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一、加法運算定律:1、加法交換律: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a+b=b+a 2、加法結合律:三個數相加,可以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加上第三個數;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加上第一個數,和不變。那么,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四年級#導語】如果你是四年級的學生或者老師,如果你正在備戰下學期的復習,準備了《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知識點總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運算定律及簡便運算
一、加法運算定律:
1、加法交換律: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a+b=b+a
2、加法結合律:三個數相加,可以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加上第三個數;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加上第一個數,和不變。(a+b)+c=a+(b+c)
加法的這兩個定律往往結合起來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據是什么?
3、連減的性質: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等于這個數減去那兩個數的和。a-b-c=a-(b+c)
二、乘法運算定律:
1、乘法交換律:兩個數相乘,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a×b=b×a
2、乘法結合律:三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前兩個數相乘,再乘以第三個數,也可以先把后兩個數相乘,再乘以第一個數,積不變。(a×b)×c=a×(b×c)
乘法的這兩個定律往往結合起來一起使用。如:125×78×8的簡算
3、乘法分配律: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這兩個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把積相加。
(a+b)×c=a×c+b×c(a-b)×c=a×c-b×c
雞兔問題公式
(1)已知總頭數和總腳數,求雞、兔各多少:
(總腳數-每只雞的腳數×總頭數)÷(每只兔的腳數-每只雞的腳數)=兔數;
總頭數-兔數=雞數。
積極實踐“合作學習”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新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總結如下,快隨我一起來了解下。
新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總結
一、指導思想
在本學期,我將以新課程提供的全新理念為指導,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及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能力為重點,依據教研組工作計劃,按照教導處的安排,圍繞課堂教學和教學科研這一中心任務,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實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積極實踐“合作學習”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二、學情分析
在經過了三年的數學學習后,學生在數學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一定的水準,對學習數學有著一定的興趣,樂于參加學習活動中去。特別是一些動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學習內容都比較感興趣。大多數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無處不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為學生對本冊的學習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也為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三、教學內容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四則運算、觀察物體、、運算定律、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三角形、小數的加減法、圖形的運動(二)、平均數與復式條形統計圖、數學廣角、總復習。
四年級作為小學的中高年級,是整個小學階段關鍵的一年,數學學習也是如此。在這一年里,要做好學生復習的教導,我整理了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期末知識要點,希望能幫助到您。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期末知識要點
第一單元 四則運算
1、加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1)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兩個數叫做加數。加得的數叫做和。
(3)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和=加數+加數
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2、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1)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叫做減法。
(2)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差=被減數-減數
減數=被減數-差
被減數=減數+差
3、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4、乘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1)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和的簡便運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兩個數叫做因數。乘得的數叫做積。
(3)乘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積=因數×因數
因數=積÷另一個因數
5、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1)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叫做除法。
(6)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商=被除數÷除數
除數=被除數÷商
被除數=商×除數
有余數的除法:被除數=商×除數+余數
6、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第三單元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教案,希望能對你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和啟發,更多內容請點擊【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四年級下冊數學第三單元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教案(一)
一、教學內容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2.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編排特點
1.有關運算定律的知識相對集中,有利于學生形成比較完整的認知結構。
將有關運算定律的知識集中于一個單元,加以編排,便于學生感悟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有利于學生通過學習,構建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
2.從現實的問題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運算定律,便于學生理解和應用。
本單元教材的一個鮮明特點是,不再僅僅給出一些數值計算的實例,讓學生通過計算,發現規律,而是結合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體會運算定律的現實背景。這樣便于學生依托已有的知識經驗,分析比較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出運算定律。同時,教材在練習中還安排了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借助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和認識運算定律。
加法交換律:a+b=b+b
加法結合律:a+b+c=a+(b+c)
1
每份數×份數=總數
總數÷每份數=份數
總數÷份數=每份數
2
1倍數×倍數=幾倍數
幾倍數÷1倍數=倍數
幾倍數÷倍數=1倍數
3
速度×時間=路程
路程÷速度=時間
路程÷時間=速度
4
單價×數量=總價
總價÷單價=數量
總價÷數量=單價
5
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
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
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
6
加數+加數=和
和-一個加數=另一個加數
7
被減數-減數=差
被減數-差=減數
差+減數=被減數
8
因數×因數=積
積÷一個因數=另一個因數
9
被除數÷除數=商
被除數÷商=除數
商×除數=被除數
小學數學圖形計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長
S面積
a邊長
周長=邊長×4
C=4a
面積=邊長×邊長
S=a×a
2
正方體
V:體積
a:棱長
表面積=棱長×棱長×6
S表=a×a×6
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a×a
3
長方形
C周長
S面積
a邊長
周長=(長+寬)×2
C=2(a+b)
面積=長×寬
S=ab
4
長方體
V:體積
s:面積
a:長
b:
寬
h:高
(1)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S=2(ab+ah+bh)
(2)體積=長×寬×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積
a底
h高
面積=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積
×2÷底
三角形底=面積
×2÷高
6
平行四邊形
s面積
a底
h高
面積=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積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積=(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圓形
S面積
C周長
∏
d=直徑
r=半徑
(1)周長=直徑×∏=2×∏×半徑
C=∏d=2∏r
(2)面積=半徑×半徑×∏
9
圓柱體
v:體積
h:高
s;底面積
r:底面半徑
c:底面周長
(1)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2)表面積=側面積+底面積×2
(3)體積=底面積×高
(4)體積=側面積÷2×半徑
10
圓錐體
v:體積
h:高
s;底面積
r:底面半徑
體積=底面積×高÷3
總數÷總份數=平均數
和差問題的公式
(和+差)÷2=大數
(和-差)÷2=小數
和倍問題
和÷(倍數-1)=小數
小數×倍數=大數
(或者
和-小數=大數)
以上就是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的全部內容,人教版四年級下數學單元教案篇1 一、認識角 1、角的特征:一個頂點,兩條邊(直的) 2、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3、角的畫法: (1)定頂點。 (2)由這一點引一條直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