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雙基是什么? 。那么,語文雙基是什么?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關鍵在于自己是否喜歡
如果喜歡是很容易學好的
多閱讀散文可以提高對文章的鑒賞力
多閱讀名人傳記可以獲得很多寫作素材
多讀寫小說可以提升你對寫作的控制能力
就是這樣了 多閱讀 多積累加油
雙基是兩個帶有“基”字的概念或者詞語的高度概括、簡稱,“雙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場合以及不同的學科專業往往會賦予特定的含義。
雙基通常是指學校教學內容中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雙基”。主張把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作為普通中小學教學內容核心的課程理論,即為“雙基論”。這種課程理論植根于中國大地,對我國當代的課程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現行中小學課程的優劣無不與“雙基論”有密切的關系。
雙基的另義也偶爾見于生產企業的基層和基礎的管理的“雙基 ”。
張緒培:在三維目標基礎上提出核心素養,這是對三維目標的發展和深化。核心素養更直指教育的真實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養具有中國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養的提出,對教學下一步的發展,有了更明確的指向。崔允漷:21世紀的到來,每一個國家、國際組織都在思考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的核心素養體系,就是希望在基礎教育階段把國家的教育方針具體化,系統地描述出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的畢業形象,為進一步的課程設計提供方向或路徑。現在基本上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確定為9個素養、23個基本要點、70個關鍵表現。接下來就是根據這樣的框架,進一步設計不同階段的課程標準,老師、學校基于課程標準的來設計教學、命題、作業、考試。這是一個很龐大的體系,也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三維目標和核心素養是怎樣的關系?簡單地說,我們的傳統是比較重視“雙基”,即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后來覺得“雙基”不完整,提出三維目標。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這是從教書走向育人這一過程的不同階段。用簡單的比喻來說,落實“雙基”是課程目標1.0版,三維目標是2.0版,核心素養就是3.0版。最近,教育部組建了260多位專家,修訂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就是以學科核心素養為綱,編制課程標準,包括學業質量的標準,當然,也包括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陳文強:素養是教化的結果,是自身努力、環境影響的結果,由訓練和實踐而習得的思想、品性、知識、技巧和能力。其中,尤其能促進人生命成長、人生發展,可提升、可進階的就是核心素養。核心素養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能判斷會選擇,能理解會反思,能包容會合作,能自律會自主。我校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少,其中的兩個主要問題是:一是正確的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如何融合在課程建設和課程實施過程中,進而形成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強大合力;二是在落實課程目標的過程中,如何真正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并為學生走向社會、面對未來培育終身發展的核心素養。
語文學習“七步法”,覺得也許會對你有所啟發。這“七步法”中的七步分別是:
(1)讀一讀:閱讀課文是復習的第一步。通過閱讀,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識點。不同類型的課文需要不同的讀法:教讀課文需精讀,字、詞、句、篇等各個知識點全方位掌握,精彩語段達到成誦;自讀課文需泛讀,有的還需跳讀,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閱讀速度。閱讀速度,也是近幾年中考考查項目之一。
(2)劃一劃:即在閱讀課文同時,把文中的重點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詞,用不同的符號勾畫出來,既能加深印象,又便于復習鞏固,一目了然。遇到規范句子,不妨劃分句子成分,復句還需標明關系,典型語段要劃分層次、歸納層意。遇到疑難,還要作標記,便于以后向老師同學求教。
(3)查一查:查什么呢?查工具書。字典、詞典、參考資料,只要用得上,盡可能發揮工具書的作用。親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學習方法、摸索學習規律的過程,也是提高運用工具書能力的過程。對于似曾相識的詞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學過的課文,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溫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經過分析辨別,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4)問一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復習過程免不了有疑難,要獨立鉆研,實在解決不了的,要善于向老師、同學請教。有時自己向老師請教一個問題,老師很可能不止講一個問題,而且把相關知識聯系起來,使你融會貫通。
(5)寫一寫:俗話說,眼看十遍,不如手過一遍。無論平時學習還是考試,有的同學往往把常用字詞寫錯,為什么呢?就是缺少寫的訓練。生字、生詞、重點語句不妨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反復寫一寫。又如一些作文題,往往看似容易寫來難,也要動筆寫寫,切忌眼高手低。
(6)練一練:就是通過做練習題,檢驗自己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做題要把考題的目的、意圖弄清,要注意歸納總結,尋找規律,觸類旁通,增強應試能力。做練習題,既要在老師指導下進行,也要自覺地做。我們反對搞“題海戰術”,但不做一定數量的練習題,也談不上質量。練然后知不足,及時反饋矯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
(7)想一想:復習的內容可以通過“想”來鞏固。可以從點到面,也可以從整體到部分,或縱向或橫向,把知識點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知識體系,印在腦海里。當某個知識點聯想不起來時,要經過查找及時鞏固。想的時空不受限制,無論課上、課下,還是校內、校外,都可以盡情地利用時空。當你“山窮水盡”之時,通過聯想,也許會步入“柳暗花明”之境。
一、語文需改變觀念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學好其他學科和今后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可以全面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也有利于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吸收人類進步文化,提高國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什么是語文?語文即語言和文學。并不是認得幾個字就學好了語文。如何學好語文是一個老話題了,人人都能說出一大套來。我這里首先要談的是學好語文必須改變觀念:大部分人認為中國人學語文太容易了,誰學不好自己的母語呢?還有人則認為語文難學,見效太慢。認為難學者當然學不好語文,認為易學者是否就能學好語文呢,我看未必。因為在我所接觸到各類人群中,讀錯字音,寫錯字形,說錯詞義,弄錯文學常識的文化現象可謂數不勝數。可見不少人并沒有真正學好語文。究其原因,還是對語文這門學科認識不足,觀念上存在偏差,語文這門學科實際上既不難學也不容易學,此所謂會者不難,難者不會。怎樣才能“會”呢?一句話,掌握科學 的學習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就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自然而然能將語文學好。
二、學好語文要抓好課堂和基礎
(一)抓住每一堂課
語文知識的獲得和語文素養的提高,主要靠課堂。語文老師深入淺出的分析,抑揚頓挫的朗讀,循循善誘的講解,無不引導我們去感悟語文。同時語文課本上的每一篇課文都出自古今中外文學名家之手,我們上課時實際上是在語文老師的引導下去結識這些文學名家。
如何上好每一堂語文課呢?簡言之要做到四動:動耳、動腦、動口、動手。
動耳:即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課,看戲時不會看的看熱鬧,會看的看門道。上課時也要能聽出門道,要抓住要點和重點,要跟著老師的講課思路走。
動手:上課時要邊聽邊記,畫出課文的重點詞句和疑點,記下老師補充的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點,以便使聽課過程系統化和以后的復習。
動腦:即上課時要高度投入,充分調動思維,多思考、多分析、多設疑、多問一問為什么?達到專心致志的程度。
動口:就是敢于舉手發言。舉手發言是與動腦密切相關的,舉手之前你已動腦思考了。舉手發言益處多多,它使你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能鍛煉你的思維、膽識和口才。
如何上好課,提高課堂四十五分鐘的效率,關鍵在于思考。我們要用心思考,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思考”對于學習是多么的重要。
(二)抓牢雙基
雙基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語文基礎知識涉及的范圍很廣,可謂包羅萬象,按照高考考綱上規定:主要是字的讀音、字形、詞義、成語運用,語法修辭,文學文化常識等。
擴大語文基礎知識除了課堂、課本外,課外活動也是一個重要的來源,怎樣擴大知識面,下文另有介紹。這里專門談談我們應持什么態度。對待語基,我們應“處處留心,時時在意”,比如“汨”和“汩”二字,粗心者則會混肴,還有不少人讀錯寫錯一些常見字也是粗心造成的。學習語基不能“不求甚解”,遇到生字生詞應隨時查看工具書或向他人請教,不可走馬觀花。
語文基本技能主要是“聽、說、讀、寫”幾個方面的能力。這里著重談一談“讀”和“寫”。
“說”,即說話,要說普通話,閑談、讀書、回答問題都應講普通話。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普通話將更顯示其重要性。
“寫”,指寫字和寫文章。
寫字,應寫規范字,書寫字體端正、美觀大方.我們每個同學都趁著年輕時利用睡前飯后練好鋼筆字,有條件的和有興趣的同學最好練一練毛筆字.俗話說“人是衣裳馬是鞍”,字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人的外衣.怎樣練好鋼筆字呢,很簡單,選擇你喜歡的字體,買一本字貼。每天臨寫一兩頁,堅持一年半載即可。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不僅能使你在高考中取得高分,更會使你終身受益。
會寫文章,是每一個中學生都應具有的能力。怎樣寫各種體裁的文章,主要了解一些常用文體的常識和特點。說明文、記敘文、議論文、應用文不僅各有特點,而且對語言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怎樣寫好文章,則不是一日之功了。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寫好文章,你得有東西可寫,這就要像古人所說的去“讀萬卷書,走萬里路”,留心身邊的人和事,觀察世態萬象,也就是說要有素材,同時要掌握一些詞語、名言警句、修辭手法和寫作技巧。設想一下,如果一篇文章,既無成語,也無名言警句,既未運用修辭手法也不講究寫作技巧,那肯定不能算好文章,要寫好作文,首先是立意和語言,其次才是結構。人們常說煉句不如煉字,煉字不如煉意。是強調寫詩要重意境。同樣寫文章也要注重一個“意”字。
以上就是語文雙基是什么的全部內容, 。