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設計?【篇一】初中歷史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古希臘在神話、歷史、戲劇、建筑、雕塑等方面的成就,古羅馬在歷史、建筑、雕塑、語言等方面的成就。 2、通過對希臘、那么,初中歷史教學設計?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教案#導語】歷史的問題在于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于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準備了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初中七年級下冊歷史教學設計:第7課輝煌的隋唐文化(一)
【教學目標】1、知識要點:趙州橋、唐都長安、雕版印刷術、李白、杜甫、白居易。
2、技能訓練: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從史學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學藝術成就,從而提高學生對唐詩、散文、書法、雕塑等方面的興趣和欣賞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隋唐文化中每一項科技成果無一不是經過發明者無數次試驗,鉆研、認真學習前人成果取得的,我們要學習他們為科學而獻身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趙州橋、雕版印刷術信臘、唐詩
教學難點:
1、李白、杜甫、白居易、詩歌特色。
2、趙州橋在世界橋梁的地位及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自隋統一,結束了幾百年的割據分裂狀態,至唐滅亡,期間雖也發生過一些戰爭,但總的來看,國家處于相對安定的局面下。從開皇之治,經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大,中外交往頻繁。各族人民經過共同努力,創造了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
隋唐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無論是在科學技術、醫學還是在詩歌、建筑、繪畫等方面,都有顯著的成就和偉大的創造。
關于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5篇
身為一名歷史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的知識。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精選篇1)
一、教材分析
1、課題:《元朝的統治》
2、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元朝是我國歷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的封建王朝。元朝的建立促進了民族判粗融合,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鋒羨,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疆域的基礎,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對明、清乃至后來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及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課程目標及重、難點分別設置為:
3、目標是:
①知識與能力:了解蒙古族的興起,識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統一全國、行省制度的建立,理解元朝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客觀地評價元朝統一和文天祥抗元等歷史事件。
②過程與方法:通過收集、整理資料,從多方提供的歷史資料中獲取有效信息。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文天祥抗元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元朝統一和施行行省制度的學習,使學生肯定元朝的歷史地位。
4、重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元朝的統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八年級歷襪敗史教案設計5篇
教學設耐殲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么八年級歷史教案設計怎么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歷史教案設計,歡迎大家查閱。
八年級歷史教案設計(篇1)
一、學習目標
1、識記同盟會成立后,革命志士發動的武裝起義的名稱、領導人及影響。
2、掌握武昌起義的背景、過程,分析歸納其歷史意義。
3、感受革命黨人為國為民、敢于犧牲的奉獻精神。
二、自主預習
1、1906年冬,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蔡紹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發動武裝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2、1907年,孫中山親赴越南河內,與黃興共同籌劃領導,襲取鎮南關。
3、1911年,湖北革命組織與,在同盟會的推動下,積極謀劃起義。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的終結。
三、合作探究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革命把自古以來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之間不許稱“大老爺”“老爺”“大人”,而改稱為“先生”“君”“同志”等,不許府署官員坐轎。有的從前頹廢的青年向親人表示:“中國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個新中國的新人。”
(1)材料單元出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什么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認為材料中“中國革命成功了”的觀點對嗎?請說明理由。
舉例如下:
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
教材與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課為八年級下冊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以講述建國以來黨和對臺政策的變化、發展及在此影響下,兩岸民間交流的種種表現為主要內容。由于第12課明確的解釋了什么是“一國兩制”,學習本課的理論基礎,已經具備……
學情分析:學生對臺灣問題比較熱心,從前課學習中已經對“一國兩制”有所認識,報紙電視網絡也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所以,備課教學需要把握住學生,圍繞關鍵性的知識點進行思考,拓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方針;“汪辜會談”……
過程與方法: 通過欣賞歌曲、圖片、詩歌和聯系實事熱點等環節來講授新課,同時本課的講授過程中以臺灣歌曲作為暗線襯托“和平統一”的主題。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其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寶島臺灣的歷史沿革,自然地理情況,了解臺灣問題的由來,激發學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中國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方針的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黨和確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
策略: 運用表格法,輔以圖片幫助學生理清線索,加深印象
難點: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策略: 通過表格及回顧12課內容,進一步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科學性與可行性,并通過兩岸關系在此基本方針指引下健康發展的種種表現,告知學生,兩岸關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于該方針的確立。
1、教學目標分析:知識目標:
(1)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論著。
(2)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新文化運動的分析,指導學生從歷史背景出發,聯系具體內容,分析其作用與影響,從而提高其分析問題的能悉喊力。
(2)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書中有關白話文的材料,培養學生對于歷史新事物的鑒別和理解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陳獨秀蔡元培、等人在反封建斗爭中的讓隱勇敢精神和先鋒作用,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
(2)感受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空前的思想大坦陸廳解放,她的兩面旗幟就是“民主”與“科學”,新時代的青年必須增強民主與科學意義。
以上就是初中歷史教學設計的全部內容,初中歷史教案設計(篇1) 一、本課地位: 我說課的內容是-的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張騫通西域2、絲綢之路3、班超經營西域(自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