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簡介及歷史? .那么,西安簡介及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西安,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地,由周文王營建,建成于公元前12世紀,先后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中國歷史上的四個最鼎盛的朝代周、秦、漢、唐均建都西安。西安高陵楊官寨遺址發現,將中國城市歷史推進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同時確定了西安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座城市。
因為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上先后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之一。所以被稱為古城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是陜西省會、副省級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曾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是“一帶一路”核心區、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業基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
擴展資料
西安地形地貌:西安市的地質構造兼跨秦嶺地槽褶皺帶和華北地臺兩大單元。距今約1.3億年前燕山運動時期產生橫跨境內的秦嶺北麓大斷裂。
自距今約3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以來,大斷裂以南秦嶺地槽褶皺帶新構造運動極為活躍,山體北仰南俯劇烈降升,造就秦嶺山脈。與此同時,大斷裂以北屬于華北地臺的渭河斷陷繼續沉降,在風積黃土覆蓋和渭河沖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當今的西安是陜西省的省會,中國七大區域中心城市之一,亞洲知識技術創新中心,新歐亞大陸橋中國段和黃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國大飛機的制造基地,中國中西部地區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2009年國家頒布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中西安被列為繼北京、上海之后,我國第三“國際化大都市”。
標志性建筑:大雁塔、鐘樓、鼓樓、明城墻 、大明宮、大唐芙蓉園、小雁塔等
特產:羊肉泡饃、葫蘆雞、大紅棗,牛羊肉泡饃 ,粉湯羊血 ,葫蘆頭,米皮,臘汁肉夾饃,面皮,涼皮、郭家烤鴨、羊雜碎 、石子饃……
西安位于北緯34度線上,在北方擁有最溫暖濕潤的氣候,年均溫度13.6度,年溫差為26度。
人口:2009年末常住人口843.46萬人。
民族:漢族占總人口的98.8%,西安市擁有中國56個民族中的50個,少數民族以回族人口最多
方言:漢藏語系漢語中原官話—陜西話
市境海拔:345-3767米,最高點為太白山拔仙臺,海拔3767.2米,最低點為渭河出境處,海拔345米
經緯度:北緯34'15,東經108'55,市境東西長204公里,南北寬116公里
GDP:2719.10億元(2009年)
中國大地的原點位于西安北部的涇陽縣
地理位置:渭河谷地,關中平原
西安與雅典、羅馬、開羅并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左右,先后有13個朝代或政權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權,歷時1100余年。
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并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于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西安市曾經是陜甘寧邊區轄市、西北行政區轄市、中央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從1954年以來,一直為陜西省省會所在地,現屬副省級城市,轄九區、四縣。1981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
古代十三朝都城
唐代達到鼎盛成為世界大都市
現為中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之一,陜西省省會
目標:建設天水關中經濟區,促進西咸一體化,成為西部第一城市,積極申報直轄
以上就是西安簡介及歷史的全部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