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有多少年歷史了?五臺山自東漢永平(58~75)年間起修建佛寺,歷代修造的寺廟鱗次櫛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輝煌,是中國歷代建筑薈萃之地,最低處海拔僅624米,最高處葉斗峰海拔達3061米,為華北最高峰。那么,五臺山有多少年歷史了?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五臺山是卜液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升遷陸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鬧如追溯到26億年五臺山前的太古代。五臺山型彎物最低處海拔僅624米,最高處海拔達3061.1米
歷史介紹:五臺山是中國佛教胡姿族四大名山之一。2004年,五臺山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2009年6月,五臺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 。2007年,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
五臺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臺”,為文殊 菩薩 的道場。五臺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坐落于“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最高海拔3061米。
五臺山地質(zhì)古老,地貌奇特,地處華北大陸的腹地,與恒山-太行山連續(xù),相對高差達2400多米,大面積出露褲弊了地殼不同層次的巖層和地質(zhì)構(gòu)造,展示出中國大陸基底的地質(zhì)構(gòu)造和地質(zhì)組成,是由大于25億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層構(gòu)成的最高山脈。在漫長的地球演進中,五臺山經(jīng)過了“鐵堡運動”、“臺懷運動”、“五臺運動”、“燕山運動”,形成了以“五臺群”綠色片巖及“豆村板巖”構(gòu)成的“五臺隆起”,具有高亢冊散夷平的古夷平面、十分發(fā)育的冰川地貌、獨特的高山草甸景觀,更有第四紀冰川及巨大剝蝕力量造成的“龍磐石”、“凍脹丘”等冰緣地貌的奇觀。
景區(qū)可以游玩的景點很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
南禪寺大殿
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位于山西省五臺縣城西南22千米的李家莊。始建年代不詳,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宋、明、清時期經(jīng)過多次修葺,1973年又進行了復原性整修,恢復了唐代殿宇建筑出檐深遠的渾樸豪放面貌。
相傳五臺山原名五峰山,氣候異常地惡劣,冬天氣溫極低,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耐,農(nóng)民們根本無法到田里去種莊稼。一日,文殊菩薩恰巧路過五臺山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在水深火熱之中,她決定改變這里的氣候。
文殊菩薩了解到東海龍王那里有一塊神石叫“歇龍石”,可以把干燥的氣候變得濕潤,于是文殊菩薩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里去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巨搭寬石。還沒有走到跟前,已經(jīng)感覺到一股涼氣迎面撲來。文殊菩薩見到龍王,說明了他的來意。
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么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因為它是花了幾百年的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龍子們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yǎng)神,你若借去,龍子們不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
文殊菩薩反復說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為了造福于人類特地來尋求幫助的。
龍王心里還是不愿意把神石借給他人,又不能直接地回絕文殊菩薩的請求。估計這位老和尚一人無法將石頭運走,龍王勉強答應說:“神石很重,沒有人能幫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動,就把它拿走吧!”
文殊菩薩謝過了龍王,走到神石跟前,轉(zhuǎn)眼間口念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后飄然而去。
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寺廟建筑最早地方之一。
自東漢永平(58~75)年間起,歷代修造的寺廟鱗次櫛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輝煌,是中國歷代建筑薈萃之地。
雕塑、石刻、壁畫、書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唐代全盛時期,五臺山共有寺廟300馀座,經(jīng)歷幾次變遷,寺廟建筑遭到破壞蔽轎巖。
目前臺內(nèi)外尚有寺廟47座。
其中佛光寺和南禪寺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兩座木結(jié)構(gòu)建筑。
顯通寺(靈鷲宏御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睺寺被列為「五臺山五大禪處」。
臺懷鎮(zhèn)是寺廟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臺山佛事活動和經(jīng)濟生活的中心。
相傳五臺山是文殊師利菩薩講經(jīng)弘法的場所。
歷史上,印度、尼泊爾、朝鮮、日本、蒙古、斯里蘭卡等國的佛教信徒,來此朝帆缺圣求法的甚多。
是當今中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教道場。
每逢盛夏,海內(nèi)外游人香客前來游覽觀光、燒香拜佛、絡繹不絕。
每年6月舉行盛大的騾馬交易大會,進行物資交流、文藝會演和消夏避暑。
臺懷鎮(zhèn)人口10525(2000)[1]。
五臺山原為神仙方士所居,故名紫府。而是叫紫府山,也稱作五峰山道場,曾建有紫府廟,是道士們修行的地方。《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nèi),這說明當時五臺山為道家所居。
佛教傳入五臺山,普遍的說法始于東漢。永平十一年,迦葉摩騰、竺法蘭來到了五臺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臺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二人在此建寺。
在唐代,佛教備受推崇,文殊菩薩尤其為佛教徒所尊鉛帆鬧崇。當時國家規(guī)定,全國所有寺院的齋堂,都必須供奉文殊菩薩圣像槐罩。由于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薩,視五臺山為佛教圣地,所以五臺山空前隆盛,名僧輩出,澄觀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
擴展資料
五臺山原為神仙方士所居,故名紫府。而是叫紫府山,也稱作五峰山道場,曾建有紫府廟,是道士們修行的地方。《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nèi),這說明當時五臺山為道家所居。
五臺山由古老結(jié)晶巖構(gòu)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臺: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斗峰、中臺翠巖峰。五峰之外稱臺外,五峰之內(nèi)稱臺內(nèi)。
山中氣候寒冷,臺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又稱清涼山,為避暑勝地。
以上就是五臺山有多少年歷史了的全部內(nèi)容,五臺山距今歷史已經(jīng)很悠久了,具體是多少時間沒人說得清楚。五臺山地質(zhì)古老,地貌奇特,是著名的國家地質(zhì)公園。五臺山地處華北大陸的腹地,與恒山—太行山連續(xù),相對高差達2400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