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包勉? 那么,歷史上的包勉?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包拯的最好官職為龍圖閣直學士,故后人亦稱“包龍圖”。
2.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聞名于世。
3.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陜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曾任天章閣待制,人稱“包待制”,后為龍圖閣直學士,故后人亦稱“包龍圖”,卒贈禮部尚書,謚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公自幼父母雙亡,全靠兄嫂撫養成人,供養讀書,科舉中第,步入仕途。兄嫂惟一的獨子包冕作為地方官,利用職務便利,貪污用來賑災的糧錢,后被人舉報。作為監察官的包拯,親自審理此案,查明事實真相后,下令處死自己的親侄子包冕。臨行刑時,面對嫂子的責罵,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負義”的小人,而是因為職責所在,要嚴格執法,“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為了解脫自己的道德煎熬,包拯跪地直呼“嫂娘”,愿代替侄子為她“養老送終
史書上沒記載包拯斬殺包勉這件事,歷史上沒有包勉這個人物。民間傳說為了表現包拯的大義滅親的精神和一心為民的品質,塑造了包拯這個故事。而根據我的了解包勉是被人陷害,包拯是誤殺,既然是誤殺,說明了包拯在辦理這個案子的時候過于感情用事。另外,還有點借親人的命來買自己的清名的感覺。
您好,我查了下,這段是虛構的。有好幾段呢,比如他是被人誘惑,還有包勉做好事被冤枉,然后被解救,另一段就是被殺。歷史上并沒有這些,比如三俠五義這些都是虛構的。包拯沒有那么多的事去處理這些人,因為包拯在開封府才呆了幾年,出來后司法這些不是他管了。
正人必先正己——包拯教子故事包拯,因清正廉明、執法為公而受到百姓的尊敬與愛戴。那么他對待家人是否也同樣“鐵面無私”呢?不妨讓我們跟隨下面這篇文章來看一看包拯教子的故事。 北宋包拯為官公正清廉,被老百姓尊稱為“包青天”。他擔心家人子弟利用權勢腐化,因而自述家訓:“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包拯為何立這樣的碑文以警后世?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一天,包拯去陳州災區放糧,災民紛紛來告他親人包勉的狀。原來,包勉做沙縣知縣時,侵吞救災糧款,逼死人命。雖然因此而罷了他的官,但百姓仍不服,又把狀紙投到了包拯手里。包拯見此民眾氣憤,大怒,把包勉拿來問罪。包勉在事實面前沒有抵賴,但他請求看在母親面上,讓包拯饒他一次。他并且表示,決心今后不再欺壓百姓,胡作非為了。包勉提出看在母親的面上是有原因的。包拯生下之后,他父親因他皮膚太黑,把他當作怪物拋棄了,是他大哥撿他回來的。這時大嫂王鳳英生下包勉才一個多月,同時帶兩個孩子,不僅精力照顧不過來,奶也不夠吃。為了養活包拯,王鳳英忍痛將自己的兒子寄養到別處,撫養包拯到7歲。所以包拯喊大嫂叫“嫂娘”。包勉以為一提看到母親面上,包拯就會心軟。可是包拯心想:如同親娘般的嫂嫂一貫教自己做官要清正,替老百姓干好事,我要是顧念私情有意包庇,這不符合她的心愿。只要我給她養老送終,嫂娘是不會怪罪的。沒想到,包勉的母親聽到兒子要被治罪了,一時想不開,痛苦不已。她找到包拯,想求個情。包拯懇切地說:“嫂娘,侄子有罪,應當與民同治。如若治了罪,就是出于公心;如若不治罪,就是徇私包庇。嫂娘一向正直,并且一再教我為官清廉,如果包庇了侄子,叫我以后如何公正地為百姓做事呢?”嫂娘聽了,覺得包拯的話在理,便擦了擦淚說:“人家都稱你‘包青天’,這是咱家的光榮,你就按法律處置。
以上就是歷史上的包勉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