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屬于臺北博物館的著名風景區。一座除臺北故宮博物院之外,以收藏、展示中原文物為主的公立博物館。綠瓦白墻紅柱的建筑,揉合了明清風格,典雅瑰麗。館中收藏近5萬件,那么,國立歷史博物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國立歷史博物館屬于臺北博物館的著名風景區。
一座除臺北故宮博物院之外,以收藏、展示中原文物為主的公慎弊立博物館。綠瓦白墻紅柱的建筑,揉合了明清風格,典雅瑰麗。
館中收藏近5萬件,主要來自河南博物館遷臺文物仔源及日本戰后歸還的古物為主。包括安陽出土的銅器;洛陽出土的先秦繩紋陶;六朝的唐三彩等。在政府機構和寬戚族私人收藏家的娟曾下,使得該館的展品更為充實。
中國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China)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東扮世長安街南側,與人民大會堂相對稱布局,是一座展示中華民族文化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
國博藏品數量為100余萬件,集收藏、研究、展覽于一身。
2011年3月1日國家博物館新館竣工。
命名
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前身為1912年7月9日成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
1949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同日,更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1959年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
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前身為1950年3月成立的國立革命博物館籌備處。
1960年正式命名為“中國革命博物館”。
1959年8月,位于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的兩館大樓竣工,為建國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
同年10月1日,在國慶十周年之際,開始對外開放。
發展理念
中國國家博物館堅持“以人為本”的建設發展理念,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為原則。
堅持“與我們這樣一個大國地位相稱,與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相稱,與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相稱,與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稱”的建館方向。
以“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為建館目標。
1、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原為中國歷史博物館,是國家級博物館,主要任務是收藏國家的重要歷史文物,展示我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明,同時進行有關中國歷史文物的考古、研究,并利用文物開展社會教育工作。
其前身是北平國立歷史博物館,1912年于國旦逗子監成亙籌備處,后遷至端門至午門一帶(天安門北面),1926年10月10日開放。
1959年7月在天安門廣場東側建成了新的中國歷史博物館,1961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
2、1969年9月,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廳遲核國歷史博物館合并,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
198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恢復獨立建制,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這一正式名稱暫告一段落。
3、2003年2月28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合并中國歷史博扮掘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基礎上,正式掛牌成立。
以上就是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全部內容,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前身為1912年7月9日成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49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同日,更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1959年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