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歷史故事?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那么,小學生歷史故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三年級#導語】了解一個國家就要先了解它的歷史,歷史故事是讓我們最容易了解中國歷史、外國歷史、世界歷史、清朝歷史等不同地域,不同朝代歷史最快捷方法。經典歷史故事等你來品味。以下是整理的相關資料,望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魯班造木鳶
魯班是敦煌人。他小時候,雙手就很靈巧,會糊各種各樣漂亮的風箏。長大后,跟父親學了一手好木匠活,修橋蓋樓,建寺造塔,非常拿手,在河西一帶很有名氣。
這一年,他成婚不久,就被涼州(今武威)的一位高僧請去修造佛塔,兩年后才完工。他人雖在涼州,但對家中父母放心不下,更想念新婚的妻子。怎樣既不誤造塔又能回家呢?他在天空飛旋的禽鳥啟發下,造出了一只精巧的木鳶,安上機關,騎上一試,果然飛行靈便。于是,每天收工吃過晚飯,他就乘上木鳶,在機關上擊打三下,不多時便飛回敦煌家中。妻子看到他回來,自然十分高興,但怕驚動父母,他也沒有言語,第二天大清早,又乘上木鳶飛回涼州。這樣,時間不長,妻子便懷孕了。
魯班的父母早睡晚起,根本不知兒子回家之事。見兒媳有孕,還以為她行為不軌。婆婆一查問,媳婦便將丈夫乘木鳶每晚回家之事說明白,誰知,二老聽了不信,晚上要親自看個真假。
小學四年級歷史故事有以下:
1、孟姜女哭倒長城。
孟姜女為陜西人,年十六,一天在家后園洗澡,被逃進園中躲避抓夫修長城的范杞看到,于是孟姜女就嫁給了范杞,在他們成婚之際被官府發現,于是將范杞抓到山海關修長城。這一去就是三年,杳無音信。北方冬天寒冷,孟姜女就做好棉衣,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山海關尋夫。
可是她的丈夫已經因修長城累死,埋在長城下面。孟姜女悲痛至極,哭聲震天動地,終于將修到海邊的長城哭倒,孟姜女尋到丈夫的尸骨埋葬地,自己投海自盡。
2、伍子胥一夜白頭的故事。
伍子胥攜楚太子建之子勝逃奔他國,被楚兵一路追殺。然而,昭關被右司馬遠越領兵把守,很難過關。扁鵲的弟子東皋公就住在山中,他從懸賞吵敏令上的圖中認出了伍子胥,決定幫助他。東皋公把二人帶進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連七日,卻不談過關之事。
伍子胥實在熬不住,急切地對皋公說“我有大仇要報,度日如年,這幾天耽擱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樣,先生還有什么辦法呢”。東皋公說“我已經為你們籌劃了可行的計策,只是要等一個人來才行升頌枝。”伍子胥猶豫不決,翻來覆去,不覺捱到天亮。
東皋公一見他,大驚道“你怎么一夜之間,頭發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鏡子,果然全白了頭,不由暗暗叫苦。
1、專心致志
古時候有個圍棋高手,名叫秋,人們稱他弈秋。他有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好學,棋藝提高很快;另一個雖然也天天聽課,但很不專心。他看著老師,心里卻想著天上有沒有大雁飛來,老師的話一句也沒聽進去,棋藝自然也沒有絲毫提高。
[注釋]致:盡,極。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專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時候,有個叫馮相的官員。有一天,他穿著一雙新靴子走進辦公的衙門。一個同僚問他:“您買這雙新靴子花了多少錢?”他抬起一只腳說:“九百。”那個同僚驚奇地說:“怎么我這雙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馮相又抬起另一只腳說:“這只也是九百。”滿屋的人都大笑起來。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時都大笑起來。
3、雙管齊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畫家名叫張璪,他擅長畫山水、松石,特別是畫松樹尤其叫人逗沖稱絕。張璪作畫的時候,有與眾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筆,可以同時在紙上作畫。一管筆畫蒼翠的松枝,另一管筆畫枯干虬枝,畫出的松樹惟妙惟肖,誰看了他的畫都感到驚奇,人們都說他是神筆。張璪還有兩個畫畫的絕招:一是用無筆頭的禿筆繪畫;二是用手指畫畫。他拿一塊白絹,用手指蘸上顏料,左抹右涂,一會兒就作成一幅山水樹木的作品。
[注釋]管:指筆。
適合小學生聽的歷史故事如下:
1、沆瀣一氣
唐人崔沆主乾符二年進士科考試,榜中錄取考生崔瀣。同時被錄取的游衡同姓考生中,崔瀣最為崔沆相知。時人有“座主門生,沆瀣一氣”之謠。后人因稱氣味相投為“沆瀣一氣 ”。今多用于貶義。
2、名落孫山
吳地有人名孫山,為人滑稽多智。試期至,離鄉赴他郡應舉,鄉鄰中有人托其攜子同往應試。試畢,鄉鄰子落第,孫山居榜末,先期回家。鄉鄰探詢其子是否考中,他吟詩兩句道:“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后因稱考試落第為“名落孫山”。
3、梁州夢契
元稹和白居易均為唐代新樂府運動倡導者,兩人友誼深厚,常以詩文互相酬和,世稱“元白”。元稹任監察御史,于元和四年三月出使梓潼勘察案件,時白居易在京于同月二十一日與弟白行簡及知友李杓直等游慈恩寺后至李家飲灑。
席間,白居易忽停杯道:“微之(元稹字)當已至梁州了。神櫻做”隨即題詩一首于壁上:“花時同醉破春愁,醉頌悔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
白居易作詩之日,元稹果恰至褒城旅次夢與白居易、李杓直同游曲江及慈恩寺,醒后作《梁州夢》詩云:“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曲江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
1.小學生歷史故事
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
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
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后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祖逖:聞雞起舞、中流擊楫 一天半夜,少年祖逖被野外傳來的雞鳴聲吵醒了,便用腳踢醒劉琨,說:“此非惡聲也”。于是,兩人相邀到戶外,拔劍起舞。
這就是流傳至今的“聞雞起舞”的佳話。 西晉末年,匈奴人占領中原,北方有許多人避難到南方來。
祖逖也帶了幾百家鄉親來到淮河流域一帶。在逃難的行列中,祖逖主動出來指揮,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糧食、衣服給大家一起并蠢吃用。
以上就是小學生歷史故事的全部內容,適合小學生聽的歷史故事如下:1、沆瀣一氣 唐人崔沆主乾符二年進士科考試,榜中錄取考生崔瀣。同時被錄取的同姓考生中,崔瀣最為崔沆相知。時人有“座主門生,沆瀣一氣”之謠。后人因稱氣味相投為“沆瀣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