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的歷史?揚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曾是我國水陸交通的重要樞紐,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都會,對外貿易和國際交往的重要港埠,富甲天下的商業中心,是通史式的歷史文化名城。市區現有重要文物保護單位147處。揚州數度繁華,尤以兩漢、隋唐、那么,揚州的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吳王夫差筑邗城
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吳王夫差為北上伐齊爭霸中原,在蜀岡古邗邑之地筑邗城,是為揚州建城之始。
并開邗溝通江淮間水道。
?
隋滅陳廣陵渡江之戰
隋文帝開皇八年(588)十月,隋組成8路大軍,分東、西兩線,向陳國都城建康(今南京)發起進攻。
東線賀若弼率軍從廣陵(今揚州)發兵進駐長江邊。
開皇九年(589)正月初一,賀若弼乘陳歡度節日之際,引兵從瓜洲渡江,襲取京口(今鎮江),直指南京。
李子通建都揚州
? 唐武德二年(619),李子通率領農民起義軍擊敗降唐隋將揚州總管陳?,攻克揚州,自稱皇帝,國號吳,改元明政。
次年,李子通渡江南征。
?
徐敬業起兵揚州
武周光宅元年(684),徐敬業、駱賓王等人會集揚州,起兵反武氏篡政,首先斬殺揚州長史陳敬之,成立匡復府、英公府和揚州大都督府,集兵10余萬。
武則天遣大將李孝逸帶兵30萬討伐。
徐軍潰敗,徐敬業被部下斬首。
?
李庭芝抗元
南宋德?元年(1275),元軍圍困揚州,淮東制置使兼知揚州李庭芝領兵堅守城池,城中糧盡。
其間,元軍先后5次招降,均被拒絕。
后以制置副使留守揚州,自率7000人突圍東走。
揚州守將降元,揚州失守。
李到泰州,泰州守將開城降元,李庭芝被俘,在揚州就義。
揚州擁有2500多年歷史,始于春秋時期,當時稱之為廣陵。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稱為邗城(帕金斯)。公元590年,稱該城為揚州,這也是后來中國整個東南部的統稱。
揚州,作為地域稱謂、《尚書》等古籍均有記載,為華夏九州之一。
春秋時期,今揚州市區附近稱邗。公元前486年,吳滅邗,筑邗城,開邗溝,連接長江,淮河。越滅吳,地屬越:楚滅越,地歸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舊址上建城,名廣陵。秦統一中國后,設廣陵縣,屬九江郡。漢代,今揚州稱廣陵、江都,長期是王侯的封地。吳王劉濞“即山鑄錢、煮海為鹽”,開鹽河(通揚運河前身),景觀盛極一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開始了揚州歷史上的第一次繁華時期。
為了改善和鞏固民族關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嫁到烏孫國,比王昭君嫁到匈奴還早80多年。三國時期,魏吳之間戰爭不斷,廣陵為江淮一帶的軍事重地。南北朝時期,廣陵屢經戰亂,數次變為“蕪城”但由于勞動人民數百年辛勤開發,經濟地位在恢復中不斷提高。北周改廣陵為吳州。山東青州,兗州一帶的移民南遷廣陵一帶,促進了揚州的經濟發展。
公元589年,隋文帝改吳州為揚州,置總管府。隋煬帝開大運連接黃河、淮河、長江,揚州成為水運樞紐,不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對促進黃河、淮河、長河三大流域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次序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揚州空前繁榮的基礎。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煬帝三下江都(今揚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殺,葬于揚州城西北五里吳公臺下(后改葬雷塘)。
首先我查了許多史料,揚州歷史上建都史豐富,一共有14次,而且建都合計時間還比較長,光兩漢諸侯國都就多達200多年的歷史,南吳和南唐合計約有60年左右,值得一提的是隋煬帝登基后為下揚州衣錦還鄉,開鑿大運河,并下詔“制江都太守秩同京尹”,此刻揚州官階和大興,洛陽保持一致。他長期在今揚州辦公施政,新建皇家宮城江都宮,使得揚州成為了隋朝的南都,三京之一的地位。隋煬帝和揚州結下的城市情緣,加上開鑿的大運河成為了后世歷代文人墨客題詩作詞的永恒話題。古人云:“但求死看揚州月,不愿生歸駕九龍”!
揚州建都史如下:
1西周~春秋初干(邗)國國都;2楚霸王項羽江都;3西漢荊國國都;4西漢吳國國都;5西漢江都國國都;6西漢廣陵國國都;7東漢廣陵國國都;8隋朝煬帝陪都;9隋末李子通吳國國都;10五代十國南吳國都;11五代十國南唐東都;12南宋高宗行都;13元末張士誠早期國都
14次另注:春秋吳國目前已經有可靠證據顯示吳王壽夢和諸樊把吳國國都遷都到揚州(準確時間等待未來考古新發現)
春秋吳國 前585年 - 前561年 19代吳王壽夢
春秋吳國 前560年 - 前548年 20代吳王諸樊
1
戰國地理書《禹貢》最早提到揚州
作為九州之一,而非今日揚州
《尚書·禹貢》是戰國時魏國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貢》名篇。這是撰著這篇《禹貢》的人士設想在當時諸侯稱雄的局面統一之后所提出的治理國家的方案。這是一個宏偉周密的方案,不與尋常相等,故托名大禹,企望能夠得到實際的施行。這篇《禹貢》以地理為徑,分當時天下為九州,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區劃。《禹貢》全書1193字,以自然地理實體(山脈、河流等)為標志,將全國劃分為9個區(即“九州”),并對每區(州)的疆域、山脈、河流、植被、土壤、物產、貢賦、少數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作了簡要的描述。
《禹貢》所說的九州,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揚州則在淮海之間,就是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用現在地理來說,是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專家表示,這是典籍中最早出現的“揚州”之名,但是,當時的“揚州”包括了今天的蘇、皖、贛、浙、閩等省在內的廣大地域,當今的揚州只是其間的彈丸之地。
揚州州治歷史上長期設在南京
公元626年才遷至現在的揚州
有文史資料稱,在隋開皇九年前的一段時期,曾陸續或同時出現了幾個“揚州”,但都與今日揚州地域無關。
以上就是揚州的歷史的全部內容,揚州擁有2500多年歷史,始于春秋時期,當時稱之為廣陵。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稱為邗城(帕金斯)。公元590年,稱該城為揚州,這也是后來中國整個東南部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