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生活中的數學作文800字 生活中的數學論文2000字 寫一篇生活中的數學小論文
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辦公時、買菜時哪里都能遇上數學問題。生活中用數學的地方可真多呀!我們一定要努力學好數學,解決生活中更多的難題。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生活中的數學初中 作文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生活中的數學初中作文1
早晨,媽媽想做五個燒餅給我們吃,可現在已經7點10分了,吃餅時間要10分鐘,7點半我要去讀英語,爸爸要上班,爺爺奶奶要去超市,因此媽媽要在7點20分做好餅。
媽媽說“一個鍋,最多只能做兩個燒餅,每面要烙兩分鐘,正反面一起兩個餅就是4分鐘,另兩個餅一起烙又要4分鐘,最后烙一個餅,雖然是烙一個餅可正反面都要烙,還是要4分鐘,這樣5張餅需要4乘3等于12分鐘,這樣來不及了呀,怎么辦?”
我跟媽媽說,媽媽來得及的,只需要10分鐘就可以烙好5張餅。媽媽說:“那是怎么烙呢?”我說:“這樣烙,先一個鍋放第1、2個餅,正反面都烙完用4分鐘,再用2分鐘烙第3、4兩張餅的正面,烙完正面拿出第4張餅,先不要烙它的反面,再拿第5張餅的正面和第三張額反面一起烙2分鐘,這時候第三張餅烙好了,最后把剩下的第4張餅的反面和第5張餅的反面一起烙2分鐘就全部烙好了,總共花了4+2+2+2=10分鐘,正好烙完5張餅的時間是7點20分,大家都吃上了餅,也沒有耽誤事情。
媽媽說你怎么會想到這個好方法的呀?我說:媽媽其實這個問題就是我們數學課堂上學過了烙餅問題,想不到它就在我們身邊。媽媽高興地笑了,她又問:“那你說烙7張餅最快需要多少時間呢?”“很容易呀,原理很簡單,每次烙餅可以烙兩張,就是相當于有兩個位子,每次不要讓這兩個位子空著就是最節省時間,7張餅就2乘以7等于14分鐘。如果是9張餅就是2乘以9等于18分鐘,N張餅需要最少2乘以N的時間。”媽媽聽完后夸我說:你真會學以致用呀!
原來數學就是來源于生活,學好數學就是為了能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我今后還要更努力學好數學,發現生活中的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小問題。
生活中的數學初中作文2
說起生活中的數學,由于我是自己走路上放學,并且家里住的比較遠,而我又是典型的起床困難癥患者,所以關于“最短路線”我是作過一番研究的。
首先,要先對每天需要完成的動作做一個時間規劃,比如穿衣服需要5分鐘,刷牙洗臉5分鐘,吃早飯需要20分鐘,走路上學需要30分鐘,把這些時間相加起來后,再看看到教室的的時間是8:00,那么最晚的起床時間是7:00。還要把可能有的突發狀況也計劃進來,比如天氣不好,還有再賴床兩分鐘,唔唔。遲到就是常態了。
然后,看看哪里可以壓縮時間的,在夏天穿衣服可以減少兩分鐘,早飯也可以加快一點點,這樣的話少用了約五分鐘,正當我竊喜可以再賴會床之時,班主任郭老師又下達了新的要求:“以后每天要提前10分鐘到教室里早讀,值日生就要更早一些了”。這下我可犯難了,要知道我可是個大懶蟲呀,平時起床就很不情愿了,現在還要早起10分鐘,這可比不吃飯難受多了!恰巧我學習了“最短路線”,就想憑自己多年定南生活的經驗是不是可以穿街過巷抄近路呢?有兩種選擇,一是途經自來水公司到達不動產中心,二是途經一小到達不動產中心;又有兩種選擇:進入人民醫院穿出主街,或者沿主路由十字街到學校,經過實踐比較,途經一小再由十字街到達學校用時更少。唉,這也就節約了五分鐘。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媽媽做的早飯是可以邊走路邊吃的,這樣就用到了同一時間做兩種事以達到節約時間的概念了。
希望我還可以學到更多提高自己生活質量的數學知識。
生活中的數學初中作文3
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很多椅子的`腿設計成三角形結構就是運用了數學中的“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點原理,還有自行車停放支架也是這個原理。
記得在上興趣班的時候,我就運用了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做了一次很成功的實踐。那次,老師布置了一個讓我們手工制作小玩具的任務,我苦惱的是動手能力不強,但想來想去,還是決定做一個我并不太了解但覺得非常有趣的紙皮小貨車玩具。
我找來一大一小兩個小紙箱做成車頭和車身,但因為紙箱的顏色雜亂無章,不符合我的玩具設計,所以決定用心愛的彩紙給我的玩具小貨車貼上一層漂亮的“外套”裝飾。這時就需要計算玩具小貨車貼紙部分的表面積了,要怎么算呢?首先把正方體車頭部分的棱長量出來,用尺子測量后棱長為8厘米,正方體的表面積公式是:棱長×棱長×6,所以它的表面積是:8×8×5,為什么是乘以5呢?因為車頭部分有一個面是粘在車身上的,并不用計算在內,你想到這點了嗎?
接下來算車身的表面積了,車身的長、寬、高分別是15厘米、10厘米、6厘米。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是:(長×寬+長×高+寬×高)×2,所以車身的表面積就是:(15×10+15×6+10×6)×2,這樣算出來的表面積再減去一面車頭的面積就是需要貼紙部分的表面積了。
現在需要貼紙部分的表面積有了,接下來就按需把彩紙剪下貼上去就行了。我小心翼翼地把彩紙一面一面地貼上去。貼好之后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越看越喜歡,越看越滿意,原來我的手工制作能力也不算太差嘛!第二天課堂上當把我的“作品”展示的時候,老師還給我投來了贊許的目光呢,我心里樂開花了。
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真是無處不在,太實用了。
生活中的數學初中作文4
自從我成為一名小學生,我就迷上了數學,我發現數學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開學的時候,媽媽給我買了一個儲錢罐,讓我用來放每天認真寫作業、幫媽媽做家務等“賺”來的獎勵,看著儲錢罐里的1元硬幣日益增多,我可高興了。記得是上個周五的晚上,寫好作業的我心血來潮,想數數儲錢罐里共存了多少錢。1、2、3、4、5……100、101、102,終于數完啦!我笑得合不攏嘴,好多啊!媽媽說我是小財迷。望著快裝滿的儲錢罐,再“賺”來的獎勵怎么辦呢?我皺起了眉頭。最后媽媽用一張100元面值的紙幣換走了我100個硬幣,看著手里一張100元的紙幣和2枚一元的硬幣,我傻了,那么多的硬幣才換了一張紙幣。由此我明白了原來數學中的100是由100個1組成的。
第二天周六,我揣著我的“獎勵”和媽媽一起來到文體店買學習用品,最后選了兩本課外書、一個削筆器和一個橡皮擦,共要花多少錢呢?我在心里算了算:5+5+20+3=33(元)。這時媽媽問我:“算算買完這些東西,還剩多少錢呢?”我用了最近老師教的簡便運算:102—33=102—30—3=72—3=69(元)。我付給營業員阿姨一張100元的人民幣,阿姨問我:“小朋友,阿姨該找給你多少錢呀?”我在心里算了算:100—33=100—30—3=70—3=67(元)。“阿姨,您應該找我67元。”阿姨夸我是個聰明的好孩子,媽媽也朝我豎起了大拇指。從那之后只要有機會,我都會幫著爸爸媽媽一起算“小賬”。
數學真的很奇妙,我要好好學習和運用它,和它成為永遠的“好朋友”!
生活中的數學初中作文5
數學是一門很深奧的課題,它不僅用于課本上,還廣泛的存在我們周圍的生活中。
寒假時,我和爸媽回到鄉下過年。一進家門,大伯便微笑著迎面走來,說:“小麗,你來了呀!歡迎到大伯家過年咯!”我很高興地給大伯一個大大的擁抱。
吃過午飯,我們坐在客廳里聊天,在聊天中,爸爸提起我的數學成績不錯,每次在班上都能考到90分以上。大伯聽后馬上夸獎我說:“小麗,你真厲害,以后一定會有出息的!”我立馬開心的笑了起來。這時,大伯說要考考我了,只見他拿起一塊三角形的蛋糕,對我說“你會不會求這個蛋糕的面積呀?”我仔細看了看后,嘴角揚起了一絲微笑,輕松流利地說出了計算方式及公式的運用方法。大伯微笑著點了點頭,夸贊了我一句后又說:“看來我們小麗確實很不錯喲,那好,我再考你一道題。”大伯似乎早已做好了準備,像變魔術一樣從背后拿出了一個道具,我定睛一看,這是一個不規則的立體形狀,大伯讓我求出它的體積。“我該怎么辦呢?”這時我沒有了剛剛的那股神氣了,于是我漸漸地地下了頭,似乎是要認輸了。爸爸向前走了一步,好像是要來教我,但被大伯攔住了。大伯用鼓勵的眼神看著我,好像在說“加油,小麗,我相信你能行的!”我苦思冥想,突然靈機一動,立馬從廚房找來了一個量杯,我把這個物體放了進去,再倒入水,利用排水法來求出這個物體的體積。頓時大伯開懷大笑,稱贊我是個小天才,爸爸也對我豎起了大拇指。
數學可真奇妙呀!讓我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應用于生活!
生活中的數學初中作文相關文章:
★生活中的數學作文500字
★生活中的數學高中作文
★生活中的數學作文400字:買菜中的數學
★生活中的數學小學作文
★我的數學生活作文500字
★關于數學的作文
★以數學為話題的作文4篇
★數學作文初一大全
★初中作文我的數學老師
★數學作文5篇精選
生活中的數學故事作文1
開學初,我們認識了乘法,還學會了用乘法口訣求積。最近我們又學習了除法,知道了除法就是平均分。比如20個小朋友去春游,平均分成4組,每組有5人。算式是20÷4=5(人),其中20是被除數,4是除數,5是商。讀作20除以4等于5。
在學習乘法的時候,我已經知道乘法就是用來求總數,其實除法和乘法是相反的計算,在乘法的基礎上學習除法就比較簡單了。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你瞧:星期天,媽媽買了12個橘子,我們家有4個人每個人可以平均分幾個橘子呢?我可以用除法來平均分,12÷4=3,每人可以分3個桔子。也可以每個人3個,可以分給4個人,12÷3=4;吃飯的時候,媽媽說,“今天我一共做了6個菜,花了50元錢呢!寶貝,你知道每個菜多少錢嗎?”我心里盤算了一下,50÷6=?我不會算,怎么辦呢?爸爸說:“你可以想口訣啊!哪句和6有關的口訣最接近50?”我一拍腦門,“想到了——六八四十八,那么就是說每個菜要8元多一些!對嗎?”爸爸媽媽笑著說:“對啦!生活中很多時候可以用除法,但是有時并不能正好除盡,你可以求出商大概是多少。”
生活中的數學故事作文2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許多多有趣的數學問題,如:推理問題、周期問題、植樹問題等等。數學王國真是奇妙無窮,但又往往讓你捉摸不透,甚至還會產生錯覺呢!
記得在我讀幼兒園時,我非常喜歡邊爬樓梯邊數臺階數,我家當時住在六樓,每個樓層之間有18個臺階,每次離家和回家我都要牽著媽媽的手數臺階數,每次數的結果都是90級,媽媽還老夸我聰明呢。
到讀小學時,我學了簡單的乘法后,不假思索地認為我每次回家上六樓應該爬108級臺階才對呀,因為住在六樓,每層有18級臺階數,根據乘法原理,6×18=108(級)。可我實際上每次只需爬90級臺階就到家了,當時我心里打了個大大的“?”號,不知何因。于是我帶著滿臉的疑惑問了我家的智多星―爸爸。爸爸聽后笑了笑,但什么也沒解釋,他牽著我的手來到了一樓,笑著說:“孩子,你想想看,如果我們家住在一樓,需不需要爬18級臺階呢?如果住二樓、三樓我們需要爬多少級呢?你再爬爬,體會體會。”聽了爸爸的話,我帶著“?”又體驗了一番。結果是一樓不用爬,二樓需爬18級,而三樓只需爬36級,我又如此這般爬到了七樓,爬了108級。通過這些體驗,我恍然大悟,尋到了其中的規律。
生活中的數學故事作文3
學數學就是為了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是人們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其實數學問題就產生在生活中。比如說,上街買東西自然要用到加減法,修房造屋總要畫圖紙。類似這樣的問題數不勝數,這些知識就從生活中產生,最后被人們歸納成數學知識,解決了更多的實際問題。
我曾看見過這樣的一個報道:一個教授問一群外國學生:“12點到1點之間,分針和時針會重合幾次?”那些學生都從手腕上拿下手表,開始撥表針;而這位教授在給中國學生講到同樣一個問題時,學生們就會套用數學公式來計算。評論說,由此可見,中國學生的數學知識都是從書本上搬到腦子中,不能靈活運用,非常少想到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掌握數學知識。
從這以后,我開始有意識的把數學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有一次,媽媽烙餅,鍋里能放兩張餅。我就想,這不是一個數學問題嗎?烙一張餅用兩分鐘,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鐘,鍋里最多同時放兩張餅,那么烙三張餅最多用幾分鐘呢?我想了想,得出結論:要用3分鐘:先把第一、第二張餅同時放進鍋內,1分鐘后,取出第二張餅,放入第三張餅,把第一張餅翻面;再烙1分鐘,這樣第一張餅就好了,取出來。然后放第二張餅的反面,同時把第三張餅翻過來,這樣3分鐘就全部搞定。
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媽媽,她說,實際上不會這么巧,總得有一些誤差,不過算法是正確的。看來,我們必須學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讓數學服務于我們的生活。
數學就應該在生活中學習。有人說,現在書本上的知識都和實際聯系不大。這說明他們的知識遷移能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正因為學了不能夠非常好的理解、運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非常多人對數學不重視。希望同學們到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學深了,學透了,自然會發現,其實數學非常有用處。
生活中的數學故事作文4
8月4日,我想和好朋友毛毛一起去看電影,由于擔心8月4日與上輔導班沖突,就想看看日歷,可是,新家沒有日歷,就讓媽媽翻看手機上的日歷,沒想到旁邊爸爸插話了:“根據你所學的知識,爸爸相信你能算出8月4日是星期幾。”我思考片刻,答:“今天是7月17日,星期天,7月共有31天,31-17=14,14÷7=2,剛好兩星期,8月1日就是星期1,那么8月四號自然就是星期四嘍。”媽媽忙趁熱打鐵都問:“那明年的8月4號會是星期幾呢?”我脫口而出:“當然是星期五啦!”
“為什么?”
“因為明年閏年,二月多一天唄。”
“回答錯誤!手機顯示,明年的8月4日是星!期!六——”
這回輪到我犯迷了,明明二月多一天又不是多兩天,這剩下的一天是哪兒來的呢?一家人想了半天也沒想出準確答案,我左思右想,寫了滿滿一張稿紙但就是算不出準確答案,正在我愁眉不展時,突然,媽媽的一句話,改變了我的思路和想法。只見媽媽皺著眉頭,嘴里嘟囔著“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一星期有七天。”啊!我的思路是對了,但一周有七天這事我怎么忘了呢,今年的8月4日到明年的8月4日剛剛好是366天(因為明年是閏年),就讓366除以七,恰好余兩天,不是剛剛好在星期六嗎?我將想法告訴媽媽,媽媽非常是高興,我又開心的算出了我的生日和爸爸媽媽的生日在明年是星期幾,連明年大年初一是星期幾都算出來了呢!
對呀,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只要你學會發現數學,研究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你一定會發現許多數學中的奧妙,刻苦鉆研,認真發現,數學一定提高非常快,讓我們一起去發現生活中數學的奧妙吧!
爸爸打趣兒道:“晨晨,咱家日歷不用買了,你就當咱家的日歷吧!”暈!
生活中的數學故事作文5
——生活中的數學故事
“動物聯歡會開始了!”
“動物聯歡會開始了!”
森林舞臺劇院里吵吵囔囔,動物們都亂哄哄的擠做一團,有的爸媽們都找到了自己的座位,而那些找不到座位的爸媽們的怒氣也越升越高。
看,一向文靜的兔子媽媽此時也有些瘋狂,噔噔噔跳著,眼珠子都紅了;戴著眼鏡很斯文的猴子爸爸,眼鏡都被擠掉了,只剩一根線連著眼鏡在胸前擺來擺去;優雅的貓媽媽還特地穿了一身禮服,結果低低的裙擺被人踩上了幾個黑腳印,不斷地在心里埋怨孩子怎么不說清楚。
如果你在此時上前一問,就笑了:這些孩子說的都是什么座位啊!
小兔子:我坐在第三列的第五豎。
小貓咪:我坐在(3,4)
小猴子:我坐在第二列,第六行的位置。
小兔子說的位置肯定不對,豎和列的意思是一樣的,她到底坐在那個位置?小貓咪也不對——她說的位置已經有人坐了。而小猴子呢?他描述的座位正有一位刺猬大媽在上頭坐著呢!
先別笑!其實他們只是把列,行的.意思,還有數字描述的順序搞錯了。先小兔子的:她說她在第三列的第五豎,列和豎都是表示豎著同一個意思——列,而她卻把豎和行的意思搞混了,應該說她的座位在第三列第五行。列是豎著的,行才是一排的。
再來看看小貓咪犯的錯誤——(3,4),而她的真實座位是在(4,3)——第四列,第三行。小貓咪把數字表示的順序理解錯了:第一個數字表示列,第二個數字表示行。
而“小猴子”的呢?他認為兩列并成一列,就自作聰明的認為就是一列,所以他說他坐在第二列,第六行。無論是兩列并在一起,還是不并在一起,它們都是兩個列,而不是變成一列。要是變成一列,座位就沒辦法說了,所以“小猴子”他的座位是在第四列,第六行。
貓頭鷹博士聽說了這件事,為這些小迷糊們編了一個口訣:
找準位置很重要,豎排為列橫排行。
數字表示用括號,先是列來后為行。
前后順序別搞混,否則鬧出大玩笑。
生活中的數學故事作文6
有一天,我跟媽媽去逛商場。媽媽進了超市買東西,讓我站在付錢的地方等她。
我沒什么事,就看著營業員阿姨收錢。看著看著,我忽然發現營業員阿姨收的錢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非常奇怪:人民幣為什么就沒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趕快跑去問媽媽,媽媽鼓勵我說:“好好動腦筋想想算算,媽媽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細地想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我高興地跳了起來:“我知道了,因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隨意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樣可以組成30元、40元、60元……”
媽媽聽了直點頭,又向我提了一個問題:“如果只是為了能隨意組合的話,那只要1元不就夠了嗎?干嗎還要2元、5元呢?”我說:“光用1元要組成大一點的數就不方便了呀。”這下媽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夸獎我會觀察,愛動腦筋,我聽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歡吃的冰激凌還要舒服。
在此,我也想告訴其他的小朋友: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問題,只要你多留心觀察,多動腦思考,你就會有非常多意外的發現,不信你就試一試!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我眼中,數學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數學與生活作文,供大家參考,歡迎閱讀!
篇一:數學與生活作文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我眼中,數學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在我的數學啟蒙老師鄭征的靈活教導下,我感到學習數學是一件特別快樂的事情。
其實在生活中,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都與數學息息相關。例如:你去文具店買6本練習本,每本5角錢,一共要用多少錢?42位師生去游樂場游玩,門票每人5元,帶300元夠不夠?家里要裝修估算要用多少塊兒瓷磚?
我在學習了米、分米、厘米以及如何進行測量之后,就學會運用掌握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比如:測量身高。我給自己量的身高是146厘米,也可用學過的小數的知識表示為1。46米。我還給爸爸、媽媽量身高,分別量出的數據為175厘米(或1。75米)和165厘米(或1。65米)。我還通過測量我的一步長度,學會了用步子大致估算戶外某個運動場的面積。長=一步長度(0。4米)×步數,寬=一步長度(0。4米)×步數,運動場的面積=長×寬。看到家里的正方形地板磚,我也用尺子量出了它的邊長是80厘米。我很快算出一塊地板磚的面積就是80厘米×80厘米=6400平方厘米,而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所以6400平方厘米=0。64平方米。我的臥室一共鋪了16塊,那面積就可表示為0。64平方米×16=10。24平方米。
通過實際動手測量、計算,加深了我對米、厘米以及小數和面積的理解,鞏固了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過對自己身高的測量,感受到了自己成長的快樂。
我喜歡數學這門學科,因為它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得太緊密了。我知道只有學好數學,才能更好地讓數學真正地為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服務。
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數學王國的奇妙和樂趣吧!
篇二:數學與生活作文
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到超市買東西付錢時,測量某東西的面積時,制作平行四邊形、直角形、三角形等各種形狀的物品時……都是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直接運用。前幾天我們家就發生了一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事情。
那天放學回家,我往小椅子上一坐,只聽“嘎吱”一聲,嚇得我趕忙跳了起來。哈,原來是椅子的一條腿松了。“我們來修椅子怎么樣”,我一時心血來潮地對爸爸媽媽說。爸爸媽媽挺支持地說“行啊”。于是全家人便開始忙碌起來,找的找,扶椅子的扶椅子,釘釘子的釘釘子。一陣“噼噼啪啪”聲后,幾根大釘子釘進了那條松了的椅子腿上,“嘿,總算釘好了”,我拍拍手,滿意地可往上一坐。“嘎吱,嘎吱”,咦,怎么還是不對勁啊,怎么辦呢?
突然,我想起數學老師講過的一句話:三角形能對物體起到穩定作用。對啊,我剛才怎么沒想到呢?我馬上找來了一塊小木頭,并根據小椅子的四條腿與椅面形成的角度,將其切削成了4塊同樣大小的三角形小木頭,后把三角形木頭分別補在椅腿與椅面的空檔處,用釘子釘緊。你別說,這一下椅子坐上去可是穩穩當當的了。
嘿,數字可真奇妙。看來以后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學好數學,并將數學運用到生活的一點一滴當中,去分析、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要。讓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
篇三:數學與生活作文
語文教會了我們寫作,可是數學也在其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生活中的數學,就像是一位愛捉迷藏,又很害羞的小姑娘,如果你不仔細地去尋找是很難發現的,但生活中又處處有數學,就請看看我的數學生活吧!
星期五下午放學,媽媽說吃完飯帶我和弟弟去百貨大樓。我和弟弟高興得不得了,我還不停地催促媽媽”你快點做飯,我們都等著你呢!“”我還要煎餅哩。用一只平底鍋煎餅,每次只能放兩只,煎一只需要2分鐘,還規定正反兩個面需要1分鐘,我們三個煎三只餅需要多少分鐘?“我想了好一會兒才答道:”先將兩只餅同時放入鍋中一起煎,一分鐘后兩只都熟了一面,這時可以將一只取出,另一只翻過去,再放入第三只,又煎了一分鐘,將兩面都煎好的那只取出來,把第三只翻過去 ,再將第一只放入煎,再煎一分鐘就會全部都好了。所以,煎3只至少需要3分鐘。“媽媽高興的夸獎我:”看來你的數學學得不錯么!“這時,餅已經煎好了,可我還在思考:對,數學就是這樣的!我們很快的吃完了飯,踏上了去百貨大樓的路程······
到了百貨大樓,我吵著讓媽媽給我買好東西,媽媽慢里斯條的說:”一包巧克力的重量等于兩袋餅干的重量,4袋牛肉干的重量等于一包巧克力的重量,一袋餅干等于幾袋牛肉干的重量?如果你答對了,我就給你買。“”哼,這還不簡單。根據一包巧克力的重量=兩袋餅干的重量和4袋牛肉干的重量=一包巧克力的重量,可以算出:兩袋餅干的重量=4袋牛肉干的重量。所以嘛,一袋餅干的重量=兩袋牛肉干的重量。“我不假思索的答道。我不禁打心眼里感謝數學,是它讓我得到了這么多的東西。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它能給細心的孩子帶來無限的歡樂,可是粗心的小朋友卻找不帶它!
篇四:數學與生活作文
我是一個喜歡研究數學推理問題的小學生,覺得那些邏輯推理很有趣,能給我帶來心靈的滿足。一天,當我遇到這樣的題后,我就開始沉思,那道題是這樣說的:
有甲乙丙三個房間,每個房間都有一個信筒,甲房信筒的標簽上寫到:小王在此房。乙房信筒的標簽上寫到:小王不在此房。丙房信筒的標簽上寫到:小王不在甲房。提示:三個信筒上的標簽只有一個是正確的。問:小王在哪個房間里?
或許是當時腦子有些迷惑,或許是看到這滿滿的三行字發怵,大腦一片空白。我又仔細的從字里行間尋找條件,決定用嘗試法來進行假設。
假設一:如果甲房信筒上的標簽是正確的,說小王在甲房里,那么乙房信筒標簽上說小王不在乙房也是正確的,不符合題中”只有一個標簽是正確的“的條件。所以,假設一不成立。
抬頭一看,爸爸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得到了肯定,我對于接下來的解題思路更加有信心了。
假設二:如果乙房信筒上的標簽是正確的,說小王不在乙房,那么甲房信筒的標簽上說小王在甲房和丙房信筒的標簽上說小王不在甲房也都是有可能的。但如果丙房信筒的標簽上說的是錯的,甲房信筒的標簽上說的也是錯的話,那么就表示小王應該在甲房又應該不在甲房。兩者矛盾,所以假設二也不成立。
假設三:如果丙房信筒的標簽上說的是正確的,說小王不在甲房,那么甲房信筒的標簽上說小王在此房就是錯的,這一點符合條件。乙房信筒的標簽上說的是錯的也不是不可能,就是說小王在乙房。由此可見,假設三成立,結果就是小王在乙房。
算出來后,我一蹦三尺高,興高采烈的把算好的題目拿給爸爸看,爸爸夸我思維活躍,又使我對數學更加感興趣了。從此我會更加努力的學習這些趣味數學題,在數學王國中探尋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