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數學講解?(3)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請學生到黑板板演,并講解自己把小數化成分數的方法,師生小結如下: 把小數化成分數,原來有幾位小數,就在1的后面寫幾個0做分母,原來的小數去掉小數點做分子。師:小數化成分數,那么,五年級下冊數學講解?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說教材
1、教學主要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最后課內容。
2、教材編寫特點本節課是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七章《統計》中第三節的內容,主要讓學生認識數據統計中平均數、中位數、眾數三個基本統計量,是一節概念課,也是學生學會分析數據,做出決策的基礎。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能直接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
3、教材內容的核心數學思想: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統計意識,發展統計觀念。統計的內容在小學數學中占有越來越多的比重,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平均數的基礎上引入的新的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掌握中位數與眾數的概念,并能分清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區別。進而根據具體問題選擇這三種不同的統計量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到學數學有用并激發出學生想去學想去用的一種迫切的情感態度。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基礎:理解掌握了平均數的意義,會求平均數,會用平均數來表示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
2、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習該內容的經驗:學生在現實的生活中已經積累了用平均數來比較數據水平的生活經驗,同時也有了觀察、比較、分析數據的經驗和合作交流學習的經驗。
【 篇一 】
教學要求①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整除的意義。②使學生掌握整除、約數與倍數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③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與觀察思考的能力。
教學重點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除腔伏肢盡和整除,約數和倍數等概念間的聯系和區別。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計算下面三組題。
(1)23÷7=(2)6÷5=(3)15÷3=
11÷3=1.8÷3=24÷2=
2、觀察并回答。
(1)上面哪個算式中的第一個數能被第二個數整除?
(2)在什么情況下,才可以說“一個數能被另一個數整除”?
(3)如果用整數a表示被除數,整數b(b≠0)表示除數,可以怎樣說?(讓學生看教材第49頁關于“整除”的一段話)
3、思考:我們在說一個數能被另一個數整除時,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
①被除數、除數都是整數,除數不等于0
明確三點②商必須是整數缺一不可
③商的后面沒有余數
4、除盡與整除的區別與聯系。
(1)像6÷5=1.21.8÷3=0.6我們只能說第一個數能被第二個數。
(2)除盡被除數和除數(不等于0),不廳銷一定是整數,商是有限小數,沒有余數。
整除被除數和除數(不為0)都是整數,商是整數,沒有余數。
《分數和小數的互化》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使學生理解分數化成小數的方法,能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把分數化成小數。
②使學生認識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特點,能判斷一個最簡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
(2)能力目標:在學生對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過程的參與討論中培養學生觀察、歸納、解決問題的能力。(3)情橘唯液感目標:在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規律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待知識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分數與小數互化的方法 教學難點: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設置懸念 導入新課
1、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小紅和小明進行登山比賽,從山下到山頂,小紅用了0.8小時,小明用了3/4小時,哪位同學登得快?”
要解決這個問題,你有什么好辦法?
生1:把小數化成分數,再比較。
生2:把分數化成小數,再比較。
師: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要想比較兩個人的速度,需要把這兩個數統一成一類數,要么都是小數,要么都是分數,這樣才能便于比較,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數、小數互化的一般方法。(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 學習新知
1、自主探究小數化分數的方法:
(1)出示例1:把一條3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長多少米?
師:誰來列出算式?
生:3÷10=0.3米
3÷10= 3/10米
師:還是這根繩子,如果平均分成5段,每段長多少米? 生:3÷5=0.6米
3÷5=3/5米
師:觀察一下上面兩組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生:0.3= 3/10
0.6=3/5
師:兩種不同形式結果是相等的,說明小數和分數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步驟:
1.去分母:這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首要步驟,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首先要去分母,當然如果方程中沒有派運分母的話可以省去此步驟。
2.去括號:去除分母之后就該完成括號的去除了,如果有分母的話先去分母,在去除括號,當然沒有友羨簡括號的話可以省去此步驟。
3.移項: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每個一元一次方程都會有的一步,就是把同類型的數據移動到同一邊,換句話說就是把數字移動到等號的一邊,未知數移動到等號的另一邊,我們習慣把未知數移動到等號的左邊。
4.合好褲并同類項:把多項式中同類項合成一項,叫做合并同類項,同類項的系數相加,所得結果作為系數,字母和字母的指數不變。是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臨門一腳,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合并同類項的時候要遵循合并同類項法則。
5未知數系數化為一:這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最后一步,只要把未知數的系數化為一,所得的結果就是這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也就是我們最后需要得到的結果。
【 #教案#導語】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準備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篇一 方程的意義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頁的例1、例2和試一試,完成練一練和練習一的第1~2題。
教學目標要求:
理解方程的含義,初步體會等式與方程的聯系與區別,體會方程就是一類特殊的等式。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會列方程表示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圖,讓學生觀察。
提問:圖中畫的是什么?從圖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導:
(1)讓不熟悉天平不認識天平的學生認識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學生能主動列出等式,告訴學生:像“50+50=100”這樣的式子是等式,并讓學生這個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學生不能列出等式,則可提出“你會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系嗎?”
二、教學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圖,引導學生分別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系。
2.引導:告訴學生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數;觀察這些式子,說一說寫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以上就是五年級下冊數學講解的全部內容,學生自主學習多,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積極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切身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嘗了成功的喜悅,而且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滿足了學生求知、參與、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