道:“老師,我有疑問。我的鄰居,男的身體非常強壯,可他的妻子一連生了5個女兒。這與老師講的正好相反,這該怎么解釋?”
“我是根據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講的,不會錯!”比羅教授想壓服他。
伽利略繼續說:“難道亞里士多德講的不符合事實,也要硬說是對的嗎?科學一定要與事實符合,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科學。”比羅教授被問倒了,下不了臺。
后來,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評,但是,他勇于堅持、好學善問、追求真理的精神卻絲毫沒有改變。正因為這樣,他才最終成為一代科學巨匠。
Top2:小歐拉懷疑上帝
小歐拉在一個教會學校里讀書。有次,他向老師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老師是個神學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顆星,圣經上也沒有回答過。這個老師不懂裝懂,回答歐拉說:"天有有多少顆星星,這無關緊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鑲嵌上去的就夠了。"
歐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沒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顆一顆鑲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親自把它們一顆一顆地放在天幕,他為什么忘記了星星的數目呢?上帝會不會太粗心了呢?”
老師又一次被問住了。心中頓時升起一股怒氣,這不僅是因為孩的問題使老師下不了臺,更主要的是,老師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歐拉居然責怪上帝為什么沒有記住星星的數目,言外之意是對萬能的上帝提出了懷疑。
在歐拉的年代,對上帝是絕對不能懷疑的。小歐拉沒有與教會、與上帝"保持一致",老師就讓他離開學校回家。但是,在小歐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環消失了。他想,上帝是個窩囊廢,他怎么連天上的星星也記不住?他又想,上帝是個獨裁者,連提出問題都成了罪。上帝也許是個別人編造出來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Top 3:小歐拉機智改羊圈
小歐拉幫助爸爸放羊,成了一個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讀書。
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只。原來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占地6平方米。他發現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15+15+40+40=110)父親感到很為難。
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他有辦法。父親不相信小歐拉會有辦法。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歐拉卻堅持說,他一定能兩全齊美。父親終于同意讓兒子試試看。
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準備動工的羊圈旁。他以一個木樁為中心,將原來的40米邊長截短,縮短到25米。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來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經這樣一改,原來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
父親照著小歐拉設計的羊圈扎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
父親感到,讓這么聰明的孩子放羊實在是及可惜了。后來,他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努利。通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這一年,小歐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
Top 4:8歲高斯發現了數學定理
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己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著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
有一天高斯的數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對同學們說:“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
結果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師,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抬,揮著那肥厚的手,說:“去,回去再算!錯了。”
高斯卻站著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
數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可是一看石板上寫了這樣的數:5050,他驚奇起來,這個8歲的小鬼怎么這樣快就得到了答案呢?
高斯解釋他發現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古時希臘人和中國人用來計算級數1+2+3+…+n的方法。高斯的發現使老師覺得羞愧,覺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輕視窮人家的孩子的觀點是不對的。他以后也認真教起書來,并且還常從城里買些數學書自己進修并借給高斯看。在他的鼓勵下,高斯以后便在數學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Top 5:陳景潤攻克歌德巴赫猜想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由于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
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每個大于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大數學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眩目的光輝。……”陳景潤瞪著眼睛,聽得入神。
⑧ 數學趣味小故事 100字左右
蝴蝶效應
氣象學家Lorenz提出一篇論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會不會在Taxas州引起龍卷風?」論述某如果初期條件差一點點,結果會很不穩定,他把這種現象戲稱做「蝴蝶效應」。就像我們投擲骰子兩次,無論我們如何刻意去投擲,兩次的物理現象和投出的點數也不一定是相同的。Lorenz為何要寫這篇論文呢?
這故事發生在1961年的某個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辦公室操作氣象電腦。平時,他只需要將溫度、濕度、壓力等氣象數據輸入,電腦就會依據三個內建的微分方程式,計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氣象數據,因此模擬出氣象變化圖。
⑨ 數學家的小故事(100字以下)
高斯是一對普通夫婦的兒子。他的母親是一個貧窮石匠的女兒,雖然十分聰明版
,但卻沒有接受過教育,近權似于文盲。在她成為高斯父親的第二個妻子之前,從事女傭工作。他的父親曾做過園丁,工頭,商人的助手和一個小保險公司的評估師。 高斯3歲時便能夠糾正他父親的借債賬目的事情,已經成為一個軼事流傳至今。他曾說,他在麥仙翁堆上學會計算。能夠在頭腦中進行復雜的計算,是上帝賜予他一生的天賦。 當高斯9歲時候,高斯用很短的時間計算出了小學老師布置的任務:對自然數從1到100的求和。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對50對構造成和101的數列求和為(1+100,2+99,3+98……),同時得到結果:5050。但是據更為精細的數學史書記載,高斯所解的并不止1加到100那么簡單,而是81297+81495+......+100899(公差198,項數100)的一個等差數列。
⑩ 50~100字數學家的小故事
1,伽羅華生于離巴黎不遠的一個小城鎮,父親是學校校長,還當過多年市長。家庭的專影響使伽羅華一向屬勇往直前,無所畏懼。1823年,12歲的伽羅華離開雙親到巴黎求學,他不滿足呆板的課堂灌輸,自己去找最難的數學原著研究,一些老師也給他很大幫助。老師們對他的評價是“只宜在數學的尖端領域里工作”。
2,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后35位,后人稱之為魯 道夫數,他死后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征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
3,小學老師任務:對自然數從1到100的求和。學生們都算不出來只有一個學生算出了結果5050,老師問他怎么算的,學生使用的方法是:對50對構造成和101的數列求和為(1+100,2+99,3+98……),同時得到結果:5050。這個學生就是高斯,這一年,他9歲。
還要不?
數學家陳景潤的小故事一:
有一天,陳景潤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哎呀,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自己是個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理發店里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發。陳景潤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的小牌子。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么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正純方坐下來,然后從口袋里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他背了一會,忽豎叢然想起上午讀外文的時候,有個地方沒看懂。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弄懂,這是陳景潤的脾氣。
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點半。他想:先到圖書館去查一查,再回來理發還來得及,站起來就走了。誰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輪到他理發了。理發員叔叔大聲地叫:“三十八號!誰是三十八號?快來理發!”你想想,陳景潤正在圖書館里看書,他能聽見理發員叔叔喊三十八號嗎?
過了好些時間,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把不懂的東西弄懂了,這才高高興興地往理發店走去。可是他路過外文閱覽室,有各式各樣的新書,可好看啦。又跑進去看起書來了,一直看到太陽下山了,他才想起理發的事兒來。他一摸口袋,那張三十八號的小牌子還好好地躺著哩。但是他來到理發店還有啥用呢,這個號碼早已過時了。
數學家陳景潤的小故事二:
陳景潤進了圖書館,真好比掉進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離開。可不,又有一天,陳景潤吃了早飯,帶上兩個饅頭,一塊咸菜,到圖書館去了。
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找到了一個最安靜的地方,認認真真地看起書來。他一直看到中午,覺得肚子有點餓了,就從口袋里掏出一只饅頭來,一面啃著,一面還在看書。
“丁零零……”下班的鈴聲響了,管理員大聲地喊:“下班了,請大家離開圖書館!”人家都舉纖咐走了,可是陳景潤根本沒聽見,還是一個勁地在看書吶。
數學家陳景潤的小故事三:
數學家陳景潤在大學讀書時,生活極為簡樸,他始終穿著一件黑色的學生裝.由于家境貧寒,他經常一天吃兩頓飯,為的是把省下的錢用來買書.他說:“飯可以不吃,書不可以不念.”他平時不看電影,不隨便和人閑聊,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當中.
那時,宿舍有按時熄燈的制度,他為了不影響別人休息,便把頭埋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看書.
在進軍“哥德巴赫猜想”時,他居住在6平方米的小屋里,演算全靠自己筆算.他演算的手稿有幾麻袋.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整整十年過去了,陳景潤在1966年終于攻克了“(1+2)”這個堡壘.英國數學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數學家李希特把陳景潤的發現譽為“陳氏定理”,說它是“篩法”的“光輝頂點”.一位英國數學家寫信稱贊他:“您,移動了群山!”
數學家陳景潤的小故事四:
科學家并非從小就是嚴肅認真,和所有孩子一樣,童年的陳景潤也不時流露出他活潑的天性。在陳景潤15歲之前,他和大弟陳景光每晚睡在同一張床上,九哥開了英語課,回來就考小弟:“你知道1,2,3,4,5,6,7,8,9,10英語怎么說嗎?”還沒上學的小弟當然不知道,但他趁哥哥讀英語的時候,用福建話的諧音把一到十的發音記了下來,然后得意地告訴哥哥,接著就表演了起來,英語讀成了古怪的俏皮話,兄弟倆得意地哈哈大笑。
數學家陳景潤的小故事五:
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學調來的一名很有學問的數學教師沈元講課。他給同學們講了一道世界數學難題:“大約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了‘任何一個大于4的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1。他一生也沒證明出來,便給俄國圣彼得堡的數學家歐拉寫信,請他幫助證明這道難題。歐拉接到信后,就著手計算。他費盡了腦筋,直到離開人世,也沒有證明出來。之后,哥德巴赫帶著一生的遺憾也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
200多年來,這個哥德巴赫猜想之謎吸引了眾多的數學家,從而使它成為世界數學界一大懸案”。老師講到這里還打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數學是自然科學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這引人入勝的故事給陳景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著陳景潤。從此,陳景潤開始了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艱辛歷程......
拓展資料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當代數學家。
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舉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華羅庚教授的賞識,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73年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1981年3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1992年任《數學學報》主編。
1996年3月19日下午1點10分,陳景潤在北京醫院去世,年僅63歲。
一家手杖店來了一個顧客,買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張50元的票子,要求找錢.
店里正巧沒有零錢,店主到鄰居處把50元的票子換成零錢,給了顧客20元的找頭.
顧客剛走,鄰居慌慌張張地奔來,說這張50元的票做返子是則滑假的.店主不得已向鄰居賠償了50元.隨后出門去追那個顧客,并把他抓住說:“你這個,我賠給鄰居50元,又給你找頭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賠償我100元的損失.”
這個顧客卻說:“一根手杖的費純盯饑用就是鄰居給你換零錢時你留下的30元,因此我只拿了你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