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文化?中國文化是一直存在文的,即一直存在符號表達。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文的形態也發生著變化。整個中國歷史的文出現了四種形態:文、微言文、文言文、白話文。微言文、文言文、白話文則開始具備字的特征。那么,漢語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漢語
漢語(Hànyǔ)又稱華語、中文、普通話等,屬漢藏語系,約15億使用者,現中國大陸地區、中國臺灣、香港、澳門地區、新加坡語言,亦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主要流通于中國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等國及海外華人社區。
漢語是分析語,有三到十五種聲調。漢語的文字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漢語包含書面語和口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漢語被稱為文言文,現代書面漢語被稱為白話文,以現代標準漢語為規范。
漢語有標準語和方言之分。現代標準漢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有五個聲調,在線新華字典現已經收錄20959個漢字。
漢字文化是指書面語使用漢字,并形成一定文化體系的地域。固有詞的表記文字文字同漢字混合使用的例子很多。這一文化覆蓋區域包括漢字文化的發祥地中國及與古代中國有朝貢關系的地域。漢字文化的覆蓋地域稱為漢字文化圈。
漢字是用于記錄漢語,進行書面交流,傳承民族文化的書寫符號,也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書法藝術的載體,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蘊藏著許許多多的文化內涵。
漢字的文化的意義
簡化字當然是漢字文化,也是漢字歷史發展的一部分,我們既要高度尊重傳統的繁體字具有的文化積淀和傳承的功能和作用,也要高度尊重簡化字的現實功能和已經形成的現代傳統。簡體字是全球漢字應用的主流,是世界漢字的正體字。漢語拼音是不可缺少的漢字的輔助。
我們需要對漢字發展的歷史有更多的了解,對漢字文化獨特的價值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加珍重中華文化傳統的同時,對現代中國先驅普及文化、發展文化的努力也應有更多的理解。
漢語言中的文化底蘊是人類精神成就的廣度和深度。
學習古代漢語,打好古文功底,可以提高我們對古代文化寶藏的認知力和探索力。學習古代漢語,主要是要學好文言文。文言文意蘊豐富、包羅萬象。從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里,我們可以讀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信守承諾、懲惡除奸等,這些美德古今相通,亙古不變。
古人還留給我們的豐富的文學遺產,其中不乏傳世名作,如司馬遷的《史記》、王羲之的《蘭亭序》和王勃的《滕王閣序》等。這其中蘊含的史學價值、文化價值和文學價值,只有你學會了文言文,才能切身體會到那“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絕美景致。
漢語言專業:
漢語言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于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本專業培養具備、扎實的漢語語言學基礎,掌握基本的語言學理論和方法,具有初步的語言研究能力,同時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在文化、教育、出版、傳媒機構以及政府機關等從事與漢語言文字相關工作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復合型人才。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語言學基礎理論和漢語基礎知識,接受人文社會科學和語言學諸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語言調查和分析、創造性思維、從事本學科領域科學研究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社會實踐諸方面的基本能力。
漢語課的文化內容和文化活動必須與中國有關。
文化來講的話是比較寬泛的詞語,民俗也能算文化,學說也能算文化,節日也能算文化。如果要說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的話,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表達形式的一種,文化通過語言進行一部分的傳承和表現。
漢語是中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作為第一語言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中國除漢族使用漢語外,回族、滿族等也基本使用或轉用漢語,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許多民族都不同程度地轉用或兼用漢語。漢語是中國的語言,是新加坡的四種語言之一。
現代漢語有標準語和方言之分。普通話是現代漢語的標準語,漢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漢語歷史悠久,使用人數最多,世界上使用漢語的人數至少15億 ,占據世界總人口的20%。六種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
漢語是分析語,一般有2到13種聲調。漢語的文字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漢語包含口語和書面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漢語被稱為文言文,現代書面漢語被稱為白話文,以現代標準漢語為規范。
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
人類的語言是一個層級結構,既分層又分級。下層是語音層,分為音素和音節,上層是音義結合的符號層,分為語素、詞、詞組、句子四層。世界上的文字有幾千種,但主要有三類:記錄音素的是音素文字,如英語,使用國際通用的拉丁字母;記錄音節的是音節文字,如日語中的假名五十音圖;記錄語素的是語素文字,如漢字,成方塊結構。
以上就是漢語文化的全部內容,漢語言中的文化底蘊是人類精神成就的廣度和深度。學習古代漢語,打好古文功底,可以提高我們對古代文化寶藏的認知力和探索力。學習古代漢語,主要是要學好文言文。文言文意蘊豐富、包羅萬象。從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