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語文素養的途徑?背誦經典文章、名篇佳句也是培養孩子語言素養基本功之一。小學畢業前,孩子如果能掌握一定量的古今詩詞、白話詩歌、文言散文、現代白話文、古今中外格言警句,語文基本功就有保障了。如果在孩子記憶的黃金時間——13歲之前,那么,提升語文素養的途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激發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精心設計預習作業,收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經典詩文。根據課文內容和文體特點,創造、再現課文情境。這樣的學習,生動活潑,很自然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和情懷。
2、注重朗讀為主的課堂閱讀教學和課外經典詩文積累,要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廣泛閱讀、積累,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通過反復的朗讀,對安靜細膩而豐富的感情和課文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加深了對文本人物形象的認識和理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3、借助互聯網資源等在內的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習作熱情,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撰寫、交流讀書筆記,提高寫作水平。結合課外閱讀的實際情況,要求每讀完一本書都要至少完成一篇有質量的讀書筆記,經過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后,進行讀書筆記交流活動。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出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即在語文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方式,內化優秀的語言文化成果,最終在自己身上實現一種新的價值或達到新的水平的修養。要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在語文知識的積累中培養語文素養
學好語文要注重兩個方面:一是擴大學生語文知識的儲存量,二是發展學生的思維加工能力。前者著眼于語文知識的積累,后者注重于實踐。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材料,擴大識字量,豐富詞匯。
內化祖國優秀的語言文化,儲存足量的優秀詩文,最有效的途徑是誦讀,“熟讀成誦”就是反復多遍地讀,獲得一種感悟、熏陶,培養語感體驗,進而產生結果――背誦。背誦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視覺、聽覺、思維活力的結合,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這樣,語言材料就可內化成為學生生命的一部分,成為終身有用的東西。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背誦能使學生積累字詞句篇的語言材料,能在學生頭腦里建立感性的語言模型,能形成良好、敏捷的語言反應機制,能經歷情感的體驗,審美的熏陶,這樣一來,語文素養不就漸漸地形成和發展了嗎?
二、在提高語文能力的教學中發展語文素養
課程標準把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規定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它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新的導向:在提高學生正確理解、運用祖國語言能力的同時,更要注重豐富學生的人文精神,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趙茹娟 江蘇省徐州市淮海西路中心小學
什么叫語文素養?全國小語會會長崔巒老師認為,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課程標準》中,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絕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技能,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語文素養概念的提出,使語文教學在弘揚科學理性精神,注重語言的準確、簡明、實用,滿足國家現代化生產的基本要求,與防止把人化,注重對《語文教學大綱》的歷史性超越。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作為最基層的小學語文教師,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 培養學生熱愛語文的興趣
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新課標要求“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努力形成教學個性”。于漪老師也曾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欲激發出來,教學就成功了大半,學生學習語文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學習的興趣是學習需要的一種表現形式。需要是人的活動的基本功,是個性積極性的源泉,它促使人朝著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標,以行動求得滿足。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掌握好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績一定會逐漸提高的。提高語文素養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大量閱讀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是提高中小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手段。學生充滿興趣的課外閱讀對提高他們寫作能力的作用,遠遠大于機械的寫作訓練。
1. 語文成績好的孩子都特別喜歡課外書
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積累:字詞的積累、素材的積累、方法的積累、情感的積累等。他們在寫作上往往有巧妙的構思、新穎的用詞,在閱讀理解方面有獨特的見解,在說話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見識等。這些都得益于博覽群書。
2. 堅持閱讀是培養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徑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讀名著,讀經典作品,培養孩子閱讀經典與名著的習慣。家長要允許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具體書籍,從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
閱讀習慣要從小引導,循序漸進。不但要閱讀,而且要寫讀書筆記或者書評。
二、背誦經典
背誦經典文章、名篇佳句也是培養孩子語言素養基本功之一。小學畢業前,孩子如果能掌握一定量的古今詩詞、白話詩歌、文言散文、現代白話文、古今中外格言警句,語文基本功就有保障了。
如果在孩子記憶的黃金時間——13歲之前,讓孩子記誦一些語言精華,那么,這個孩子從小就奠定了堅實的語文根基。
以上就是提升語文素養的途徑的全部內容,1、 豐富的人文內涵,熏陶感染作用,學生的獨特體驗;2、 實踐性,以實踐能力為培養目標,以語文實踐為培養途徑;3、 母語教育,學習資源,實踐機會,感性把握能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