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數學家的故事?數學家陳景潤邊思考問題邊走路,撞到一棵樹干上,頭也不抬說:“對不起、對不起。”繼續思 考。2、數學家魯道夫的故事 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后35位,后人稱之為魯道夫數,那么,陳景潤數學家的故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數學家華羅庚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華羅庚在計算一道數學題,來了一位女士想買棉花,當她問華羅庚多少錢時,他完全沉醉于做題中,沒有聽見對方說的話,當他把答案算完隨口說了一個數字,而女士以為他說的是棉花的價格,尖叫道:“怎么這么貴?”,這時華羅庚才知道有人過來買棉花。
當華羅庚把棉花賣給女士后才發現剛才自己的算題的草紙被婦女帶走了,這可把華羅庚急壞了,不顧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終還是被他追上了,華羅庚不好意思地說:“阿姨,請……請把草紙還給我”,那婦女生氣地說:“這可是我花錢買的,可不是你送的”。
華羅庚急壞了,于是他說:“要不這樣吧!我花錢把它買下來”。正在華羅庚伸手掏錢之時,那婦女好像是被這孩子感動了吧!不僅沒要錢還把草紙還給了華羅庚。這時的華羅庚才微微舒了口氣。回家后,又開始計算起數學題來。
2、阿基米德巧測皇冠
國王做了一頂金王冠,他懷疑工匠用銀子偷換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鑒定它是不是純金制的,且不能損壞王冠。阿基米德捧著這頂王冠整天苦苦思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隨著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從桶邊溢出。
阿基米德看到這個現象,頭腦中像閃過一道閃電,“我找到了!”。阿基米德拿一塊金塊和一塊重量相等的銀塊,分別放入一個盛滿水的容器中,發現銀塊排出的水多得多。
一家手杖店來了一個顧客,買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張50元的票子,要求找錢.
店里正巧沒有零錢,店主到鄰居處把50元的票子換成零錢,給了顧客20元的找頭.
顧客剛走,鄰居慌慌張張地奔來,說這張50元的票子是假的.店主不得已向鄰居賠償了50元.隨后出門去追那個顧客,并把他抓住說:“你這個,我賠給鄰居50元,又給你找頭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賠償我100元的損失.”
這個顧客卻說:“一根手杖的費用就是鄰居給你換零錢時你留下的30元,因此我只拿了你70元
名人之所以為名人,必定有他們的過人之處。下面和我一起來看看現代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陳景潤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的閩侯鎮,他的父親陳元俊是一個郵電局的小職員。
陳景潤到了上學的年齡,父母給他找了一所離家近的小學,送他去讀書。在所有的學科中,他特別喜歡數學,只要遨游在代數、幾何的題海中,他就能夠忘卻所有的煩惱。
陳景潤平時少言寡語,但非常勤學好問,他總是主動向老師請教問題或借閱參考書。
一個中午,最后一節課下了,陳景潤走出教室,回家吃飯。他從書包里拿出一本剛從老師那兒借來的教學書,邊走邊看。書上的內容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地閃現,陳景潤就像一個饑餓的人撲到面包上,大口大口地吞吃著精神的食糧。
他只顧專心致志地看書,不知不覺偏離了方向,朝著路邊的小樹走去。只聽哎喲一聲,他撞到了樹上。
抗日戰爭爆發初期,陳景潤剛剛升入初中,中學里的一位數學老師使陳景潤的`人生之路發生了根本的改變。這位老師就是曾經任清華大學航空系主任的沈元老師。有一次,沈元老師向學生講了個數學難題,叫哥德巴赫猜想,學生們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
沈元老師最后又說了一句話:自然科學的皇后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陳景潤聽了這句話后,內心不禁為之一震:哥德巴赫猜想、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我能摘下這顆明珠嗎?
1973年2月,陳景潤的關于(1+2)簡化證明的論文終于公開發表了!陳氏定理立即在世界數學界引起轟動,專家們給予他極高的評價。
【基本信息】
1920年挪威數學家布朗用一種古老的篩選法證明,得出了一個結論:每一個比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99)。這種縮小包圍圈的辦法很管用,科學家們于是從(9十9)開始,逐步減少每個數里所含質數因子的個數,直到最后使每個數里都是一個質數為止,這樣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結果是中國數學家陳景潤于1966年證明的,稱為陳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數都是一個質數與一個自然數之和,而后者僅僅是兩個質數的乘積。”通常都簡稱這個結果為大偶數可表示為 “1 + 2”的形式。
在陳景潤之前,關於偶數可表示為 s個質數的乘積 與t個質數的乘積之和(簡稱“s + t”問題)之進展情況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證明了‘“9 + 9”。
1924年,德國的拉特馬赫證明了“7 + 7”。
1932年,英國的埃斯特曼證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證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5 + 5”。
1940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證明了“1 +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數。
中國有一千個陳景潤就了不得( 鄧小平)
陳景潤,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53 年畢業于廈門大學數學系。1957 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并在華羅庚教授 指導下從事數論方面的研究。歷任中國科學院 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兼貴陽民族學院、河南大學、青島大學、華中工學院、 福建師范大學等校教授,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數學季刊》主編等職。主要從事解析數論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國際領先的成果。這一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引用。這項工作,使之與王元教授、潘承洞教授共同獲得 1978 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其后對上述定理又作了改進,并于1979年初完成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將最小素數從原有的80推進到16,受到國際數學界好評。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尖端技術、人類生活密切關系等問題也作了研究。發表研究論文 70 余篇,并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
實際上陳景潤證明的不是哥德巴赫猜想
陳景潤與邵品宗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第118頁(遼寧教育出版社)寫道:陳景潤定理的“1+1”結果,通俗地講是指:對于任何一個大偶數N,那么總可以找到奇素數P',P",或者P1,P2,P3,使得下列兩式至少一式成立:“
N=P'+P" (A)
N=P1+P2*P3 (B)
當然并不排除(A)(B)同時成立的情形,例如62=43+19,62=7+5X11。
以上就是陳景潤數學家的故事的全部內容,數學家的故事左右 篇1 數學家陳景潤在大學讀書時,生活極為簡樸,他始終穿著一件黑色的學生裝。由于家境貧寒,他經常一天吃兩頓飯,為的是把省下的錢用來買書。他說:“飯可以不吃,書不可以不念。”他平時不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